•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3年度发掘简报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3 年度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西安市新城区胡家庙街道办,现融创西安壹号院内西南部,东距金花北路 240 米,西临北四合窑路,北距华清西路约 600 米,南距长缨西路约 500 米(图一)。包括隋唐长安城外郭城北城墙、东城墙、夹城墙墙基,东城墙与夹城墙之间的道路,十王 ...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3 年度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西安市新城区胡家庙街道办,现融创西安壹号院内西南部,东距金花北路 240 米,西临北四合窑路,北距华清西路约 600 米,南距长缨西路约 500 米(图一)。包括隋唐长安城外郭城北城墙、东城墙、夹城墙墙基,东城墙与夹城墙之间的道路,十王 ...
《高昌石窟壁画研究》书籍推介作者简介图2.《高昌石窟壁画研究》封面(图片来源:甘肃文化出版社)《高昌石窟壁画研究》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第三辑)之一,是陈爱峰编写的第四部学术著作。书中共收录15篇论文,其中3篇为调查简报、10篇是对具体壁画内容的释读、1篇是对地面寺院形制布局以及性质的考释、1篇是对国外探险家考察石窟的资料整理 ...
成都市温江区红桥村唐宋墓葬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温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原载《四川文物》2023年第4期)摘要:红桥村唐宋墓地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红桥村,2015 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成都市温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此发掘清理了40 座砖室墓葬,出土了陶瓷器、玉器、铜器、铁器等随葬品百余件,墓葬年代从唐代晚期至南宋时期。墓葬结 ...
增城朱村街新屋岭唐墓发掘简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载《广州文博》2023年)一、地理位置和发掘经过2017年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受广州市增城区土地开发储备中心的国有土地出让,对增城区朱村街朱村村凤岗村543.508亩地块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该地块占地面积浔362338.0978平方米,位于增城区花都朱村街北部,地块北部山岗名为新屋岭,勘探时候 ...
河南三门峡甘棠学校东周墓M94、M99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原载《华夏考古》2023年第6期)2021年底至2022年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对三门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棠学校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东周时期墓葬。(图一)其中两座相邻约2米的墓葬M94和M99,保存 ...
河南淅川姜元墓地发掘简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摘要:姜元墓地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陈营村,2010年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西汉中期到东汉早期墓葬11座,为研究丹江库区汉代文化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关键词:姜元墓地;两汉时期;墓葬图二 墓葬分布图 一、竖穴土坑墓 7座。土坑墓形制规整,墓壁光滑竖 ...
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M29发掘简报(上)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原载《文物》2023年第1期)七里村北魏墓群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七里村西北处,东邻永泰南路,北接开源街(图一)。这里是御河与十里河的交汇处,地势开阔平坦,也是北魏平城时代重要的墓葬区,多年来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2020年8~12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七里村墓群进行了抢救 ...
考古学研究(第十七卷第1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编科学出版社,2024年定价:168元ISBN:9787030790644本馆索书号:K87-53/14(17,1)内容简介《考古学研究》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主要刊发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包括田野调查发掘简报、 ...
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西北角明清官窑遗存考古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sdfd御窑厂遗址位于景德镇传统镇区的中心地带,核心区保护范围达5万余平方米。2021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七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御窑厂西北 ...
基本信息:编著:首都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0月印次:1ISBN:9787030773524内容简介:本书系首都博物馆承担石景山南宫净德寺遗址明宦官墓出土彩绘漆棺保护修复项目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项目基于大量科学实验,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及成果应用等方面全面地对考古出土非饱水漆木器的保护方法进行了梳理探讨 ...
从出土文物探索汉匈和亲与草原丝绸之路关系武高明, 包苏那嘎(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摘 要:据考古出土文物观察,汉与匈奴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方匈奴与中原汉朝之间既有碰撞角逐,也有和平友好的和亲,纵观汉匈关系“和亲政策”,在汉匈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联 ...
摘要:包头境内有多条古代的长城经过,其中阴山以北的固阳秦长城,与白云鄂博区北边的汉北长城,南北相距90公里。在这秦长城以北和汉长城以南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四座用石头垒砌的城郭。由南向北分别是;大乌兰古城、石龙古城、稍林房子古城和娜仁宝力格古城。这四座城郭都是用石块垒砌,高度1.5米左右,墙体随着山势蜿蜒起伏延伸向远方,有的墙体长达 ...
原文刊于《考古学报》,1983年第一期,引用请据原文。责编:三月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发现的匈奴墓葬遗址,分析其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及其在戈壁地区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吉呼郎图匈奴墓群的发掘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揭示了这一遗址在反映古代草原民族生活方式、文化特征以及汉匈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价值。一、引言匈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重要游牧民族,其历史与文 ...
▕文章来源:《文物》2002年第6期。责编:三月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
作者:张文平,男,1973年生,内蒙古卓资县人,博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北疆史地考古研究。对于公元395年燕魏参合陂之战的具体发生地,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往往将其与西汉代郡参合县、北魏凉城郡参合县混同起来。本文以考古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史料记载,认为参合陂实为叁合陂,与西汉代郡参合县、北魏凉城郡参合县或参合陉均非 ...
文章来源:《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责编:三月
编者按吉林大学古文字学科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创立以来,汇集了于省吾、姚孝遂、林沄、汤余惠、吴振武等学术名家,产生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成果。经典常读常新,“吉大古文字”微信公众号特开辟“经典常新”栏目,回顾古文字名家的治学历程与经典论著,以传承、发扬前辈学者的优良治学传统。本期登载林沄先生《戎狄非胡论》一文,原载《金景芳九五诞辰 ...
匈奴在亚洲和欧洲 〔苏联〕列.尼.古米廖夫著 郑之光编译〔匈奴以前的蒙古〕冰川时期蒙古整个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湖泊周围是密麻麻的浴木从和茂盛的草原。哈马尔达班山和萨彦岭的冰山提供大量的水,使肯特山和蒙古阿尔泰山的山坡长成茂密的树林。它们在某些地方一直遗留到现在,尽管经历亚欧大陆若干次严重干旱,湖泊干涸了,蒙古的自然界已变成它现在的面貌 ...
内容提要:匈奴政体的单于号,是匈奴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源于草原政治文化的古老传统。匈奴单于历来都有单于号,这个单于号绝不是单于本人担任单于之前的名字,而是在登上单于位之后获得的专有名号。《史记》、《汉书》中关于虚闾权渠单于之前的历任单于,所记录的都是单于号而不是名字。长期以来把头曼、冒顿等等当作名字,实是一种误会。西汉末年及新票时 ...
前汉以来乌桓族与汉人的关系很密切,所以,关于乌桓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社会组织等情况,当时的汉人已有了相当深入的观察,因此,现在据记载的内容,还是容易推测的。晋陈寿的《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传总序中说:“其习俗、前事,撰汉记者已录而载之矣。故但举汉末魏初以来,以备四夷之变云。”说明陈寿所记乌桓鲜卑的史实,不外乎晋以前几种汉史的内 ...
文章赏析:《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直道作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成为秦王朝全国交通网的主纲之一。自史念海先生1975年以历史文献记载与实地勘察成功的结合,发表《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 ...
中原王朝的强盛,是“丝绸之路”开辟与畅通的前提和保证,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和河西四郡的建立,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匈奴进驻河西阻断中西交通人们一般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但事实上,早从先秦以来,中原内地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就已经存在并很密切,只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是代表国家的行为,所以后人才以它作为“丝路”开通的时代。秦汉之 ...
文章赏析:一«汉书•西域传》班固赞曰:汉武帝制匈奴,通西域,“师旅之费不可胜计。至 于用度不足,乃權酒酷,莞盐铁,铸白金,造皮币,算至车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财用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绣杖斧,断斩于郡国,然后胜之。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岂非仁圣之所悔哉!”汉武帝在反击匈奴的过程中,开边兴 ...
文章赏析:我所谓的“民族史边缘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一种对“族群”的定义上:“族群”被视为一个人群主观的认同范畴,而非一个特定语言、文化与体质特征的综合体。人群的主观认同(族群范围),由界定及维持族群边界来完成,而族群边界是多重的、可变的、可被利用的。在多层次的族群认同中,民族是最一般性、最大范围的“族群”。这个主观族群或民族范畴 ...
刘全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敦煌学、中西交通史研究。发表各类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研课题。 摘 要:《史记》《汉书》的编纂者,对于《大宛列传》《西域传》还是有期待的,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西方的事情 ...
文章赏析关键词:西汉中晚期,羱羊纹马珂,赏赐,文化交流摘要:经考察可知,以往被认为是“麒麟”或者“獬豸”的独角山羊,实际上是源自西亚、中亚一带的高山动物—羱羊,其俗称还有大角羊、北山羊和野山羊等。它在长安城内马珂上的出现,既是西汉中晚期祥瑞、升仙思想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车马赏赐附属物的羱羊纹马珂,出现在南方汉文 ...
本文改编自《“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考察”简介》,刘迎胜,史卫民,斯钦朝克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第12期),P16-20。为避免出错,文中地名仍用考察当时之名。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文章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参加考察的有来自阿塞拜疆、中国、埃及、芬兰、法国、德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吉尔吉斯斯坦、韩国、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 ...
当我们谈起中国和中国上古历史这个话题时,头脑中可能会浮现起一些什么概念呢?也许有人会脱口而出“黄河”“中原”“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等。这个回答当然是不错的,但是严格来讲,却又不够完善。我们知道,比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古老得多的元谋猿人化石的发现地并不在中原地区,而是在遥远的西 ...
匈奴作为汉代一个强大的民族群体,制约和影响着中国民族在汉代的形成与发展,故《史记·匈奴列传》从民族研究的角度看最为重要,其虽然记载了远古至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的匈奴历史,但是远古时期的匈奴历史相当简略,主要内容是汉代匈奴的文化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匈奴社会。虽然在《诗经》中就出现了对匈奴的记载,可是却及其简略,说明华夏族对匈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