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论秦直道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路线
文章赏析:摘要:对于昭君出塞的路线,由于原始文献缺载,学者们在研究上出现了争议,主要有西线秦直道说和中线通塞中路说。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呼韩邪单于第一次入汉朝拜往返秦直道的可能性最 大。遵循中国史书撰写“常事不书”的原则,第二次出入汉庭及第三次偕昭君出塞的路线没有发生变化,故不再详载。汉成帝河平元年,复株累单于派遣右皋林王 ...
文章赏析:摘要:对于昭君出塞的路线,由于原始文献缺载,学者们在研究上出现了争议,主要有西线秦直道说和中线通塞中路说。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呼韩邪单于第一次入汉朝拜往返秦直道的可能性最 大。遵循中国史书撰写“常事不书”的原则,第二次出入汉庭及第三次偕昭君出塞的路线没有发生变化,故不再详载。汉成帝河平元年,复株累单于派遣右皋林王 ...
匈奴西迁以及是否曾抵欧洲,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8世纪,西方学者在探讨匈人起源时首先涉及到这个问题,提出了公元4世纪后期出现于罗马边境的匈人即为西迁的匈奴的观点。此后,西方学术界围绕匈人与匈奴关系的问题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讨论,并把寻求匈奴西迁史迹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线索之一。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 究起步较晚,且 ...
文章赏析关键词:俄罗斯;外贝加尔;匈奴遗存;西汉中期;东汉前期摘要:本文以遗存数量较多、发掘资料发表比较全面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匈奴遗存为主要分析内容 , 根据在外贝加尔和蒙古匈奴遗存中发现的也见于中国境内墓葬的器物的流行年代, 将该地区的匈奴遗存划分出年代主体在西汉中期和年代主体在东汉前期的两个不同时期的遗存。Key words:Russia, Trans - ...
蒙古国境内匈奴时代独角兽形象羚羊原型独角兽银饰蒙古国境内匈奴时代贵族墓葬出土的器物多装饰有神话动物形象,主要有独角兽、龙、虎、鸟等。根据其出土状况及墓主身份可以证实它们都是在某种统一规范下、以现实动物为原型精心制作,反映了匈奴人对当时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知,是其精神世界的反映。目前在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境内发现 ...
撰文:罗新东方历史评论编辑部评选出8部图书作品为“2019年度历史图书”(点击链接,查看榜单)。我们在春节期间陆续刊登入选作品选摘。祝各位朋友新春平安。作者: 罗新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帝国是从匈奴开始的。从匈奴到蒙古,一千五百年间,无论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欧亚定居社会如中国、印度、波斯、地中海诸国、东欧和中欧诸国曾经如何强盛,当他们面临草原 ...
最近收到周立刚博士惠赠的《龙出漠北显华章——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蒙联合考古记》一书(以下将简称为《龙出漠北》),该书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联合编著,由中国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于2020年12月出版。《龙出漠北显华章——高勒毛都2号墓地中蒙联合考古记》书影《龙出漠北》为16开本,浅绿色绒布封 ...
西汉属国是为了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归降匈奴的,这也反映出匈奴问题在西汉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西汉属国的设置、管理方式以及属国设置的背景、目的和作用方面论述了汉对匈奴恩威并重的外交策略。西汉属国;匈奴;外交策略一、西汉属国的设置及其管理方式属国是两汉安置归附少数民族的一种行政体制。早在秦时就有了属国之 ...
【摘 要】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 基本上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此后十多年间, 试图通过军事打击以制服匈奴; 漠北之战以后, 又代之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策略; 汉武帝以后, 汉王朝对匈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 汉匈双方虽有君臣名分, 实为兄弟之国。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是与其 ...
当年刘邦从“白登”脱出,是他冒险自己逃脱出来的;刘邦北上平城,意在冒顿,更与冒顿的“诱”兵之策有关;北上之前,刘邦曾派出十余“辈”“使者”前去“视冒顿”刺探情报,但都被冒顿所欺骗。平城之役;刘邦;冒顿;骄兵诱敌;中计被围K232 A 1003-5281(2002)03-0043-03迄今为止,笔者所知道的关于冒顿的研究论著有:岑仲勉先生《冒顿之语源及其音读》、林干先生《 ...
1 秦汉时代 ,匈奴的道德生活在道德原则上奉行以生存为指南的功利主义原则 ,并形成了相应的道德风尚 ;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创新方面 ,冒顿具有杰出的贡献 ;在处理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方面 ,他们的道德行为往往远离正义原则 ;在权力的继承和分配方面 ,由于缺少相应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对之调节 ,使他们长期陷入内斗之中 ;在与汉民族的长期交往中 ,他们的道 ...
摘 要 :自冒顿单于以来 ,匈奴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即以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趋势迅猛发展着。匈汉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产品物资。当双方的融合固结达到一定程度时 ,又兼其他因素的支持配合 ,百蛮之长正式纳入了西汉版图 ,西域地区也全部纳入了西汉版图。关 键 词 :融合 ;经济文化 ;西汉版图 ;社会发展趋势 ;西域地区中图分类号 : K234 文献标志码 : A ...
【摘要】:汉匈几百年的大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汉匈双方谁是主动进攻方,谁是防守方历来有所争议。怎样去客观地判断进攻方,不妨从战争的起因、目的和结果以及军事力量、战略意图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较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还有关于汉朝战胜匈奴皆因骑兵数量多这一观点,笔者认为颇有不妥。从白登之围到汉武帝时期多次出击匈奴的诸多战例中,可以看出汉朝取得 ...
冒顿单于曾利用有利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并借助其强大的武力 ,对汉军施加过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不仅在当时的汉军中形成了强烈震撼 ,对后世也造成了深远影响 ,他之所以把四种颜色互不相同的40万匹战马分别列置于四个方面 ,是在对比“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其间的鲜明反差 ,证明了他政治眼光的高远 ;他于前177年借其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事件 ,致西汉文帝书 ...
读《史记·匈奴列传》梁启超把《匈奴列传》列入《史记》十大文学名篇之中, 十分重视。这篇传记叙述了匈奴族的发展历史以及与汉族时战时和的交往关系, 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史观, 思想内涵非常丰富。艺术上一是善于叙事, 二是塑造了冒顿单于的形象, 成就也很突出。史记; 匈奴列传; 思想; 艺术 K204. 2 A 100127623 (2000) 0120065207梁启超把《匈奴列传 ...
匈奴拜天地日月,祭祀祖先,敬畏鬼神,为多神崇拜。匈奴有巫师,行军作战,必先占卜吉凶,并作巫术,驱那进恶,加害仇敌。匈奴神化王权,宣称 单于为天神之子,匈奴宗教虽较原始,却已成为匈 奴游牧帝国专制王权的精神支柱。多神崇拜;王权神授 本文依据中外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材料,试对匈奴宗教信仰作些初浅的探讨。一 匈奴人游牧于蒙古高原,长期过着原始氏族社 ...
长按识别二维码责编:三月文章来源: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4期
匈奴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形成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本文试从匈奴的兴起及其经济社会概况、匈奴的兴衰及其与西汉的关系、匈奴与西域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西汉时期匈奴在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汉;匈奴;丝绸之路;地位和作用K06 A1671-6469(2009)05-0029-05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学术界多以西汉“凿空”西域、各朝政府政 ...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各兄弟民族在这个大家庭里互为依存而时有争夺。秦汉时期匈奴与中原间的经济物资互为依赖、风俗文化彼此交流的兄弟手足关系比以前更加密切。烏氏倮是秦始皇时期匈秦物资交流的代表。随着几十万人口进入匈奴,大量的农耕手工业产品进入该地,更多的畜牧狩猎业产品进入了中原。互为补充的经济依存关系,数千年来一直强劲 ...
匈奴与南越关系考周永卫汉代的匈奴与岭南地区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前,“北胡南越”的政治格局,汉朝、匈奴、南越“三足鼎立”的局面,客观上使匈奴与南越国成为天然的盟友。在公元前121年以前,河西地区尚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从河西经过今天的川西一带到西南夷地区,存在一条“民族走廊”。沿着这条通道,以氐 ...
【摘要】两汉时期匈奴与汉帝国展开了一系列战争为了保障长期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匈奴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成功地解决了诸如大兵团战场保障和机动补给之类的技术难题,为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匈奴的后勤保障涉及到军粮如何供给等诸多问题,它们的有效解决,有助于人们增强对匈奴军事制度和战争形态的认识。【关键词】汉代;匈奴; ...
丝绸贸易史上的汉匈关系考察丝绸之路史,可以发现中原出产的丝绸,曾经以多种方式输出。草原民族在丝绸贸易活动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在中土丝绸向西运输的过程中,匈奴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考察汉与匈奴的关系,不仅可以看到血火刀兵,也能通过丝绸绚丽的色泽和轻柔的质感,感受经济交流史与文化融合史平缓亲和的一面。一、匈奴“好汉缯絮”与关市交易中行说 ...
一个世纪以来,中外考古的巨大进展为我们广泛深入地研究匈奴历史的各重要课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以无可辩驳的实证为我们重新勾画出历史上匈奴帝国在扩张、掠夺和迁徙过程中曾经留下的足迹,通过研究分析匈奴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因素波及的地区和时间的前后关系,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描绘出匈奴民族的起源、匈奴帝国统治的疆域、她征服的领地和附 ...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文化扩张至西域后,匈奴势力依然反复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外交的顽强争夺。“和亲”,是匈奴控制西域国家的外交方式之一。匈奴在施用军事高压的同时,也曾经对西域数国推行“和亲”策略。对于汉王朝与西域国家的“和亲”,匈奴亦竭力予以破坏。匈奴;西域;和 ...
草原东西通路便利了中西文化交往,草原也是丝绸交易的路线。应对草原民族的活跃,汉帝国占有河西,控制西域,成就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所谓张骞“凿空”,是指中原往西域的交通大道得以开通。同时草原民族对于丝路贸易及相关文化交流活动也表现出积极态度。草原民族促进丝绸之路交通的历史贡献,值得关心经济史、交通史、民族史和文化交流史的人们注意。 ...
:自汉武帝去世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0),霍光迫于内外局势的变动,继承了武帝晩年《轮台诏》中“毋乏武备”的政治精神,不复出兵,选择和匈奴重结和亲之谊。但这一政策并未能一以贯之,以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为界,霍光迅速转变其对匈奴的温和政策,通过迎回苏武、多次主动出击匈奴等举措迅速完成了对外政策的转折。这一转折的政治意义在 ...
传统观点认为,游牧民族马上骑射,来去迅捷,生产条件与战斗条件高度一致,战争的成本较小。在与农耕民族的战争中,游牧民族壮大实力,掠取资源,占尽优势。实际上,在缺乏长城防御的情况下,游牧民族以小规模的骑兵对中原边境地区进行战争,采用运动战、游击战的方式,杀伤人员,掠取劳动力和财富,遇到中原军队大规模出击时,则快速撤离,这样的战争对游 ...
[摘要]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单于率部四万多人归附汉朝。汉朝先将其安置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川井镇至新忽热苏木一带。翌年(51年),单于庭迁至西河郡美稷县域,另外七部亦随之迁入汉朝北部边郡,分布于西到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东到河北桑干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永元二年(90年),南匈奴人口增加至23.73万人。四十年间,南匈奴人口增长四倍。 ...
草原东西通路,或称“毛皮之路”。在秦汉时期,“丝绸”的经济作用和文化作用日显突出,“丝绸”被后人看作东西交通的代表性符号是理所当然的。草原也是丝绸交易的路线。应对草原民族的活跃,汉帝国占有河西, 控制酉域,成就了“丝绸之路”的开通。草原民族对于丝路贸易,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们促进丝绸之路交通的历史贡献,值得关心经济史、交通史、民 ...
【摘要】「匈奴的金银器在考古学资料中发现较多,以装饰品为主,还有兵器饰件、日常用具等。以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作为装饰,分单个动物、多种动物组合和动物争斗三种艺术风格,除了反映战国至汉代草原地区的经济类型、生活情景之外,还寓意图腾崇拜的深层文化内涵。同时,以金银器的造型、纹样装饰、制作工艺为载体,反映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北方草原地区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