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对阴山地区的争夺

摘要:阴山地区作为农牧交错带和民族聚集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匈奴争夺的焦点地区。中原政权依靠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整体的力量,在争夺中占据了优势,并通过军事推进、郡县设置、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农业开发等综合方式,将农耕生产方式稳步推进到阴山地区。在双方反复争夺、激烈较量的过程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阴山地 ...

• 南匈奴墓葬初步研究

【摘 要】 中国境内的东汉中、晚期南匈奴墓葬主要分布于汉代北部和西北部。由于南匈奴汉化程度较高,故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与同时期“汉式墓葬”相似,但也保留了很多本民族的丧葬习俗。分布各地的南匈奴墓葬出现细微差别的原因是由民族成分构成上的差异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关键词】:东汉;南匈奴;墓葬 匈奴是活动于中国北方及欧亚草原上的一个古老 ...

• 多民族视角下昭君文化的传播研究

昭君出塞受到历代文人、大众的关注与吟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社会 精英、人民大众、不同民族成员都参与了昭君事迹的传播与昭君文化的创造。昭君出塞具有消弭战争、提倡民族间以和平友好方式吏流沟通的意义。昭君文化的内涵具有鲜明时代性、与时俱进性、成长创新性等特点,其主流是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社 ...

• 秦国北击匈奴对北方草原政治格局的影响

摘要: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关注北方匈奴问题。为保证秦都咸阳北部的安全,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15年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占领“河南地”。匈奴战败后,向北逃至漠北地区,由此对比较稳定的北方草原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匈奴将政治重心全面转向北方草原,调整与周边强大部族的关系,稳定了战败后的不利局面,维持了自身在北 ...

• 南北匈奴分裂前匈奴人口数量研究

摘要:匈奴的人口数量是匈奴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囿于史料缺乏和计算方法的差异,学者历来对南北匈奴分裂前匈奴人口的数量看法不一。本文通过对匈奴人口数量计算方法的梳理,论证每户平均人口乘以户数、以汉郡人口推断匈奴人口、以二十四长所辖人口加上单于直辖人口这三种计算方法的局限性,提出正确的计算方法--以兵数除以兵民比例计算匈奴人口, ...

• 匈奴动物纹的特征及相关问题

SUMMER在我国北方草原广泛出土的匈奴动物纹器物,其年代主要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所表现的动物及其形态与匈奴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亦受同期相邻文化的影响。匈奴动物纹装饰艺术形成后,与晚至北朝及中原、西南地区的同类艺术也有着交融发展。匈奴;动物纹;游牧经济;自然崇拜;交融发展K289 A1005-8575(2003)05-0050-05匈奴是我国北 ...

• 匈奴呼韩邪单于朝汉路线再探

摘要:关于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露三年前往甘泉宫朝觐汉宣帝之路线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是从五原郡向南沿着直道而来。呼韩邪单于若走直道,所经过之郡不满文献所载的途经7郡之数。直道与秦汉王朝北边国防体系之建设密切相关,从宣帝君臣谨慎的行为而言,不可能让其行走直道。呼韩邪单于朝汉之行成为汉廷处理此类外交事务所遵循的“汉家故事”,后来段会宗、班 ...

• 匈奴与西汉频繁密切的使节往来

匈汉之间,除经济文化及军事交往外,使节往来也非常频繁密切,有时其交涉还很复杂激烈。平城之役匈奴曾成功瞒哄十辈汉使。汉使本为窥探匈奴是否可击,却将刘邦送进白登重围,刘邦又利用汉使营造出的局面乘机脱围。匈奴贵人使者作为单于先行而入汉,死于中原。匈奴扣留汉使苏武与其初衷绝对相悖。使节往来为军事、政治、经济服务,其主动权因势力强弱变化而 ...

• 唐代“王昭君”形象的建构—以白居易的诗句为中心

汉代的王昭君以美貌闻名于世,然而她究竟长得什么样子,无从考察。就肖像画而言,毛延寿的作品也未流传下来,而且,据说那是丑化她的一个作品。唐代阎立本的画作《王昭君》也只有文字记载。应该说,“王昭君”形象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章以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为中心,结合各个时代的画作,对“王昭君”形象的生成过程做一个粗浅的考察。王昭 ...

• 匈奴联盟与丝绸之路的孕育过程 —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往

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交往是以亚洲草原为主,分为东部文化交往区和西部交往区。东区最发达的时期是商末周初,它的范围向西推到了米努辛斯克盆地;西区最发达的时期是东周时期,它的东界到达蒙古国中部到太行山一线。到了战国晚期和汉代初期,长城的建立使得中国北方地区人群产生了分化,部分早先南下的北亚人群则退到长城以北并结合了西面欧亚草原的文化因 ...

• 从“轮台诏”到“盐铁会议” ———以《盐铁论》观西汉中后期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

摘 要:从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到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召开的“盐铁会议”,标志着汉武帝、汉昭帝之际对匈奴政策转变的开始,即由“武折”为主,转为“武折”与“德怀”二者相结合。这一转变自轮台诏肇始,以盐铁会议及桑弘羊被诛标志其完成,既是对前代民族政策的吸收和继承,又是汉前期处理匈奴问题的经验总结,并为后世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 ...

• 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

斯基泰(Scythians,中文亦曾译作西徐亚人、斯奇提亚人)是公元前7至前3世纪活跃一时的著名游牧民族。公元前3世纪,萨尔马泰人的兴起逼迫斯基泰西移,至公元3世纪后半叶最终为哥特人灭亡。斯基泰文化向来被看作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代表。本文讨论的欧亚草原东部指哈萨克斯坦草原以东的地区。大体而言,斯基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从贝加尔湖、叶 ...

• 经济视角下匈奴族社会风俗审视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曾对匈奴族的社会风俗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匈奴族社会风俗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经济与环境原因。迁徙移动是游牧生产的重要方式,依靠羊、马、牛等草食动物的移动性安排生产生活,构成了匈奴社会风俗的基本特点。产品的单一性与不易贮存性,使匈奴人对农耕民族的产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果不能保证正常的贸易与交流,他们 ...

• 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之间的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欧亚大陆的历史中。欧亚大陆可以分为北部适宜牧业的草原与南部适宜农耕的沃土平原,也有学者称其为面向内陆的内欧亚大陆和面向海洋的外欧亚大陆。欧亚草原西起黑海沿岸,东到外贝加尔,以乌拉尔山为界分为欧洲草原与亚洲草原,在它的南面是希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 ...

• 从 “闻匈奴中乐 ”看秦汉时期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地区的下层人民,却“闻匈奴中乐”,千方百计想进入游牧地区生活。实际上,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对游牧文化不能简单地用野蛮和落后来概括。无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还 ...

• 秦汉时期匈奴的管理体制特点及启示

秦汉时期,匈奴政权完成了从弱到强再到弱的演变,以军事实力为单于继承的隐性标准,中央政权“同姓主兵,异姓主政”以及松散的地方行政组织结构这三大管理特点造就了匈奴前期的强大,也导致了匈奴后期的衰落。秦汉时期;匈奴;管理;单于继承;中央政权;地方政权K289A1674-9227(2013)01-0106-04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中对中原政权威胁最大的就是匈奴“ ...

• 西汉前中期边疆政策的转变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开拓的动因,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文明交流与军事外交方等方面,而从汉代边疆开拓与治理的角度来看,西汉前中期边疆政策的转变其实是丝绸之路开凿与畅通的根本动因。汉初施行的和亲政策并不能阻止匈奴的入侵,武帝时对匈奴全面反击,并采取联合大月氏、乌孙等西域诸国共御匈奴的边疆战略,张骞出使西域,其实是汉朝边疆政策转型的重要体现 ...

• 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民族及其与王朝的关系———基于《汉书》 的分析

汉王朝的西北边疆主要指狭义上的西域,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起源于甘青高原的氐羌民族,也有与北方匈奴有源流关系的乌孙,还有高鼻深目的塞人;西北边疆各民族的政权都得到汉王朝在政治上的认可,他们与汉王朝建立了一种羁縻关系,是汉王朝西域都护治理下的地方政权,从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汉王朝对西北边疆各民族的治理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对 ...

• 基于历史军事地理视角的河西与汉匈战争

两汉时期,河西因地处关中、西域、内蒙、河湟四大区域之间,道路汇集、地形险要、农牧业发达,战略区位价值较高,是汉朝与匈奴激烈争夺的军事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河西归汉后,汉朝采取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经过初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逐步提高和完善其防御能力,继而以河西为基地不断地北伐和西征,始终掌握着对匈奴交战的主动权,为 ...

• 南匈奴的儒家文化教育

摘要: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南匈奴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内附之后逐渐发生转变,其中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匈奴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拜师求学、博士教授、家学教育、平民自学。汉赵政权建立后,对官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提倡,由此提升了南匈奴的道德文化素质,加快了汉匈民族融合的进程。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很早就 ...

• 论匈奴“左臂”与相关问题———燕秦汉时期东北亚走廊系列研究之二

“左臂”与“左地”有关,应位于包括东胡故地在内,东接秽貉、朝鲜的地域内。“左臂”形成与匈奴“东袭击东胡”有关,西拉木伦河廊道是“左臂”的重要组成部分。匈奴凭借“左臂”向南进攻汉朝边郡,向北、向东掌控、经略其他民族,与汉帝国争夺东北亚主导权。徙乌桓于“五郡塞外”是汉朝“断匈奴之左臂”、取得东北亚主导权的关键。在正史记载中,“左臂” ...

• 西汉末至新莽时期边疆政策的嬗变与思考

西汉末至新莽时期的边疆政策历经了两次重要变化,前者是汉昭帝、宣帝时对边疆的攻防调整及王莽的怀柔政策,后者是王莽代汉建新后的武力讨伐和以夷制夷政策。文章首先对这两个阶段边疆政策的嬗变过程作了翔实梳理,总结了边疆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与特征,进而对两次嬗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边疆经略角度对王莽边疆政策的积极意义作了探讨,最后对西汉末至新 ...

• 两汉和亲理论的创立、发展与完善

两汉和亲理论的创立始于汉初娄敬。其意图是对匈奴的侵扰暂且妥协和退让,以求得一段时间的安宁,也是汉匈国力强弱的一种体现。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带来了对匈奴一味妥协和退让的弊端。至汉武帝即位,为了实现大一统的宏伟目标,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威服战争。在汉匈国力强弱的转换中,西汉中后期的和亲理论及政策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

• 论阴山对匈奴族生存与发展的价值

在对游牧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的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着眼点放在草原和草原环境上,实际上,山脉对游牧民族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阴山与匈奴族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这一点。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匈奴族在早期的发展中曾长期活动于这里。阴山为匈奴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资源,增强了匈奴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阴山是大漠草原的重要屏障,阴山还是匈 ...

• 匈奴挛鞮氏“统治家族”地位的确立与影响

头曼统治时期已开启了匈奴族的政治文明,冒顿时期则进一步全面完善了匈奴王权,挛鞮氏“统治家族”的地位由此确立并巩固下来。冒顿也成为匈奴族非凡的祖先,他利用自己战胜者的威望和权力,构筑起家天下的统治格局,造就了匈奴的主体认同。头曼;冒顿;统治家族K289A1671-9824(2021)01-0088-03匈奴王权产生之前,经历了很长的部落联盟时期。史载“自淳维以 ...

• 自然灾害背景下汉武帝开疆拓土再审视

汉武帝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对汉朝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同时还有着来自汉朝四周的种种挑战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均不利于汉帝国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汉武帝逆天时而起,对汉朝的内外政策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即是征伐四方、开疆拓土,最终不仅拓展了汉朝的疆域,同时对于降低自然灾害、缓和社会矛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汉武帝 ...

• 居延汉简反映的汉匈边塞战事

20世纪出土于居延边塞的汉简文书,记载了汉代居延地区汉匈军事冲突的真实状况。在简文纪时段内,汉匈战事主要发生在汉宣帝、新莽以及东汉建武初年。匈奴进攻汉塞一般在春夏之交或秋冬时节,具体时辰在早晚时段。匈奴进攻的方式一般为数十人的团体式进攻,有时采取包围伏匿策略重点进攻。匈奴入侵汉塞杀略吏卒,劫夺兵器财物,焚烧塞防,对汉塞造成严重破坏 ...

• 汉代上郡龟兹故城考——兼与《昫衍抑或龟兹》商榷

龟兹故城是汉代北部边疆地区一座重要的城池。史学界关于龟兹故城的地理位置争议较大。本文根据《汉书》《水经注》中有关龟兹县域范围的记载,以及对昂拜淖尔古城的考古调查,推定汉代上郡龟兹故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北部的昂拜淖尔古城。龟兹;昂拜淖尔;汉代;北疆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汉代政区地理研究相当重视,产出了若干新的学术成果。其中马孟龙在《昫衍抑 ...

• 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

图书信息书名: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作者:李春梅 研究员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版信息: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20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成果丛书名称: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文库作者简介李春梅,1972年出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1996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考入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

• 话说匈奴动物风金银器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匈奴民族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的活跃时期。神木在春秋以前,一直被北方各游牧民族所占有,战国秦昭襄王为防御北方匈奴入侵而修筑的秦长城在神木境内由东北向西南蜿蜒穿越。战国末期,匈奴人依然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秦统一后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两次施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随着汉族的定居,汉族先进的文化及先进的生产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