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广难封”背后的汉廷对匈奴战略
集中兵力、重西轻东的战略是汉武帝前期取得对匈奴战争全面胜利的重要原因。但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汉廷没有对旧有的计功体系进行相应革新,导致其计功体系对防守功绩不重视、对牵制性疑兵的牺牲不重视,这是“李广难封”最为核心的原因。李广;汉武帝;匈奴;战略;计功体系K232 A1009-5675(2020)03-066-07提起西汉名将,传统上,人们首先想到的无疑是李广 ...
集中兵力、重西轻东的战略是汉武帝前期取得对匈奴战争全面胜利的重要原因。但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汉廷没有对旧有的计功体系进行相应革新,导致其计功体系对防守功绩不重视、对牵制性疑兵的牺牲不重视,这是“李广难封”最为核心的原因。李广;汉武帝;匈奴;战略;计功体系K232 A1009-5675(2020)03-066-07提起西汉名将,传统上,人们首先想到的无疑是李广 ...
1981年在敦煌酥油土汉代烽隧遗址出土的木简,内容主要有诏书、律令、檄书、日常屯戍簿册、字书、兵书、历书、私人书启以及其他杂简。其中发现的“击匈奴降者赏令”数简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笔者参照“赏格”的定义,结合历史文献和当时时代背景考察“击匈奴降者赏令”,认为实质上可以认定“击匈奴降者赏令”是一则具有早期形态的招降赏格。此外,在日 ...
摘要:南匈奴刘渊家族在建立皇帝式政权中遇到了来自中原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挑战:“胡人不可为君”说和天命说。凭借高度的汉化水平,刘渊在中原文化中寻找到支撑政权合法性的知识破解了这个阻碍,即“帝王无常”说和“天命在己”论。借助中原文化知识赋予合法性的汉赵政权同时给这些来自南匈奴的君主戴上了中原文化衍生出的“紧箍咒”:礼制规则与门阀观念, ...
摘要: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通过对西域商贸的控制取得收益,是匈奴的经济政策。在匈奴控制西域的背景下,当地商贸活动因匈奴的高压盘剥遭遇损害,却依然发挥着活跃经济和沟通 ...
匈奴族在阴山河套地区的活动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匈奴族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最早时间方面还有争议。考察头曼单于前的匈奴早期活动,匈奴族在阴山河套一带活动的时间可上溯至战国早期。义渠与匈奴是两个古族集团,不能混为一谈。义渠可能是在匈奴的授意下配合五国攻秦的。头曼单于时已有控弦之士二十万与匈奴战国早期在阴山河套地区的发展有关。匈奴; ...
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在侍子制度下,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同时也不再坚持要求后者以第一顺位继承人左贤王入侍,从而客观上规避了侍子制度的痼疾,即入侍者可能因为脱离于本国政 ...
匈奴之所以能够在长达400年的汉匈战争中与强大的汉朝军队势均力敌,就是因为匈奴的后勤保证体系是相当完善且成熟的。一方面,匈奴通过内部与外部多元的粮食来源保障了军队的粮草供应;另一方面,匈奴生活的地区内充足的自然资源为匈奴的武器供给提供了保障。此外,匈奴人独有的驯马方式与先进的马具使得马匹成为匈奴人在战场上的制胜法宝。匈奴的后勤保障 ...
摘要:中国古代北方草原青铜艺术精品与佳作不胜枚举,其中青铜饰牌是草原青铜艺术中最为精彩的“亮点”。而“虎噬马”纹带饰和“虎豕咬斗”纹金饰牌则是比较典型的鄂尔多斯青铜饰牌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立意、构思巧妙的构图设计、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娴熟的技巧,显示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青铜艺术独特的造型语言特色。关键词:虎噬马;纹带饰;虎豕咬斗; ...
Perseverance Prevails嫩江平原主要是指嫩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行政范围大致包括黑龙江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大庆地区和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地区。嫩江平原地处东北文化区与北方草原文化区的连接地带,与北方长城地带东段也有文化关联;其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涉及考古学上对“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北方地带”“东北文化区”“欧亚内陆”等学术概念的认识,其 ...
摘要:《史记》是最早记载匈奴历史的史书。其记载主要集中在《匈奴列传》和其他篇目中。由于匈奴民族是以畜牧业游牧经济为主,狩猎经济为辅,所以形成了匈奴人崇尚武力征服的民族特性。匈奴独特的收继婚习俗,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宗嗣种族,使种族得以繁荣昌盛。以畜牧产品为主的饮食习俗,以皮革和裘皮为主的服饰习俗,以住穹庐为主的居住习俗等,既是匈奴 ...
“毁镜”是匈奴和拓跋鲜卑共有的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这种现象在拓跋鲜卑的早期和晚期建立北魏政权后都几乎不见;除了拓跋鲜卑,亦未见于鲜卑的其他部族,且只盛行于大约公元2世纪下半叶到3世纪上半叶这一特定时段,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拓跋鲜牟占据匈奴故地以后。随着南匈奴的附汉,毁镜习俗在匈奴人中消失,同样在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随着汉化日深,这一习 ...
“毁镜”是匈奴和拓跋鲜卑共有的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这种现象在拓跋鲜卑的早期和晚期建立北魏政权后都几乎不见;除了拓跋鲜卑,亦未见于鲜卑的其他部族,且只盛行于大约公元2世纪下半叶到3世纪上半叶这一特定时段,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拓跋鲜牟占据匈奴故地以后。随着南匈奴的附汉,毁镜习俗在匈奴人中消失,同样在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随着汉化日深,这一习 ...
摘要:西汉初年到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随着双方国力和指导思想的变化经历了由和亲到战争的变化。汉初国力尚未恢复,需要休养生息,遂采取和亲政策,维持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对匈奴政策随之发生变化,由继承汉初的和平共处到采取强硬手段发动汉匈战争,这也使得武帝时期成为汉匈关系间的一个重要节点。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政策及 ...
摘要:两汉时期随着匈奴与汉王朝关系的演变,其政治组织形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变化。相对于初期的政治组织,这种变化表现为外部属国的消亡、职官体系的复杂化、联合异姓贵族统治的形成。西汉初期、宣帝时期、王莽时期和南匈奴内附是匈奴政治组织演变的几个重要转折点。关键词:匈奴;南匈奴;属国;异姓贵族;政治组织形式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 ...
摘要:汉文帝采取的处理与匈奴关系的策略,是冷静、理性而又得当的。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承认汉匈双方是“分疆自立、和睦共存”的关系;能够体恤理解匈奴的生存环境与所遇困难,必要时给予援助和支持;信守与匈奴的和亲协定,从大局出发尽力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当匈奴违约侵汉时,则组织力量进行有力回击;同时加强骑兵建设,巩固北部边防。汉文帝的上述 ...
[摘要]冒顿单于是匈奴民族的杰出领袖,他南征北战,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迫使汉王朝订立和亲之约,在战争中屡获胜利,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发动的战争目的明确,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灵活多变,善于以弱示敌,麻痹对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优势兵力威慑敌人。对北方草原地区和中原农耕地区,冒顿单于审时度势,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 ...
[摘要]对于匈奴手工业的研究,考古学上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支撑。从功能来看,匈奴的手工制品主要包含生产用品、生活用品、武器、祭祀礼仪用品以及工艺品。从材质来看,有金属加工、毛皮加工、木制、陶制、骨制等等。匈奴手工业基本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自给自足的生产,不会刻意为市场生产商品性产品,即便出现剩余产品也只是以物易物。匈奴手工业在发展 ...
在几千年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形成了精神上的互激、物质上的互补、文化上的互学,各兄弟民族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彼此交往互为依存而时有争夺。这种潜移默化的民族融合,推动了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互补。而北方游牧民族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无疑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发生质的变化的一大创举 ...
本文将中国北方和新疆地区发现的金属器与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出土的同类器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公元前1千纪中国北方地区与广阔的欧亚草原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互动。作者指出,中国北方地区与草原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文化交往有很大不同,与草原东部地区的相互作用是南北向的路线,这是匈奴联盟形成的基础;与草原中部地区的交流是东西向的,从图瓦、萨彦-阿尔泰到 ...
+++++++ ++ ++摘要阏氏是匈奴民族集团中对单于之妻、单于之母及诸王之妻、诸王太子之母的特有称呼。史书上记载的阏氏大致可分为匈奴单于阏氏、母阏氏和诸王阏氏三类。阏氏类别有异,出身亦不同。其主要源于匈奴国中名族、收继婚姻、政治联姻、战争俘虏。此外,阏氏掌握国内政要、把持外交要位、占据军中高位,在匈奴国家政治生活、外交乃至军事等方面均占 ...
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中,常见装饰各种动物纹的器物,习惯上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铜器”。解放前,在古玩市场上见有不少这类器物,大都系偶然发现物或来源于盗掘的墓葬,没有准确的出土地点和可供断代的伴存器物。尤为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器物大部已散失,落人国外的某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有些器物 ...
匈奴汉国建国前夕,五部匈奴改革了政治体制,将南匈奴的“四角”“六角”制改为“十六等”制。这是对汉魏之际、魏晋之际经由中原王朝改造后南匈奴“贵者”分立格局的制度肯定。元熙元年(304年)汉国建立后,以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制为政治架构。永凤元年(308年)刘渊称帝,汉国从王国体制发展为王朝体制。在汉国体制中,匈奴传统仍得以保留。胡汉分治、匈奴与 ...
摘要:平城之战的爆发与冒顿以前匈奴与中原政权交战的惨败、匈奴活动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平城之战中,冒顿欲获取与中原政权交战的经验,并通过迫使刘邦屈服以达到获取农耕民族“岁奉”的经济目的,此外,平城一带有着直通塞北的交通地理优势,冒顿选择在此围困刘邦,一旦战事失利,即可利用当地之交通便利撤军;平城之战后,匈奴虽获取了一定的 ...
摘要据史料文献记载,白登之围是汉匈关系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笔者通过查阅史料文献,在肯定白登之围的历史地位的同时,从双方力量对比及力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论证白登之役发生的必然性,以对外关系为切入点,论述这一历史事件在汉朝的对匈政策和匈奴的对汉策略上的双面影响。关键词:白登之围 对匈政策 对汉政策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
西汉时期,骏马贸易是汉王朝经营西域战略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不仅是出于统治者对良马的渴望,更直接 关乎着国家的军事实力,而敦煌正处于西汉至西域交通的枢纽地带,因此与骏马贸易有着密切关系。汉武帝时期,军队的士卒为了迎合武帝对天马的喜好,曾先后编造出余吾水出天马与渥洼水出天马的传说。随着张骞的通使,西域各国的良马得以进贡入中原,并由此引 ...
作者简介: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宝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摘要: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继承了先秦以来夷夏之辨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充分彰显出大一统的时代特征,秦汉统治者对大一统精神的坚持、适度保证“因俗而治”的制度机动性,以及妥善处理好民族观念,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对于当下之边疆 ...
匈奴食谱匈奴单于与平民食谱研究匈奴饮食《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这是关于匈奴食谱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尽管考古材料反映匈奴社会内部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但是在食物资源的分配方面,除了文献记载的“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之外,并未见到其它差别,尤其是阶层差别。为了进一步探究匈奴不同人群的食谱特征,我们对蒙 ...
摘要:进入到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的融合愈加频繁,主要方式有交战、联姻、被迫的人口往来、盟会、经济往来等。这些不同方式的融合,不仅打破了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的传统分布格局,使得彼此间的差异化发展不断融合重组,而且促进了戎狄蛮夷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戎狄蛮夷与中原地区之间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为之后秦 ...
摘要:中原地区作为黄河文明的核心区,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为先秦时期各民族的活动提供了地理基础;而冰后期第三次寒冷时期的气候变化,加快了戎狄与诸夏之间的互动进程。长期的戎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缩小了两者之间的文化与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历经后世各朝代的政治、文化塑造,不断丰富拓展了中原地区民族地理的内涵与外延,最终奠定了其在中华民族共 ...
摘 要:从北朝末年开始,入华的胡人开始采用中国传统的土葬方式埋葬,同时也开始使用墓志,到唐朝时这种做法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流传下来大量的中古时期胡人的汉文墓志。但胡人采用这种中国传统的书写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大体上来看,最初的胡人因为不具备写刻墓志的操作技能,因此是交给当地的汉人书者。随着自我民族意识的增强,有些胡人首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