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九原到五原——包头地区战国秦汉历史与考古若干问题考辨
西域一词首见于《史记》,主要由匈奴使用,指代匈奴浑邪王管辖的河西地区,该范围东至金城西到盐泽,匈奴浑邪王也被称为匈奴西域王。汉武帝占领河西走廊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汉武帝将西域地区称之为西北国、西国、宛西诸国、西北外国等。直到汉武帝去世,都没有用西域一词统称西域诸国。本始年间汉朝联合乌孙征伐匈奴之际,还将龟兹以东称为东国,将龟兹以 ...
西域一词首见于《史记》,主要由匈奴使用,指代匈奴浑邪王管辖的河西地区,该范围东至金城西到盐泽,匈奴浑邪王也被称为匈奴西域王。汉武帝占领河西走廊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汉武帝将西域地区称之为西北国、西国、宛西诸国、西北外国等。直到汉武帝去世,都没有用西域一词统称西域诸国。本始年间汉朝联合乌孙征伐匈奴之际,还将龟兹以东称为东国,将龟兹以 ...
摘要:在对统万城城市形态有关认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深入解读文献,并结合考古报告和实地考察认为:以往把统万城遗址三重城简单地等同于统万城三重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统万城没有完整意义的外郭城,为内城性质;现存东城的建造时间晚于西城,西城为赫连夏都城统万城;现存东、西城外围没有围合的、不规则分布的夯土遗迹,东城之外的部分可能是在 ...
作者简介李荣辉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北方民族史,边疆史地。陈永志历史学博士,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边疆考古。摘 要:唐代单于都护府故地(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2002年出土刘如元墓志,墓志中有关于刘如元生平、所任职官、单于府里坊的记载。刘如元家族为单于都护府官宦 ...
汉朝建立后,中原政权出现了新的统治阶层,塑造了新的外部安全保障方式,同时也面临新的北部边疆形势。刘邦在战国、秦、楚之际的战争经历,在汉初沉淀为一种战略文化,受此影响,刘邦以旧思维应对新变局,造成平城之战中汉军的失败。汉廷在战后将前沿防御确定为经边的主导战略。前沿防御战略的本质是由边郡承担战争风险,经边成本则主要由内地承担,边郡的 ...
漠北匈奴城址的考古学研究博士|萨仁毕力格导师|潘 玲“漠北”泛指蒙古高原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草原地带,大致相当于今蒙古国和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西汉时期匈奴以漠北草原为中心,建立了欧亚草原的第一个游牧帝国,势力最盛时期控制了东起辽东汉塞以北,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阴山南麓的广大地区。匈奴社会以“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经济为 ...
匈奴政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军事活动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也具有经济意义。匈奴族实行军民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社会组织、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相统一。源于匈奴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畜牧经济,其军事文化呈现出浓厚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匈奴;军事文化;游牧文化中图分类号:C951 文 ...
作者简介郑炳林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萃英学者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敦煌学、西北区域史研究。许程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西域一词首见于《史记》、主要由匈奴使用,指代匈奴浑邪王管辖的河西地区,该范围东至金城西到盐泽,匈奴浑邪王也被称为匈奴西域王。汉武帝占领河西走廊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汉武帝将西域地区称之为西北国、 ...
张景明1、王 晶2(1.大连大学 艺术研究院 ,辽宁 大连116622 ;2.大连大学 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116622)摘要:匈奴的动物造型艺术,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影响成为其文化内涵的主要特征。匈奴民族不仅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器物上予以艺术化,还代表了经济类型、生活情景和民族性格,更具有深 刻的图腾文化含义,这是匈奴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有机结合的象征。 ...
马利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北京 100872) 关于匈奴的人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蒙古说和突厥说各执一词。本文根据最新考古出土资料和国内外有关人类学鉴定结果,重申匈奴主体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并非夏后氏之苗裔。至于其中所含的少量蒙古人种东亚和其他类型成分以及个别的欧罗巴人种成分则可能反映了匈奴对其他民族的征服以及长期的 ...
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月氏与贵霜文化的考古学观察作者简介唐云鹏,西北大学博士生,从事游牧考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作者简介王建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现任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长期从事东北亚考古、中亚考古、佛教考古、游牧聚落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古叙利亚埃卜拉城的考古发掘与埃卜拉学研究第一作者简介刘昌玉,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世界古代史与亚述学教学与研究。原文刊登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79—88页。摘 要 埃卜拉是叙利亚最古老的文明,也是公元前三千纪两河流域同东地中海世界沟通的重要中转站和贸易枢纽。20世纪60年代至叙利亚内战爆发之前, ...
文化生态视角下先秦至北朝骑兵发展研究——以骑兵马俑为例第一作者简介王晨仰,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从事军事考古学与服饰考古研究。原文刊登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137—145页。摘 要 骑兵俑作为骑兵这一兵种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骑兵的军事情况,是研究古代骑兵以及军队发展进程的重要参考资料。而战马作为 ...
诺音乌拉31号墓人物绣像考论第一作者简介梁云,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周秦汉考古、中亚考古。长年在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地区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曾主持2012—2014年甘肃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掘,2017—2018年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发掘。对秦文化以及中亚的康居文化、月氏文化有深入研究。著有《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 ...
马利清(郑州大学 历史与考古系,河南 郑州 450000)匈奴以畜牧为业、兼营狩猎已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不争的共识 。但匈奴境内不断发现的城塞和定居遗址也提示我们关注匈奴社会存在的定居生活方式以及有关农业、手工业的经济成分。随着匈奴考古研究的深入,对匈奴文化的认识也将拓展新的领域。匈奴;城塞;遗址 K289 A1003-5281(2002) 04-0049-04秦汉时期,匈奴 ...
汉和帝永元元年(89)以窦宪为主帅的三路汉军征伐北匈奴,满夷谷是三路汉军的始发地之一。通过历史史实、考古分析以及自然地理形势的实地考察,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图克木苏木(村)的查苏沟即是汉代满夷谷。满夷谷;匈奴;窦宪王兴锋(1984—),男,陕西宝鸡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省民间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为中国边疆史地、北方 ...
马利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872)匈奴墓葬中出土铜镜基本上均为残片,且均是来自中原地区以汉镜为主的式样,但其最早 的实物属于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弦纹镜。本文尝试通过对秦汉时期出土铜镜残损状况的比较分析以及各 自发展轨迹的探讨,寻觅匈奴毁镜习俗的源流,认为匈奴毁镜习俗与秦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鲜卑毁镜习俗则直接来自匈奴。随着南匈奴的 ...
托普鲁克墩佛寺的猜想撰文、摄影丨吕尚超乎想象的流沙将千余年前的于阗国佛寺堙埋,圮废的佛寺之上隆起的沙丘,像是一座座被人遗忘的巨冢,上面长满了荒草。千年之后,埋藏沙土下的古佛寺虽又重见天日,但仍然是未解的谜团。达玛沟,佛法汇聚之地关于达玛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流传,其中最多的便是达玛沟沙土下埋藏着佛寺的传说。这一次传说与史实并没有相悖 ...
尼雅遗址农业考古研究报告 卫斯摘要:精绝国时期尼雅河尾闾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当今尼雅河谷大致相同。精绝人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粟、黍、蔓菁、棉花、大麻、紫苜蓿。所食水果有:葡萄、桑椹、石榴、梨、杏、桃、沙枣等。精绝人尚无犁耕,尼雅遗址出土有:收割工具、粮食加工工具、纺织工具、捕鼠夹等。精绝人掌握了在沙土地上修筑堤埝、涝坝;开 ...
SJTU-IRCAHC |2021域外视野编者按:近日,肆虐的暴雨,使“古建第一大省”山西遭受了严重损失,洪水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也对珍贵的历史文物造成了极大破坏。灾害过后,对这些受损文物的抢救与修复将是接下来漫长且紧迫的工作。历史上由于洪水造成的城市灾难及文物受损,不乏其数,本文在此推送一篇关于佛罗伦萨百年一遇大洪水的译稿,既用以呈现昔日 ...
考古地层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文 图 / 吴玲 何文竞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10月刊1830 年代绘制的墓葬剖面图(The Primeval Antiquities of Denmark)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地质学内一种后来被称为“均变论”的思潮渐渐在欧洲发展起来,这种理论认为“现在是过去的钥匙”,地球的地质史可以通过研究地层叠压的层序关系进行解释。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 ...
《辽史》中对于辽长城的失载,或是元代史家编写《辽史》中的重要疏漏,抑或有他故尚推断言。但近年来,我国长城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考古调查与研究,逐渐确定了辽长城与边防州等重要文物的存在,这是我国长城考古的一项重大收获。2024年10月,我国《长城学研究》第三辑,刊登了我与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陈曦同志合作的《内蒙古辽长城与边防州城文 ...
文化遗产地图 ©清源文化遗产风月同华内容:陈凯设计、排版:陈凯、边如晨审校:魏青、李建芸说明:本项工作涉及内容数据较多,如果有错漏,欢迎批评指正。香港,东方之珠见证了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转变它向前的每一步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交融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香港的文物保育工作用情感和责任、坚持和创新让这些瑰宝在岁月的 ...
本报告是三峡库区重庆涪陵石沱遗址1998~2001年度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涪陵石沱遗址是我院前身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于1998年至2001年参与发掘的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发掘项目。遗址发现有商周、六朝、隋代、宋元和明清五个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包括灰坑、灰沟、墓葬、窑址、房址等,出土有陶器、瓷器、石器等大量遗物,为三峡库区不同时代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建立 ...
天山北路墓地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哈密火车站以南,伊州区天山北路道路内及其两侧。1988年首次发现于哈密林场、雅满苏矿办事处院内。为配合基本建设,1988~1997年先后在天山北路墓地开展了5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706座。《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全3册)》是对1988年、1989年、1992年、1993年和1997年发掘的天山北路墓地资料的全面公布。天山北路墓地是迄今 ...
从丝绸之路到游艺之路:游艺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研究丛振摘要:丝绸之路上各种类型的中外游艺项目频繁开展,古代盛行的游艺项目均能在其中寻觅到踪迹,丝绸之路亦可被称为“游艺之路”。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游艺文化交流的空间格局、时间节点、利益驱动和多元融汇等四个维度的解读,力图阐释游艺项目在丝绸之路上交流的途径、方式,以此审视蕴含在内的中 ...
原作名: Performing the Visual: The Practice of Buddhist Wall Painting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618–960译者:张书彬 / 王道杰 / 杨筱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2月定价:128元ISBN:9787301355510内容简介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非常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 ...
安徽阜阳后楚郢古城村2020年考古发掘收获姚洁郭欣静郝羽(原载《华夏文明》2021年第3期)一、遗址简介阜阳古城遗址位于阜阳市西北部颍泉区古城村,东北边为颍河与茨维新河交汇处,东南为海孜村,西边为宁老庄镇,泉河在其南边静静流过。(图1)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文献中记载的周朝通往淮水必经要地妢胡古国以及楚考烈王徙都于阜阳北部、 茨河左岸的钜阳城 ...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impact factors of salt weathering for sandstone grottoes along Silk Road, China1. 背景 (Background)丝绸之路沿线的砂岩石窟(如莫高窟)因盐风化问题面临严重损害。盐风化由盐的结晶与相变压力引发,受环境波动影响,导致结构完整性下降和表面信息丢失。这一现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巨大挑战,尤其是高孔隙率和低强度 ...
大道中国001天地人神的和谐世界——良渚玉琮的设计思想及功能解析(特约专稿)李园 陆建芳015 从迟缓到突变:陶瓷器生产与消费视野下两周时期的越地社会(特约专稿)吴桐文博讲坛029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进展与考古工作者的使命(特约专稿)白云翔海外大家访谈主持人:李水城034 西秋良宏教授访谈录(特约专稿) 西秋良宏 刘成特别关注本期主持:王光尧045 ...
转自汉语史与文献学微刊编者:毛远明责编:段小佳、李浩强、黄璜ISBN:9787569700008定价:8000元出版时间:2023年12月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页数:5676页一、《歷代石刻總目提要(漢至五代)》(以下簡稱《提要》)著録 2015年以前出土或著録的所有漢至五代各類石刻文献,包括碑碣、墓志、摩崖、地券、造像题記、器物雜刻等。主要收録能見到實物、拓片、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