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康居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摘要:康居是两汉时期西域大国,对于研究两汉边疆关系与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近百余年来,俄国及中亚国家积攒了一大批以墓葬为代表的康居相关考古材料,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为增加国内学者对相关材料的了解,本文系统梳理了康居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在肯定前人成就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希望为学界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基础。康居是公元 ...

• 隋唐帝国权力结构及制度演进

作者:雷家骥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24-5-1页数:480定价:128装帧:精装ISBN:9787213113789内容简介······在权力的秘密里,探寻盛世与乱世的根源。在权力的分配里,看清帝王与臣子的博弈。本书以隋唐帝国的权力结构演变为主线,通过详细解读杨坚杨广父子的皇位传递、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称帝、李隆基消灭韦后及太平公主等历史事件,讲清楚了隋唐 ...

• 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民间文学译注

《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民间文学》译注才让扎西译注56元༄༅།།ཏུན་ཧོང་ཡིག་རྙིང་ཁྲོད་ཀྱི་གནའ་བོའི་དམངས་ཁྲོད་རྩོམ་རིགཉེ་ཆར། རྒྱལ་སྤྱིའི་བོད་རིག་པ་བ་F.W.ཐཱོ་མ་སྀ་ཡིས་བརྩམས་ཤིང་ཀྲུང་དབྱང་མི་རིགས་སློབ་ཆེན་ ...

• 欧亚大陆北部的树皮船与兽皮船

欧亚大陆北部的树皮船与兽皮船哈里·卢克卡宁(Harri Luukkanen)威廉·W.菲茨休(William W. Fitzhugh) 著崔艳嫣 侯丽 丁海彬 译曲枫 审校2024年8月出版/189.00元ISBN978-7-5228-2746-9内容简介树皮船与兽皮船的历史不仅是船只历史,也是几千年来建造和使用这些船只掌控水道的人类历史,这是人类在河流渡口迁徙、捕鱼、贸易和捕猎驯鹿的历史,也是在海湾和海 ...

• 刘全波 | 中国古代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刘全波摘要:移民与中国古代西北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是紧密相连的,人本身就是生产力,源源不断的移民的迁入,慢慢实现了边地的发展和繁荣。在移民实边的同时,屯田大大减轻了国家由内地向边塞运粮的负担,同时增强了边塞的力量,简而言之,移民与屯田是历代王朝开发经营边疆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而随着移民、屯 ...

• 三星堆新发现对认识中华远古文明的启示

作者简介五、三星堆新发现对认识中华远古文明的几点启示  三星堆新发现,掀开了一个未被我们充分认识的区域文明之冰山一角,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认识中华远古文明打开一个新的窗口。面对这一有着诸多未知的文明,各种猜想、推断、诠释甚至玄妙想象或争论,均属正常。在学术范畴内,面对未知领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保持谦逊、大度与审慎的底线 ...

•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

《中国西南民族通史》(全三册)王文光 朱映占 赵永忠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定价:260元/套

• 王子今∣“冠带”“夷狄”之间:司马迁的民族意识

“冠带”“夷狄”之间:司马迁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1期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摘要汉武帝时代,民族关系进入历史新阶段。成书于此时的《史记》,对于上古以来的民族史有大致符合历史真实的记述。《史记》是开始专门的民族史书写的第一部史学名著。司马迁在《史记》中表达的民族意识,与儒学严格界隔“华夷”的传统有别 ...

• 边茶贸易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边茶贸易与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1期刘志扬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摘要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一种消费品像茶叶这样影响中国边疆历史。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进程中,边茶贸易作为中原王朝用汉地茶叶换取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游牧民族马匹或其他商品的一种商业活动,贯穿了宋以来中国 ...

• 魏坚 郑玉|中西文化的交汇——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启示

中西文化的交汇——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启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4期魏坚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郑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城东北部。2018~2021年, ...

• 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

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1期石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摘要如何理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共同性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对汉族的形成、壮大、性质、特点及其同少数民族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汉族之中包含了大量少数民 ...

• 青铜时代中国西北交互作用圈

青铜时代中国西北交互作用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1期刘学堂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历代西北边疆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摘要中国西北地区在与中原地区和境外中亚地区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征的青铜时代中国西北交互作用圈。源于东方黄河中上游的彩陶文化以及相关农业文化因素,与源于西方的青铜文化及相关农牧文化因素,相向传播,汇流于中国西北 ...

• 阴山南北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生业形态的交融研究

阴山南北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生业形态的交融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1期冯宝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讲师摘要阴山南北先秦时期各阶段考古学材料,展现了阴山南北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多样融合和生业形态的发展变迁,展示了本地区文化交流和农牧交融的发展脉络。文化的交流和生业形态的交融,既揭示出阴山南北及周边地区发展最初受周边 ...

• 王子今|汉王朝民族战争中的“侯降”策略

汉王朝民族战争中的“侯降”策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2期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摘要汉代民族战争中,曾推行“侯降者”策略,以争取敌对方人心形成某种导向作用,即所谓“劝后”。汉王朝就此曾经发生高层执政集团内部君臣之间的争论。这一方式曾经推行到汉地其 ...

• 考古所见魏晋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以北京地区墓葬材料为中心

考古所见魏晋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以北京地区墓葬材料为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3期丁利娜博士,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摘要魏晋北朝时期的北京是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墓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一时期的墓葬共计发现118座。按形制,这些墓葬可分为带墓道多室墓、带墓道双室墓、带墓道单室墓、梯 ...

• 北魏六镇墓葬汉化迟滞因素的考古学解析

北魏六镇墓葬汉化迟滞因素的考古学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3期刘连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摘要六镇是北魏在北部边疆所设用于防御外族入侵的军镇。内蒙古中南部发掘的45座北魏六镇时期墓葬资料相对丰富,在地表遗存、墓主头向、殉牲、葬具形制、随葬品等方面保留较多早期文化因素,呈现出代魏早期“国俗”、汉人华典、 ...

• 试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试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4期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摘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属历史学的专门史(专题史)研究范畴,它与传统的民族史、族别史和边疆史研究既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又有明显的发展。“三交”史研究,以史学研究为基础,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和 ...

• 蒋爱花 杜峥弈|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共融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共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4期蒋爱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中国北方地区史前石城与早期文明演进

中国北方地区史前石城与早期文明演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4期常璐中国农业博物馆助理研究员摘要中国北方地区是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带的过渡区域,也是农业与畜牧业交互作用的地带。通过对北方地区史前石城的全面梳理,可将其划分为五个小区,各区在空间形态、建筑技术、内部结构等方面形成独有的特征。以石城为代表的聚落分布体系可以归纳为“ ...

• 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区位优势及其在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贡献

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区位优势及其在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5期张景明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北方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肖瑞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博士研究生、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摘要草原丝绸之路地处北纬40至50度之间的狭长自然地带,由高山草原和荒漠草 ...

• 西域都护府考古探索与反思——基于方法论的观察

西域都护府考古探索与反思——基于方法论的观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5期陈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娃斯玛·塔拉提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后陈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新疆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近百年来,学界对西域都护府治所遗址所在聚讼纷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品牌的建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唐竺古道”文化旅游品牌的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5期次旦扎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藏大学教授罗勇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区情研究中心副编审,《西藏发展论坛》副主编摘要唐竺古道是指唐朝时期由唐都长安经吐蕃至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由唐蕃、蕃尼古道等构成。唐竺古道产生的背景 ...

• 汉代中原水利的西传与民族融合

汉代中原水利的西传与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6期郑晓云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摘要在两汉时期,中原的水利随着汉王朝抗击匈奴和开疆拓土而向西传入了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地区,成为军队戍守边疆、开展屯田的重要保障。中原的水利作为中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此在这些地区生根发芽、延续到后世,在历史上不仅仅作为生计的重要基础,同 ...

• 西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价值与实践

西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价值与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5期田阡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雪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有力的抓手之一。作为中华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农业文化遗产“有物”的传承载体、“有情”的文 ...

• 金源故都:金上京遗址的考古实践和认识

金源故都:金上京遗址的考古实践和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6期赵永军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摘要作为金王朝的早期都城,金上京城形制独特,和前后不同时期的多个都城的营建存在联系。从平面形状看,金上京城和辽上京城颇为一致,显然是继承了辽上京城的特征;同时金上京城的建造,还仿照北宋都城汴京城的建筑形制,皇城布局与汴京城基 ...

• 那嘎·特尔巴依尔|新疆北部铜石并用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新疆北部铜石并用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6期那嘎·特尔巴依尔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摘要新疆北部地区铜石并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各阶段的考古学材料,展现了新疆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多样融合和生业形态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历史上这一地区人群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发展脉络。随着人群的不断迁徙和 ...

• 霍巍|用考古成果书写中华文明史的新篇章

用考古成果书写中华文明史的新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4年第1期霍巍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摘要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也是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书写好中华文明史的新篇章,考古成果的利用十分重要。考古学是中华民族历史认知的重要知识来源,尤其是这个 ...

• 珍珠与莲花相映——麹氏高昌至唐西州时期吐鲁番墓葬明器彩绘解析

魏坚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教授李思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麹氏高昌王国至唐西州时期是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时期。在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附近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沟西墓地、巴达木墓地和木纳尔墓地等处发现大量属于这一时期的家族茔院,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颇具汉风。其中,陶木明器表面绘彩是麹氏高昌至唐 ...

• 刘屹:道荒宏雪岭——重识横跨葱岭的三条古道

刘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摘要丝绸之路横越葱岭的道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和印度交通往来的必经之途,也是国内外关于丝路研究中存在明显不足的薄弱环节。自李希霍芬最早在地图上画出两条穿越葱岭的道路以来,所有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大都沿袭他的画法。实际上,古代丝路从东西方向上横穿葱岭地区的道路,主要应有三条,即北道、中道和南道。本文简单描述了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