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黄河象 一个考古人的手记
目录序自序第一章 轰动一时的黄河象第二章 偶然的发现第三章 漫漫的征途第四章 询访“龙骨”第五章 曲折的探寻第六章 艰难探索中发掘第七章 发掘过程中的宣传与保护第八章 黄河象进京第九章 北上中科院古脊椎所第十章 《黄河象》和大众关注的问题第十一章 《黄河古象》电影第十二章 黄河象的展出第十三章 黄河象的教育意义第十四章 再现黄河古象尾声 黄河 ...
目录序自序第一章 轰动一时的黄河象第二章 偶然的发现第三章 漫漫的征途第四章 询访“龙骨”第五章 曲折的探寻第六章 艰难探索中发掘第七章 发掘过程中的宣传与保护第八章 黄河象进京第九章 北上中科院古脊椎所第十章 《黄河象》和大众关注的问题第十一章 《黄河古象》电影第十二章 黄河象的展出第十三章 黄河象的教育意义第十四章 再现黄河古象尾声 黄河 ...
新增19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国已建设13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立项单位,三星堆、石峁、殷墟、萨拉乌苏、铜绿山、七个星佛寺、苏家垄等一批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全国已有约170家遗址博物馆,其中21家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近日,记者在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配套设施持续改善,成为文化传播、文明传 ...
文 ˉ吴 荭【内容摘要】陇东地区是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重要地域,境内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代造像以泾川龙兴寺出土为代表,是认识陇东甚至中原北方西部地区此阶段造像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单体圆雕菩萨造像特征明显。本文从菩萨像尊格判定、服饰、装饰物样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周边长安、南朝造像的关系。一、出土及发现概况陇东地区目前发现的单体造像 ...
甘肃天水伯阳唐张简璋墓略考2020年10月底,S25静宁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施工现场发现一座唐代墓葬。随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麦积区文旅局均派人赴现场对墓葬情况进行调查。可惜墓葬已遭破坏,所知资料甚少,仅从网络上获取部分照片及视频。但该墓有明确题记及精美壁画,年代清晰准确,反映了晚唐时期人物服饰、建筑形 ...
文/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河流北岸的山岗之上。此墓葬群自20世纪初至 20世纪80年代,已发掘墓葬9座,出土墓志9合及各类随葬品数百件。前辈学者包括张维、夏鼐、阎文儒、周伟洲等先生,皆对此墓葬群出土墓志进行过详细的研究,成果丰硕 ...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黄河上游,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是“一带一路”的黄金地段,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部文化、华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地。2023年12月19日召开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 ...
一、引 言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村北,在黄河与其支流蔚汾河的交汇处,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2015至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小玉梁台地进行了持续的发掘工作,揭露出龙山时期的大型石砌房址、灰坑、护坡墙等,并在遗址东部发现有残存的城墙(城墙圪垛地点);这是在入黄支流的河口处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龙山石城,被认为是 ...
作者简介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商周考古学、中国上古史、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比较。主要著作有《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等。摘要中国的起源可以从文化和政治两个层面进行观察。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指秦汉以前中国大部地区文化 ...
一、引言木材是有机质,很容易腐烂,但由于遗址的特殊埋藏环境为木材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例如,埋藏环境极端干燥,木材处于完全脱水的状态,在没有一定湿度下微生物不能存活;或者埋藏环境非常湿甚至有水,木材处于饱水状态,在没有一定氧气下微生物也不能存活。在这两种特殊埋藏环境下,出土木材保存完好,仍具有树木固有的结构、颜色和香味,能进行木 ...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 笔谈“考古遗址公园模式下的大遗址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 P9-11近年来,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式成效显著,理论研究收获颇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体系。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从文物领域的行业性工作走向全民共享的过程中,如何既坚守“专业性 ...
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1923-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在甘青地区进行考察,将宁定县(今广河县)发现的一批器表施黑红复彩、锯齿明]显的彩陶归入“甘肃仰韶期”,将碾伯县马厂沿第四址(今民和县马厂垣遗址)发掘所获陶器归入“马厂期”,认为“马厂期”晚于“甘肃仰韶期”。1945年,夏鼐在甘肃临洮寺洼山遗址发现了与半 ...
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整理报告的目的意义编辑此报告,我们有两个优势,一是第一手资料的详实、完整、科学、准确,二是突出讨论研究问题。我们带着问题去实地调查,在调查之前、之中、之后,我们充分收集前人调查研究资料,就某些问题,对各家观点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在编写这本集子的时候充分借鉴了以前调查研究人员的成果,如陈守忠先生对 ...
审核|周静
2临淄齐故城出土燕侯脮磬及有关问题黄锦前【关键词】燕侯脮磬;山巤;燕侯载簋;任用贤良;战国中期【摘要】通过对原简报中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燕侯脮磬铭文有关文字的改释,认为“山巤”应系此磬之名,磬铭与传世的燕侯载簋铭文立意和措辞近似,表达了当时统治者渴望贤良辅佐治国安邦之殷切期盼,与文献所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国统治者不拘一格求才纳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研究与探索1.焦作府城遗址文化遗存分析袁广阔【关键词】府城遗址;河南焦作;辉卫文化;二里岗文化【摘 要】焦作府城遗址发现有夏、商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夏代遗存属于辉卫文化的范畴,商代遗存分二里岗和白家庄两个时期,与郑州地区商代文化面貌接近。夏代焦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以沁河为界,以西的遗址属二里头文化,以东的遗址属辉卫文化 ...
1.略论北方长城地带出土的东周时期璜形饰——兼论新月形璜形饰形制的源头张全礼【关键词】璜形饰;东周时期;新月形璜形饰;北方长城地带;文化交流【摘要】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发现的东周时期璜形饰形制独特、材质多样,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作用。目前北方长城地带共出土 21件东周时期璜形饰,根据形制特征可分为新月形、半环形及弧形三类。其中新月形璜形饰 ...
研究与探索1.艺术考古视角下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分期陈继玲 陈胜前【关键词】艺术考古;彩陶纹饰;半坡类型;仰韶文化;文化分期【摘要】艺术考古依据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展开研究,在分期研究上可以形成不同于考古类型学的新的认识。从该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材料,根据其彩陶纹饰的先后发展序列以及纹饰风格的发展规律,可以重建半坡类 ...
研究与探索1.后岗一期文化的东渐崔宗亮【关键词】后岗一期文化;东渐;海岱地区;北辛文化;双墩文化【摘要】后岗一期文化距今约 7000—6000年,可分为三期。该文化对东方地区的影响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一期向海岱地区的渗透,使得鲁中南及鲁西一带的裴李岗文化北辛类型嬗变为仰韶文化北辛遗存。二期与北上的双墩文化一道,使海岱地区的仰韶文化北辛遗存 ...
【关键词】中小型博物馆;制度建设;新时代【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中小型博物馆蓬勃发展,但是因客观条件的制约,其制度建设尚存在诸多需要提升的方面,如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不够科学、程序不够规范表述不够严谨、特色不够突出、落实不够到位等。加强制度建设不仅是中小型博物馆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广大公众提供优质 ...
【关键词】墓葬;汉代;列侯;一世终亡【摘要】汉代分封的列侯数量众多,由于各种原因,少数列侯仅有一代而无后代列侯的延续,形成一世终亡的情况。考古发现也见有一世终亡的汉代列侯墓葬,体现出与墓主因早亡无子嗣、坐酎金失侯、谋反被治罪、有罪被免、身份特殊无后等有关的内容。一世终亡汉代列侯的墓葬具有自身特点和特征,墓葬与墓主的特殊性对开展汉 ...
【关键词】御兽青铜人像;巫师御虎蹻;博山炉;西汉;雅安市博物馆【摘要】四川省芦山县博物馆1974年征集到一件西汉时期的御兽青铜人像,现藏雅安市博物馆。有学者根据其铜人纵目特征认为其为杜宇氏蜀部族后裔斯榆人为其先祖蚕丛所造之像。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图像资料,可重新判定该造像的御兽铜人为巫觋,所御四兽为翼虎,其主题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常 ...
【关键词】府城遗址;河南焦作;辉卫文化;二里岗文化【摘要】焦作府城遗址发现有夏、商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夏代遗存属于辉卫文化的范畴,商代遗存分二里岗和白家庄两个时期,与郑州地区商代文化面貌接近。夏代焦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以沁河为界,以西的遗址属二里头文化,以东的遗址属辉卫文化,但它们都被二里岗下层文化替代,体现了商人灭夏的过程。夏商时 ...
【关键词】砖雕平棊;开元寺塔;宋代初期;河北定州【摘要】定州开元寺塔回廊内保存有一批珍贵的北宋初期砖雕平棊,这些平棊纹样丰富,雕工精细,制作时间要早于崇宁二年(1103)李诫编修《营造法式》几十年,被建筑学家刘致平先生赞誉“为宋式天花之佳例”,为研究北宋初期平棊的流行与发展,更好地了解宋代建筑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有“中华第 ...
【关键词】秦代;郡县;河北地区【摘要】近几十年来,大量秦简、封泥等考古资料的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为秦代在今河北地区的郡县置研究增添了新资料。通过对这些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和总结,并结合文献资料一一进行分析考证,将今河北地区已知秦代郡县数目由《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11郡20县增加到13郡60县,填补了一些历史空白,同时更正了过 ...
【关键词】樟树弄窑址;明洪武时期;景德镇;官用瓷器;云龙纹【摘要】樟树弄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老城区西部偏北,南距樟树弄口约15米处。2022年,在太平巷南片区御窑厂景区周边配套停车场施工过程中,在靠近樟树弄口的区域出土了一批有红色纹饰的瓷片及相关窑业遗存。通过对窑址堆积分布的实地走访和调查,并将出土瓷片与其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资料进行 ...
【关键词】屈家山Ⅱ号墓地崖墓;墓道填土;发掘流程;多次入葬【摘要】墓道是汉晋时期崖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墓道的回填过程和堆积形态含有重要的信息。借鉴探方的发掘方法对成都屈家山Ⅱ号墓地崖墓的墓道进行发掘,发现许多崖墓的墓道填土有多个堆积层次。研究发现,崖墓墓道填土的堆积层次与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型式分组之间有着互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 ...
【关键词】RTK;考古测绘;Matlab;数据分析;魏庄遗址【摘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考古学与前沿科技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在考古测绘方面,RTK设备的应用,为采集更多种类的数据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所测绘出的数据逐渐精确,所还原的信息量也大幅增加。201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安徽桐城魏庄遗址的过程中 ...
【关键词】《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书评【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辽祖陵——2003—2010年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在对历年来辽太祖陵调查和发掘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卷末还以“附录”的形式对祖陵遗址范围内出土的当做了分类和分期研究,对多点位出土瓷器的产地(窑口)进行了辨 ...
【关键词】杨播家族;普泰之难;北魏末年;历史书写【摘要】杨播家族是北魏时期关中豪族,《魏书》等史籍对其多有著录。近年来,杨播家族成员如杨播弟杨椿、杨津,侄杨逸、杨遵智等人墓志陆续出土和公布,为研究其家族世系、政治表现等提供了新的史料。通过对杨播家族成员墓志及相关史料的梳理,详细考述了普泰元年(531)尔朱氏诛杀杨播家族即所谓“普泰 ...
临城山下宋墓清理简报临城县文物保管所三、结语墓葬出土的随葬器物多为瓷器。从瓷器的器形、胎质、釉色上看,皆与邢窑窑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且该墓群又紧邻南程村、射兽两处北宋邢窑窑址,尤其是 M2:1、M5:2、M6:3、M7:1白釉碗具有典型的南程村窑风格。2005 年临城县岗西宋墓出的一件白釉瓷碗与此次出土的白釉碗 (M3:1、M2:2)相同。陶器仅出土一件泥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