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叶舒宪 | 草原玉石之路与红玛瑙珠的传播中国(公元前2000年-前1000年)

草原玉石之路指发端于史前的欧亚大陆腹地,传播玉石文化和玉石资源的草原路径。在中国境内,与草原玉路发生相伴随的是来自南亚和中亚地区早期文明的红玛瑙珠的自西向东传播。最近,在新疆和河西走廊西段发现的红玛瑙珠表明,距今约三四千年的四坝文化先民发挥着向河西走廊以东乃至中原地区输送红玛瑙珠的“二传手”作用。赤峰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则发挥着 ...

• 年方六千,未完待续

  郑岩和女儿郑琹语合作的新书《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让人拿起来就不想放下。读者随便翻到哪里都可以马上开始阅读,因为每一处都是图文对照,独立成篇,右边一页是女儿细腻的水彩手绘文物,左边一页是爸爸富有镜头感的文字,两种解读,一种情愫。《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郑岩著、郑琹语绘;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书中所选的近90件文物,时间从新石 ...

• 宾组卜辞研究·分类卷

 认识甲骨文、感悟甲骨文,这是笔者研读甲骨文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意识反映。甲骨文既是浮现于人们视野之中的那种神奇和悬疑的“绝学”,也是一个落在我们先民生活家园可被后人解读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密码。殷墟甲骨文记录着商代后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殷人诸多的诉求与祈愿。笔者曾想:甲骨文并非只为刻在甲骨而生,而是因为它把殷人的念想怀抱其 ...

• 古镜涵容:武汉博物馆藏铜镜

基本信息:编著:武汉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3079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武汉博物馆丰富馆藏铜镜资源,收录有代表性的铜镜270余面,按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时代特征,分为中国早期铜镜、春秋战国铜镜、两汉铜镜、三国两晋铜镜、隋唐五代铜镜、两宋辽金铜镜、元明清铜镜等几个部分, ...

•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基本信息:主编:林梅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532590971内容简介:  本书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入手,以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调查欧亚草原以及中国境内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存,表明中国青铜文化未经原始红铜锻造阶段,而是直接采用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中国冶金术很 ...

• 岭南地区商周时期墓葬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杨建军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9月印次:1ISBN:9787030614254内容简介:  本书将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墓地及含有墓葬的遗址大致分为八期,在分期编年的基础上,通过墓葬研究,尽可能复原岭南商周时期的历史面貌。目录第一章 引言(1) 第一节 研究范围和地理环境简述(1) 第二节 研究历程(3) ...

• 宾组卜辞研究·分类卷(全两册)

基本信息:作者:王建军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7月印次:1ISBN:9787030617880内容简介:  本书拟构了一个“分级划类”框架,设定“层级式”的分类标准,并对《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英国所藏甲骨集》《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等著录中所见的宾组卜辞材料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目录自序 i凡 ...

• 契丹辽文化中渤海因素的考古学观察

——————————————————————————全文阅读契丹辽文化中渤海因素的考古学观察(作者:彭善国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孙旸 吉林省博物院;原文刊于《边疆考古研究》第24辑)

• 杨富学 刘源 | 佉卢文简牍所见汉晋时期鄯善国与于阗之关系

摘要:鄯善与于阗二国位处塔里木盆地南缘,以扼控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之地理优势,国力发展迅速,自东汉以来,不断对周邻小国进行兼并,逐步形成两国独霸西域南道之局面。从新疆出土佉卢文简牍和汉文史乘的相关记载看,在魏晋时期,鄯善与于阗二国比邻而立,其间虽有征战,但不占主流,以和平相处为主,政治联系也有日渐密切的趋势,甚至形成多条交通主干道构 ...

• 访谈︱付马:西州回鹘,9-13世纪丝路东段文明交流的使者

  【编者按】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近日,研究西州回鹘王 ...

• 宋代陶瓷和早期青铜器对比浅析

在复古、仿古潮流兴盛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和喜爱古人所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样,在工艺美术领域,仿古之风也久盛不衰,然后仿古并不只是对古代的作品的完全模仿,这样只会让作品的出现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个附庸于原作的赝品,借古通今,如何学习古人的技艺和精华成为了现在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纵观古人对前人的仿古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 ...

• 大连营城子汉墓出土龙纹金带扣的科学分析与研究

前言2002~2003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汉墓。其中,2003M76为一座高等级的男女合葬墓,时代属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该墓出土了一件制作精美的金带扣,为大连地区首次发现。这件金带扣的纹饰以十条龙作戏水或腾云驾雾状为主题图案,一条大龙从带扣首端延至尾端,九条小龙萦绕于大龙周围,分别位于带扣的扣舌两侧和大 ...

• 保护传承敦煌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2019年8月19日下午,总书记到敦煌研究院视察莫高窟、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了解文物保护和弘扬传承敦煌文化艺术情况,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一名毕生从事敦煌莫高窟保护研究的文物工作者,我亲耳聆听总书记对敦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讲话,备感振奋。总书记的讲话是我们做好文物工 ...

• 遗产观察 | 在保护文化遗产中修复文化生态

中华文明浩渺博大、传承久远,那些星罗棋布在全国城乡各地的历史村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石刻、历史壁画等物质性文化遗产,以及语言文字、表演艺术、手工技能、节日庆典、礼仪习俗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不仅凝结着先民的情感、智慧与辛劳,而且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人文基因,成为古人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是历史变迁的重要 ...

• 遗产观察 | 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认知问题的思考

  在新时代、新背景、新环境等社会趋势的发展下,我国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的推进达到了一个高潮,特别是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近年来相关工作的快速推进,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的关注。“文化遗产”“文物”“考古”等名词迅速成为热度较高的社会词语,逐步普及并深入到社会公众的视野之中,家喻 ...

• 柴尔德与“围城”内的中国考古

前不久,上海三联出版了考古学系列译著(如《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等)。其中,作者柴尔德对于考古材料的解读和描述、对于考古学理论方法的运用,给了我们异样的启示。而更让我们愕然的是,陈淳先生在序言里的这段描述:“中国考古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它的范例采纳了欧洲的文化历史考古学。今天,我们仍然用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概念作为我们分析 ...

• 《问道于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序言(二)

  毕经纬博士的《问道于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以下简称《海岱》)即将出版,他要我写一篇序言,我自感义不容辞,因为2006年他考取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时,我是他的导师。那一年我带了三位硕士研究生,除了他还有马强和吴伟。到了学位论文选题时,学院要我将部分研究生调配给曹玮老师,我遂与曹老师以及研究生商量,想作器类研究的跟我,想 ...

• 问道于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毕经纬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9月印次:1ISBN:9787532592760作者简介:  毕经纬,男,汉族,1979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考古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与青铜器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考古学报》《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

• 《问道于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序言(一)

  毕经纬教授的《问道于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终于付梓,我很是欣喜,这是第一部研究山东地区出土青铜器的综合性著作,是经纬十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成果。看到这部约八十万字的著作,就能想到他十多年来经常伏案至深夜,“焚膏油以继晷”;中午亦趴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小憩一会儿,便继续看书、写作,以致眼睛成疾。正如陶渊明所言:“结庐在人境,而 ...

• 预防性保护专家谈|葛家琪:砖石质古建筑安全稳定性能研究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预防性保护”目的是为减少保护工程对文物古迹的干预,通过防护、加固的技术措施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灾害对文物古迹造成损害、以及灾后需要采取的修复措施的强度。近年文物保护行业从单纯注重“抢救性”保护,越来越关注向‘抢救性’与‘预防性’并重的保护方式转变。为进一步研究讨论及传播“预防性保 ...

• 荆楚文物(第4辑)

  基本信息:  编著:荆州博物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0月  印次:1  ISBN:9787030630384  内容简介:  本书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  ...

• 帝国体制下独立陵园制的发展演变

人们对死去亲人的尸体有意识地进行掩埋处理,意味着灵魂不灭的观念已经成熟,该观念指导下的墓葬开始出现。“居室葬”和氏族公共墓地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是相适应的,是血缘制下先民原始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而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等级观念的加深,公共墓地出现公墓与邦墓两种主要形式,逐渐形成与死者生前社会地位和身份相匹配的陵墓制度,在墓 ...

• 从秦简牍中重新认识秦国社会

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秦的历史地理情况由于资料欠缺而不够了解。许多问题都显得扑朔迷离。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与秦有关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秦简牍、封泥等出土文献的不断丰富,为破解众多的谜团带来了新的线索。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秦简牍研究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晏昌贵。带来对秦历史地理的新认识中国社会科学网 ...

• 敦煌莫高窟出土纺织品的科学认知

敦煌莫高窟出土纺织品中蕴含的丰富价值不言而喻,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认知是必要的。敦煌莫高窟出土纺织品的科学认知主要从纤维和染料等微观层面展开,兼顾颜料、墨书和胶结材料,需要借助显微镜、色谱和光谱类等仪器设备,获取肉眼难以识别的信息。文中分析检测由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完成,得到敦煌研究院的大力支 ...

• 馆藏文物价值阐释的一点思考——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展品说明为例

  文物助力还原历史样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今人有着借鉴和教育作用,蕴含社会和文化价值。文物不仅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变革的物证或标志,同时文物作为优势国家资源,也能服务当今的社会和民生。  文物见证过去,而利泽当今,找寻人类过去的信息需要在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方面研究 ...

• 一部独特的中国文化史

  一  原本,文化是文化,江山是江山。前者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作品,代代流传,代代创造。江山属于自然,无非山川草木,是人类活动的背景、资源和舞台。现在刘刚、李冬君创造了一个概念叫作“文化的江山”,文化于是具备了自然的面貌,而江山也拥有了文化的品格。学术与文化,概念是创新的核心,非虚言也。  中信出版集团新近推出12卷巨著“文化的江山 ...

• 许卫红 申茂盛:编写发掘报告是考古人的职责——写在《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发掘报告(2009-2011)》出版后

  1974年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陪葬坑横空出世,沉寂多年的秦始皇陵随后重新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1988年《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以下简称第一部报告)出版,2009年《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1分册)》出版(以下简称第二部报告)。这二部发掘报告和前期的相关发掘简报,是秦俑及秦陵研究的必备工具,为不同地域 ...

• 他山之石 |王献华:不可思议的哥贝克力丘——《最早的神殿:石器时代不可思议的圣地》介绍

  编者按:  近年,作为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重要领域,文博界的相关活动如火如荼,例如2019年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就有46项,其中中国学者赴国外的项目有38项;再如中国在一如既往组织珍贵文物出国展出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国外珍贵文物来华展览,好评如潮。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要想深入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古代文明的走向,必要 ...

• 林留根:考古发掘的不仅是文物

 林留根,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业毕业,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为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考古学会理事长,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博物院夜景 图片来源:南京博物院  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考古专家、历史学家们对于自己发掘过什么宝藏一定如数家珍,但对 ...

• 揭开先秦闽族面纱 追踪南岛语族起源

  昙石山濒临福建最大河流——闽江之畔,处在闽江北岸丘陵地带的边缘,是一座相对孤立的低缓山丘,外形似“鱼形”,海拔26米。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约430米,东西最宽处不过150米。  1954年1月7日,地处福建省闽侯县第七区恒心乡(今甘蔗镇)昙石村的农民,在修筑村子周围的闽江防洪堤坝时,挖出了许多样式古旧奇特的瓦罐、石器、骨器以及堆积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