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研究】宁夏汉代北朝考古研究综述
宁夏汉代北朝考古研究综述王洋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内容提要:本文对宁夏汉代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涉及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城址、墓葬两方面展开,城址以调查和地理位置的考订为主,墓葬考古则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考古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与展望。关键词:汉代北朝;考古研究;综述 宁夏地区汉至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近三十年来尤为卓著,一系列汉代墓群和城址的发现,揭示了随着汉
宁夏汉代北朝考古研究综述王洋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内容提要:本文对宁夏汉代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涉及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城址、墓葬两方面展开,城址以调查和地理位置的考订为主,墓葬考古则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考古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与展望。关键词:汉代北朝;考古研究;综述 宁夏地区汉至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近三十年来尤为卓著,一系列汉代墓群和城址的发现,揭示了随着汉
西夏陵三题牛达生 贺吉德 近十几年来,西夏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有些问题,如西夏陵平面布局上的排列方式问题,各陵陵主问题,陵园地面建筑的功能、形制问题等,至今仍然没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存在着争论。现将我们对其中部分问题的意见略陈如下,恳请方家指正。一、西夏陵是在成吉思汗灭夏战争中破坏的 据考古调查和发掘,西夏帝陵由内外神城、阙台、碑亭、献殿、角阙、角台以及高大的陵台等地面建筑组成,面
从贺兰拜寺沟方塔西夏文献纸样分析看西夏造纸业状况牛达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银川 750001王菊华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北京 100020 内容提要:1992年秋,宁夏贺兰县出土了一批西夏文献,为西夏纸的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检测分析报告,通过外形观察、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分析和能谱分析,对7个纸样进行了检测,得出结论认为西夏的造纸技术,与当时中原地区的造纸技
从拜寺沟方塔出土西夏文献看古籍中的缝缋装牛达生 关于缝缋装,在有关印刷史、版本学的论著中,包括一些很有影响的权威性著作,基本没有论及。个别著作在论及书籍装帧时有所涉及,但有的将“缝缋”装列入线装书之列①,有的从“缝缋”字面上知是“用线缝订”,但认为“怎样缝订,已不可知了”②。这就是说,在古籍中有没有缝缋装,缝缋装是什么样式,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991年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文物考古研
澳门后世遗时代建筑文化遗产的文化建构与保护困境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Dilemma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Macao's Post-era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郑剑艺/ZHENG Jianyi摘要: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成为
韦正:宿门问学二十载 作者: 韦正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标题: 魏晋南北朝图像与历史出版年: 2019-9定价: 128装帧: 精装ISBN: 9787532592203 内容简介 · · · · · ·本书立足于汉唐之变,对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了河西魏晋墓门墙壁画所见中国上古的天界想象、北魏政权建立和佛教流行对北朝墓葬壁画布局和形式的影响、南朝竹林七贤壁画的
山西大同北魏墓葬壁画不仅在中国古代墓葬壁画史上,而且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汉风与唐风之间有本质差异。汉风代表华夏传统,唐风融合中外于一体。汉唐之变主要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的,南朝画迹遗留极少,北朝墓室壁画、石窟壁画所幸多有保存,成为今天探讨汉唐之变的主要实物依据。北朝历史不足二百年,北魏定都大同的平城时代占近一百年,而且是奠定北朝历史走向的近一百年。虽然此后北魏迁都洛阳
摘要:明代衣冠服制中将大衫与霞帔定为命妇礼服,有其固定的组合与搭配,并通过质料、色彩与纹饰区分等级。本文通过对大衫及霞帔的相关史料考证, 用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吴氏墓出土大衫及霞帔实物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形制、制作工艺、纹饰方面进行考证,对明代大衫形制中对古礼的循袭及其时代变化、大衫与霞帔制作工艺与礼仪的关系、大衫与霞帔配伍方式等进行简单探讨。 一、明吴氏墓“素缎大衫”与“压金云霞翟纹霞帔”出土
“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当代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波兰哥白尼大学托马斯教授曾经如是说。文物是人类历史活动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历史文化、经济、政治、艺术、科学等,历经几千年而得以存留,可见文物保护意义之重大;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自发掘起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整理、分类,最后进入室内作为文物保存;一部分具有特殊意义、价值的文物通过展览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帘中,还有一部分在实验室里等待着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资源,由于文物的真实和不可再生等特性,对于文物本体应尽量减少接触,三维扫描技术能够以非接触、无损害、全方位、高精度的方式准确有效地获取文物的真实信息,这对于实现文物保护,建立文物数字档案及资源共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三维扫描技术在考古方面的应用,随着三维扫描仪的普及也越来越广泛。通过不同类型三维扫描仪,可以将可移动文物或者考古工地现场以三维点云的数据形式实时存储下来,实现从二维到三
12月2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中国好书10月榜单”,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口述,顾春芳整理撰写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入选其中。此书讲述了樊锦诗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与敦煌研究院共同经历的光辉历程,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最佳写照。《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樊锦诗:口述 顾春芳:撰写 译林出版社【推荐理由】作为江南闺秀和北大才子,樊锦诗本可以有更 ...
公元前21世纪,古史传说中夏王朝的开始。 公元后21世纪,夏朝的存在终于得到证实。 “对中国考古学而言,夏的存在长期被视为‘哥德巴赫猜想’。如今考古、文献史学、测年技术等多学科证据使猜想冲破迷雾,夏朝从传说迈入信史阶段。”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 寻找夏墟 1959年4月,71岁的史学家徐旭生从北京出发,前往河南、山西一带寻找夏文化遗迹。中国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 ...
《中国铜器综述》(陈梦家,中华书局2019年4月版)是一部迟到半个多世纪才与读者见面的“新作”。大家也许对这部青铜器研究专著感到陌生,但提到陈梦家1962年出版的厚册图录《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新近恢复原名《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2019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订补本,以下简称《美集录》),在夏商周考古及青铜器研究界则是鼎鼎大名 ...
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经历120年学术历程,经几代学人传承,以甲骨文与殷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甲骨学进入全面发展、深入研究时期。 1928年以来的殷墟科学发掘,不仅增加了甲骨文材料,而且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地层和共存遗物等参照依据。北京大学教授邹衡认为,考古发掘出土的古文字属于考古学文化遗存,应看作考古材料分化出来的古文字材料。 邹衡先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有幸跟随邹衡先生读研究 ...
基本信息:编著:(美)罗伯特·G·埃尔斯顿 史蒂文· L· 库恩主编;陈胜前 译;杨建华 校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9月印次:1ISBN:9787532593064内容简介: 本书从全球的角度讨论了石器细小化现象,流行于欧亚草原东部、东亚、东北亚与西北美地区的细石叶工艺是这一变化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综合运用多样的石器分析理论、方法以及世界各地的材料集中讨论一种石器技术现象, ...
——————————————————————————————————全文阅读中国早期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石器工业的陶寺模式(作者:翟少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9年第5期)
基本信息:编著: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030624604内容简介: 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而得名,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是关中进入汉中的交通要道;是中国古代横跨秦岭天险,由关中入蜀,时代较早、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一条道路。本次褒斜道沿线调查涉及内容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注重褒、斜二水水系内古遗址的调查,并摘录采用了部分第三次不 ...
“第七届东夷文化论坛”日前在山东省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办。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对东夷文化的源头与历史演进及其内涵、东夷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相互辩证关系、东夷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学者认为,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孕育了中华早期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认为,我国远古氏族大致可 ...
《唐大明宫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资料集的编辑体例与其他遗址资料集一样,主体分考古资料和研究论文两大部分。同时,为了方便读者,本集中另还收集了古建复原、史料考证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一些论文。书中收集的资料和论文,大体可以体现现在唐大明宫遗址研究的基本状况。当然,由于篇幅有限、有关论述散见于许多书籍报刊之中、编辑时间较紧张以及翻译问题等 ...
红山文化最重要的发现在辽宁,牛河梁揭示5000年前古文明独特魅力。跨越5000年,“又见红山”,一件件昭示远古文明信息的精品文物集中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当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当数来自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古老遗存。▲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祭坛 积石冢原址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的中心遗址,研究悠久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这里有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埋葬和祭祀中心,这里是远古时代凝结先民智慧的玉器
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归根到底,考古学就是历史学。但考古学与传统的历史学不同。传统的历史学家是坐在书斋里,阅读研究的是古籍,是文献,而考古学家是工作在田野里,阅读的是古人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可谓是一本“无字天书”。▲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墓葬遗迹与人骨化石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考古研究的资料基本上来自于田野考古。田野工作包括调查、钻探和发掘等内容。通过考古调查发现哪里有古代遗存,但要想知道埋藏在地
书名: 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3辑)作者: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编著出版: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9年9月定价: 180.00内容简介本书以西藏文物考古与古建筑为主要讨论对象,文章类型包括考古调查简报、专题研究、建筑勘查报告等。本书收录文章内容涉及西藏自治区岩画、古遗址、石刻造像、古建筑等研究成果。目 录西藏墨竹工卡县孜孜荣岩画调查简报 何伟(1)甘肃景泰县中泉乡岩画调查简报 庞颖(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近年来,受战争冲突、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建或复建,一直是国际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遗产保护正在面临的挑战。第21期清源讲堂邀请到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区主任景峰博士,通过解读世界遗产发展历史和使命、近年针对重建或复建的各项文件、案例分析与研究这几部分内容,帮助我们了解针对这一话题的难点、热点讨论和全球最新动态,有助于我们开展相
A Study on the Dangling Ornaments (Buyao) Worn by Dunhuang Ladies【作者简介】卢秀文,吉林省长春市人,敦煌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服饰与石窟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敦煌石窟妇女妆饰研究》(13YJA780001)【摘要】本文通过对妇女首饰步摇称谓、使用方法等的考察,说明敦煌妇女使用步摇的类型。敦煌
(本文8311字,阅读需要约21分钟)凉州文化独特的历史贡献一、五凉时期的典章制度是北魏和隋唐制度的源头。对此,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主要意思是说,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凉州,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汉族人群大举南渡西迁的混乱之际(即史籍所说“五胡乱华”),因相对的地理优势,在凉州地区建立的五凉政权,坚持了一百多年,他们敦崇儒学,重视人才,加上一大批学术根底深
01刘家河商墓的发现及意义1977年8月,北京市平谷县(现在的平谷区)南独乐河乡刘家河村村民在村东一个池塘的南岸取土时发现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和平谷县文教局闻讯后,立即对现场进行了勘查和清理,最终确认这批青铜器出土于一座墓葬中。墓葬为南北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由于早年当地村民挖水塘和植树的缘故,墓葬北半部早已被破坏,仅存南半部。墓口距地表深约0.3米,东西宽约2.6米,残长约2.1
河北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位于正定古城内开元寺现址的南侧,是一处典型的古今叠压型城市遗存。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自2015年进行考古勘察以来已经历了四个年度的考古工作,发掘面积总计2664平方米。2017年度考古发掘自2017年12月1日启动,至2018年6月份完成发掘,发掘面积844平方米。2018年度考古发掘自2018年12月1日启动,至2019年6月完成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在前期的发
摘要:从考古学研究区域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由苏秉琦先生提出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这一理论将中国先秦时期人口密集地区分为六大区系,强调各区发展水平相近,相互影响,又以四周向中原汇聚为主导方向。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中华文明起源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接轨两大课题,前者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传统礼制起源及其传承为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和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根本原因,后者则在将中国古文化归纳为东西格局的前提下,分别与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考古学,从考古材料出发,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不断吸收借鉴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理论与方法,客观探讨古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及其所蕴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同时,鉴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规律认识的局限性,通过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进一步解答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01构建中国原始社会史体系20世纪初,学界相继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