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鼎铭盛世——中国古代青铜文明
责编:昭晣 韩翰
责编:昭晣 韩翰
内容提要:元代中后期至明初,龙泉窑的生产与销售进入顶峰时期。根据沿海港口出土陶瓷器的组合,以及海运路线沿线的发现,可知元代龙泉青瓷北运应主要依靠海运。而根据考古发现,元末明初时期运河沿线出土龙泉青瓷比例逐渐上升,明代早期明显提升。结合文献对漕运路线变迁的记载,可以推测明初以来龙泉青瓷开始通过运河大量向北运输。元代中后期至明初,龙 ...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次独立开展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这标志着中国学术机构在考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彰显了殷墟在中国考古学界的独特地位和时代价值。在考古发掘的初期阶段,李济和梁思永不仅注重田野考古的发掘工作,还将环境考古的研究思路贯穿于整个过程。90多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持续进行,殷墟的历史 ...
一 引 言随着中外交通体系的日益成熟,八世纪中叶以后,海路的重要性逐渐超过陆路,自八世纪后半叶中国陶瓷的贸易输出也逐渐开始,到九至十世纪时达到第一个高峰。晚唐五代时期中国输出的瓷器中,白瓷与湖南长沙窑彩瓷、浙江越窑青瓷和广东地区青瓷(或称橄榄色釉青瓷)并列,形成这一时期中国贸易陶瓷的“四组合”,龟井明德在总结日本八世纪后期至十一 ...
关于汉代帝陵开始修筑的时间,《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已有学者考证西汉帝陵各陵始建时间并不一致,但绝大多数西汉皇帝即位之后会尽快开始修筑自己的陵墓。两汉陵寝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东汉帝陵在修筑时间与营建流程方面又有哪些特点,以往研究对此关注较少。本文结合 ...
莫斯特石制品组合,也称莫斯特石器工业(Mousterian Industry),是欧亚大陆西部旧石器时代中期常见的石制品组合,在石器技术演化阶段的划分、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理论方法、尼安德特人的扩散及其与现代人的关系等讨论中十分关键。长期以来,中国仅有少量石制品组合中的少量遗物被认为具有此类组合的特点,如宁夏水洞沟遗址、富源大河遗址等。随着研究的推进 ...
内容提要:浙东地区是孙吴会稽郡的核心地区,也是越人故地的中心地带。浙东地区孙吴墓葬葬俗既有对东汉文化和东周越文化的继承,也有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所产生的新特点,因此呈现出多层面的丧葬观念和做法。浙东吴人颇为重视墓地堪舆和墓葬建造,保持着墓葬的等级秩序,并有着强烈的钱财汇聚和财产保护意识。墓葬中普遍流行随葬青瓷器,其中主要的生活器 ...
摘要:月家庄墓地是战国中晚期一处秦人大型公共墓地,文化面貌以秦文化为主,另包含少量其它文化因素,代表了魏国、西戎、白狄等遗存。辨识出的“月家庄类遗存”可能是李家崖文化在战国时期的孑遗,是鬼方或西落鬼戎后裔遗存。月家庄墓地是陕北南部战国中期秦、魏势力进、退和民族交流融合的具体体现。2020年3~11月,为配合黄蒲高速(黄龙—蒲城)建设, ...
摘要:殷墟妇好墓和一些贵族墓葬中出土过一类带有“亚弜”铭文青铜器,“亚弜”又可简称“弜”,是弜族的族徽铭文。亚弜青铜器主要见于殷墟早期,殷墟晚期数量较少,这与甲骨文材料中的弜族活动时间相符,说明弜族活跃于商王武丁时期。弜族是商王祖乙的后代,是王室的分支,与商王武丁、王后妇好都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因而为武丁所依赖,并被封为诸侯。随着 ...
遗址概况东垣古城遗址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地带,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北部,滹沱河南岸。遗址面积2.76平方公里。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于1956年在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被发现。1963年省文物部门在遗址调查时发现大批燕、赵两国刀币和西汉时期的半两、五铢钱范以及铸币作坊等遗存。1980年,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
摘要:201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哈日赛墓地发掘7世纪中叶至9世纪末吐蕃时期墓葬7座,出土470余件不同材质的器物。其中M7出土的服饰经整理修复后形制比较完整,包括褐色圆领短上衣、黄地条纹小口合裆裤和黑色长靿尖头靴等。分析服饰面料和制作工艺可知:圆领短上衣主体面料为平纹绢,领、袖缘边镶以织锦,用平面裁剪法裁制而成;小 ...
内容提要:根据墓葬中高温釉陶器的有无并结合墓葬空间分布规律,可将山东汉代墩式封土墓分为东部沿黄海区、西部沂沭河流域区两区。利用墓葬形制、随葬品、土墩葬俗对两区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可以认为其受到吴越文化因素、楚文化因素、战国齐文化因素、鲁北汉文化因素、统一汉文化因素影响。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文化因素对两区墓葬影响强弱程度 ...
责编:昭晣 韩翰
本书从景观考古学视角,对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夏商时期聚落形态与地理环境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对江汉地区古代遗址的地貌形态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采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复原夏商时期江汉地区聚落景观,探讨夏与商文化时期江汉地区聚落的营建方式、选址特征、等级差异、功能与性质,以及南北、东西交通路线等问题,从而 ...
楚国是周代极其重要的诸侯国。立国时虽国力弱小,“土不过同”,后来却成长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国力强盛时,西至巴蜀,东至大海,“地方五千里”,占据着几乎整个南中国。从不断积累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到,丰富灿烂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楚文化,体现了楚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者:高崇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责编:昭晣 韩翰 ...
基本信息:编著: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4年1月印次:1ISBN:9787030780041内容简介: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4篇,以中 ...
责编:昭晣 韩翰
责编:昭晣 韩翰
责编:昭晣 韩翰
内容提要:江西在中国佛教传播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梳理近年来江西发现的三国两晋时期的佛教文物,结合文献对佛教在江西的早期传播路线和过程等进行探讨,可以判断佛教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江西的可能性较大。江西发现的三国两晋时期佛教文物表现形式的变化,反映了江西社会风气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洪州窑的产品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江西在中国佛教 ...
责编:昭晣 韩翰
本书以大同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汇集约160件/套北魏文物珍品,分金属器、玛瑙、宝石、玻璃器、石雕、陶器等不同种类,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大同地区所见北魏时期的丝路文物。
责编:昭晣 韩翰
内容摘要:本文对敦煌石窟和新疆石窟中的回鹘王室儿童的排列规律、身份及其服饰特征做了全面考察,总结出三个主要特点:一、回鹘儿童多排列于父母供养像的前面,绝大多数作回首状,以此与身后的父母形成呼应关系;二、除幼童外,回鹘儿童的头冠和服饰基本与父母保持一致,男童类同父亲,女童类同母亲;三、回鹘儿童多额前梳刘海,耳前留一绺头发。8世纪中 ...
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藏工作队、印度河考古队的队长仝涛。近年来我所考古队伍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焕发出勃勃生机。相信每一位考古队长在此过程中都成长很快、收获良多,这样的汇报和交流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恰逢其势。一、深入青藏腹地,捕捉学术热点青藏高原曾被视为生命的禁区,长期以来也是备受瞩目的研究空白区域。现代考古学在 ...
摘要:敦煌石窟中的马蹄形佛坛流行于唐宋之际,以莫高窟第196窟为例,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研究发现,它在洞窟中具有多重功能属性,除充当戒坛外,马蹄形佛坛设计的目的是配合洞窟整体发挥着礼忏功能。其设计不仅有利于拉开有限空间,从而方便礼拜,更深层次的意涵则是通过高大的主尊和由马蹄形佛坛为焦点构建视觉形象,对步入“佛域”的信徒造成极强的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