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官寨遗址完美展现聚落布局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面积80余万平方米,为关中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的超大型聚落,主要由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组成。 庙底沟文化时期最大的环壕聚落 2004年,在泾渭工业园的一次修路工程中,杨官寨遗址被发现。今年7月初,在杨官寨考古工作队队长杨利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杨官寨遗址。此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面积80余万平方米,为关中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的超大型聚落,主要由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组成。 庙底沟文化时期最大的环壕聚落 2004年,在泾渭工业园的一次修路工程中,杨官寨遗址被发现。今年7月初,在杨官寨考古工作队队长杨利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杨官寨遗址。此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2015年10月,吐鲁番学研究院馆员李春长译著《丝绸之路史前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丝绸之路史前史》是由俄罗斯叶莲娜·伊菲莫夫纳·库兹米娜博士著的一部重要著作,研究内容覆盖了青铜时期和早期铁器时期的整个欧亚地区,是研究丝绸之路形成以前欧亚草原民族迁徙和交流的的重要资料。美国学者梅维恒先生对该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将该书译成英 ...
全文阅读吴越系铜剑研究(作者:毛波 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 原文刊于:《考古学报》2016年第4期 )
全文阅读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知道》简初探(作者:杨军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楚宁: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徐长青: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文物》2016年12期)
——————————————————————————全文阅读试论妇好墓“铜尺形器”的功用——兼谈商周青铜爵、觚的使用(作者:何毓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马春梅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文物》2016年第12期)
费尔干纳是一个盆地,东北至西南长37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面积7万8千平方公里,海拔330至1000米。北为属于天山的科卡尔(Cotkal)山脉,南为吉萨尔-阿赖山。费尔干纳盆地属大陆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2至3度,7月份为24至27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00至500毫米。锡尔河、索赫河和伊斯法拉河流经此盆地。 费尔干纳在西汉时称为大 ...
……全文阅读(原文发表在《南方文物》2011年第1期;作者:(日)西谷正 著;姜波 译;陈星灿 校)
摘要:通过对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简牍中相关农业经济方面文书的研究,揭示出农奴社会制度下的精绝国土地所有制之形态。土地私有是精绝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作为私有财产,无论是买卖,还是抵押葡萄园土地,双方均立有契约或协议书。葡萄种植是精绝国的一项经济支柱产业。精绝国大面积种植葡萄促进了葡萄酿酒业的发展。国家对酒业的管理十分严格,设立有专门征收税酒的酒局,以村或百户为单位向酒局上缴税酒,国家将税酒还通过 ...
结束语从本文的命题,我们就已经知道此番对尼雅遗址农业考古的揭秘,只是一番对精绝国农业考古资料搜括的记述。必然会留下许多人们想知道而马上又不能知道的问题。比如说,精绝国的人口问题,本文中已对《汉书·西域传》所记“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口数提出了怀疑,但尚没有找到确定精绝国人口的途径。谈到土地的所有制问题,但我们并不知道精绝国某一时期的土地面积和产量;甚至不知道精绝国的土地面积以什么 ...
三、精绝国的农耕、收获、粮食加工与纺织工具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其这一国家和地区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就是一杆很好的标尺。从尼雅考古发现来看,精绝国的生产工具不是十分先进。犁耕技术在当时尚未出现。虽然在尼雅遗址出土的565号佉卢文书中有“干亥(猎)naksatra宜耕种、播种及翻耕葡萄园,定能结果增产”(43)字样,“犁”字也在佉卢文书中出现过,如:83号文书云:“关于犁地、大麦、小麦……由汝仔细〔……〕 ...
六、精绝国的畜牧业及皇家牧群精绝国作为居国,在农业方面不仅种植五谷、栽培葡萄诸果;而且是六畜兴旺。精绝人饲养的牲畜有:骆驼、马、牛、羊、驴及家犬——狗。在尼雅遗址,到处都可以见到骆驼、马、牛、羊的骨骸,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考察队,曾在尼雅遗址采集到数十件拴牛羊用的牲畜颈拴和骆驼鼻拴。(85)在一间大屋的柱础旁还发现了一副完整的狗 ...
提要:本文利用尼雅遗址考古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和佉卢文资料,对精绝国时期尼雅河尾闾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种植结构状况;农耕、收获、粮食加工与纺织工具;水利灌溉与凌阴设施;精绝人的农时观念与农田管理;以及精绝国的畜牧业及皇家牧群;土地的所有制形态;实物税征收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考察,大致勾勒出了古精绝国的农业经济面貌。属笔者对精绝国农业考古发现前期研究的学术报告。关键词: 农业种植畜牧业土地所有制 ...
为了进一步全面了解丰京遗址地下遗存分布状况,探索聚落的布局变化过程,按照创新工程预定计划社科院考古所丰镐队继续对丰京遗址进行大规模钻探,同时对钻探过程中发现曹寨水面、大原村东南墓葬和冯村北制骨作坊等多处重要遗存进行解剖性发掘。 钻探区域位于郿坞岭以南,且以往工作较少的大原村南和曹寨西北两个区域。钻探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发现灰坑546个以上、坑467个以上、墓葬451座以上,陶窑23座以及道路、水井各1。 ...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们活动留下的物质遗存,研究者可以通过这些物质遗存来了解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生活,同时考古学研究还主张“透物见人,以物论史”,这个“人”不仅包括创造、使用考古学遗存的那些具体的人,也包括由那些具体的人所组成的社会,以及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这里的“史”也不仅仅是指那些历史上发生的具体事件,还包括了这些历史事件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等隐含在历 ...
4月13日,在敦煌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特藏室,史瀚文在查阅敦煌文献。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美国人史瀚文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亚洲宗教和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为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已来过敦煌10余次。今年是他第一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敦煌研究院。 “敦煌丰富的文化和文献资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此行想利用敦煌研究院的学术资源,撰写一本敦煌学手册,为西方学者在敦煌学研究方面提供帮助。”史瀚文说,这本手册将重点展 ...
全文阅读考古发现所见西周政治中的亲疏盛衰现象(作者:徐良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载于 《两周封国论衡——陕西韩城出土芮国文物暨周代封国考古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来源:北京日报翁万戈、程华宝夫妇明宣德御窑青花云龙纹大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结集了翁同龢第五代传人、著名收藏家翁万戈先生及其夫人程华宝,早年游历世界各大博物馆时拍摄的馆藏中国文物448件(组)作品,涉及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佛造像等九大门类。各类别均配有专家导论,每件(组)文物作品有学者撰写的解读文章,在对作品进行详细描述的同时,还对文物作品的流转过程给予梳理 ...
来源:中国经济网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 网络配图 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4月12日下午,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等十个项目当选。 国家文 ...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世界遗产中的跨境遗产作为一类特殊的案例,在管理上往往更加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遗产类型、各国的保护体系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设计。为了更多学习国外相关经验,“清源”选取了三个跨境遗产案例,来简要介绍它们的管理体系与方式,本篇文章将介绍第一个案例——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线路。遗产简介 图/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城——朝圣的终点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又被称为“圣詹姆斯 ...
(原载《丝路文明》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相马,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马匹选择的一些技术,它包括对马匹的体型、身体结构、肢体比例、器官特征、步态、速度、毛色、进食习性等方面的技术指标。相马在很多文化中甚至成为一种哲学样态或美学模式的譬喻性存在。中国文化中就用相马来譬喻如何发现人才,而产生于印度大陆的佛教更是以良马来比喻那些悟性奇高的可教之徒。 一、中国古代相马术传承的地理背 ...
境外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稿,2015.11.15)世界近现代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崛起和一个民族的振兴除了强势的经济和军事外,必然也伴随着文化的强盛,而对境外文化遗产资源的关注和介入,则是文化强盛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当前“一带一路”构想的背景下,中国理应介入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重 ...
文章出处: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袁靖 【守望家园】 十多年前,中国考古学家主动走出国门,在境外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迄今为止,从亚洲蒙古高原到南美热带雨林,从丝绸之路沿线到非洲南部海滨,都可以看到中国考古学家的身影。这是中国考古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值得积极地提倡,也需要冷静地思考。在洪都拉斯发现的玉米神头像 乔玉供图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胡拉哈一号墓园发掘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孟加拉国毗诃罗普 ...
公元1世纪,中原王朝的版图扩张到了中亚。自此开始,也许比这更早的时候,中国便通过丝绸之路上商人和传道者的活动与佛教建立了联系。历史上提到汉明帝(在位时间公元57/58-公元75/76)既崇尚佛教又崇尚道教,他还派遣过使者到印度寻求佛经。 图1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佛教分布图佛教传道者在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1世纪中叶,他们将佛教声闻乘的典籍翻译成中文。至1世纪末,译经家支谦首次将大乘佛经翻译成中文。这部佛经至今仍是已 ...
敦煌艺术代表了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成就,为全面认识中国艺术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对于当今的艺术创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敦煌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谈两点看法。一、敦煌艺术是当今艺术创新的不竭源泉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们开始关注敦煌,人们认识到了像敦煌艺术这样由古代无名艺 ...
清末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六万多件敦煌遗书,其中包括数量浩繁的语言文学文献资料。举其要者,语言方面如失传已久的《切韵》系韵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字样学著作《正名要录》,我国最早的民间俗语词词典《字宝》,最早的名物词词典《俗务要名林》;文学方面如我国最早的词集《云谣集》,最早的女诗人诗歌选集《瑶池新咏集》,久已失传的古代讲唱文学作品变文,以王梵志为代表的唐代白话诗,唐代第一长诗《秦妇吟》,等等, ...
敦煌古代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拟从两个角度试作阐述。一、可以使公众领略古代中国处于世界领先时期的风采敦煌古代文化遗产的主体是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文化遗存。在这个长达700年的时间段,中国是世界上制度最先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兴盛的国度,科学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遗书等文化遗产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要而言之,敦煌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1.追 ...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丝绸之路已在国内成为显学,在国际上也备受重视;三年来,讨论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文字与视频随处可见。从这些材料中可以察觉到,中国社会对丝绸之路的认识还很有限。虽然学界在不少领域都有专家,但是对“一带一路”地区的总体认知还很薄弱,难以满足在推动“一带一路”工作中的需要。1 在教育部和其他机构的鼓励下,不少大学最近都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 之类的机构。作为长期对丝绸之路 ...
作者:黄仲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弘扬传统文化确实需进行过滤和辨别,不应不加批判地应用于现实生活。然而,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却不能唯优秀论,搞一刀切,因为所谓的“优秀”与“不优秀”、“精华”与“糟粕”、“精”与“粗”,其涵盖面太广,弹性太大,很容易误伤,也很容易变保护初衷为实质性的破坏。因此在文化保护领域,去伪存真非常必要,去粗取精则值得商榷。 过去的许多事实证明,许多政策 ...
金丝与金粒细工是利用金的可延展性,加工成金丝金粒焊缀在器物上用以装饰。在我国,对金丝与金粒细工装饰器物的描述时有以掐丝称呼,或单对金丝装饰以掐丝称呼,对金粒细工装饰以金粟粒、金珠、金粒、连珠纹等称呼。金丝和金粒细工在装饰品上的使用非常广泛,在头饰、颈饰、腕饰、耳饰、戒指上都有使用。 两汉以前,金丝与金粒细工的装饰品已经出 ...
“考古遗产”,英文写作archaeological heritage,是国内外已经和正在不断使用的一个泛考古学的概念,既与考古有关,又与遗产相连。它的由来,有一个过程。 二战后,由于对古迹、建筑的保护需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于1965年在波兰华沙成立。随着考古遗存也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威胁,ICOMOS又将目光投向考古这一特殊领域,并且在1985年成立了考古遗产管理国际委员会(ICAHM),并对“考古遗产”作出定义,通过199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