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收藏家》2016年第3期

最新报道 汉代海昏侯国与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 熊贤礼 Haihun State of Marquis in the Han Dynasty and Nanchang Haihun Marquis Tomb Excavation Xiong Xianli 还原大师 卢 莉 ——何绍基的书法世界 He Zhaoji’s Calligraphy World Lu Li博物精华 量茶受汤 乐而忘忧 乐素娜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茶则(匙)鉴赏 Appreciation of Chaze(Teas

• 《收藏家》2016年第10期

本期目录最新报道唐代彩瓷名窑 杨俊艳—长沙窑瓷器艺术长沙窑,即《全唐诗》《石渚》诗中的“石渚窑”。长沙窑自1956年考古发现,至今已有六十年,期间考古新发现不断,尤其是窑炉遗迹、生产作坊遗迹以及大量窑具、瓷器标本的出土,全面揭示了长沙窑唐代中期发展、晚唐鼎盛、五代衰落的过程。博物精华古代巴蜀瓷器的辉煌 张天琚—唐宋 ...

• 《收藏家》2016年第9期

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为纪念三星堆大型商代祭祀坑发掘三十周年而举办的大型展览“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便是基于商代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而举办。这是全国首次以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对话为专题的展览。展览以黄河、长江流域两大青铜文明的对话为主线,关注商代地方文明的特色及其内在文化关系,展现出两大 ...

• 《收藏家》2016年第11期

最新报道明代文人的那些事 成洪燕——解读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展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展已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展期为四个月。此次展览包含了书法、绘画、玉器、砚台、瓷器、古琴、古籍等多种文物,可谓人文荟萃,精彩纷呈。本文意在解析大时代背景下明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艺术与生活。千载蜀魂 精气长存 张海 ...

• 《收藏家》2016年第12期

观展前沿金石力 养草木心 杨玉红 ——吴昌硕艺术大展赏读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出现过几位堪称一代宗师级的艺术大家,吴昌硕(1844~1927年)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其以诗、书、画、印“四绝”名冠一时,尤其是在书、画、印领域成就卓然,“领一代新风”,更被视为“海派”绘画开创性的旗手之一。他的影响力波及当时及其后时代的整个中国 ...

• 《收藏家》2017年第2期

01名家格古如何区别新老瓷器的釉 叶佩兰 李昊冰 釉的发明与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必备条件。根据我国目前已经发掘的考古材料获知,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地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瓷器 ...

• 《收藏家》2017年第1期

“名家格古”开栏语▼▼▼▼▼▼▼▼▼▼▼▼▼▼▼▼▼▼▼▼▼▼▼▼▼▼▼▼▼“名家格古”是本刊2017年新推出的精品栏目,本栏将陆续刊登收藏鉴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介绍古器物、古书画作品鉴定、鉴赏知识的文章,供收藏爱好者参考、学习。本栏首先推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谈《古陶瓷鉴定研究》的系列文章。叶佩兰先生自1956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以来, ...

• 《收藏家》2017年第3期

名家格古如何区别新老瓷器的釉(中) 叶佩兰李昊冰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温变化以及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影响,釉面通常会出现一些小的瑕疵,如气泡、棕眼、缩釉、炸纹等。瓷器出窑后,在长期的使用和把玩过程中,釉面又极易产生一些人为损伤,如划伤、磕伤等。这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现,形成了一些器物独 ...

• 《收藏家》2017年第5期

吉金藏诗礼精神孕山岳 王宏 ——《诗经》所见吉金图解兽面纹觥 在那个敬鬼神、尚礼仪的年代,金光灿灿的青铜器以其具有“明尊卑、辨等级”的藏礼作用而被时人冠以“吉金”的美称,更因其活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为世间所珍视。那么《诗经》所言的铜器到底长什么样子,有什么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就让我们依据传世及考古所见的青 ...

• 《收藏家》2017年第4期

名家格古如何区别新老瓷器的釉(下)   叶佩兰 李昊冰 现代新仿器无论是吉州窑还是建窑,受胎土、釉料配方以及窑温、窑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致使仿品与真品相比差距较大。但现代仿制品中也出现有很难得的珍品,其胎质细腻,黑釉釉面过于光亮,窑变花釉有的纹饰模糊不清,或是过于清晰漂亮,毫无宋器神韵。吉州窑、建窑窑址中出土器 ...

• 《收藏家》2017年第6期

欢迎订阅《收藏家》杂志特别关注之华服霓裳威严与华美 胡桂梅 ——清代龙袍略论 康熙皇帝十三子胤祥画像清代的服饰制度,从清初创立,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不断修订,至乾隆时终于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服饰体系,并提出对明朝的服饰制度采取“即取其文,不必取其式”的继承方式,使得清代的衣冠服饰在形式上既保留了紧身窄袖的民族特色,同时 ...

• 《收藏家》2017年第7期

特别关注之民窑撷英丰富多彩的磁州窑装饰艺术李竞辉宋 白釉褐彩牡丹纹四系瓶 本文通过4件宋代、1件金代、5件元代和1件明代实物来展示丰富多彩的磁州窑纹饰。在宋末达到鼎盛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以其精巧和细腻吸引了世人的关注,金元的硕大和雄浑增强了世人对于粗犷美的探知,而明代则多了一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深入民间的大众美。磁州窑的装饰艺术在各 ...

• 《收藏家》2017年第9期

特别关注之水墨丹青中国山水画手卷的欣赏孙世昌❖董邦达盘山十六景图卷 山水画最初作为人物画的补景出现,在隋唐时逐渐独立,至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一直对山水寄予了深沉的情感,山水画因此而成为中国画的大宗而延绵不绝,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的“咫尺江山——中国 ...

• 《收藏家》|2017年第8期 精彩呈现

特别关注之美石传承石家河遗址谭家岭新发现玉器鉴赏-院文清-2015年冬,考古工作者在石家河城中部的谭家岭遗址发现的几个瓮棺,从瓮棺中出土了器型多样、工艺精巧、造型奇特的玉器240余件。❖双首连体玦型人首面像谭家岭瓮棺发现的这批石家河文化玉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类而言,都是前无先例的重要发现。谭家岭玉器的发现,是石家河遗址继罗家柏岭、肖家屋 ...

• 《收藏家》2017年第10期

特别关注 之法书墨迹特别关注之法书墨迹近现代书风的传承与新变——南京博物院藏1899~1979年间的书法作品考察陈名生❖吴昌硕篆书十言联 纸本 纵159.9×24厘米 1901年1899年到1903年间,考古学界成果频出:甲骨文、西北汉简和敦煌写经卷相继被发现。但是,书法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从此,书法与功名解绑,大大降低了存在 ...

• 《收藏家》|2017年第11期

特别关注 之名人信札吴大澂致盛宣怀信札考释李静❖吴大澂发信信面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名人书札》稿本一册,线装,正文由信札原件粘贴装订而成,系上世纪50年代原中国革命博物馆购自西单商场艺美部。封面题签“名人书札 第一册”,下钤“韩凌云章”白文方印。内有吴大澂、张之洞、陈宝箴、冯光遹、翁同龢等人致盛宣怀信十数通(含盛宣怀去世后孙宝琦写给其家 ...

• 《收藏家》2017年第12期

博古论道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董立平玉衣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汉代玉器工艺风格承继战国,但在器型品类、制作工艺与纹饰风格方面,均有所提高和创新,艺术达到空前高度,体现出汉人高超的审美情趣。汉代玉器是我国玉器的分水岭,是中国玉文化的巅峰时代,艺术成就可谓前无古人。我们鉴定时要通过多方面来比对、判断。本文将从汉代玉器 ...

• 陇山中的王者气象

陇山中的王者气象——马家塬战国戎人墓地出土文物奇珍赵婷辚辚战车陇山又名“大陇山”、“六盘山”、“鹿盘山”、“鹿攀山”等,地处宁夏和甘肃南部、陕西西部,是陕北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及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曲折险峻。在陇山西麓的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叫马家塬,千百年来它一直默默无闻于历史的长河当中,但 ...

• 贮世华光 ——浅析帕拉造像艺术风格

贮世华光——浅析帕拉造像艺术风格刘 钊《蝶恋花》彼岸树青莲沙河畔,巧枝妙叶,织就双金钏。拈手摘花花似面。微顰若心心弗乱。漠漠月色鹈鹕叹。菩提塔斜,未见旧时伴觉觉禅声随风晚。淡淡秋水远南岸。❖莲花手观音菩萨坐像9世纪 帕拉那烂陀风格 16.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近年来,大家对帕拉造像艺术十分的热衷,这个堪称奇绝艺术的被发现和归类却经历了漫长 ...

• 《收藏家》2018年第1期

特别关注战国铭文 大美在兹——“中山三器”铭文艺术及文化内涵刘卫华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战国中山王墓葬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陶器、玉器等中山国文物。其中,有三件青铜器分外引人注目,这三件青铜器不仅铸制精美,且都刻有长篇铭文。三器上的铭文均有明确的中山纪年,内容丰富、文采斐然、书法精湛,是战国时期青铜铭文的典 ...

• 《收藏家》2018年第2期

特 别 关 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官窑瓷器的仿古与创新程晓中❖清雍正 珐琅彩雉鸡图碗清朝前期,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随着国内外及宫廷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仿古和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康熙的创新品种有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粉彩、“青花五彩”等釉彩装饰品 ...

• 《收藏家》2018年第3期

特别关注之汉代玉器走进美妙缤纷的汉玉世界木子汉代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上一个大的转折点,也是是目前发现玉器最多、最为精美的时代,考古出土品及传世品均非常丰富。目前考古出土的汉代玉器,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北京等省份,精品多集中于诸侯王墓中。富有传奇色彩的汉玉——陕西出土汉代玉器精品鉴赏刘云辉 ...

• 神秘的喜马拉雅佛教艺术

神秘的喜马拉雅佛教艺术刘能在富饶灿烂的西藏文化遗产中,佛造像、唐卡、法器等是藏传佛教艺术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品千百年来一直在西藏地区存留、供奉和应用。公元7至9世纪,随着佛教从不同的地区传入西藏,吐蕃人吸纳周边地区多种艺术风格与本土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西藏地域特征的佛教艺术形式。缘起-喜马拉雅艺术展遴选了各个时期佛 ...

• 《收藏家》2018年第4期

特别关注 天发神谶碑拓本题跋辑考 范 猛❖封面及题签《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记功碑》《三段碑》,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所刻碑石。所记内容为吴末帝孙皓假托天降符瑞而立碑记功之事。宋时原石断为三段,清嘉庆十年(1805年)毁于火。该碑一出,深受世人推崇。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张廷济称其“雄奇变化,沉着劲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 ...

• 《收藏家》2018年第5期

01特别关注笔端不有兰亭骨 莫写园林雪后花——宋元梅花合卷小考江秋萌 车旭东❖ 徐禹功《雪中梅竹图》2017年辽宁省博物馆“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冬景绘画特展”展出了南宋徐禹功《雪景梅竹图》、元吴瓘《梅竹图》、吴镇《墨梅图》合卷,后有扬无咎柳梢青十首、赵孟坚二跋及张雨、高仪甫、吴宽、杨循吉、徐守和跋,后入清内府。此卷从元迄今,神明护佑, ...

• 《收藏家》2018年第7期

特别关注金属胎珐琅器鉴赏陈丽华❖元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炉在明清两代皇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宫博物院,现藏存的几十个类别共计186万余件珍贵文物当中,珐琅类器物近7000件,其时代上自元明,下至清末,其中又以乾隆时期的为主。其主要来源有:宫廷御用作坊的制品;各地官府奉旨承造的宫廷御用品;还有地方作品以各种原因进到宫中的。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 ...

• 《收藏家》2018年第6期

1特别关注说说传世的明版书李国庆在传世古籍中,清版数量最多,明版次之,而宋元版最少,寥若晨星。今见明版书,从时间上讲犹民国时见宋元版书。仅从时间和价位上考虑,当下民间收藏明版书,为时不晚,因偶尔能够遇见且价位不算太高故也。❖ 书集传 明正统十二年内府刻本明版书与其他传世的历代古籍一样,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历史文物价值侧重以版本产 ...

• 《收藏家》2018年第8期

特别关注虢国国君虢季的青铜礼器鉴赏张敏❖甬编钟钟、鼎是商周时代青铜文明最具代表的文物,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古代贵族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钟鸣鼎食为代表的礼器系统,是显示人们礼仪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制定和完善的礼乐制度,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的总称。西周礼器组合的核心 ...

• 《收藏家》2018年第10期

从“不宜朱质”谈谈漆器的螺钿镶嵌邢娜❖明 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西厢记图圆盘 南京博物院藏从历代薄螺钿实物看,多是七彩闪烁的螺钿片,有的也依据形象刻意裁切出想要的单一颜色,如比较多见的粉或蓝。常用的材料有夜光螺、鲍鱼贝等,此类材料在阳光的折射下,颜色丰富闪亮,主要呈现出青蓝色或淡粉色。这样颜色的螺钿经过多遍罩黑漆后打磨露出,螺钿与漆面 ...

• 《收藏家》2018年第9期

▼特别关注▼金元玉器特征探析夏文峰❖元 镂雕龙纹玉帽顶玉器发展到金元时期,题材与风格均发生了明显的创新与转变。在继承宋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较多的融入了本民族生活与文化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相互渗透,反映了金元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与传承、发扬,以及民族融合与一统。金元玉器在题材上除继承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