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城
木城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乡旧户村东北12.5公里。东经93°9′53″,北纬43°48′55″,海拔1 885米。 木城规模较小,实属一处军事戍堡。史料记载,元代曾在此以木围城,故今谓木城。此城夯土筑成,为方形,边长60米,宽近1米,残高1.3米,除东墙外,其余三墙保存稍好。城内外均见房屋遗迹,遗物多为青花瓷片、少量黑釉瓷片和火候较高的泥质红陶片。
木城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乡旧户村东北12.5公里。东经93°9′53″,北纬43°48′55″,海拔1 885米。 木城规模较小,实属一处军事戍堡。史料记载,元代曾在此以木围城,故今谓木城。此城夯土筑成,为方形,边长60米,宽近1米,残高1.3米,除东墙外,其余三墙保存稍好。城内外均见房屋遗迹,遗物多为青花瓷片、少量黑釉瓷片和火候较高的泥质红陶片。
默哈莫特园林碑 : 位于哈密八大石园林。碑高0.4米,宽0.35米,厚0.02米。碑文为维吾尔文。道光十五年(1835),哈密流行天花,伯锡尔王为防止传染天花,命人将王子默哈莫特护送至八大石园林,并刻石立碑,以记其事。原碑现藏哈密地区文管所。
莫亚依拉克石堆墓葬群 : 位于托克逊县城东南托台乡哈克恰克村以东。东经88°49′ ~ 88°50′,北纬42°42′,海拔-50.3米。墓葬群分布在长约20公里的6个点上,每个点距离2~3公里,共有80~90座墓葬。墓葬大部分被盗掘一空,四周地表散布有许多被打碎的陶器残片,无金属物。 墓葬沿南高北低的地势,每组排列5~13座不等,地表部分为方形或圆形石围,其形制均为竖穴 ...
莫英格扎尔墓群 : 位于巩留县东买里乡莫英格扎尔村东南山坡上。 东经82°23′08″,北纬43°24′30″。有30座土墩墓分布在村东及村东南坡地两处。村东一处7座,分两排南北排列,其中2座的封堆高1.5~2米,直径20~28米,余为小墓。村东南坡地上约20余座,皆为中型墓。
莫勒恰河岩刻画 : 分布在且末县东南180公里的阿尔金山北麓、莫勒恰河(又译木里恰河)东岸2500平方米范围内的岩壁上。岩壁经流水长期冲刷,十分光滑,有岩刻1000多处,面积最大的有12.7平方米,一般为1~5平方米。内容非常丰富,有骑马、射箭、舞蹈、徒手相搏、动物、植物、图案符号、手掌脚印等众多的人物图像和动物图像。技法为阴刻,深可达数毫米。岩刻画高于现 ...
莫依克墓地石人 : 位于青河县阿热勒托别乡夏牧场莫依克一带。东经90°14′9″,北纬46°51′51″。在一石堆墓的东北立一尊石人,面向东北。石人高0.7米,肩部宽0.36米。刻石为花岗岩石板,雕刻了头和颈肩,脸呈方圆形,浮雕出眉、眼、鼻、嘴等。石人剥蚀较严重。
莫托萨拉石人 : 位于乌苏县马吉克牧场西12公里的莫托萨拉沟中。 东经83°58′,北纬44°12′30″,海拔1 733米。在一座石堆墓的北面,有两尊石人。一尊石人面北而立。石人高约0.85米,宽0.30~0.50米,厚0.25米。为一尊男性的雕像,由青灰色花岗岩雕成。上部浮雕出人的脸部,脸形呈椭圆形,宽圆下颏。眼睛呈突状,鼻子直而宽,嘴巴上翘。颈肩分界不明显。
莫英仓墓群 : 位于昭苏县沙尔霍布乡莫英仓村西南山梁上。东经81°10′13″,北纬42°52′。在南北250米,东西50米的山坡上,有约30座墓葬,呈南北向排列。其中大型墓1座,封顶平坦,高约2米,直径40米,其余为高约0.5米,直径5~10米的小型墓葬。
莫依克墓葬 : 位于青河县城北偏西约34公里的阿热勒托别乡。东经90°14′19″~90°14′10″,北纬46°57′51″~46°57′52″。在大青格里河与库吉尔特沟相汇处的山间谷地中,有30余座石堆墓。部分石堆周围环绕有石围或立有石人。
莫什哈墓葬 : 位于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塔尔浪村东北10.3公里。 东 经 87°28′19″~ 87°28′20″,北 纬47°58′4″~47°58′5″。有石堆墓10座。其中,有两组各3座,其余均为独立的墓葬,有的环围石围,有的附带祭祀坑,最大直径42米,高3米。
莫乎尔墓群 : 位于巩留县莫乎尔乡莫乎尔村。东经82°42′~82°51′,北纬43°34′~43°35′。在乌勒肯吉尔格郎河南的谷地及南台地之上,有110余座土墩墓。其中,台地上约分布100座,沿谷地边缘的墓葬规模较大,其余为小型墓。河谷地中分布10余座,高在2米以上,直径30米,封堆中含有卵石。
莫贺延道 : 唐代道路名。《沙州都督府图经》莫贺延道,亦称第五道,是一条从瓜州常乐县至伊州的交通大道。即由今甘肃安西向西北,大致与今甘肃柳园至哈密的铁路并行的方向,经新疆的噶顺沙漠(南戈壁)的牙曼苏、大南湖等地达哈密城。
莫尔佛塔 : 位于今喀什市东部20余公里古玛塔格山中段一座沙丘上。背靠群山,面对荒野,但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出土文物来看,这里昔日曾是一片繁荣富庶的绿洲。“莫尔”亦译作“莫热墩”或“莫拉提木”,维吾尔语,意为“烟道”、“烟囱”。因位于该地的两座高土塔向被当地群众视为古代烽火台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处著名佛寺遗址。莫尔佛塔遗址现有两座 ...
莫贺城 : 唐代城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唐朝政府在此置瑶池都督府,不久又改置沙钵镇。故址一说在今新疆阜康市东,吉木萨尔县之双盆河古城(古沙钵城守捉旧址);又一说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赛里木湖附近。
摩竭城 : 中亚古城名。唐置旅獒州都督府治所。故址在今阿富汗西北部之安德胡依附近。
摩陀罗 : 中亚古国名。古代北印度古国,其都城在奢羯罗城。故址在今巴基斯坦东北部之锡亚尔科特。
摩休国 : 中亚古地名。《宋云行纪》摩休国,据法国人沙畹的考证,应是《大唐西域记》中的摩愉伽兰。
磨河古城 : 位于霍城县三道河乡塔勒奇村北。城址北倚塔勒奇山梁,西濒塔勒奇河水,南隔一沙梁为伊犁河,地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东经80°48′,北纬44°03′45″,海拔624米。 城为长方形,东墙长357.5米,南墙长360米,西墙347.5米,北墙长355米,城周1 420米。夯土筑成,墙垣基本完整,残高3.5米,宽10米。城门东西开,相互对称,宽15~20米。城外有护城壕,壕宽10~15米, ...
庙尔沟佛寺遗址 : 位于哈密东北40公里的天山脚下。佛寺坐落在庙尔沟西北红石山前的一座小土山上,为下方上圆的拱式建筑。寺的下部为土山挖成,上部为土坯垒砌,从东至西排列佛洞7窟,现仅存5窟。窟内草泥抹壁,白灰粉底,上绘壁画。前部和顶部均已毁坏,只剩靠山部分,坐佛轮廓依稀可辨。
密特克古城 : 位于和布克赛尔县密特克乡,东经85°48′,北纬46°48′,海拔1200米。古城址在县城东5公里,距密特克乡南约2公里。城址呈方形,夯筑而成,边长410米。墙垣南、北、西各有一城门,门宽10米左右,墙垣高5.2米,上宽5米,下宽6米,城墙每夯段长4米,四面墙上均无马面,但四角上均有半圆形角楼。城内遗迹主要为建筑遗址,有残垣、夯土台等,其上有简瓦、瓦当、 ...
弭秣贺国 : 中亚古国名。《大唐西域记》弭秣贺国,《隋书》米国,《新唐书·西域传》弥末国和米国。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以其地置南谧州。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朱马巴札尔。近来又有人考定是乌兹别克斯坦之模安。 参见【米国】条注。
米兰汉代水利工程和屯田遗址 : 位于若羌县城东80公里的米兰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勘探队首先在米兰古城附近发现了完整的渠道等水利工程系统和埋在地下的大片良田。经过进一步考察论证,认定为汉代屯垦遗址。 遗址干渠长8.5公里,宽10~20米,深3~10米,引水于米兰河。干渠沿线有7条支渠,支渠加干渠总长约30公里。支渠两侧还有对称开设 ...
米泉维吾尔清真寺 : 位于米泉市东市巷西侧。该寺原址在米泉市南街的东侧,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规模较小。1953年曾重建了建筑面积225平方米的两层木楼式清真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在的清真寺是1980年改建的,寺院设计新颖,造型美观,为砖木结构,正门是楼式山门形,大殿迎面的墙上是色彩艳丽的彩绘,正殿的檐尾和门廊的工艺,都具维吾尔族建筑风格。
米兰汉代居住遗址 : 位于若羌县城东80公里米兰河西北岸第二台地上,西北距吐蕃古戍堡不到2公里。 遗址长约500米,宽约200米,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范围内,陶片遍地,还抛撒着多块青、白玉料。陶片多为夹砂灰、褐陶,器形多为罐、盆,均尖唇、折檐。考古发掘,还采集有西汉五铢钱、三棱形铁镞、铁质鱼鳞甲片、大量铁器残片及残断铁刀等。
米兰塔庙遗址 : 位于米兰古城西约0.5公里,是3~4世纪之间的佛教庙宇遗存。遗址大都为塔庙废墟,散布在通敦煌的公路两旁。在公路北面有废塔两座,房屋残墙一处,都用土坯垒砌。塔顶作圆拱形,基周45.5米。在其东约40米左右又有一座废塔,形式与前者相同。在塔的南边有房屋遗址,仅存两堵墙壁,立于公路两侧,周长73.2米,中间用0.7米见方土坯铺地。在该遗址之南,距公 ...
米兰废寺遗址 : 位于米兰古城东偏北约2公里。是3~4世纪鄯善国最隆盛时期的庙宇遗存。该庙宇早已成为废墟。1907年,斯坦因在残塔堆积中盗去了精美的佛像头部、婆罗谜文写的残纸和贝叶经。
米泉西大寺 : 位于米泉市南街的西侧。也称“西清真寺”。因原址在西门外,故名。初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道光五年(1825)该寺迁至南门外,仍称西大寺。因历史久远,几经战乱,寺院损坏严重,经多次重建和修复。1935年,重建后的西大寺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高大的门楼、宽敞的大殿、南北耳房几部分组成,设计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 ...
米泉万骨塔 : 位于米泉市南街农具厂的西侧。原塔共有3座,建于1913年,为青砖建筑,塔周夯筑土墙,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塔前立有一座石碑,已倒塌。现塔一座,建于1987年,是当地教民集资兴建的,塔高约10米。19世纪80年代,浩罕侵略者阿古柏占领辑怀城(即米泉市),清光绪二年(1876),清军将领刘锦棠率领军队围攻该城,激战3天,歼灭敌人5 000余人,收复该城。死亡士兵的尸 ...
米泉东大寺 : 位于米泉市东街东市巷的东侧,也称“东清真寺”或“街东寺”。初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因年代久远和战乱,经过5次重建。为土木建筑,砖垒地基。到“文化大革命”又再次被毁。现寺院是1980年在原址重建的,占地面积4 250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由前庭、大殿、中堂三部分组成,还有阿文校舍、教长室等建筑物。大寺全部采用砖混结构,设计具有伊 ...
米国城 : 中亚古城名。杜环《经行记》米国城。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附近。
米国 : 中亚古国名。王治钵息德城。为昭武九姓国之一。《大唐西域记》作弥秣贺。《北史》、《隋书》、《新唐书》诸史《西域传》有记载,称作米或弥末。高宗显庆三年(658)降唐,以其地为南谧州。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朱马巴扎尔。又有人认为在撒马尔罕西南,或撒马尔罕东南约90公里之模安。
瞢揭釐城 : 中亚古城名。《大唐西域记》瞢揭釐城为乌仗那国都城。《悟空行记》茫娥勃,《新唐书·西域传》乌荼国条作瞢蘖利城。故址说法不一:一说在今巴基斯坦北部杜西里山的西北支脉,斯瓦特河左岸;一说是据意大利人考证,其故址当在巴基斯坦芒格洛尔城西南约5公里的明果拉(Mingora);又一说是在今巴基斯坦北境之棉卡赖(Miankailai)。
瞢健国 : 中亚古国名。《大唐西域记》瞢健国,故址说法有二:一说是在今阿富汗北部之塔利甘(Talagah)或哈纳巴德(Khanabad);一说是在今阿富汗北部巴达克山南科克恰河与葛格达斯特河之间,有一城名瞢章城。
蒙王府 : 位于和静县和静镇,是南路旧土尔扈特部最后一个封建领主满楚克扎布的王宫,建于1927年。王府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有大小房屋60余间,由正殿和东西两宫组成,正殿为两层楼。正厅四周建有耳房,二楼供奉满汗王祖宗神位。正殿东西两侧各有独立庭院,称东宫、西宫,为满汗王福晋居处。除卧室、客厅、膳房外,还有文化娱乐、衣饰用品的专房,西宫还有满汗王的卧室 ...
濛池都护府 : 唐代军府名。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置羁縻都护府,治碎叶城。乾封二年(667)废。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复置。隶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辖地西起咸海,东至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在内的部分地区。
毛泽民故居 : 位于乌鲁木齐市明德路北侧自治区计划委员会院内。 1940年8月至1941年11月,毛泽民任新疆财政厅厅长时曾在此工作和居住。故居为坐北朝南、土木结构的两间半平房,现经过维修,陈列着烈士生前工作和生活用品用具,供各族人民瞻仰。
麦吾拉乃穆清真寺 : 位于阿克苏市阿音柯乡阔纳巴扎,元末清初维吾尔人买吾拉·加拉里丁所建,距今约300余年,是阿克苏市和阿克苏地区西四县(乌什、柯坪、阿瓦提、温宿)伊斯兰教穆斯林宗教活动中心之一。麦吾拉乃穆清真寺主要建筑有礼拜寺、讲经堂和陵墓。礼拜寺由礼拜殿(冬、夏经堂)、大门、叫经楼及阿訇居室等组成。寺门呈拱形,两侧为叫经楼。塔身以拼砖图案 ...
煤窑沟古墓群 : 位于吐鲁番胜金乡的煤窑沟河沟东岸。东经89°23′~89°24′,北纬43°6′~43°7′,海拔620米。古墓群被砾石公路分成南北两部分,南北约长1 000米,东西约长500米。墓葬集中在北部,主要分三种形式:(1)石圈墓。集中在北部,由卵石单排环状排列,中间置一两块大石。 (2)石堆墓。集中在北部,在隆起的黄土堆上堆积石块,形成石堆,所用石块较大。(3) ...
买利克阿瓦提古城遗址 : 位于和田市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一片平沙地带上。东经79°50′,北纬35°57′。遗址濒河近山,东临玉龙喀什河,南望昆仑山,西、北有沙山环绕,为一长条形,南北长约1 400米,东西宽约70余米。地面上分布着许多高低不等的土墩,剖面可看到夯土的层次,周围有沙质圆形石础,似为建筑物的台基。从台基的布局看,西南部分密集,可能曾有过高大 ...
买吾拉乃穆墓 : 位于阿克苏市阿音柯乡阔纳巴扎。买吾拉乃穆全名为买吾拉·那加拉丁·克提克,伊斯兰教传教士。生年不详,卒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率信徒17人在阿音柯一带传播伊斯兰教,逝世后葬于阿音柯。买吾拉乃穆墓占地约2公顷。
玛扎百赫(原称克日希古市)遗址 : 位于库车县城东北3公里的牙哈乡麻扎巴格村内,约为唐代塑制佛像的作坊遗址。遗址由三个不规则形状的土墩组成,即东部的三角台基,西面的凹形土台,中间的高约10米的土墩。遗址北端有烧陶的窑址,曾出土一尊供养人陶塑,西南部曾出土一只盛石膏的残陶缸,中间高土墩上也曾出土石膏碎片、残佛像和唐代的“大历通宝”钱币。
玛依阿因石堆墓 : 位于额敏县上户 乡。东经83°48′20″,北纬46°47′40″,海拔884米。有石堆墓3座,在玛依阿因河下游,直径2~6.4米间,呈链状排列。
玛纳斯陕西会馆 : 位于玛纳斯县人民医院院内。砖木结构,长25米,宽11米,屋脊高7米,青砖灰瓦,坐北朝南。大殿梁上刻有“陕西全省宾馆众首士万清泰、元兴公等督工创修”,“大清光绪十九年林钟月念日敬立”字样。两壁绘有“长安八景”图,前房廊描有16个“寿”字,殿内供奉文王、周公。会馆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重新装饰后,已不是原来面貌。
玛纳斯神恩碑 : 玛纳斯县现存年代最早的石碑,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所立。碑文记载的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该县防营官兵赴天山南路建城、屯田、建设庙宇的事迹。现存碑高1.65米,碑宽0.71米,碑厚0.16米,圆顶,底座已不存,碑文是苏山人王宗尧撰写,镌刻精细清秀,刀法流利畅达,共32行,每行40字,部分字迹已不清。碑的阴面补刻的是《创修定湘王行宫记》,记载了清光 ...
玛纳斯破城子 : 位于玛纳斯县县城东北3公里,当地俗称“破城子”。 一说此城即唐代所建的乌宰守捉城。古城略呈方形,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510米。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均散落民间。城外西南角约百米处有一烽燧遗址,残高5米。出土有陶器及各种形状的砖、红瓷、黑瓷、红玛瑙、玻璃扣、白佛珠、石器、坩埚残片、干鹿角、铜镜等文物。
玛尼王府 : 位于乌苏县哈图布图乡。东经84°18′30″,北纬44°25′,海拔478米。玛尼王府建于民国时期,是乌苏县蒙古族玛尼王第七代王爷修建的府邸,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69.3平方米。王府原占地面积近0.05公顷,现仅存一座两层楼的建筑。该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均铺有木质地板,两层之间由木楼梯连接,屋顶由木板铺成,白灰墙面,底层有三间房屋,一明两暗 ...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 喀喇汗王朝时期喀什噶尔人马赫穆德·喀什噶里,以其语言学巨著《突厥语词典》闻名于世。11世纪末去世,安葬于他的故乡——今喀什市西南48公里的乌帕尔山上。为了纪念这位不朽的学者,这座小山被人们称为“艾孜热特毛拉木”——圣人山。墓地周围还兴建了陵殿与礼拜寺,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陵园背后还有这位学者后裔的墓葬群。 这一自 ...
马拉尔特沟岩画 : 位于昭苏县夏塔乡马拉尔特沟,在一块岩石上凿刻三只大小不等的大角山羊和一个人。山羊好像受了惊似的,向不同方向逃跑。右下的牧羊人正叉开双腿,张开双臂,用力把羊群赶在一起。
马坚勒克遗址 : 位于于田县城北约23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下游。遗址南北长约1 000米,东西宽约500米,大部分被沙丘掩埋,地表采集物主要是陶器,还有铜器、铁器、石器、钱币、珠饰等,暴露的地表上还有炼渣、兽骨等物。
马桥子古城 : 位于呼图壁县城西北约90公里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团场境内。古城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系民团首领徐学功等为保护难民,抵御阿古柏、妥得璘进攻率领民团而建。清光绪三年(1877)清军收复新疆后,难民返回家园,此城遂废弃。古城地处一古河道拐弯处,跨河而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170米,城墙高约3米,厚2.7米,在土夯墙上面有土块砌的女墙,高0.7米 ...
马厂沟古墓群 : 位于交河故城与乌吐公路之间,属吐鲁番亚尔乡亚尔湖村,东经89°01′~89°02′,北纬42°59′~42°60′,海拔160米。古墓群分布在一条宽200余米,深3米的干涸卵石河沟东西两侧的高地上,墓地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东侧高地上多为圆形石堆墓,直径一般0.4米,高0.15米。西侧高地石堆较大,还有石圈石堆墓,其中一墓葬石堆直径1.65米,高1米,方石圈 ...
马将军墓 : 位于温宿镇北1.5公里,属苏力塔尼木买合木提布祖尕古墓群之一。地处东经80°15′,北纬41°17′。建于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面积36平方米。马将军墓系伊斯兰教建筑形式,用土坯砌筑,呈八角形。 墓顶部为穹隆形,外观有用石膏饰的莲花瓣图案,图案内有阿拉伯美术字。祠门朝南,原墓的东、西、北三面墙均设有圆形窗口。祠内北壁中部镶有一高1.4米、宽0. ...
马哈特麻扎 : 位于额敏县上户乡奥巴里东5公里。东经83°49′,北纬43°30′,海拔722.5米。麻扎系土坯建筑,顶部为圆锥状,平面为圆形。周长35米,残高约8米。南侧有一门,高1.6米,宽1.1米,顶部四周有对称的四扇窗户,窗户和门用木棍做框。据考证,该麻扎建于150年前,是清末哈萨克族霍什哈拉依部落的马哈特的陵墓。
麻扎艾肯石堆墓地 : 墓地位于柯坪 县。东经 79°07′35″,北 纬41°28′50″,为元代遗址。墓葬分布范围约1200平方米,共有10多座墓葬,呈环形分布。墓顶封石极不规则,多为青色卵石和褐色片石。墓堆大小不一,大者直径有7米,小的仅有2.5米。
麻扎甫坦墓地 : 位于库车县城自来水公司水塔北50米处的河床台地上,遗址下限为唐代。面积1.5万平方米,为陶罐葬,地面不见封堆。附近居民因下葬掘墓穴时曾毁掉部分墓葬。墓地北崖坍土中见有夹砂陶罐及骨灰,崖壁上也保留有陶罐。
骆驼商路 : 又称草原商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延续和演变古丝绸之路而形成的一条以骆驼为运输工具的商路。此路兴起于清朝,废弃于民国后期。路线大致是:从天津、兰州、汉口等地出发,由骆驼商队把丝绸、呢绒、布匹、茶叶、瓷品等运到奇台,以奇台为货物的集散地,一路经木垒、巴里坤、蒙古草原到达呼和浩特,一路向西到达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回头货物 ...
骆驼峰岩画 : 位于阿勒泰市拉斯特乡低山带裸露的岩石上。东经88°07′04″~88°07′05″,北纬49°49′55″~49°49′56″。有20余幅岩画,凿刻有羊、鹿等动物及拉弓射箭的猎人等。
罗布泊地区细石器遗址 : 该遗址涉及的地域范围相当大,比较集中的地点是在孔雀河进入罗布泊湖的三角洲地带、孔雀河下游小河附近、楼兰古城遗址附近。从1900年至1987年期间,外国探险家、中外联合科学考察团、新疆考古研究所多次到罗布泊地区探险、考察、发掘,采集到大批石器时代的标本,计有细石核、小石叶、柳叶形矛头、石镞、石斧、玉斧、石片等。与细石器 ...
罗护守捉 : 唐代驻军戍所名。 又称罗护镇守捉。俗名纳呼,又称西盐池。故址在今新疆哈密市西面之灰井子沟(旧称惠井子),或称三间房的地方。
罗米坦 : 中亚古城名。又称旧布哈拉,为古布哈拉王朝之古都。《新唐书·西域传》布豁(布哈拉)的阿滥谧城,即此城。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城之近郊。
罗烂城 : 唐代城名。唐置写凤州都督府治所。故址在今阿富汗喀布尔市西北之巴米安城。
轮台阿克墩城堡遗址 : 位于轮台县策大雅乡野云沟东约12公里,南距南疆公路100米。从出土文物和遗址方位参证,此堡应为唐代安西都护府属下的榆林守捉城遗址。阿克墩城堡遗址由内外两重围墙组成,外围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68米。残墙垣仅突出地表,基部宽约0.4米,东、西、北三面墙垣皆无豁口,南面围墙中部被大沙堆覆盖,估计原为出入口所在。内 ...
轮台戍楼遗址 : 位于轮台县城西南的拉伊附近,这里原为唐代的一处屯田区。戍楼耸立于原野上,高约20米,十数里以外即可望到。在遗址附近出土有“开元通宝”钱币等文物。
轮台明屋遗址 : 位于轮台县策大雅乡政府以北12公里的齐依昂勒克沟(策大雅沟)出山口处。遗址坐落在河沟间的“岛地”上。岛地面积约为5公顷,周沿皆为悬崖峭壁,仅北部有条5米宽的路径与陆地相连,地势十分险要。岛上现存50多间卵石垒砌的房屋遗址,残高1米左右。沟南侧山口外还有三道卵石堤垒和堡垒遗址,相传为元朝时期的军事建筑。
轮台故城遗址 : 位于轮台县城东南约20公里的荒漠之中。1957年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轮台故城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周长约940米,占地约6万平方米。城墙残高1~5米,墙基宽约5米。西南墙垣和西北墙垣角各有一个豁口,似为城门。城外自西北向西南处尚残存有古渠遗址。因盐碱化程度极为严重,城内建筑遗址几乎塌落破坏殆尽,惟城中央存有一个高约10米,宽约40 ...
旅獒州都督府 : 唐代军府名。唐高宗龙朔元年(661)置羁縻州都督府,治摩竭城,一作摩喝城。《隋书》旅獒州称作乌拉曷,或称乌拉喝。隶安西大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土库曼斯坦东南,及阿富汗西北之安德胡依一带。
屡丰堡 : 清代城堡名。位于乌鲁木齐市七道湾。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建,同治三年(1864)被毁。原属乌鲁木齐办事大臣所辖中营九屯之一。1933年前后曾予以修补,后自然坍塌,现仅存几段残墙。
驴达坂古墓群 : 位于吐鲁番车站北20公里的驴达坂沟谷内,东经88°49′~88°50′,北纬43°19′~43°20′,海拔1 500米。驴达坂是由吐鲁番盆地越天山以北的古代交通要道之一。驴达坂沟谷两侧是十几米高的断崖,墓地坐落于东侧断崖下狭长的台地上。台地南北长约600米,东西最宽40米,约分布有50座墓葬。墓葬地表石堆80%被破坏(当地民工取石筑渠所致),墓葬保存基 ...
鲁克沁买德日斯 : 清代寺庙名。位于鄯善县鲁克沁镇英买里村。 约建于清乾隆年间(1738),是当地群众捐资所建。占地面积约1公顷,房屋40余间,大寺墙高30米左右,旁边还建有小寺,供教民做礼拜。
鲁·穆特里甫墓 : 位于阿克苏市东南喀热萨喀里阿塔木墓地内。鲁·穆特里甫是维吾尔族爱国诗人,新疆伊犁尼勒克县人。生于民国11年(1922),民国34年(1945)9月23日在阿克苏县被国民党军警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1966年,鲁·穆特里甫墓被毁,1982年11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立有墓碑。
鲁克沁王爷台 : 位于鄯善县鲁克沁镇西300米处,系郡王府驻地。 郡王府俗称王爷台,始建于1580年,到1911年王位传七代九人。1720年额敏郡王取得王位后,进行了扩建。面积曾达1.33公顷,为土木砖石结构,台基高15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台上建筑分三层,大小房屋百余间,屋内有壁画,屋外雕梁画栋,气势宏大,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式样。1932年马世明叛乱时被烧,1969年又被毁 ...
芦塘沟岩画 : 位于木垒县白杨沟乡芦塘沟村南约3公里的山沟。岩画散布在海拔近2000米的山顶,均刻在较为平整的玄武岩上,内容较为丰富。目前发现较大的有14组,每组面积不大,画面由人、动物和符号组成,表现了放牧、狩猎等生活。
楼兰古城东北部小佛塔 : 在楼兰古城东北部4公里,有一座被考古工作者编号为FO的小佛塔。塔身残高6.28米,塔似为正方形,宽7.1米,高4.6米。塔身中心是土块垒砌的环形建筑,内有中心木柱。在考察清理过程中,发现环形台周围残留有五彩斑斓的佛教壁画,主色为土红色,用墨线勾勒其轮廓,画风古朴,与斯坦因在楼兰揭走的人首双翼像类同。在环形台的通道中,还清理出佛塑 ...
楼兰古城北部建筑遗址 : 在楼兰古城正北偏西5.2公里,有一处约与楼兰古城同时代的房舍废址,考古工作者编其为B号作记。B号废址建筑在小台地上,小台地呈东西与西南走向,长约30米,高约6米,台地上有许多倒塌的木框架和小木件,从台地向北30米处,也有一堆废弃房舍的散乱木材。此处遗址采集有细石器、硫璃珠、夹砂粗陶片、铜镞、五铢钱、铜扣、残铜鼎等珍贵文物。
芦草沟古城遗址 : 位于乌伊公路昌吉至呼图壁段北侧,东南距昌吉六工乡3公里。古城略呈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80米。城墙用黄土夹木楔和芨芨草夯筑构成。城东南角有一方台遗址,台高3.2米,边长5.8米,似为角楼。西门外有一塔形土墩,为烽火台遗址,当地人称为三十里墩。墩高5米,底宽5.1米,以木楔和芨芨草加黄土夯筑而成,顶部边沿有青砖砌的方洞。
楼兰古城墓葬区 : 位于楼兰古城东部的高台地上。墓葬分两处,考古工作者编号为MA墓地和MB墓地。 MA墓地距楼兰古城5公里,有墓葬7处。墓葬所在高台地约高出地面5~6米,墓地长约432米,宽约24米。靠近台地边缘有两座墓葬,因受风沙侵蚀,尸骨已暴露在外,其余5座墓葬比较完整,均为竖穴土坑,有双人葬和单人葬,死者均仰身直肢,头东脚西。出土文物有铜镜残片、铁制耳 ...
龙口古城遗址 : 位于焉耆县城西直线距离8公里,开都河南岸永宁乡龙口处。此城原来的规模较大,现大部分已被破坏,出土文物亦很少,尚待进一步挖掘考证。
龙沟古城遗址 : 位于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大龙田沟以北500米处土坡上。遗址呈长方形,面积约5 000平方米,现只残存部分城垣。古城西南墙下是大龙沟,两侧峭壁陡立,东面是平坦的道路。向北遥望可见北庭故城遗址。城内散布有砖石和陶片。
龙王庙遗址 : 位于哈密城北之“苏巴什”(维吾尔语,“水源”之意)。 龙王庙所在之处是哈密西河坝的水源地,中有一湖,旧称“海子”。谢彬在《新疆游记》中写道:“其地后枕高阜,前临苏巴什湖,湖形长弧,水清澈底,游鱼可数。”“中建二亭,一曰养元,一曰镜涵,有桥通岸,有舟涉水,长堤环绕,老杨成行。”可见昔日之宜人风景。1931年,哈密动乱,龙王庙毁于兵燹。现龙王 ...
龙泉城守捉 : 唐代驻军戍所名。唐代焉耆六守捉城之一。故址在今新疆轮台县东之阳霞附近之塔拉布拉克。
龙泉馆 : 唐代驿站名。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大河沿东岸的桃园子(古交河故城北约20公里)。
龙口墓群 : 位于新源县喀拉布拉乡西南7公里。东经82°30′,北纬43°25′20″,海拔874米。在东西约1公里,南北500米地段,分布古墓葬57座。其中,土墩墓17座,石堆墓40座。 土墩墓封堆高0.5~1.5米,直径5~30米不等;石堆墓均用小卵石堆成,微微隆起,直径3~5米,分布较为密集。
六工拱拜 : 墓地名。位于昌吉市六工乡境内,东部距市区约10公里。“拱拜”,阿拉伯文音译,意为“圆形屋顶的建筑”。这里是一处远近闻名的回民墓地,1957年,新疆的回民总教长马良骏大阿訇病故后葬在这里,提高了该墓地的声望。墓地建在一个土梁上,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50米,占地面积约6.67公顷。初建于清咸丰年间。
柳树河破城子遗址 : 位于吉木萨尔县柳树河子村。遗址呈正方形,边长120米,城墙残厚约1米,均为版筑。遗址为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为在今吉木萨尔县驻军屯田所修筑的五座城堡之一,此堡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在柳树沟(又称柳树河)修建的时和堡。史载时和堡周长600米,高3.6米,设三门,东门名皞平,南门名丽照,西门名肃正。最初时和堡有携眷兵200名,此后其规模略有变 ...
刘公祠 : 全称“刘襄勤公祠”,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纪念刘锦棠而修建。原祠坐落在乌鲁木齐市解放北路第一中学住宅楼北处,长111米,宽37米,由戏台、过厅、后殿组成前后两个院落,为湖湘建筑风格。大殿有刘锦棠遗像及祭祀牌位。现该祠仅遗存大门左厢房半间。后殿东侧残墙一堵和门前长3.5米的一条石过梁。
陵园岩画群 : 位于阿勒泰市北郊烈土陵园附近的低山沟坡上。东经88°10′30~ 88°10′31″,北纬47°47′51″~47°47′52″,在1 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10余幅岩画,凿刻有羊、盘羊等动物。
林基路纪念馆 : 位于库车县老城西端,库车大寺西北,是为纪念革命烈士林基路而修建。林基路(1915~1943),广东台山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受党中央派遣来新疆工作,曾任新疆学院教务长、库车县县长和乌恰县县长等职。1943年9月27日被军阀盛世才杀害。林基路生前出任库车县县长,为民造福,业绩卓著。这座纪念馆是在林基路当年故居的基础上建成。这里原是 ...
林雅墓地 : 位于哈密市火车站南约500米的哈密林场办事处院内。 东经92°50′31″,北纬42°53′23″,海拔525米。这是一处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存。从墓葬间的打破、叠压关系及同邻近地区遗址、墓葬中所出器物比较,该墓地延续时间较长。1988~1989年,有关部门对该墓地部分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50余座。墓室有土坯、土坑两种形制,多呈长方形,长约1~2 ...
良繁场石人 : 位于新源县良繁场。石人高0.89米,砂岩质石,剥蚀严重。雕刻出了头、颈肩及手臂等,颈肩分界明显。脸呈方圆形,五官不清。右臂斜置胸前,手作托物状;左手垂至腰际作抚刀状。
连木沁大墩烽火台 : 位于鄯善县连木沁乡西6公里吐尔坎村的山坡上,因其位于连木沁乡而得名。烽火台呈方形,高21米,边长约18米,为黄黏土结构。烽燧虽有损毁,但建筑结构基本完整,共3层,有内室5间,建筑轮廓较为清晰。其东南通向火焰山南麓的连木沁沟口。
连云堡 : 唐代驻军戍所名。《唐书·高仙芝传》连云堡。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唐朝大将高仙芝攻打小勃律时会军于此。唐属鸟飞州都督府之钵和州。故址在今阿富汗东北瓦罕苏河萨尔哈德城附近。
里吉布拉克墓群 : 位于特克斯县喀拉托海乡里吉布拉克村东侧。 东经82°22′22″,北纬43°13′36″,海拔977米。墓地处在特克斯河谷之中。在南北1.5公里,东西500米的河谷地带,有土墩墓15座。大致呈两排南北向排列。其中,大型墓11座,封堆高3~6米,直径30~50米,顶部有深约1米的凹坑,其余为封堆高0.5~1.5米、直径7~12米的左右的中小型墓。墓葬封堆表面均铺有 ...
李家沟石疙瘩遗址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乡李家沟村东2公里。东经93°24′47″,北纬43°31′28″,海拔1 872米。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20米,地表石堆已遭破坏。遗址南、中部有残高不足1米,长2~3米不等,宽0.4米的卵石垒砌石墙,似为一处石结构房屋遗址。采集物主要有陶器残片和石器,陶器多为夹砂红陶,石器以石磨类器物为主,为青铜时代的文化遗迹。
李家湾遗址 : 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红山农场李家湾村东南约300米。东经93°16′29″,北纬43°33′11″,海拔1 832米。遗址高出地面约3米,直径约40余米,呈丘状。中部有一条长形破坏坑,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0米,深约1米,内部及周围散见大量陶器残片和石磨类器。遗址西南两侧,分布有约6×4米的长方形石围,与兰州湾子石结构建筑遗址仿佛,是一处青铜时代的文 ...
犁靬 : 中亚古城名。见于《希腊古地志》之城名犁靬者为数不少,在中国古代史书中有二:一为《前汉书》之乌弋山离国,《魏略》之乌弋国,今为阿富汗之赫拉特;一为《前汉书》、《魏略》犁靬,《后汉书》、《晋书》犁鞬,《史记》、《魏书》之黎轩,此名多为希腊人和罗马人泛指占领地——亚历山大城而言。
乐金堡 : 清代驻军戍所名。俗称“三工”,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32公里。乾隆二十七年修建,属昌吉左营八屯之一,同治三年(1864)被毁。堡东南角原遗存有节妇牌坊,1930年毁于大风,现仅存一座已风化了的石狮子。
老达玛沟古城遗址 : 位于策勒县达玛沟乡境内,南距乡政府驻地19公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是和田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占地面积很广,一条大道贯通古城中心,其两侧街衢巷陌、房屋废墟尚可辨认,古树掩埋在流沙中。出土文物很丰富,有各种古钱币、古于阗文书、陶器、装饰品、生活用品等。东南西北方圆数公里内,分布有乔潘阿特麻扎、苏甫其麻扎、力济阿特 ...
老风口土墩墓 : 位于托里县多拉特乡的春秋草场。东经83°42′30″,北纬46°07′30″,海拔737米。有土墩墓7座分布在平坦的草原上,最大的一座在中间,其余六座在其四周,土墩顶部平坦。其中,最大的一座高1米,直径20米。
浪果特石人 : 位于托里县库甫乡,在巴尔鲁克山北麓,靠近库甫乡的浪果特沟中。东经83°5′40″,北纬45°50′30″,海拔2000米。石人用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高1.90米,肩宽0.63米,厚0.20米。石人为一武士形象。头发从额头正中一分为二,有威严的八字胡须,两耳饰垂饰,身着翻领长袍。右臂置于胸前,左手握住长剑,脚蹬长筒靴。石人从颈部断为两节。
郎卡沟口墓群 : 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乡郎卡村南1公里。东经81°16′,北纬43°32′。在乌孙山郎卡沟谷东侧长500米、宽100米范围内的山梁上,约有30座土墩墓。三五成行南北排列,墓葬封顶均铺有石圈,石圈中心铺少量卵石,封堆高0.3~1米,直径8~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