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窟寺考古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INVITATION“石窟寺考古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大会邀请 函(第一次)尊敬的 (女士/先生):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于2022年7月28日在山西太原成立。联盟单位包括山西、河北、内蒙古、河南、甘肃、宁夏等沿黄7省(自治区)11家石窟寺文博单位,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学院等11家“省校合作”院校和中 ...
INVITATION“石窟寺考古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大会邀请 函(第一次)尊敬的 (女士/先生):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于2022年7月28日在山西太原成立。联盟单位包括山西、河北、内蒙古、河南、甘肃、宁夏等沿黄7省(自治区)11家石窟寺文博单位,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学院等11家“省校合作”院校和中 ...
8月18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挖掘文物价值,彰显文化自信。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出席并致辞。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等出席活动。会议指出,50年来,几代考古、文保专家赓续奋斗,努力守护 ...
论坛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刘汉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作主旨报告。来自16个国家的石窟寺保护研究专家聚焦论坛主题,分别在石窟寺保护理念与技术、考古与价值阐释、管理与能力建设3个分论坛上进行研讨交流,进一步凝聚各方共 ...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马古兰考古研究所在东哈萨克斯坦卡顿卡拉盖区发现了13座鲜卑墓。东哈萨克斯坦卡顿卡拉盖区所在位置鲜卑人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居住在欧亚东部草原,现在的蒙古、内蒙古和中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根据《后汉书》记载,鲜卑人是东胡族人的一个分支。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以农业活动为辅。坟墓照片这些坟墓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一共13座 ...
8月27日,“首届中俄文物古迹修复研讨交流会”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与俄罗斯文物修复者协会联合主办,旨在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文化年之际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交流合作。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文利,中国古迹遗址保护 ...
▲左:两个金色饰品,其中一个保留了其纺织背衬 右:一只金手镯和两只金耳环。根据墓葬中发现的金色耳环、银杯、青铜器皿、金手镯以及珊瑚和玻璃珠等随葬品判断,这位女性应该是贵族。▲ 银杯碎片另一件值得注意的物品是一只原本直径约为17厘米的银杯,现已破碎为26块。这只杯子上有丰富的图案和镀金条纹,在中世纪蒙古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类似的物件。 ... ...
2024年8月25日,(杜尚别,OKIJOT译)据“亚洲快讯”消息称,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首府博赫塔尔市(前库尔干秋别市)计划重建该市的历史遗迹之一“捷帕-库尔干”,它为该市的地标性建筑。三年前,位于山顶的比比霍努姆历史和当地传统博物馆,由于不安全因素被关闭,搬到了城市文化宫大楼。 ...
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研究基金”——加强青年学者研究能力以及对丝绸之路的贡献教科文组织很高兴地宣布今年丝绸之路青年研究基金获得者名单。今年的研究提案征集于2023年3月到6月之间进行,面向所有35岁及以下的研究生毕业的、以个人或者团队形式进行研究的青年学者。今年一共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超过900份覆盖广泛主题的研究提案。由10位丝绸之路研 ...
百年探索,薪火相传。8月21日,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召开。中外专家学者代表走进“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庆祝 ...
2023年7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三桥街道三桥新街东段小学建设区域东北部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项目地块位于西安高架快速干道以南,三桥新街以北,西三环以东,阿房路以西,地处唐长安城外西北方。发掘区域内共清理21座墓葬,其中唐墓16座,清墓5座。发掘前建设项目的基坑已开挖至1米深度,地层已达生土,墓葬 ...
8月19日,“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开幕。与会专家聚焦“助推‘丝路文化’交流,筑梦‘一带一路’建设”主题,围绕石窟寺保护理念与技术、石窟寺考古与价值阐释、石窟寺管理与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助推“丝路文化”交流走深走实。现采撷部分论坛主旨发言,以飨读者。从敦煌到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展望故宫博物院院长、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21年至2022年,为全面提升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积极贯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基本建设考古“片区制”理念和方法,城西片区在西安西郊莲湖区枣园街道三民村、陈家寨和沣东新城三桥街道贺家村等地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极大地丰富了西安西郊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研究资料,完善了该区域从 ...
沙日塔拉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沙日塔拉村东的台地上,西北距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约24千米。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沙日塔拉遗址因受冲沟破坏,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伊金霍洛旗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得一批重要资料。为 ...
由国家文物局、人民网主办,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人民网文娱共同承办的《中国考古大讲堂》第四季“中外联合考古”系列讲座正式推出。本季讲座将展示古代中国与世界的物质交换、族群迁徙、思想交融和文明互动,更加全面地展现中华文明魅力和当代中国的考古研究水平,向国内外公众传递“中国考古之声”。本期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 ...
大英图书馆丝绸之路展下月开展大英图书馆展览“丝绸之路的绿洲:古代敦煌的生活”将于9月27日开展。展览将展示千年前在敦煌绿洲生活、旅行、工作和礼拜的常人故事。展览得到 Sir Percival David基金会学术研究基金资助,将持续到2025年2月23日。
15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在洛阳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启动,由中央媒体、河南媒体、正能量中外网红代表组成的采访团,将分两组深入河南各地开展采访体验活动,共同开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探源”之旅,从悠久历史、博大文明中探寻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为守护中华文脉、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中原力量,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 ...
2024年4月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务处主办的“多元宗教与中西文化交流”系列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教二2102教室正式开始第一讲,该系列讲座为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课第二季,本季主题为“四方有羡:丝绸之路上的多元宗教与文化交流”。本次讲座邀请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于建军研究馆员为在场师生带来题为“最早的东西交流:理解史前新疆“的讲座, ...
2024年6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课第二季“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系列讲座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楼二2102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陈晓露副教授主持,主讲人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罗汝鹏研究馆员,讲座题目为《千年商港——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点评人为故宫博物院项坤鹏研究馆员。讲座现场讲座开始,罗汝鹏老师首先从 ...
8月14日,皮洛遗址暨更新世亚欧大陆古人类迁徙扩散国际学术会议在稻城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交流和探讨考古及研究成果,共同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古根系。在极端环境下,远古人类如何生存繁衍和演进?更新世亚欧大陆古人类曾经如何迁徙扩散?来自国内外旧石器考古、古环境研究、年代学、冰川地貌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在研讨会上 ...
亚洲文化遗产快讯第XII期2024年粟特考古新发现近日,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所(Samarkand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宣布,其在粟特考古上又有新的发现,一座可能为粟特神庙的建筑被考古学家揭示出来,同时还出土有神像壁画等物质遗存,这引起了学界的一部分关注。这座位于撒马尔罕东南部30千米处的乌尔古特(Urgut)区域的名为库鲁贡·特配(Kurgon te ...
2024年8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卡尔卡拉帕克斯坦人文研究所共同主持的中乌联合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图1中方考古队员(从左向右):常成、何辰晨、王傲、陈晓露、达吾力江·叶尔哈力克、王宇轩、吴昊天本次中乌联合考古发掘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实践国家文物局“大考古”工作思路、深化中乌双方学术合作与民间交流的重要举措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对中华文明的研究和阐释力度,增强对中华文明核心区域与边疆区域研究的总体认识。2024年7月16-17日,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互动与交流学术研讨会(温泉·2024)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 ...
近日,为配合准格尔旗古城煤矿露天开采第四期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二长渠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已初步完成了49座砖室墓以及7座小型土坑竖穴墓的清理,并对附近一处建筑台基进行了发掘。部分墓葬分布图二长渠墓群以带墓道的圆形券顶砖室墓为主,墓室墙壁多砌筑仿木建筑图案,如镶嵌于砖墙的仿檐柱、斗栱、普拍 ...
记者24日从西岳庙文物管理处获悉,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华山摩崖石刻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专项工作共统计建档石刻739处,对照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602处石刻,本次调查新发现137处。年代最早的石刻为北宋元祐三年“游师雄观黄神潭留题”,石刻书法类型丰富,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华山摩崖石刻实地测绘阶段完成后,调研团队转入室内对前期采集资 ...
胡兴军:新疆长城考古新收获——以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中心丝路遗产2024年08月12日 12:01陕西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作者胡兴军背景资料:沿孔雀河北岸,自库尔勒市至营盘古城之间长约 150 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 11 座烽燧,称为孔雀河烽燧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其中的一座,为唐代“沙堆烽”故址。2019 年, ...
导读2024年7月19日至22日,第九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换届会议在甘肃省兰州市顺利召开。第九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研讨会是中国科协的重要学术会议之一,先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召开。本文字数:3154字阅读时间:10分钟李 刚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馆员李刚研究馆员在报告中以丰富的史料,从青铜 ...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取得积极新进展。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59项。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三种类型。日前,“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增至40项。同时,我国还有43个项目列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宋东京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区,由外城、里城、大内三重城垣围合。北宋东京里城沿用自唐汴州城,因此又称旧城,北宋时期又称之为阙城。景龙门为里城北墙中门,旧名酸枣门,始建于隋唐时期,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名为兴和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改名为景龙门。《东京梦华录》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徐州博物馆 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大运河作为中国南北交通与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水道,孕育了沿线众多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江苏淮安正是其中之一。自2021年淮安市出台“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政策以来,淮安地区新发现了20余处与运河相关的古遗址和古墓葬,绝大多数处于城区范围内。其中庆成门、新路和板闸镇遗址具有典型性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曹植森“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下文简称“黄河展”)遵循历史发展脉络,从史前到明清分三部分讲述,以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突出黄河、草原为核心的展览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特征,充分体现了鄂尔多斯地区“历史无断代,文物无缺环”,让文物在展览中说话,让观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新文中国文物报讯7月31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正式挂牌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等主要负责人出席挂牌仪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为副厅级,下设综合处、文物保护管理处、科技教育与交流合作处3个正处级内设机构,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统一 ...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精神,保护好、阐释好蜀道文化,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蜀道翠云廊一周年之际,四川博物院于2024年7月28日至11月3日期间推出《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在全国66家参展单位之中。 ...
作者:尚晋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了欧洲和北美地区的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至此,全球五个地区的第三轮定期报告(2018-2024年)工作全部结束。下一阶段,世界遗产委员会计划于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进行回顾工作。本文将对各地区第三轮定期报告情况进行一个梳理,并探讨其中与遗产影响评估相关的问题。总体情况定期报告是《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缔约国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记者 赵军慧本报讯 记者赵军慧报道当地时间7月25日晚,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国家委员会、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手工业遗产地的创造性保护”主题边会在印度新德里举办。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 ...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钟楼太庙正阳门夜景天坛
在土耳其东南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马尔丁省达尔盖奇特区发现了一座墓葬,可以追溯到一万两千年前,其中埋葬着一位妇女,可能被视作能与野生动物有精神联系的萨满。这项研究在《人类学》杂志上发表。土耳其马尔丁省达尔盖奇特区所在位置该墓葬可以追溯到前陶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800年左右,这时人类由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进行转变,但陶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新文本报讯7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文物局正式挂牌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喀什地区宣传部等主要负责人出席挂牌仪式。喀什地区文物局是喀什地区行署工作部门,规格为正县级,由喀什地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统一领导和管理,下设综合科、文物保护科、科教交流科三个正科级内设机构。喀什地区文物局挂牌标志着喀什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记者 徐秀丽备受期待的热门展览“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7月19日在上海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展览由上海博物馆、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举办,中国国家文物局、埃及旅游和文物部共同指导。作为上海博物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展期最长的重磅特展,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整个展览从策划到开幕,经历了42 ...
近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座谈会在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院)召开。▲与会嘉宾合影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一例“丝绸之路”遗产,也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文化线路遗产。值此遗产申报成功十周年之际,中国院建筑历史研 ...
运河保护 久久为功:河北千年运河蝶变之路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河北省文物局大运河北,纵贯千里。昔日里“渔唱樵讴听不辨,人声半在水声中”的诗情画意重现运河之畔。古韵新风,生生不息。看今朝一泓碧波,留下“一眼千年”的完整印记。巍巍太行,悠悠运河。古老的燕赵大地,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奋进河北,与您相约。……2 ...
7月26日,在印度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本次会议,世界遗产委员会以重大边界调整的形式,将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共五处提名地,作为盐城牵头申报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扩展,列入《世界遗产 ...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拥有15 项世界自然遗产、4 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 ... ... ...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题:以申遗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 开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专访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新华社记者 施雨岑、王鹏、陈冬书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记者 崔波 实习生 吕梦实“奔着小金碗去的,确实好看极了,展品件件都很精美,这真的是我不去陕西就能看到的吗?”一位杭州网友在观看了“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说。中国丝绸博物馆2024“丝绸之路周”活动于6月19日正式开幕。作为“丝绸之路周”的重磅展览,“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展也在万众期待下开展了 ...
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4100多年前的清晨,当太阳越过塔儿山后,阳光会洒在一座被城墙环绕的大城之上,这就是当时黄河流域用夯土做成的最大的城市——陶寺遗址所在的古城。上世纪50年代末陶寺遗址被首次发现后,经过40多年薪火相传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这座古城里相继发现了城墙和宫墙、大型墓地、观象台、圭表、文字、礼器……这些遗迹或文物与历史典 ...
人民日报记者 何思琦在纸发明之前,中华文明书于何处?以竹、木为原材料制成的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这是一个长达千余年的“简牍时代”。《尚书·多士》中“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表述,是有关简册的最早记录。自殷商至晋,漫长岁月中,简牍化为历史的见证。这些书于竹片木板之上的文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穿越千年而来。漫漫黄沙 ...
跟着考古工作者“重返”历史现场 《闽都探源——福州考古三十年图录》新书分享会举行张勇在分享新书。 17日晚,福州大梦书屋“十年拾梦”之《闽都探源——福州考古三十年图录》新书分享会在西湖大梦书屋举行。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文博研究馆员张勇作为分享嘉宾,带领着现场数十名读者循着新书的脉络,“重返”闽都考古的历史现场。此次活动也是福 ...
作者:尚晋近年来,遗产影响评估作为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逐步面向国际社会推广,特别是202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及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联合发布新版《世界遗产环境中的影响评估指南和工具包》以来。这一点也突出体现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本文将就大会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7A和7B决议草案展开评述,以呈现遗产影响评估的一个 ...
2024年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五周年。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有多难?良渚在这一难题上提供了哪些经验?带着这些问题,新华访谈专访了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新华网:中国的世界遗产当中,有哪些是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做好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和宣传有哪些重要价值?高海彦:土遗址主要是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