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博物馆展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呈现“交融汇聚”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作为丝路重要廊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融汇之地。澎湃新闻获悉,“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呈现新疆精品历史文物209件(组),一级品达52件(组),包括彩陶、青铜器、玉器、金器、木器、锦绣服饰、简牍文书、绘画雕塑、碑铭刻石等新疆文物主要品类,其中60 ...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作为丝路重要廊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融汇之地。澎湃新闻获悉,“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呈现新疆精品历史文物209件(组),一级品达52件(组),包括彩陶、青铜器、玉器、金器、木器、锦绣服饰、简牍文书、绘画雕塑、碑铭刻石等新疆文物主要品类,其中60 ...
吴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陈小玲导览“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特展。(02:32)“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这是千年前大同武州山南麓的云冈石窟,也是北朝艺术的滥觞,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近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及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云冈研究院也多次尝试了将云冈文化带出去。7月1 ...
1996年,在青州龙兴寺遗址(青州博物馆南邻)出土的北魏至北宋时期400余尊佛教造像,一经发现,即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又获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批佛造像曾先后在中国、日本、德国、瑞士、英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被誉为“改写世界美术史”的重大发现。7月1日,“微笑千年: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在苏州博物 ...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官出巡图》巨幅道教绘画,画出合称“三官”的天官、地官、水官出巡的盛大场面。画中随行者多达八十余人,包含天将、土地神、龙王、鱼精等,造型多元奇特,值得仔细观览。本画旧题为南宋宫廷画家马麟所作,但创作年代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不晚于明代。“三官”于同一画面中一起出巡的画作,并不常见。本图不仅是件精彩的画作,更是可 ...
6月2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21~2022年,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城西片区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完善了该区域从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各期墓葬的演变序列。其中陈家寨墓地两年度共计清理有北朝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581座和金代墓葬2座,出土文物约有1500余件组,跨越北朝隋唐近500年的历史时期 ...
2021~2022年,为全面提升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积极贯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基本建设考古“片区制”理念和方法,城西片区在西安西郊莲湖区枣园街道三民村、陈家寨和沣东新城三桥街道贺家村等地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极大地丰富了西安西郊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研究资料,完善了该区域从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 ...
6月28日上午,“纪念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幕。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环太湖地区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苏州工作站正式揭牌。开幕式上,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环太湖地区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苏州工作站揭牌 国家文物局考古 ...
2023年6月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对话中轴线”系列讲座第七讲在人大立德楼403举行。本次讲座的题目为《曹魏三国时期宫城规划的确立与成熟》,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李梅田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朱岩石老师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宫城规划与建设是都城规划与建设的关键所 ...
2023年5月3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对话中轴线”系列活动第六讲于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40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魏坚教授主持,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讲座题目为《辽上京考古发现与辽上京规制》。 讲座开始,董新林老师首先从时代背景出发,阐明了辽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辽朝和五代、北宋 ...
2023年5月23日,受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相龙副研究员在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作了题为《稳定同位素与动物驯养》的讲座。此次讲座属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动物考古学荣誉课程”系列讲座之一,由青年副研究员董宁宁老师主持。图1 讲座现场照片 讲座伊始,陈相龙老师介绍了动物考古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 ...
2023年4月21下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类进化与科技考古广东省文科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法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实验研究中心举办了题为《生物考古学在华南史前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讲座,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出土人骨的生物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和新进展。 讲座由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王明辉 ...
2023年6月17日上午,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系列讲座”第一百讲在吉林大学正新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教授讲授《中西文化的交汇——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启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王立新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魏坚教授以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作为引子,结合中华文明史与 ...
6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青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来自民族文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等院属单位的8名青年代表结合自身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流了学习体会。青年学者表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我们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日下午发布考古报告称,从长治市上党区上村遗址两座战国陶器墓出土文物及墓葬文化看,此遗址极可能是一处新的东周墓葬集中分布区,这为晋东南晋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上村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北呈乡上村西北。此前,该遗址曾发生私自盗掘未遂现象,文物部门随后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竖穴土坑墓,编号M1、M2。 该考古 ...
发掘区2023年4~5月,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邱县城市综合体工地发现的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邱县东部振兴路北、人和大街以东“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地下车库基槽,距现地表6米余。发掘面积375平方米,布设探方2个,清理7座唐代墓葬,出土文物20件/组。这批墓葬都为砖室墓,虽墓顶已毁,但墓葬形制结构保存较好,是 ...
为配合位于山东烟台莱州市文昌路街道东关村东南的项目建设,烟台市博物馆4月至6月对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发掘,日前,田野发掘工作已全部结束。莱州东关东南墓地共清理墓葬88座、水井6口、灰坑4处、窑址1座,出土较多陶器、瓷器、铜器及滑石器等文物。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分析,该墓地墓葬从唐代延续至明清时期。 烟台市博物馆调查勘探部副主任、副 ...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博物馆27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近期,阿巴嘎旗北部巴彦图嘎苏木阿日宝拉格嘎查发现一处大规模古墓葬群,其中5座墓葬带有6个石人,石人为墓前殉葬品。考古现场。 图片来自陈海峰 官方介绍,6个石人中有1个留存相对完整,其他5个均有不同程度残缺。古墓葬区域内的地表暂未发现有其他文物遗留。 阿巴嘎旗博物馆馆长陈 ...
从江苏省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了解到,在马鞍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只陶猪,形象惹人喜爱,距今有6000多年。专家猜测其可能是一种儿童玩具,而这只陶猪也从侧面印证当时猪可能已实现驯养。陶猪正面。新华社记者 朱国亮 摄 马鞍遗址位于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发掘面积约3100平方米。2022年4月开始考古人员对其展开考古挖掘,截至目前,共发现各时 ...
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期考古人员在开封市尉氏县发现22座古墓,墓葬年代跨度近1600年,从东汉延续至明清时期。其中宋金时期仿木建筑的砖雕壁画墓、清代壁画墓较为精美,对研究古代建筑、家居生活、丧葬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河南尉氏县老庄师墓葬群考古发掘现场航拍图。 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樊温泉介绍,新 ...
“近期,考古队在宋国故城南城墙内侧发现了厚度达80厘米以上的踩踏面,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东周时期的‘环城大道’。”6月26日,河南商丘宋国故城南城墙与睢阳古城西城墙交接处的“城摞城”考古发掘仍在紧张进行中,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负责人孙政委透露了最新的考古进展。宋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邢栋 摄宋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现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6日晚对外发布考古发掘报告称,当地考古人员在阳泉市发现战国时代水井遗存,实证2400年前筑井技术。 2019年,在阳泉市洪城北路东平坦垴村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项目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一口水井,经报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联合对该井进行抢救性发掘。 水井地处山西省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 ...
澧县孙家岗遗址考古发掘是“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研究”课题的田野项目之一。孙家山岗遗址本体由墓地和环壕所围绕的居址区组成,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其中环壕内居址区面积约14万平方米。承继2017-2021年对墓地和居址区中南部的发掘工作,孙家岗遗址2022年开始对居址区北部进行发掘。 田野 ...
记者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竹园岭遗址有先秦文化遗存埋藏,遗址商时期遗存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核心区域分布范围约1.5万平方米。考古人员认为,出土遗存反映出中原夏商礼制南渐珠江三角洲、推进早期岭南中国化的历程。竹园岭遗址航拍全景。图片来自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竹 ...
21日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葬内发现了大量圆形植物包裹。研究发现,包裹外部为槲叶,内部为水稻、黍等粮食,这些槲叶粮食包裹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粽子。 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发掘现场负责人武志江介绍,八号墓是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葬,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由墓道和墓室组成 ...
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获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考古成果展将于6月29日在该馆开展。 据介绍,自2021年以来,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陆续发掘了多处城市道路和道路两侧夯土墙,并发现宫城西侧道路夯土墙向北延伸200余米,据此推测已知的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这意味着二里头遗址中可能 ...
25日,端午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平潭综合实验区石牌洋景区外海面,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考古01号”首航福建公众开放日活动在“中国考古01号”船上举办。“中国考古01号”船全貌。 “这是我国首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专业设备装备水平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
6月22日,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展厅,一具高至房顶的恐龙骨骼化石成为视线焦点。这个名为“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的展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王月前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对古人类研究进行的最全面、最集中的展示。 考古还原人类起源演化的故事 我们是谁 ...
从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康巴什区驱车一小时,驶过一段山路,写有朱开沟遗址的石碑就矗立在眼前。石碑上的字迹显示,这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朱开沟遗址。 李爱平 摄 移步前行,目之所及,朱开沟遗址已被鄂尔多斯博物馆、伊金霍洛旗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等单位修筑了网围栏加以保护。为了更好地展示朱开沟遗址的独特魅力,当地还建有朱开 ...
由南京博物馆主持修复完成的15件汉代海昏侯主棺玉器6日下午集中亮相。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量“粉碎性骨折”的精品文物,经过文保专家近半年的努力,恢复了昔日“容貌”再现华彩。本次修复的部分文物。 图片来自南京博物院 在南京博物院内,有一个“文物医院”。文物“医生”们把刚修复好不久的15件玉器小心地放进锦盒里。两千多年过去,这些玉器依 ...
时隔一年,再访永乐宫。刚碰面,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便卖起关子:“这个你肯定没看过。”图①:永乐宫“壁彩重华”展览。肖永杰摄图②:清华大学团队在永乐宫进行数字化采集。图片来自受访者图③:永乐宫壁画保护与传承特展。图片来自山西博物院 步入“壁彩重华”展厅,3D打印、数字壁画、AR识别等展陈项目妙趣横生,这是永乐宫壁 ...
6月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设立的“国博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揭牌,开门首展“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也于当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象纹铙、作册般甗、泾伯卣、六年琱生簋、师酉簋……展览中,一件件浑厚凝重、历久弥珍的国之重器,为观众打开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脉络的窗口。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 ...
一个古遗址,连通了中国大陆人类发展史谱系;一座古都城,初现王权礼制及早期国家的基本面貌;一棵古槐树,扎根五湖四海游子思念故园家国的赤诚心底……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扁壶(复制品)。郭冠东摄 散落在山西临汾的华夏文明印记,向我们娓娓道出“何以中国”的历史答案。丁村民宅一景。 刘宇航摄 穿越历史长河,一部大藏经的劫难与重生,彰显 ...
5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并与嘉宾共同启动展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兼总经理室总经理彭健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 ...
骨针与骨鱼叉、直腹筒形罐、炭化木雕艺术品……《七星合耀——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历史华章》日前在沈阳博物馆开展,展出文物214套247件。炭化木雕艺术品。 图片来自沈阳博物馆 此次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支持,沈阳市文博中心、沈阳博物馆等主办,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博物馆联盟成立后的 ...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上新”,展出云兽纹漆盘、漆耳杯、镂空方形铁炉、青铜量、瑞兽形青铜镇、鎏金镶玉龙首四足青铜匜等6件新修复文物。此次新展出的青铜量,器物上部两侧分别有一圆柱状提手,便于拿放,器表有“昌邑”铭文。 图片来自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其中,“昌邑”青铜量这件器物呈平底圆筒形, ...
“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18日在长沙博物馆开幕,250件套广州地区出土的秦汉文物,呈现出该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参观者欣赏展出文物。 图片来自长沙博物馆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岭南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的开端。自1953年起,广州的考古发掘工作已有70年,在秦汉时期考古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南越文王 ...
2022年结束的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樊家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出土文物经初步修复整理,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在济南考古馆展出。济南考古馆展出的元代砖雕壁画。 孙婷婷 摄济南考古馆展出部分唐三彩文物。 孙婷婷 摄 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级别最高、陵园附属物最多、一次性出土文字资料最丰富的元代墓地,获评20 ...
5月18日,宁夏固原博物馆联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发现获国——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成果展”正式开展。此次展览是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至今对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发掘成果的首次全面呈现。通过对出土的甲骨文解读,该城址国别为“获国”,是一处史籍未记载的西周诸侯国。象牙梳。 图片来自固原博 ...
今年三月,在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会上,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的“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系列社教活动被评为优秀案例,这是浙江省唯一入围终评的项目;而这项计划,在不久前还获得了亚太遗产中心颁发的“2022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触摸文明是“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的重要内容。图为视障者用 ...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商朝的历史从郑州商城的确认到殷墟才完整。”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曾高度评价距今3600多年的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 郑州商城遗址的文化内涵代表了早商文明的发展高度,是中华文明形成环节中重要一环。早商文明对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晚商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以及以后的中国传 ...
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历经4次考古发掘,在原址上建立博物馆。遗址之上,巨型幕布打造沉浸空间,模拟还原宫殿的建造过程;走近遗迹,AR透明屏再现古代生活……博物馆巧用数字化手段,让游客更直观地读懂遗址,感受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之美。图①: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李元初摄图②: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外景。于广明摄 浙江杭州城,吴山下, ...
“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发现于2000年,经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口盆、石磨盘、平底盘等1000多件文物,经碳十四年代测定,遗址距今约10000至8500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的史前文明上 ...
细长的深棕色竹简被棉线固定在透明玻璃片上,8支至10支为一组,浸泡在蒸馏水中等待杂质析出;旁边装满黄色加固试剂的试管内,一支支清理后的竹简则静静“沉睡”,待脱水加固完成后,它们将被取出,再进行干燥定形、粘接修复等步骤……6日,中新网记者独家探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直击“天回医简”文物保护修复现场。肖嶙正查看试管中的竹简脱 ...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区北35公里,东距首府银川市19公里,这里是银川平原、毛乌素沙漠与黄河的交汇地带,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相邻,明代长城在辖区自西由东蜿蜒延伸,总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考古研究证明,大约4万年前,一群从北方迁徙至此的狩猎者,在这里生存繁衍。随后,陆续有先民到此生活,直至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群仍在这里打石制 ...
青海省博物馆编著的《海纳百川——青海历史文物展》一书已于2023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青海省博物馆“1+3”系列展览“青海历史文物展”展览图录,分为“源远流长”“汉治河湟”“鲜卑西迁”“吐蕃东进”“青唐风云”“多元一统”六部分。青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区,自古多民族汇聚于此,本书全方位展示了青海的历史沿革和人文变迁,是一本介 ...
来源:《西域研究》2016年第4期“西域出土文献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段真子2016年8月25~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国学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无锡市惠山区冯其庸学术馆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百余名学者共襄盛会。此次会议下设“西域出土文献与 ...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埃及大规模暴发后,考古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上半年,埃及各地考古遗址曾一度关闭,许多正在进行中的考古发掘项目被迫暂停,在埃及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各国科研团队相继撤离。埃及考古面临前所未有的停滞。面对挑战,埃及文物部于下半年颁布一系列防疫管理新举措,旨在有序恢复田野发掘工作。新规定严格控制发掘人数上限,要 ...
5月7日至8日,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举办。该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本次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与相关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为凌家滩遗址的发掘研究以及后续保护利用建言献策。 凌家滩遗址是一处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 ...
5月26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绍兴博物馆承办,南京百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协办的“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终评会在浙江绍兴举行。13名专家组成的终评委员会,听取了入围终评项目的现场汇报,实名投票产生“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和“2022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按行政区 ...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学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浙江大学考古学科建设发展和新时代高校考古学人才培养工作,5月27日,浙江大学考古学专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高校新时代考古学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慧等领导共同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