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新华社成都5月28日消息,记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现场获悉,四川省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持续推动三星堆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是四川省最具代表性的 ...
新华社成都5月28日消息,记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现场获悉,四川省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持续推动三星堆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是四川省最具代表性的 ...
伊朗是伟大的历史文明发源地之一,但其不朽的艺术成就仍然不为许多人所知。从已知最早的标志着伊朗文明滥觞的文字到1979年革命及其之后的历史,英国VA博物馆今天起呈现的新展“史诗伊朗”将探索这一古老文明以及它走进21世纪的历程。从记载着楔形文字的《居鲁士圆柱》和《列王纪》(Shahnameh)手稿,到伊斯法罕(Isfahan)瓷砖画及伊朗当代艺术作品,展览 ...
央视新闻5月29日消息,伴随着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大量珍贵文物重新和世人见面,精美金面具、顶尊铜人像、上百根象牙、青铜神坛,诸多令人震惊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文物,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三星堆遗址。青铜尊,是商周时期常见的一种器物,是一种酒器,形体较大,在商周时期的贵族墓中经常见到。此次三星堆3号坑发掘的青铜尊的形制、种 ...
5月29日,三星堆又出土一件珍贵文物。一件凹刃玉凿在4号坑的中部被发现,上面所叠压的象牙被提取之后,已经完全暴露出来。浅黄色玉质,近长方体,一端有刃,一端平直。尺寸较大,长30厘米,刃部宽6.5厘米,顶部宽4.5厘米,厚1.5~2厘米。(原题为《来看!三星堆出土凹刃玉凿》)
截屏图。 四川观察 图央视新闻5月29日消息,今日,三星堆遗址3号坑提取一枚青铜兽面,这枚青铜兽面宽25厘米、高12厘米,是三星堆文化中典型的青铜器类,曾在2号坑层出土过多件。兽面虽有类似人的五官,但头部带有犄角、嘴角露出獠牙,与三星堆常见的面具、人像有明显不同,因此学界将之定名为青铜兽面。青铜兽面整体扁平,胎体薄,具体用途仍不能确定,或 ...
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博物馆将于2021年6月22日至9月21日,特别策划举办“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该展系首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时间跨度从三国起至现当代逾千余年,通过“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及“潮头/海上风华”四个部分予以呈现。一方面,旨 ...
伴随着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大量珍贵文物重新和世人见面。8号坑日前出土一件青铜残片上附着的丝绸实物残留,经纬组织非常明显,表层有一层类似于涂层的附着物,尺寸为1.8×0.8厘米,是目前三星堆发现的最明显也是最大面积的丝绸残留物。考古队郭建波介绍,会对其表面的涂层以及它的显微结构做进一步分析,利用显微CT、高光谱,对它的材质以及形貌做进一 ...
出土于三星堆2号祭祀坑的青铜纵目面具。新华社发文物考古专家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查看3号祭祀坑的情况。新华社发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局部。新华社发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顶尊人像。新华社发光明日报四川广汉三星堆5月30日消息,自3月20日公布新发现6座祭祀坑以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持续上新。首次发现圆口方尊、首次发现青铜顶尊人像、首次发现3000多年前 ...
十八世纪晚期,水彩画作为独立画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在此之前,水彩画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和探索,其中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图案、临摹、素描稿中都运用到水彩技法,不过它的光芒却被湿壁画、油画等其他画种掩盖。目前正在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举办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水彩画”第一次全面呈现这一摸索时期的作品,约200件作品, ...
本文图片 央视新闻央视新闻5月26日消息,5月25日,海口综合保税区荣荟禾海南文化艺术馆,从欧洲回流的一尊青铜佛首和一尊鎏金佛首开箱查验。在马村港海关、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等多家单位的见证下,一尊唐代青铜佛首和一尊宋代铜鎏金佛首正式揭幕。据介绍,两件国宝级文物均在今年1月采购自法国的拍卖会,于本月24日运抵海口,成为海南自贸港首单 ...
以仰韶文化遗址1921年发现发掘及研究命名为发端,中国考古学2021年迎来百年诞辰。仰韶文化人群与中国现代人群在基因组学上存在怎样联系?仰韶文化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如何?长期以来颇受学界关注。以青台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人群与其他古今人群母系遗传关系比对分析图。图片来自付巧妹研究团队 中国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最新对距今约5500-5000年的仰 ...
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集中签约仪式25日下午在四川广汉举行,22家重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图为座谈会现场。 岳依桐 摄 据介绍,未来相关单位将继续在环境考古、科技测年、象牙DNA测定、象牙与贝壳来源研究、青铜器科学研究、冶金考古等多个方面进行攻关,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及信息化手段,提高考古 ...
首次发现馒头窑和生活居址 见证古代安徽南北窑业技术交流史 有利于廓清繁昌窑生产聚落布局繁昌窑遗址分布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南郊、西郊,分布范围内现有高潮、柯冲、宗塘、新塘四个村民组,地形特征为三面环山,一面临河,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一处五代-北宋时期的大型瓷窑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繁昌窑遗址2020年发掘区 ...
中央宣传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科技部 民政部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科技厅(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文化和旅游厅(局)、文物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发展改 ...
【编者按】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2020年中国考古的田野工作在时间和环境上都受到不小的影响。但考古人员积极复工,创造工作机会,全年的考古工作仍然亮点频出。除了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外,还有哪些考古成果同样值得关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特别邀请9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 ...
据法国政府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规定,法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于5月19日起陆续恢复开放。澎湃新闻获悉,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奥塞博物馆、欧仁·德拉克洛瓦国立博物馆等均已恢复开放。经过整整20年筹划的巴黎前证券交易所—皮诺私人博物馆也于日前迎来开放。重开后的卢浮宫博物馆除了其常设展览,“肉体与灵魂 —— 从多纳泰罗到米开朗基罗”(2020年10月22日— ...
作为一个从业40多年的考古工作者,我想侧重于个人经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从事山东地区考古研究的认识和体会。 内引外联,成果丰硕,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表明,山东地区是中国万年以来考古学文化“多元一体”结构中五个主要区系之一,并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进而从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两个维度,极大地延伸了山东地区的历史轴线 ...
中国考古界酝酿多年的宋国故城考古发掘工作,20日在河南商丘老南关古城启动,该项目旨在发掘深埋在黄河泥沙之下、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曾经居住的宋国都城,揭示历史上因黄河泛滥形成的奇特“新城叠旧城”现象。 见证3000年历代兴衰的宋国故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上层层叠压着宋国故城、汉代梁园城、隋唐睢阳城、隋唐宋州城、宋代应天府 ...
历时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修复了纺织品、金属、彩绘泥塑等文物118件/套,文物年代跨越战国时期、两汉时期、唐代、宋元时期至晚清等。23日,新疆博物馆五个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结项评审会在此间召开,公布了上述修复成果。项目分别为“新疆博物馆馆藏阿斯塔纳出土彩塑保护修复项目(三期)”“于田县博物馆馆藏出土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
针对甘肃境内石窟寺存在安全风险依然较高、系统考古研究不足、基层保护力量薄弱、展示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大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力度,加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利用,今年4月底前完成全省石窟寺专项调查。甘肃省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 ...
记者7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围绕全面推进提升陕西文物事业建设水平,推动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日前陕西省文物局确定2021年要为群众办好6件事,包括推出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做好革命旧址维修开放工作、开放一批新建博物馆等。推出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通过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汉唐网、汉唐微博、汉唐网公众号、陕西红色记忆公众号等多个平台,让群众通过 ...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秘鲁共和国建交50周年,值此重要时机,5月21日,“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虎鲸形彩陶瓶 纳斯卡文化 拉鲁克博物馆藏展览由首都博物馆主办,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秘鲁拉斯哈卡斯神殿群考古博物馆、秘鲁布鲁宁国家考古博物馆、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秘鲁查文国家博物馆等秘鲁11家博物馆协办。 ...
5月21日,“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主办,高台县博物馆、金昌市博物馆、酒泉市博物馆、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共同协办,参展文物涵盖了东起永昌、高台,西至酒泉、嘉峪关、敦煌等绵延近百公里的河西地区画像砖出土地范围。嘉峪关5 ...
今天是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农历四月,夏天刚刚开始,古人称为首夏,亦称为始夏。物至于此,小得盈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故称小满。与小满相关的书画名迹也颇多,南宋王升有《首夏帖》传世,向朋友问好。明代文彭画竹最让人回味的是题款:“我爱江南小满天,繁华消尽竹娟娟。北窗自展南华读,时有凉风到枕边。”宋 王升《首夏帖》 首夏 ...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秘鲁共和国建交50周年。5月21日,首都博物馆引进了“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展览。从金刚鹦鹉羽扇到羊驼彩陶,“秘境”展以155组件秘鲁珍贵文物,集中呈现15个秘鲁古代文化,展现大洋彼岸从公元前1500年至16世纪秘鲁先民鲜活的生命历程。秘鲁是南美洲安第斯文明最主要的起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族群所创造的各种文 ...
5月18日至20日,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推出“存天雅集·博物赏识”特别项目——展出馆藏沈周《山水册》,并展开连续三晚的对话。这是继去年展出馆藏文徵明《五瑞图》、唐寅《岁寒三友图》后,第三次以一件馆藏,讲述画内画外,沈周、明四家,以及明代士人的社交生活以及对当下的影响。沈周《山水册》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序厅展出3天在美术馆一楼序厅,沈周《山水 ...
国际博物馆日|苏州吴中:回望史前太湖,追溯“何以江南”【点击图片查看详情】5月20日,展览“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在吴中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两百余件出土文物,梳理了苏州草鞋山遗址和环太湖地区的发展历程,回望了太湖流域地区的史前文明。长三角古代文明曾经非常辉煌,而此次吴中博物馆展出的草鞋山遗址对苏州考古学和江 ...
清代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则有句:“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这里的青藤指的明末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等),面对怀才不遇的遭遇,徐渭将抑制不住的才气发泄在绘画创作中,正如他在《墨葡萄》图上所题的“笔底明珠无卖处 ...
5月20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近一个月来,该所抢救性发掘了一批古墓群。共有古墓葬30座,其中战国至宋代古墓葬24座。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全面结束。据极目新闻记者了解,此次发掘古墓葬群的地点,位于长沙市雨花区人民中路的湖南省地质中学操场工地。近期,该操场正在进行学校第一教学楼拆除重建工程。据长沙市考古研究所介绍,通过此次 ...
从2016年起,分三期已经完成3000米修缮任务的箭扣长城,还有近6000米没有修缮。今年,箭扣长城保护进入新阶段:选取141号至145号敌台之间的5座敌台、4段全长约429米的边墙,进行先科研后施工、一米一米推进的“研究性修缮”,这也是北京市首次对长城进行研究性修缮。 由此,长城保护工作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研究性、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 ...
自2018年,协会不断完善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的推介工作。三年来,共推介了15项优秀项目,以及2项特别推荐项目。在2020年度的优秀项目发布之际,我们带您来一起回顾三年来的优秀项目情况。2020年度优秀项目 ICOMOS China1、山西临汾尧都区东羊后土庙修缮项目业主单位:尧都区文物旅游发展中心勘察设计单位:山西重德古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陕西省文物 ...
“北魏洛阳时代”(494—534) 是中国历史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多民族融合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互动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墓葬作为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 是探索这一时期历史原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5.18国际博物馆日山西考古博物馆特推出牛年第七展河东望族 汾阴之子山西万荣北魏薛怀吉墓考古成果展展览 ...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传播考古成果,是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2021年,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中国考古学也迎来了一百岁的生日。值此“百年双庆”之喜,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特别开展“国际博物馆日”等一系列公共考古活动。5月18日,“国 ...
1921年,随着河南仰韶村遗址的首次发掘,中国考古学呱呱坠地。同年地处西南一隅的阿坝地区发现了中国最早纪年的南朝造像碑,而当时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未被社会大众所熟知,但却无形当中将阿坝地区与中国考古学串联了起来。直到今天,南朝永明元年造像碑依然是魏晋南北朝佛教考古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阿坝州就已然成为外国传教士 ...
5月18日下午,“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主题论坛在首都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出席论坛,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论坛。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市文物局,以及全国各地文物部门及博物馆代表、相关领域专家等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
洛阳博物馆讯(供稿:李思思)近日,2020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获奖名单新鲜出炉,由洛阳博物馆与龙门石窟研究院合作举办的“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位列其中。该展览通过“鸣沙圣迹 赫赫敦煌”“塞上皇冠 巍巍云冈”“中原明珠 泱泱龙门”三大板块,从时间、空间上勾勒出石窟艺术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程和风格的演变,展出期间 ...
文昭皇后礼佛图(图片由龙门石窟研究院副院长 陈建平 拍摄) 流散海外近百年的《帝后礼佛图》“复活”了!4月27日晚,新华社在全网发布真人版《帝后礼佛图》视频,让龙门石窟这组被盗凿的国宝级浮雕,首次以真人演绎的形式呈现。 帝后礼佛图活化展示 图片由拍摄团队提供 真人版《帝后礼佛图》视频长约2分钟,一经发布立即引起网友强烈关 ...
5月16日下午,洛阳博物馆“华夏根脉 河洛文化”主题公开课在“人民网+”客户端上线,吸引众多网友观看、点赞。 公开课由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市委网信办主办,人民网河南频道、洛阳博物馆承办。在公开课中,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和洛阳市第三中学高二学生裴诺雅兰一起走进该博物馆珍宝馆,沿着洛阳十三朝历史 ...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您打算去哪个博物馆看看? 作为“东方博物馆之都”,洛阳拥有各类馆藏文物约42万件(套),其中不乏“国宝”级藏品。不过,在它们“入住”博物馆展厅之前,还需要进行一道至关重要的程序——文物修复。穿越千百年时光,文物往往覆盖尘埃、伤痕累累,得益于文物修复师的一双巧手,它们被重新唤醒、恢复神采。 今天 ...
汉服礼仪复原展示 汉服礼仪复原展示 汉服礼仪复原展示 色空鼓演奏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日上午,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举行“礼乐传承,古今交融”主题展演活动,包括汉服礼仪复原展示、色空鼓演奏、古今吟唱等,向市民展示传承千年的礼乐文化。(洛报融媒记者 张怡熙 摄)
5月18日,游客在洛阳博物馆参观文物遗珍。当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游客走进洛阳各个博物馆,感受古都璀璨文明与文化魅力。 近年来,洛阳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加强华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断提升洛阳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洛报融媒记者 张光辉 通讯员 李思思 摄)
近日,网上一则《龙门石窟凸显“神牛图”》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5月18日上午,记者在龙门石窟东山向对面望去,奉先寺的轮廓的确神似一头牛。龙门石窟研究院相关专家表示,“神牛图”主要源于游客特定的视角,其形成蕴含着古人高超的智慧。 远观奉先寺的轮廓,像极了一头“神牛” “龙门石窟凸显神牛图!四川有卧佛,洛阳有神牛!快看看你拍的龙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联袂在洛阳博物馆为公众带来大型系列历史剧展演《历史的回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带游客穿越千年时光,倾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洛报融媒记者 张光辉 通讯员 李思思 摄)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我市各博物馆、纪念馆精心筹备,为线上线下观众送上了“东方博物馆之都”的文化大餐。您对“东方博物馆之都”了解多少?一起来看看这组数据吧! 总量 洛阳博物馆、纪念馆共计102家 比“十三五”前期增加了42家 基本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门类多样的博物馆体系。 其中,国有博 ...
5月18日上午,“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庆祝建党百年“东方博物馆之都”系列宣传活动在洛阳博物馆启动。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旨在聚焦后疫情时代,面对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等挑战,博物馆应如何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 国家文物局提倡各博物馆要有效搭建与公众互动的平台,加深大家对博 ...
今天上午,上海市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澎湃新闻从现场获悉,上海千年书画艺术、“泰兴号”沉船出水文物、“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等大展即将在沪上陆续登场,其中,备受关注的上海博物馆年度大展“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将于6月21日亮相,以146件书画名迹呈现从三国时期到现代的上海千年书画史。 ...
安徽省休宁县月潭村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距今约九百余年。月潭村寺观庙宇众多,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和山庵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就是徽州宗族祭祖往往依附或者结合于佛道及其寺观,宋元时期尤为明显。佛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新安画业繁衍。在一些徽商经贸发达、财富集聚的村落,除了寺院道观鼎盛外,以佛艺为内容的画风也十分昌盛。新 ...
“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作为今年主会场的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展,这个展览以实物和背景材料相辅相成,向大众“揭秘”古代文物遗存的出土情况是怎样的,它们又被怎样修复为今天在博物馆陈列时光辉璀璨的样子。秦始皇帝陵出土的紫色和绿色兵马俑身上的明艳彩绘是如何保存的?慈禧入殓时穿的一件 ...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海市文旅局发布了2021年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其中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含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在综合影响力排名中位列前三。上海博物馆是上海老牌知名博物馆,近年来举办了“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 ...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首次系统性地将“红山文化”带到山西,一场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对撞”正在上演。民众参观“礼出红山——红山文化精品文物展”。 张云 摄 “礼出红山——红山文化精品文物展”18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展,展出的152件珍贵文物,集中展示了红山文化遗址历次考古重大发现与考古成果。 红山文化出现在距今约6500年至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