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一带一路·零距离|穿越历史的共同追寻

新华社西安/阿拉木图8月24日电 题:穿越历史的共同追寻  新华社记者  在毛刷的轻拂下,一块块陶片渐露真容,丁岩不断观察比对着这些已经埋藏了千百年的陶片。尽管语言不通,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迥异,但毛刷手铲,以及陶片上特有的泥土气息,让丁岩觉得这一切都是“熟悉的”。  这里是哈萨克斯坦的拉哈特遗址,这处遗址是天山北麓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 ...

• 探访海南省博物馆两方珊瑚石碑刻: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

图为海南省博物馆14号展厅内展出的三方珊瑚石墓碑。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中新网海口7月29日电 题:探访海南省博物馆两方珊瑚石碑刻: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  记者 符宇群  在海南省博物馆14号展厅,黄灯照射下的三方墓碑静静矗立在玻璃展柜里。与常见的长方体墓碑有所不同,这三方墓碑造型独特,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这些墓碑由珊瑚石雕刻而成 ...

• 丝路南北道交会:穿行在天山与盆地之间

阿克苏属于南疆,提起南疆,人们第一印象是干旱缺水,实则不尽然,比如阿克苏。这里北依天山,面朝浩瀚的塔里木盆地,中、西天山的冰雪融水几乎都在此汇聚,就连来自遥远喀喇昆仑的雪山融水也经过重重跋涉来到这里,再一股脑注入塔里木河。行驶在中天山与盆地之间(摄影 赵桂锐/图)阿克苏被称为“白水之城”,“苏”在维吾尔语中本身就是“水”的意思。我 ...

• 写在汉代简牍上的丝路盛况

作者:朱建军(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研究员,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今年五月,我国与中亚五国在西安共同举行中国—中亚峰会,各方高度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引领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与会国家共同发表宣言,将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新起点,形成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这无疑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

• “2023丝绸之路周”发布全球丝路考古年度“十大”成果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7月15日电(记者冯源)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曾被人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路线”,沿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周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的“2023丝绸之路周”公布了《2022丝绸之路文化年报》,介绍了2022年度丝路考古的多项成果。一年一届的“丝绸之路周”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始于2020年。发布年度的《丝绸之 ...

• 国家博物馆展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呈现“交融汇聚”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作为丝路重要廊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融汇之地。澎湃新闻获悉,“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呈现新疆精品历史文物209件(组),一级品达52件(组),包括彩陶、青铜器、玉器、金器、木器、锦绣服饰、简牍文书、绘画雕塑、碑铭刻石等新疆文物主要品类,其中60 ...

• 2020—2022年埃及考古新收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埃及大规模暴发后,考古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上半年,埃及各地考古遗址曾一度关闭,许多正在进行中的考古发掘项目被迫暂停,在埃及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各国科研团队相继撤离。埃及考古面临前所未有的停滞。面对挑战,埃及文物部于下半年颁布一系列防疫管理新举措,旨在有序恢复田野发掘工作。新规定严格控制发掘人数上限,要 ...

• 丝绸之路河西段30余处石窟群启多语言壁题考古文献资料调查

  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8日在敦煌莫高窟举行。项目计划对丝绸之路河西段包括敦煌石窟在内的30余处石窟群历代各类题记,进行全面调查、整理与研究。  该项目将在对汉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题记调查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敦煌文献、传世史籍、碑刻文献、地方志等相关文 ...

• “数字藏经洞”:一键“云”游莫高窟

  4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数字藏经洞”以精美的画面、超拟真的场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开启超时空沉浸式文博之旅”,不仅能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厚重与博大,还可以深度欣赏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妙与璀璨。  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敦煌”官网或“云游敦煌 ...

• 相隔千年万里 互鉴文明之美——记中洪联合开展玛雅遗址考古

 握手拥抱,李新伟和拉莫斯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久别重逢。穿过满是青苔的灰色石墙,仿佛做客千年前在此的玛雅人家。  李新伟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项目中方负责人,拉莫斯是该项目洪方负责人。2015年,他们带领联合考古队,开始在科潘玛雅遗址8N-11号贵族院落遗址展开工作。6月8日,在洪都拉斯 ...

• 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 深海考古取得世界级重大发现 ...

去年10月,金秋的南海,碧波如常,而在南海西北陆坡水下约1500米深处的重大考古发现,对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却具有划时代意义。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在中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艘大型古代沉船。其中一处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 ...

• 中国与突尼斯签订联合考古协议

新华社突尼斯6月5日电(记者黄灵)中国与突尼斯5日在突首都签订联合考古合作协议,对突境内一处古罗马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与保护。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与突尼斯国家文物遗产研究院院长拉什赫姆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与突尼斯文化部长盖尔马齐出席签字仪式并举行工作会谈。李群在会谈中说, ...

• 新疆唐王城遗址考古首次展出一批珍贵出土文物

位于新疆图木舒克市的唐王城遗址从去年6月开始发掘。18日,40多件珍贵文物在图木舒克市考古成果展厅首次展出,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展出的46件文物均出自唐王城遗址,分为佛像、陶器、铜器等。展览还用图文详细介绍了唐王城历史沿革、学术意义及发掘经过,对人们进一步了解当地历史发展、民族融合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观者 李志伟: ...

• 文物里的丝路记忆

5月20日,新疆和田地区博物馆,参观者们在一件隋代的绛地人物纹栽绒毯前驻足观看。这件栽绒毯出土于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图案纹样融合了伊朗、希腊、印度等多种风格。和田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是古代“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和田地区博物馆有着近万件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现着当地独具特色的手工纺织技术、陶 ...

• 46件古丝绸之路古城遗址出土文物在新疆首展

  铜镜、陶佛面、红陶猴形佛像、串珠……托库孜萨来(唐王城)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46件文物近日在新疆图木舒克市考古成果展厅首次展出。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唐宋时期这一区域的重要发现,对实证中央政府在新疆早期管辖及其屯垦史、宗教史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托库孜萨来”维吾尔语意为“九座宫殿”。托库孜萨来(唐王城)遗址,位于 ...

• 守护亚洲文化遗产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时间: 2023年05月15日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赵晓霞2022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援助尼泊尔工作队经过近5年努力,圆满完成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图为2022年7月,工人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进行九层神庙建筑群修复工作。哈里·马哈尔詹摄(新华社发)4月26日,参加亚洲文化遗 ...

• 教科文组织庆祝丝绸之路沿线对话35周年

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35周年庆祝活动于2023年4月6日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聚集2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为期一天的系列活动由教科文组织和阿塞拜疆、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和阿曼常驻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共同举办。丝绸之路项目是一个重要的“对话之路”项目,是教科文组织在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的旗舰项目之一。三十多年来,它一直是 ...

• 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

  4月18日,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其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游戏科技,在数字世界生动再现藏经洞及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公众可以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或“数字敦煌”官网,打开“数字藏经洞”。4月18日,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在敦煌莫高窟正式 ...

•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

  4月25日,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陕西省副省长徐明非,中国外交部大使王福康,吉尔吉斯共和国文化、信息、体育和青年政策部部长马克苏托夫·阿尔金别克·阿斯卡罗维奇,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达夫拉特佐达·祖尔菲娅·达夫拉特,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杜尔德耶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文化遗产 ...

• 西藏石窟寺调查发现罕见吐蕃时期摩崖石刻

  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在开展全国石窟寺(石刻)专项调查期间,考古人员在西藏东部昌都市芒康县境内发现3处典型吐蕃佛教造像风格摩崖石刻。(左)工作人员正在对查果西沟B点摩崖石刻造像进行调查记录,(右)该摩崖石刻造像现状。(资料图片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据悉,202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芒康县文化局及昌都市 ...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

2023年4月25日,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中国西安举行,来自亚洲2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150位代表出席会议,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联盟理事会达成广泛共识,并宣言如下:各方认为,亚洲文化遗产是亚洲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是亚洲人民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财富。各方注意到,当今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人类社会现代化进 ...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会议在西安召开

4月24日下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联盟理事会主席国代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发言。新华社 李贺/摄会议听取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创始成员国高官会议情况报告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设立与申报情况;审议通过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章程》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2023-20 ...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今天正式成立

4月25日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西安开幕,大会宣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本次会议是联盟发起以来的首次大范围高级别会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1个亚洲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等3个文化遗产领域主要国际组织参 ...

• 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合作的象征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经说过:“事情没有做成之前,总是看似不可能!”2014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了第三十八届会议,将“丝绸之路:长安 -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项系列遗产绵延大约 5000千米,包括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33处遗址。此次申遗成功表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

• 丁埂遗址现罕见虎纹刻符石钺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埂遗址发现一块极为罕见的两面刻有虎纹、卷云纹和飞鸟纹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石钺。  这是记者从1日召开的丁埂遗址考古现场专家咨询会上了解到的。与会的16名来自国内多个考古研究机构以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考古专家均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刻有这种虎纹图案的石钺,认为这一石钺或是一种权力象征,对研究太湖西岸良渚文化 ...

• 新疆史前高台遗存出土木质车辆与骨质冰鞋

  从此间召开的2022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了解到,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高台遗存出土木质车轮及构件两组共40余件,该发现是国内迄今为止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木质车轮实物资料。同时,遗址中出土的骨质冰鞋也为国内首次发现。俯瞰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高台遗存发掘现场。  吉仁台沟口遗址由居址区和高台遗存组成,地处伊犁河谷, ...

• 新疆持续加大石窟寺保护力度 11处石窟寺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

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获悉,新疆石窟寺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现有石窟寺50余处,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和吐鲁番市。现在新疆已编制完成11处石窟寺的保护规划,并对重点石窟寺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展示工程。柏孜克里克石窟外景(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 ...

• 辽上京皇城遗址发现大型建筑基址

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2022年6月考古人员在辽上京皇城遗址西南部发现大型建筑基址。  辽上京皇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6月至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辽上京考古队,对辽上京皇城遗址西南部大型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 ...

• 山西大同发现唐墓58座 出土各类随葬器物300余件(套)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7日对外发布考古成果,考古人员对山西大同一处建设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共清理唐代墓葬58座,出土陶、瓷、铜等各类随葬器物306件(套)。M47全景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出土铜器组合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平城区智家堡唐代墓地,位于大同市城南智家堡村西北。2022年6月至9月,为配合大同市开源街北侧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建 ...

• 山西长治发现3座唐代纪年墓 陪葬品折射墓主生活情调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8日晚发布消息,长治市潞州区屈家庄墓地共发掘清理出5座唐代和25座明清墓葬。其中3座唐代墓有确切纪年,墓中出土的精美陪葬品折射出墓主的生活情调。  2022年4月至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治市古建筑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上述古墓葬进行发掘。  其中,M1、M20、M21唐代墓葬出土了墓志,分别为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咸通六年(公元865 ...

• 丝绸地图搭建丝路平台

2022年12月12日,“锦秀·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平台(以下简称“丝绸地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巴黎总部进行演示并举行专家咨询会议。演示和咨询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Silk Roads Programme)负责人梅赫达德·沙巴杭(Mehrdad Shabahang)主持,来自巴黎和里昂的丝绸之路及纺织品专家童丕(Eric Trombert)和庄灵(Eric Boudot) ...

• 从丝绸之路到大运河的千年呈现 兰州市博物馆五件精品文物亮相“舟车丝路”特展

原标题:国内首次集结东西南北文明枢纽印记从丝绸之路到大运河的千年呈现  市博五件精品文物亮相“舟车丝路”特展跟随金城遗珍品味丝路文明绿釉陶陂池绿釉陶井绿釉陶灶  日前,集合了甘肃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之力,以丝绸之路和中国大运河沿岸的出土、传世文物为主要展品的《舟车丝路》特展在苏州湾博物馆开幕,166余件 ...

• 云南耿马芒等佛寺遗址发掘简介

  芒等佛寺遗址位于耿马县勐撒镇芒枕村西南约2公里、芒枕河与麻哈河交汇处西南侧的河边台地上,海拔约1320米。为配合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建设,2019年11月至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临沧市文物管理所、耿马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依据前期线路调查所获资料和遗址实际情况,考古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首先在遗址东南 ...

• 北魏洛阳永宁寺文物首次大规模展出

  “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15日在洛阳博物馆开展,这是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规模集中展出。  本次展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洛阳博物馆共同主办。170余件(组)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文物通过此次展览首次与公众见面,涵盖了泥塑、壁画、铁器、水晶、石刻等,其中泥塑造像近130件。  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 ...

• 东夏国南京城破城之门遗迹被发掘

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磨盘村山城遗址在被确认为东夏国南京城故址后,又在2022年度考古工作中有了新收获:元军攻进东夏国南京城破城之门遗迹被首次发掘,进一步印证了史料中当年此城被攻克的相关记载。  磨盘村山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一处独立山体上,扼守延吉盆地最东缘,北、东、南三面被 ...

• 重庆梧桐土遗址考古取得阶段性进展 主体时代与三星堆文化相关

16日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2022年,作为“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项目之一的梧桐土遗址考古取得阶段性进展,证实梧桐土遗址距今已有3000余年,为商周遗存,主体时代为三星堆文化晚期至十二桥文化早期,将为研究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发展变迁再添重要考古实证。重庆梧桐土遗址考古区域航拍图。 图片来自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梧桐土遗址位 ...

• 研究表明:莴苣等14种作物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总结了沿陆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植物交流,表明芥菜、莴苣、荞麦、鹰嘴豆等14种作物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陆上丝绸之路19种作物的传播模式。 图片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科研人员介绍,大约1万年前,人类驯化了小麦、马铃薯、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引起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欧亚大陆的东 ...

• 去年,洛阳有这些重要考古新发现

1月5日至6日,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郑州举行。来自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地市的文物考古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46家单位分享了最新考古成果。其中,宜阳苏羊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等8个洛阳考古项目负责人作了最新成果汇告,来看看我市去年有哪些考古新发现吧。  苏羊遗址  苏羊遗址位 ...

•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再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盛景

  二狮相向,或衔日或拱月,鬃毛怒张,狮身各镶嵌一枚紫水晶,其余部分镶嵌绿松石。在青海省博物馆考古成果展馆,可以看到2018血渭一号墓科学考古出土的双狮日月金牌饰、镶绿松石凤钗、镶绿松石金链、玛瑙串珠等多彩珍贵文物。本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青海省博物馆为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求,推出“云”观展活动,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让市民足不出 ...

• 专家评价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是海丝港口考古“重要发现”

  在11月5日至6日于浙江温州举行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姜波表示,该遗址是迄今为止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让人看到当年码头集散贸易的情形”。俯瞰朔门古港遗址发掘出的瓮城遗址(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 摄  2021年底,温州市文物部门在温州 ...

• “飞天神韵·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巡展”入选国家文物局推介项目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结果,在全国各省市相关机构推荐的266个展览项目中,共有100个展览成为推介项目。由我院陈列中心承办的“飞天神韵 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巡展”成功入选。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宣传“时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 ...

• 【黄河文化】甘肃考古与黄河文化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部文化、华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做好甘肃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阐释甘肃黄河文化蕴含的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甘肃篇章”,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

• 东西问 | 小岛康誉:“精绝国”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精绝国”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专访“中日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考察”日方队长小岛康誉  作者 苏婧欣 朱晨曦  位于中国新疆民丰县的尼雅遗址是《汉书》所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故址。1988年,中国与日本合作开展“中日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考察”,从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又称“五 ...

• 联合考古谱写中乌友好新篇章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是古代中亚文明的核心之地。回顾历史,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考古资料表明,早在青铜时代,来自中国的小米就已经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在以苏尔汉河州萨帕利特佩为代表的若干遗址中被发现。拉巴特村出土的金带饰。图片来自王建新  公元前2世纪中叶,游牧人群月氏经伊犁河、楚河流域到达乌兹别 ...

• 恐袭后的重生:世界遗产哈特拉古城开放游览

9月初,伊拉克北部哈特拉(Hatra)古城迎来了游客,这座曾经被恐怖袭击蹂躏的两千年历史的古遗迹翻开新篇章。9月初,伊拉克北部哈特拉古城遗址迎来了访客哈特拉古城具体位于伊拉克尼尼微省,距离首都巴格达西北290公里,摩苏尔西南110公里处。哈特拉城市的起源并无确定的文字记载,城市由塞琉古帝国约莫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建立,并受到后来的帕提亚帝国影响 ...

• 山西史前遗址出土石制品 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线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6日对外发布襄汾洞门遗址发掘成果,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佐证古人类连续性生存演化,为研究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洞门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沙女沟村东1km处,西距丁村遗址5.1km。2015年和2016年,考古人员先后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出土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动物化石、炭屑等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  洞门遗 ...

• 新疆达勒特古城考古清理遗迹550余处,出土器物2700余件

央广网博乐9月9日消息(记者 罗成 通讯员 赛永杰)达勒特古城遗址位于新疆博乐市达勒特镇破城子村北缘,东距博乐市约27千米,是北疆地区目前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宋元时期古城遗址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利用价值。  博州文化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有着历史传承清晰、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形态完备的特点。从2016年以来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 ...

• “砂与火之歌”,看古代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

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质,稀疏平常得让人常常忽视它的美。然而,玻璃在历史上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与黄金、白银、宝石一样,是重要的贸易商品。9月10日,长沙博物馆将推出“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展览从玻璃的诞生讲起,以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的325件组世界古代玻璃为基础,结合国内出土的55件套玻璃器,共同呈现古代 ...

• 山西发现唐代早期吴姓家族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30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发现4座唐代墓葬,根据出土的器物和墓志分析,考古人员推断这4座墓葬为唐代早期的吴姓家族墓地。M205出土吴宝墓志。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9年5月至7月,为配合长子县庆丰农副产品批发综合市场项目工程建设,当地考古人员对工程涉建区域勘探发现遗存进行考古发掘。考 ...

• 6700余件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首次以全文录入方式出版

  历时八年收集整理的《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勘录(30卷)》出版问世。读者出版集团所属甘肃民族出版社社长党晨飞26日接受专访时说,该丛书收录了6700余件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系国内外首次以全文录入的方式出版。  “该丛书作为‘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项目的一项重要成果,共30卷,约2205余万字,由敦煌研究院勘措吉和万玛项杰担任主编,与读者出版集团联 ...

• 蒙古国:发现突厥可汗陵园

✪ 刘斌 萨仁毕力格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博士 内蒙古博物院 博士  2022年8月24日,哈萨克斯坦国际突厥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哈蒙联合考古队新发现的突厥陵园及石碑遗存。  该遗址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哈沙特苏木的Nomgon地区,发掘面积49x41.5米,遗址平面呈东西椭圆形,外围有 ...

• “敦煌:千载情缘的故事”展览在香港开幕

8月23日,由香港特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敦煌:千载情缘的故事”展览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开幕。作为香港特区政府与社会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展览通过敦煌石窟壁画和文物、临摹绢画和复制洞窟,充分展示了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嘉宾们为展览剪彩香港政务司司长陈 ...

• “理论·方法·前景——敦煌十六国北朝石窟研究”论坛成功召开

8月6-8日,由敦煌研究院主办,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承办的“理论•方法•前景——敦煌十六国北朝石窟研究”论坛在敦煌莫高窟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东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敦煌研究院的近二十位中青年学者,围绕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 ...

• “灿烂记忆:从美索不达米亚到犍陀罗——东方文明古国冶金术展”在敦煌莫高窟揭幕

展览开幕式现场8月18日,由敦煌研究院、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主办的“灿烂记忆:从美索不达米亚到犍陀罗——东方文明古国冶金术展”在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二楼展厅揭幕。展览分六个部分:一、从苏美尔到巴克特里亚,二、从两河流域到安纳托利亚,三、波斯金属器的起源与发展,四、从希腊化王国到萨珊帝国,五、贵霜王朝与丝绸之路沿 ...

• “敦煌遗书数据库”上线,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将共享

8月19日,“敦煌遗书数据库”(dhyssjk.dha.ac.cn)正式宣布上线。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敦煌研究院发布的是一项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内容包括敦煌文献的基本信息、数字图像、全文录文和相关研究文献目录四个部分,数据库同时提供汉、藏文文献的全文检索和图文对照浏览。敦煌遗书指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公元4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包括宗 ...

• 箭扣长城首次发现火炕和灶址

首次在敌台顶部发现火炕和灶址,还原了明代戍边将士的日常生活,让长城遗迹更具烟火气……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文物局了解到,箭扣长城考古发掘项目,在怀柔区143-145号敌台取得多项新发现,剩余区域的考古仍在进行中。箭扣长城敌台上的火炕和灶台遗迹  怀柔箭扣长城141-145号敌台及边墙保护项目,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西栅子村南山脊之上,箭扣长城三险 ...

• 燕山北麓发现系列青铜文化遗存 有助青铜文化整合研究

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5日消息,考古人员近年来在燕山北麓滦河中游地区新发现一系列青铜文化遗存。文物专家表示,这些发现有助于对燕山南北从滦河到西辽河广大范围内的青铜文化整合研究。  燕山北麓滦河中游地区,是辽西古文化区南下通往华北平原的咽喉地带。2011年以来,考古人员在当地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新发现10余处青铜时代遗址,其中对四全 ...

• 三星堆“上新”了——聚焦考古新发现

目前,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坑中,3号到6号坑已经清坑。7号和8号坑,也已进入发掘尾声。昨天我们在节目中看到了8号坑的明星文物独角兽“猪鼻龙”、羽翼镂空的青铜鸟,日前,8号坑一件戴着象牙耳坠的青铜立人像也终于露出真容。它双手环握一条龙,尖尖的帽子上还装饰着鹿角,展示着三千多年前古蜀人的想象力,也给专家解码三星堆谜团,带 ...

• 山西:仰韶文化时期南部已经养蚕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最新考古成果:今年6月,闻喜上郭遗址出土了1枚距今约5200年的仰韶时期石雕蚕蛹,为古代山西南部丝织业,乃至中国丝织业研究再添新实物。此次发掘,还出土了众多春秋早期陶范及铜炼渣等,证实了闻喜县上郭村与邱家庄一带,是一处两周时期包含城址及墓地的大型遗址群。▲ 闻喜上郭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是全国重 ...

• 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大型人面石雕

陕西石峁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日前在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大台基护墙上新发现了一件大型人面石雕。石雕本体呈圆弧形,镶砌于皇城台大台基西南角的墙体之上。  目前这件石雕已发掘出两个相邻的人面浮雕,两个人面保存状况较好,神态庄严肃穆,均戴有耳珰,呈现双目略突出、阔嘴呲牙的表情,其中西侧人面长约80厘米、高约50厘米,头戴冠饰 ...

• 湖北襄阳考古发现汉唐墓葬群 出土文物两百余件

湖北襄阳考古发现一处古墓群,其时代跨越东汉、西汉、六朝、隋唐四个朝代,目前已发掘清理墓葬50座,出土文物两百余件。东王家巷遗址墓地考古发掘现场 胡传林 摄  近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王家巷遗址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该遗址地处襄阳市高新区,距离邓国故址东南边1.5公里,前期勘探共发现古墓葬63座。东王家巷遗址墓 ...

• 山西碧村遗址揭开黄河岸边史前聚落形态变迁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8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位于黄河岸边的碧村遗址发现史前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并揭开了黄河岸边史前聚落形态的变迁脉络。小玉梁台地西北部围墙Q1规整立面图。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龙山时期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距今约4350年—3950年,这些遗存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 ...

• 曾是大夏国都城距今1600多年 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园

  据陕西省文物局消息,历时5年多建设,由陕西靖边县携手陕文投集团榆林文旅公司共同精心打造的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已基本建成,目前开园各项筹备工作正加紧推进,预计将于2022年8月中旬开园,正式迎客。  是匈奴留下的唯一可考都城 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 ...

• 关于榆林窟恢复开放的公告

根据当前属地疫情防控形势,结合榆林窟文物保护实际和旅游开放特点,经报请敦煌研究院和瓜州县相关部门同意,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榆林窟自2022年8月1日起有序恢复开放。为有效防控疫情传播风险和切实做好旅游开放工作,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一、提前预约榆林窟继续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实施线上实名预约购票、分时段参观的旅 ...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