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显示子项
中国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河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北京 上海 黑龙江 内蒙古 海南 吉林 辽宁 天津 香港 澳门 台湾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彰显文化自信的“敦煌力量”

三年时光,倏忽而过。可对莫高窟人,三年前的一幕幕仍然还在眼前。三年来的每一个日子,更是内心充盈着力量,步履铿锵,足印清晰。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视察甘肃首站来到莫高窟,深刻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遵循总书记的指示 ...

• 敦煌研究院《锦绣丝路》荣获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

近日,敦煌研究院壁画作品《锦绣丝路》荣获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锦绣丝路》由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李冰凌、郭曳艺、邹雨芹、张年、窦伟共同创作。作品着力体现了敦煌文化中的物质文明,还原了丝路沿线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的世俗场面,旨在描绘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繁盛景况。壁画作品《锦绣丝路》《锦绣丝路》以丝绸之路沿途各地区具有代 ...

• 敦煌研究院与兰州理工大学签署科研合作协议

7月4日,敦煌研究院与兰州理工大学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建筑规划管理、建筑历史、敦煌艺术与防灾减灾、保护材料技术与装备研发、数字化展示与研发等领域积极合作开展研究,联合申报各类项目,共同承担研究任务,并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相关议题联合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与兰州理工大 ...

• 敦煌研究院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7月6日上午,敦煌研究院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对世界性难题——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进行研究攻克。根据协议,双方将坚持“以保护为基础、以研究为核心、以弘扬为目的”的理念,依托敦煌研究院70多年的在土遗址、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及文化弘扬方面的经验和实力,围绕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土遗址遗产监测 ...

•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图为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2015年9月29日摄)。樊锦诗,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中共党员,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九、十、十 ...

•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5月27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 ...

• 敦煌研究院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领导、嘉宾为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二期)培土奠基7月18日上午,敦煌研究院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敦煌举行。此次开工的重点项目包括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二期)、莫高窟电网改造项目、莫高窟供水工程项目三个部分。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唐培宏,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石琳,敦煌市委副书记 ...

• 莫高窟数展中心二期动工 致力缓解保护与旅游矛盾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工程近日在甘肃省敦煌市动工建设。项目建成后,近年来愈发突出的古老石窟保护与旅游之间的矛盾,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效果图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现存的735个洞窟中,窟内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上、病害较轻且适宜开放的只有100多个。近年来,莫高窟旅游愈发火热,2019年游客已达220余万人次。加之洞窟 ...

• 《世界的敦煌》线上讲座走进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

7月20日下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敦煌研究院主办,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敦煌市政府承办的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日本大阪活动成功举行。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还特别邀请了平山郁夫美术馆馆长平山助成、京都大学教授檜山智美、大手前大学教授山口正晃、白鹤美术馆田林啓、大和文华馆瀧朝子、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小林仁、大阪市立美术馆齐藤龙 ...

• “云衣霓裳:敦煌唐代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与第五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在敦煌研究院举办

7月22日,由敦煌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的“云衣霓裳:敦煌唐代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第五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同时在敦煌拉开帷幕。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北京大学教授朱玉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征、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元风共同为展览揭幕。嘉宾们为展 ...

• 守护文明根脉 激扬自信力量——我国文物工作新进展综述

守护文明根脉 激扬自信力量——我国文物工作新进展综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引广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我国文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获得新成就 ...

•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22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

•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中华文明 源远流长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 ...

• 屏南万安桥烧毁,为全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

6日晚,我国现存最长木拱式廊桥,位于福建屏南的万安桥今晚突发大火,目击者称已被“完全烧毁”。2011年5月28日,我国城区最长的木拱式廊桥,武夷山市的余庆桥烧毁。而随着万安桥的起火,网友纷纷惋惜,大型木拱廊桥的背影已渐行渐远。万安桥被焚毁万安桥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原名“龙江公济桥”,后改称“彩虹桥”,万安桥是现名。据《玉田志略》记载 ...

• 中国最长木拱廊桥万安桥被烧毁,始建于北宋

澎湃新闻获悉,8月6日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火情于晚上10时45分被扑灭。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桥体已烧毁坍塌,暂无人员伤亡。万安桥距今已有超过900年的历史,始建于北宋,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后历代都有修葺。目前,古桥已经烧得只剩骨架,基本坍塌。据全景屏南8月 ...

• 五大名窑首次汇聚蓉城,“空明流光”展宋瓷珍品

从釉面抚如凝脂的汝瓷、造型简雅古拙的官窑,到纹路自然成趣的哥窑,绚丽夺目的钧瓷,再到恬静如象牙般暖白的定瓷……澎湃新闻获悉,8月6日,“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窑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对外展出。此次展览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在西南地区的首次集结。展览汇集350余件极具代表性的宋代瓷器精品,40余件一级文物和大量新近出土的重要考古 ...

• “松雪归来”:碑拓巡展纪念赵孟钍攀

2022年是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钍攀

• 新发现|大同北魏墓葬首次出土木质武士俑和镇墓兽

8月26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传来消息,在大同发现一处北魏时期墓群,并在其中名为“贾宝”的墓葬中首次发现了北魏时期的木质武士佣和镇墓兽。据了解,该墓葬所处时代恰是北魏国力日趋鼎盛之时,民族融合渐趋深入,平城化与汉化进程交相辉映。该墓的发掘是近年来北魏平城时代墓葬的重要收获之一。▲贾宝墓全景(自南向北拍摄)  “木堂”证明墓主为中等 ...

• 两宋浙刻遗珍将集结出版,《唐女郎鱼玄机诗》首发

澎湃新闻获悉,止观书局将联合浙江古籍出版社刊行“两宋浙刻”古籍善本38种408卷,计划用10年时间分10辑出版。《两宋浙刻丛刊》将汇聚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地重要的两宋浙刻馆藏。其中第一辑第一种《唐女郎鱼玄机诗》于今天首发。两宋浙江刻书存世遗珍将集结出版从晚唐元稹白居易刻印诗集,到五 ...

• 国家图书馆: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开展

历时八年完成的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今天(8月4日)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展出善本、普通古籍等不同类型展品共72种85册(件),有“天禄琳琅”旧藏的珍贵古籍,如清乾隆内府抄本《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十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等。也有通过不同修复技法修复的天禄珍籍。在现 ...

• 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

  点击查看展览详情8月4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当天,正值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我国自古就有七夕晒书避免虫蛀的习俗,这次展览也因此成为今年国家图书馆“晒书”的重要活动之一,既晒国宝又晒技 ...

• 【考古前沿】甘肃:大地湾文保所完成11万余片陶片整理工作

2021年10月,甘肃大地湾文保所正式启动库房陶片整理工作。库房陶片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移交的大地湾考古发掘文物,存放在甘肃大地湾文保所库房中20年之久。甘肃大地湾文保所在多次分析研判库房内部环境的基础上,抽调14人组成库房陶片整理领导小组,启动了该项工作。陶片整理任务量大面宽,要求精细,工作人员忍受霉味和枯燥,分别于2021年10月22 ...

• 【考古札记】上博:“宅兹中国”呈现河南夏商周文明

考古“揭秘”夏商周河南是夏商周的核心区,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地,夏商周考古学同时见证了中国考古学自初创到繁荣的历史过程。▲ 河南省境内主要夏商周遗址分布图一百年前,河南渑池仰韶村和北京房山周口店的考古活动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的序幕。随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发掘逐渐承担起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通过考古 ...

• 放大招!河南博物院书画大展来了!

他是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世间称他为“神笔”。他是书画诗全才,书法与董其昌齐名,素有“南董北王”之称。他就是:王铎王铎,传世作品以行、草著称。王铎恪守一日临贴,一日创作之道,长年如一。从早期摹习“二王”,取法高古,经中年行笔直出胸臆,力道奔腾若江河,至晚年狂草技法已臻化境,他的艺术风格,如同乘风的桅帆,临阵的战马,充满 ...

• 现场|“宅兹中国”揭幕,重磅文物解答“何以中国”

今天(7月29日)下午,上海博物馆重磅考古大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开幕,明起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展出200余件(套)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妇好鸮尊、司母辛方鼎、司母辛觥、跽坐人形玉佩等众多河南考古出土的重磅展品。据介绍,“宅兹中国”作为“何以中国”考古系列的开篇,将解答 ...

• 辽博新展“华·彩”:看珐琅器的辉煌与重生

有一种工艺,它的历史与千年陶瓷、玉器等相比略显年轻,然而传承至今,却发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它就是珐琅工艺。澎湃新闻获悉,“华·彩——辽宁省博物馆藏珐琅器专题展”前天在辽宁省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共展出珐琅器78件套,其中半数以上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在对馆藏珐琅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何为珐琅器,珐琅器源流、发展历史 ...

• 云南将推进李家山大遗址考古

  云南将在未来五年,逐步开展大遗址考古工作,重点包括李家山遗址的详勘与发掘研究。出自李家山古墓群的“牛虎铜案”  这是记者从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国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位于玉溪市江川城北星云湖畔,于1972年、1992年两次发掘,1994年、1997年又各发掘一座墓葬,共计87座,已出土青铜器文物4000余件(套),云南省博 ...

• 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揭牌——唤醒沉睡千年的古瓷片

  一件完整精美的瓷器可以展览、可以收藏,但是一块破碎的瓷片能有什么用?来自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回答是——不仅有用,而且用途相当大!  近日,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挂牌。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宣布,将联合多家国内顶尖院校、机构,基于现已出土的近2000万片古瓷片,合作共建古陶瓷基因库。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制 ...

• 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一批遗存

  8月1日从吉林省磐石市获悉,当地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截至目前累计发现各类相关抗联遗址2600多处,并出土一批遗存、遗物。现有情况证明,该遗址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北抗日联军遗址。  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东北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工 ...

• 宅兹中国:200余件夏商周顶级文物登临上博,开启“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首展!展览图录抢先预售中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于7月30日开展。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个特展,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探寻先秦文明的神采与魅力。展览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 ...

• 『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中的古籍

  点击查看展览详情民族文化宫1959年建成开放,收藏有古籍文献近20万册,拥有我国收藏民族古籍文献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7月19日开展的“册府撷珍”展中的典藏古籍就是从其馆藏中精选而来。这个展览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一次具体践行,把多年来静静躺在古籍书库里的形形色色、年代久远、版本各异、形制不一的古籍请出来, ...

• 陕西唐代精品文物在宁波让观众领略“长安烟火气”

8月1日上午,走进宁波博物馆三楼南特展馆,门口的一张巨幅地图,提醒记者即将进入“长安时间”,来自1000多年前、1000多公里以外的大唐长安城的烟火气随着展览扑面而来。8月2日起,宁波博物院携手西安博物院推出“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特别遴选138件(组)唐代精品文物,为市民徐徐展开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勾勒出具有“长安烙印”的生活方 ...

•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开馆

  7月26日,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两馆开馆仪式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主办,郑州市文物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协办。“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等于同日开展。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自2021年12月19日开放试运营至2022 ...

•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首发式在京召开

2022年7月29日,由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10余位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专家及工作人员出席会议, 会议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 ...

• 上博启动“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首展“宅兹中国”

何以中国?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和观察立场审视研究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多元多维的不同阐述,博物馆因其自身承载的历史也拥有着助力解答中华文明起源这个宏大命题的天然使命。“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个特展,将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回到夏 ...

• 从“宅兹中国”特展,看最早“中国”的出处与内涵

上海博物馆明天即将开幕的重磅考古大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其展览名称“宅兹中国”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也是最早“中国”一词的出处。尊内的铭文中,“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一句最为出名。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但“宅兹中国”里的“中国”二字并非如今的意思,是指“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区”,是一个方 ...

• 《世界遗产公约》“下一个50年”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世界遗产公约》“下一个50年”主题活动主题介绍202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将迎来自己50周岁的生日。在过去的50年中,《公约》在保护传承人类的宝贵遗产,转变我们认识遗产的方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值此50周年之际,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有新冠疫情对人类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的影响,更有着不断加 ...

• 呈现3600年商代都城文明,郑州两博物馆同日开馆

澎湃新闻获悉,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昨天(7月26日)正式开馆迎客。两座博物馆主体相连,观众可一次参观两座博物馆。作为新馆开放的一份文化厚礼,基本陈列“巍巍亳都,王都典范——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郑州百年考古”等于同日开展。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 ...

• 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保护工程圆满完工 卢舍那大佛即将揭开“面纱”

    7月21日,记者从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圆满完工。预计数日内,卢舍那大佛周围的脚手架便可拆除完毕,阔别已久的卢舍那大佛真容即将再度与世人相逢,整个奉先寺区域则大约需要15天。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其坐西面东,东西进 ...

• 文艺复兴巨匠波提切利,珠光宝气的那一面

文艺复兴巨匠桑德罗·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1445年-1510年)一幅年轻男子肖像在纽约苏富比去年曾以9218万美元(约5.95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艺术家作品的新纪录。画中模特目光清晰、衣着考究,这属于波提切利的风格。然而,这个英俊青年修长的手指却抓着一个镀金小圆镶板,上绘有另一幅肖像。两幅作品缘何结合在一起?“圆形圣像”入画是波提切 ...

• 让文物“活起来”,上海发布“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近日,上海市文物局编制印发了《上海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时期,上海文物工作将从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入手,谋划、实施“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大博物馆计划”“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等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切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建立文物领域交流互鉴 ...

• 河北邯郸后百家北墓地出土文物2400余件 见证“赵都”邯郸兴衰演进

  日前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对河北邯郸后百家北墓地进行全面发掘,共计清理墓葬463座、车(马)坑2座,出土文物2400余件。文物专家表示,该墓地是战国时期赵文化的代表性遗存,见证了邯郸城的兴衰演进。  邯郸作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有漫长的建城史,拥有璀璨的文化遗存。后百家北墓地位于邯郸市后百家村北,属于百家村墓群,这里的考 ...

• 文明之美看东方|兵马俑、法门寺秘色瓷都来上海了

澎湃新闻获悉,“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今天(7月15日)在上海奉贤博物馆开幕。展览从陕西近年来出土的周秦汉唐文物中遴选出150余件(组)文物精品,类型包含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陶瓷器等,更有国宝兵马俑、汉代阳陵陶俑、法门寺秘色瓷、何家村出土金银器等珍贵文物亮相。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赫赫宗周”、“东方帝国”、“大汉雄风 ...

• 《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发布:保护黄河,展示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近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 ...

• 走近爱琴海,上博新展“塔拉萨”呈现希腊艺术

绵延的海岸,巡回的爱琴海战舰,宁静的港口风光……上海博物馆的展厅内一批来自希腊的艺术品将人们的思绪带向了遥远的爱琴海。澎湃新闻获悉,上博筹备已久的特展——“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今天(7月18日)下午开幕,明起正式对公众展出。展览呈现34件/组现当代希腊艺术作品与5件古希腊文物(全息投影),试图从历史角度来探讨和展示希腊与海洋的 ...

• 去上博“塔拉萨”展看什么?

“塔拉萨”是什么意思?希腊现当代艺术如何从古代文物中汲取灵感?怎样不必远途跋涉,却能真实感受贯穿希腊今昔的精神气质?希腊与中国,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如何在上海博物馆对话互鉴?7月19日,“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在上博面向公众开放,希腊驻上海总领事孔尼舸先生(Vasileios Koniakos)以及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公共外交处领事海伦·穆萨 ...

• 秦陵博物院发布秦陵百戏俑坑4号和28号百戏俑最新研究成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7月20日发布秦陵K9901陪葬坑,也就是俗称的百戏俑坑出土的4号、28号百戏俑最新研究成果。秦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研究员介绍,4号俑上身着衣,布满泡钉,泡钉间装饰有太阳八角纹;下身着裳,绘有大量精美纹饰。残存的彩绘图案主要集中上衣、领缘、袖缘和裤子腰带等部位,主要是八角星纹、几何纹饰和云气纹,呈现白色、黑色、黄色和紫色。研究 ...

• 故宫藏清代武备展:雍正乾隆使用的刀剑有多精美

盔胄、甲衣、腰刀、弓箭、马鞭、马鞍......清代皇家礼仪、战争有哪些装备?7月21日,“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出,展览展出150余件精美绝伦的宫藏武备文物,呈现武备在礼仪、战争中的应用及其艺术特点。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是“宫廷武备文物”首次作为独立主题向公众呈现,也是继“故宫博物院藏器座展”“妙宝庄严 ...

• “治疗”228天龙门石窟奉先寺拂去面纱,卢舍那大佛再“开颜”

翠柏青黛染绿水,窟龛倒影洒清涧……波光潋滟的伊水之上,卢舍那大佛的倩影“回归”!2021年12月6日,时隔50年,龙门石窟奉先寺再次“大修”。2022年7月21日,历时228天,龙门石窟奉先寺危岩体加固和渗漏水治理工程正式竣工,6900平方米脚手架开拆,卢舍那大佛再“开颜”。据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预计3天后,卢舍那大佛将全部显现,外围的脚手架 ...

• 两千年前被火山灰覆盖的壁画,回到了意大利

美国当地时间7月20日,美国纽约将142件被掠夺的文物归还意大利,其中包括公元 79 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后被火山灰覆盖的壁画。如今这批文物已正式移交给意大利方,并运往在上月于罗马落成的获救艺术博物馆展示。澎湃新闻获悉,新的获救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展示了约 100 件伊特鲁里亚、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品,这些展品均是回流文物,包括塑像、陶罐、钱币等。随着更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