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

摘要: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博物馆热”,博物馆数量日益增多。浙江是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省内各地市博物馆发展势头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博物馆策划了一场以文物为主角、讲述浙江故事的展览。经过近一年的调研与筹备,从全省各地文博机构中甄选出一百组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通过解读,拉近文物与公众、历史与现实的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博物馆热”,博物馆数量日益增多。浙江是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省内各地市博物馆发展势头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博物馆策划了一场以文物为主角、讲述浙江故事的展览。经过近一年的调研与筹备,从全省各地文博机构中甄选出一百组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通过解读,拉近文物与公众、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展览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隆重推出,为期四个月,是浙江省博物馆2018年在积极践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为观众重点打造的文化盛宴

01

内容解读重立意

讲述浙江故事 反映浙江精神

博物馆的传播目的表象上是让观众感受人类制造物的艺术美感,而深层目的则是帮助观众理解物品内部的知识、思想和情感的内涵。鉴于这样的认知,策展团队在解读选题时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作为展览的指导思路。所有物质背后的支撑力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随着历史的延续一代代传延,由古及今,并将继续指引着我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前行。在此前提下,展览采用类型学与叙事逻辑相结合的结构框架,从史前到明清,以文物为主角,以时间脉络为暗线,讲述浙江故事。展览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之间看似独立,但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共同展示浙江自古发展与传承下来的灿烂文明。

走出蒙昧——五千年中华文明起源

以往展陈在史前文化部分往往集中于分类介绍各种不同遗址的文化特征,此次展览打破文化分类,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区块来反映浙江史前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趋势。人类社会经历过很多重大转变,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从渔猎到农耕是生计模式转化的关键一步,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都是以狩猎采集的方式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源。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种植粮食、驯养牲畜,逐步展开生产性的生计模式。这个变化带来了财富的积累,也直接影响了人口密度,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展览将“生产·积累·聚集”这一链条性社会变化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区块,它是史前文化走向复杂的物质基础。

农业生产带来了财富积累和人口大幅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冲突。社会矛盾的焦点通常集中在财富的分配上,部族内部的地位差异与部族之间的暴力促进了社会财富再分配,由此加剧了阶层分化与部落整合,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化的礼制。宗教是整合人力的高效手段,在信仰的催化下更多的人团结在一起,逐步聚合成部落、酋邦以至国家。良渚文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独特文明。

“分配·信仰·整合”这一体现史前社会精神内涵的链条线是第一单元内的第二区块。这一部分的焦点集中在良渚文化。大约5300年前,太湖流域进入良渚文化时期。维系社会等级制度的玉礼器及反映权力集中的大型公共工程成为良渚文化最显赫的表征。考古发现的都城及其水利系统表明,良渚古城各功能区规划严格,等级分明,实证了中国早在5000年前已出现了成熟文明形态并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其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标志着它的制作和使用都达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独一无二的高度,而它在功能方面所显示出来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也是同时期考古学文化中绝无仅有的。此次展出的玉琮、玉钺、玉璧不仅是良渚玉器中的代表性器物,也是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制作最精美的。

良渚文化如此发达,延续了近千年,却在距今4300年前后突然从历史舞台上隐去了。良渚文化衰亡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良渚人在此地区的灭绝,后继的文化虽然与良渚文化如此不同,但从部分石器上可以看出文化基盘的延续性。复杂的社会模式崩溃了,人们维持最基本的生计方式又回到简单的组织状态。同时,良渚文化影响深远,在苏北、湖北、广东、四川,甚至山西、陕西等地区都曾有过良渚文化因素的器物出土。良渚人开创的玉礼器仍然流传在各地,他们的思想意识给后代以启迪,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精勤耕战——青铜时代的越人魂

浙江的青铜文化整体不及中原瞩目,但却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当中原开始呈现中央帝国的显赫时,越地在经历良渚文化的辉煌后进入一个低迷的时段。在中土君子眼里,这里只是一个荒蛮偏僻的东南小国。然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人以质朴悍勇的个性,务实拼搏的精神,忍辱负重,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发展生产,迅速崛起,从困顿走向强盛。因此,展览的第二部分不仅仅是展出商周时期的越地青铜文化,更是展示器物背后折射出的越人精神。

▲温岭琛山乡出土青铜龙纹盘

本单元根据器物类型分为反映越人生活和体现越人精勤耕战两个区块,同时分别用两个观众较为熟悉的故事,作为切入点。第一区块“越人歌”以《说苑》中的鄂君子听越人歌故事切入,引出反映越人生活习俗的展品。例如体现越人“断发纹身”的青铜鸠杖、体现越人“习水便舟”的羽人划舟铜钺等。第二区块“越人剑”以大家熟知的欧冶子铸剑的故事为切入点,展示体现越人精勤耕战精神的文物。当中原国家大规模铸造精美的青铜礼器祭祀神明时,越人却用珍贵的青铜材料制造农具和兵器,务实勤恳地发展经济,加强军备。展览展出的多把出土越剑再现了越人精湛的铸剑技艺。

▲绍兴漓渚出土春秋青铜鸠杖

陶瓷之路——务实越人开辟的贸易道路

当中原的青铜文化如火如荼之时,面对铜料欠缺的窘境,务实的越人另辟蹊径,开创了瓷器生产的新纪元。越地开始原始瓷的生产,可以追溯到商代。当世界绝大多数民族仍徘徊在陶文化阶段时,中国已在原始瓷基础上烧制出成熟瓷器,这一伟大创造,正源自于浙江大地。东汉开始,浙江青瓷迅速发展完善。唐宋时,浙江瓷器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更是主要的贸易产品。展览第三单元包括“由陶到瓷”和“青出东隅”两个区块,展示浙江陶瓷精品,这些展品饱含了越地匠人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涵,每一件都是独特的艺术珍品。

“由陶到瓷”,展示浙江瓷业产生并发展的背景。由陶到瓷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商周时期,浙江原始瓷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这其中的原因既有社会的需求,也有技术条件的成熟。一方面,与中原地区相比,越地面对的客观现实是青铜原料的不足。而新兴贵族又急需一些标榜地位与身份的特殊器物。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廉价丰富的陶土资源进入了贵族的视野。另一方面,人力和财力经过多年积聚,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生产条件日趋成熟。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制约,各地原始瓷发展很不平衡,在这其中,上虞窑业脱颖而出。西汉原始瓷在上虞一带出土很多,但东汉时一种全新面貌的青瓷诞生了。胎质细腻致密,呈灰白色,釉层均匀莹润,釉色有青、淡青、青绿、青黄等。展览中上虞出土的越窑青瓷罐,青釉素色,有少许开片。风格典雅素净,造型简洁得当,线条自然流畅,体现东汉越窑青瓷以简为美的审美,被称为东汉成熟瓷器的代表作。事实证明,此时的青瓷已达到成熟瓷器的标准,从而结束了由陶到瓷的漫长历程,开启了瓷器生产的新纪元。

“青出东隅”,展示晚唐至元代浙江青瓷精品。唐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浙江瓷业飞速发展。晚唐至北宋初越窑步入辉煌时期,“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当时的壮阔盛景。宋元时,龙泉窑异军突起,烧瓷工艺得到进一步创新,烧造出粉青和梅子青釉,莹润如玉。更重要的是,从唐朝开始,浙江青瓷通过海路大批销往域外,宋元时达到鼎盛。2016年考古发现的江苏太仓樊泾村元代遗址是一处外销瓷仓储地,遗址出土瓷器中90%为龙泉窑青瓷。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的古代码头及城市遗址中也曾出土过大量的龙泉窑青瓷。可见宋元时期,青瓷已成为浙江海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临安水丘氏墓出土越窑青瓷褐彩云纹熏炉

梵音声声——

东南乐土里保境安民的和谐乐曲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是较早受佛风浸染的福地之一,以包容的姿态接纳远来的异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融合,使佛教在浙江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浙江佛教,尤以五代吴越为盛。吴越国钱氏诸王笃信三宝,自王室至民间,人心向善。在干戈扰攘、四方鼎沸的唐末乱世中,惟吴越国成一方乐土。保境安民的政策为吴越国带来了稳定,越地经济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因此佛教对于浙江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信仰。此后,作为重要的商贸与文化交流口岸,浙江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佛教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日本的天台宗、三论宗、曹洞宗、临济宗和朝鲜的天台宗、华严宗、南山律宗、法眼宗等都是由浙江传入的。浙江的佛教文化衍生出精彩的佛教艺术,展览展出的造像艺术,舍利容器以及雕版或手书的佛教经典等,充分体现了浙江先民非凡的工艺水平。

▲金华万佛塔出土南朝鎏金铜大势至菩萨立像

武林旧事——繁盛都城的时代风尚

越国、吴越国、南宋是浙江历史上三个发展高峰。吴越国保境安民积累下来的富庶与祥和,使江南成为吸引皇室定居的乐土。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政权正式定行在于临安。皇室南迁带来的南北交融,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时代风韵。追求高雅、恬淡、自然的审美情趣,崇尚艺术的个性发展,成了有宋一代的文化时尚。南宋商业贸易发达,手工业兴盛。随着北方手工业者的大批南下和生产技术的传入,手工业迎来了南北技艺相互碰撞、融合创新的崭新局面,南宋金银器、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玻璃器等诸般器物的制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反映出南宋高超的手工业技术水平。展览在这部分选择浙江各地考古发现的南宋文物展现繁华的时尚风气。

▲黄岩赵伯澐墓出土南宋水晶环

走向自省——文人精英引领的诗画江南

南宋留给江南一派繁华丽景以及别具一格的时代风韵。南宋以后,艺术中心转移到江南地区,在此过程中,隐居江南的文人精英、南宋遗留下来的江南繁庶浪漫的生活风尚,以及如诗如梦的江南美景都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江南地区重要的一块区域,浙江在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及思想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影响力,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发达的市场基础使江南成为吸引文人聚集的土壤。晚明阳明心学兴起,“致良知”的内心追问,为文人富有个性解放色彩的思想潮流奠定了基调。繁荣而又飘摇的时代,精英阶层的文人们返身自省,以各自独特的方法描绘时代故事,传寄心声。展览的最后一部分选择的展品是元明清书画作品,不仅仅希望展现艺术作品本身,也不仅仅展现明清江南的文人圈,更是艺术作品背后蕴藏的思想力量,这种力量正是社会变革时代,作为精英的文人阶层思考自省后引领社会的精神力量。

综上,通过六个部分的框架,展览展示了生活在浙江地区的先民从史前探索世界开始走出蒙昧,到明清鼎革精英学者探索内心走向自省。或许,可以把这看成是人类成长的进程。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地的地域个性逐渐清晰。在山海变迁的严峻环境中,立足于生存与开拓,经历了春秋风云争霸;面对资源不足,苦心经营,发展经济,在唐末乱世中筑起一片东南乐土,北宋时成为“国用所恃”的财赋之区;南宋皇室南渡,临安城尽显都城繁盛,富甲一方;明清浙江崇学重教,人文荟萃。数千年来,越人用务实的品格,拼搏的精神,卓凡的智慧以及无限的创造力求生存,谋发展。而这,或许正是今天浙江文化品格的历史根源,也是我们通过展览搭建的古今联系的桥梁。


02

展品甄选具诚意

浙江全省珍品文物大集结

“宝藏”类展览的关键在于展品遴选,如何选择定量的展品是此次展览的难点。入选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这是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此次展览的展品选择以本体研究为基础,衍生研究为情怀,整合全省资源,选择最具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展品。主要分三类。

第一类,“名宝”:展品中有不少各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良渚玉琮王,嘉兴博物馆镇馆之宝崧泽文化人首陶瓶,温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瓯窑青瓷褐彩植物纹注子等等,让观众在一个展览中看到浙江各地博物馆的“名宝”。

出土于余杭反山12号墓的玉琮,整器重约 6500 克,形体宽阔、硕大,构图独特,纹饰繁细,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被誉为“国家宝藏”。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个具象的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神兽上,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在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每两节琢刻一组抽象的神人兽面图案,以转角的棱线为中轴向两侧展开,这种角部的人兽组合结构,是良渚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一变形夸张的鸟纹。琮的功用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通天的法器,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宗教权的象征。

第二类,极少展出的珍贵文物:如禁止出国出境的临安水丘氏墓出土越窑青瓷褐彩云纹熏炉,瑞安慧光塔地宫的北宋金舍利瓶,让观众一睹各博物馆“压箱底”的宝贝。

▲瑞安慧光塔地宫的北宋金舍利瓶

平湖报本塔塔刹出土的明宣德七年金书《妙法莲华经》,卷末题记中言及郑和,全卷由42条长一米的磁青纸黏接而成,共七万多字,在此次展览中首次全卷展示。

第三类,考古新发现与学术新资料:如2016年考古发掘的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文物,研究南朝舍利容器重要资料的桐庐出土石舍利函等,提升展览的学术价值。

台州黄岩区赵伯澐墓发现于2016年5月,墓中出土76件丝绸织物以及投龙玉璧、水晶环佩、香盒、螭龙圆璧、念珠、素木朝笏、长柄铜镜等随葬品。据1993年编修《黄岩西桥赵氏宗谱》卷七,墓主人赵伯澐系宋太祖七世孙,两宋之交其父赵子英始徙居台州黄岩县,遂为邑人。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生,嘉定九年(1216年)卒,赠通议大夫,同年与李氏合葬。族谱所载与地下出土的南宋墓志高度吻合。赵伯澐墓中出土76件丝绸织物,品种包括绢、罗、纱、绫、绵绸、刺绣等,服饰涵盖了衣、裤、袜、鞋、靴等形制。这些丝绸服饰既完整体现了南宋宗室成员的礼仪性服饰及日常穿着,也充分展现了南宋浙江丝绸生产的技术。赵伯澐墓丝绸文物的发现可以说是目前浙江在钱山漾绢片之后在丝织文物方面最为重要的发现,丰富了南宋浙江丝绸实物的发现,是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本次展览除书画类展品,所有展品均为考古出土文物,因此业内专家评价“每一件都值得细看”。


03

形式设计求简意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形式设计力求把握传统文化脉络,另一方面注重探索现代表达方式。秉承安全、环保、凸显主题以及功能性的原则,打造简约流畅而又不失意境的艺术风格。

▲展厅

考虑到展品质地与色泽的多样性,展览采用显色性较好的灰色作为展览基础色调,辅以象征浙江海洋文化的蓝色,增加了视觉的跳跃感与节奏感。“色彩是视觉最响亮的语言”,色彩不仅是必要的功能性表达要素,也是重要的情感表达要素。从色彩心理学上看,灰色象征着沉稳考究,蓝色则让人平静引人思考。这两个色调的对比搭配,既突出主题,又体现整体平衡效果。展览的配套宣传也紧紧围绕这两个色调展开,形成展览的主色系,给观众的留下深刻印象。在整体色彩设计统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展品选择不同材质、肌理及色调的展品支架,更好地突出展品,使主题形象更加鲜明。如青瓷类展品选择白色有肌理感的纸张制作展托,更好地还原青瓷釉色;金银类展品以柔软的黑色材质制作展托,突出金银器的色泽及质感。

展版设计简洁大方,色调柔和,浅灰色展版加版面上雾蓝色文字的搭配组合与展厅内主色调形成色彩呼应。版面的大小尺度选择与通柜尺寸相合的长条形图版带,展台上展品说明牌同样采用长说明带的形式,上下呼应,打造流畅的观展视线。图像、图表与文字信息紧紧围绕展览主题,传达清晰准确。文字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单元说明上多采用故事性情节的表达的方式吸引观众注意。

照明设计以展品为核心,结合保护性照明要求、展品的属性特点及展品的细部特征呈现等要求,形成展品及其周边亮度的刚性要求。打造静谧的观展环境,使展品成为关注的中心。对于部分展品腹部纹饰,传统的面光灯及顶部射灯无法起到照明作用,展览中采用侧下方点光的方式进行局部照明,使展品纹饰在安全的光照前提下清晰可见。

▲展厅

辅助展品的设计以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为考量标准,综合运用多媒体,3D打印等技术手段,使辅助展品真正成为深度展现展品内涵的作品,通过展览留下可重复利用的珍贵资料。例如对良渚文化玉琮王进行3D打印,将玉琮上细若发丝且仅两厘米见方的神人兽面纹放大展示。不同于以往的线图描绘,3D打印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对该纹饰进行科学性还原。这种还原不仅能清晰展示其器物上微小的纹样,更能通过纹样上线条断口及深浅体现良渚先民的治玉工艺。又如黄公望的《剩山图》是众所周知的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然而展览期间,该展品正处于休眠期,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不适合展出。为了弥补观众的遗憾,展览中采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将《剩山图》画面细节及山水画平远透视的画面气质用现代化手段呈现给观众。


04

展览配套创新意

打造创新的“超级链接”

紧紧围绕展览主题,探索“新方法”,打造“超级链接”的展览,更好地吸引和服务观众。

浙江省博物馆在“越地宝藏”展览前期与展览期间推出各种相应的创新性配套活动。

展览前期,通过“越地宝藏小小守护人”选拔活动进行展览预热,通过进校园的形式,吸引了近三千名未成年人的参与。将历史文物知识融入到比赛中,引导青少年认识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历史、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新精神。

▲“越地宝藏小小守护人”选拔活动

为了拉近观众与展览的距离,在微信及微博等新媒体上推出文物导览词征集活动,让观众从自我角度出发,对文物进行解读,既是展览的宣传预热活动,又是公众理解文物并内化于心的过程,使来自遥远历史时代的文物与现代人的情感建立直接联系。

展览期间,针对不同层次观众需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及专家导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扬之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裕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等知名学者的专题讲座深入阐述了展品内涵。此外还推出多场专家的现场导览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

浙江省博物馆联合浙江日报推出“镇馆之宝:浙江省藏宝图”全媒体系列宣传活动,以镇馆之宝讲述浙江故事,融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三端(报、网、移动端)媒体资源,策划打造新媒体的传播新形式,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途径,引导公众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共同推动全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活动发动全省博物馆共同参与,经过征集、专家评审和大众投票几个环节,最终形成了线上线下两张《浙江省藏宝图》。展览结束前夕,于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内举办“文澜之夜”暨“镇馆之宝:浙江省藏宝图”发布会,将整项活动推向高潮。

展览开幕同时推出两本配套图录。值得一提的是,《越地宝藏》展览图录对每件展品的描述不仅限于器物说明,而是从各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从而提升了展览的学术价值。另外,针对参观群体中的儿童,特别推出给孩子们的文物书《宝藏随行》,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们喜爱。

▲越地宝藏图录

展览配置多语种讲解服务,以及志愿者讲解、专家导览相结合的专门讲解,开发了语音导览服务系统。与浙江广电集团的“浙江之声”深度合作,由浙江省内知名主播打造的语音导览深受欢迎。同时针对不同参观人群设置儿童版、主播版导览等多种选项,供观众自主选择。

▲语音导览

此外,为配合展览,还开设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展览期间共举办教育活动38场,让观众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味浙江历史文化。同时,展览期间开发了专题网站,深入解读展览内容。利用现代测绘技术手段,全方位采集展览的720°激光全景数据和部分精品文物三维数据。在互联网上同步打造永久、开放的网络虚拟展示平台。公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欣赏展览,从而将本展览的影响进行更好的扩展。

▲品赏·临摹《吴兴赋》

▲虚拟展厅

本次展览宣传力度大,社会反响强烈。通过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浙江日报等媒体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浙博官方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持续推送展览信息,举办各种互动活动,增加观众对展览的参与度。

▲专题网站与微信宣传

展览的文创衍生秉持“将艺术生活化”的设计理念,以传播文化为出发点,解读文物内涵,从中提取设计元素,让千年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衍生品设计注意历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实用性的结合。从古越人“断发纹身”习俗出发,结合文物纹样元素设计的纹身贴特别受到观众喜爱。

▲纹身贴

▲妙笔生画唤醒藏品——手绘博物馆文化包体验

自展览开幕以来,观众蜂拥而至,专家、领导络绎不绝,对展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而使展览成为一起重要的文化事件。《北京青年报》对该展览评价“国宝迭出,足见诚意。以百件文物为限,编订六大单元,器类、时间,两条线索交叉互现,可见匠心” “无论是浙博故事还是浙江故事,未来都大有可期。”

编辑:蔡 苧

审核:李 政

本文刊登于2019年5月14日

《中国文物报》6-7版

投稿邮箱:

wwbkaogu@163.com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作者:浙江省博物馆

更多信息...

浙江省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