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再访昭化古城

摘要:     人类创造了自己生活的环境,环境也直接影响了人。因此有了积淀的地域文化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个性和审美创造。  由于机遇和特殊的生活经历,我随国家级老专家们到过许多名城、名镇进行考察调研,安徽皖南、江西赣州、四川甘孜等地的古镇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2001年7月,我在老朋友,时任四川省文物局梁旭仲局长的建议下,考察了 ...

  

  人类创造了自己生活的环境,环境也直接影响了人。因此有了积淀的地域文化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个性和审美创造。

  由于机遇和特殊的生活经历,我随国家级老专家们到过许多名城、名镇进行考察调研,安徽皖南、江西赣州、四川甘孜等地的古镇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2001年7月,我在老朋友,时任四川省文物局梁旭仲局长的建议下,考察了昭化古城。

  当时的昭化古城破烂不堪,但古城的格局、街巷的历史风貌保存完整,许多老建筑里仍有原住居民生活,行走其间,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扑面而来。回北京后,我把昭化古城的保护情况向罗哲文先生与谢辰生先生作了汇报,罗老建议由我写一份报告,呈给周干峙与郑孝燮先生。报告我写了,后来千头万绪的杂事太多,我就再没有过问。这一拖拖了近二十年。年初出差路过广元,经广元市文物局俞天喜局长的安排,又来到昭化古城再叙旧缘。

  

  前世今生:

  中国风水科学的合理完美利用

昭化,地处川蜀之北,秦岭之南。2004年5月15日,我的恩师罗哲文先生考察了昭化并为这座三国时代的古城留下考证墨宝:“昭化古城完整地保存了古驿道、古关隘、古庙宇、古城墙、石板街、古店铺和古民居等,文物建筑融汇了中国南北建筑风格,布局严谨而又独具特色。特别是众多三国遗址,突出了三国蜀汉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研究蜀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例证,十分珍贵。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是在全国少有的一颗璀璨明珠,应当珍惜,认真加以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加强管理,为促进广元昭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古城当年的选址独具特色。嘉陵江、白龙江在此交汇,形成了一幅天然山水太极图,古城位置正好位于山水太极阳眼之处,四面环山、三面环水,金牛古驿道穿越而过,风水极佳。中国风水,民间称堪舆,是选择与评价居住环境的一门学科。抛开其中封建迷信的那些东西,不难发现其中也包含了众多发人深思、科学有益的内容。中国风水继承了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天、地、人和万物同出一源,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古代先贤就非常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一旦定为风水宝地,不许任何人破坏,否则就会带来“灾难”。君不见,至今许多古老的村落保留下来的参天大树,成片林木,都是借“风水”文化保存了下来。

我对风水并没研究过,但这几十年随老专家们调研、考察,多少也了解些皮毛。我们的先人对住宅、村落、城市生态环境,制订了一整套的模式或标准,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虽然选择标准较多,但大同小异,如“凡京省府县其基阔大”“凡城市地基贵高”“负阴抱阳”“枕山面水”“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

平原地区的模式是“平洋地阳盛阴衰,只要四面水绕归流一处,以水为龙脉,以水为护卫”“平洋莫问龙,水绕是真纵(迹)”。即平原地只要有流水环绕,林木或修竹遮蔽就行。但住宅地需“不近窑冶”“不居草木不生处”“不居正当流水处”“不居山脊冲处”,这是养气之必须要素,此“气清奇则吉”。

“风水宝地”的气场完全符合气候学原理。冬天北挡寒风、南接暖风,夏天南接凉风,达到“藏风聚气”之目的。平时山谷风交替进行,有利于大气扩散补充。

昭化古城具备以上所有特点。千百年来,蜀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民谣:“到了昭化,不想爹妈。”是什么赋予昭化古城如此魅力,让人如醉如痴,乐不思归?

昭化古称“葭萌”,至今己有4000多年历史和2244年的连续建县史。它是中国最早推行郡县制管理的县治地之一,名符其实的“巴蜀第一县”,中国古代地方政权建制的“活化石”。春秋战国时,此地为蜀王弟封地——苴侯国之都邑,名曰葭萌、又称吐费城;秦灭蜀、巴后,设葭萌县,蜀汉先主刘备祈求“汉寿永祚”,故改名汉寿县;后晋、隋、唐曾改称晋寿县、益昌县;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五年(972年)亲自赐名昭化,寓意“昭示帝德,化育人心”。自此,一直沿用到建国后。1959年,昭化县并入广元县,一直到今天,昭化古城成为广元市昭化镇政府所在地。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蜀汉先主刘备率军进驻葭萌,以此为基地南取成都,北定汉中,奠定基业,历史上称“蜀汉兴,葭萌起”讲的就是这段佳话。因此后来的史学家都认同,昭化是蜀汉政权的发祥地和三国蜀道文化线上最不能缺失的重要节点和军事重镇,所以又称“蜀国第二都”。昭化至今极为丰富的三国人文景观和遗存,世世代代印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以最深切的缅怀与礼赞,抚慰、书写了一页页难忘的历史章回和不朽超越。

  

这里除了存有古驿道、葭萌古关、费祎墓、战胜坝、天雄关、姜维井、桔柏古渡、鲍三娘墓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的是刘备、诸葛亮、张飞、黄忠、霍峻、费祎、庞统、马超、严颜等众多三国英雄运筹帷幄、厉兵秣马的印记。这些烟云般的历史,虽然没有留下过多的细节,但驻足古城,那古老的九街十八巷,仿佛还在述说着如梦的过往。

其实昭化古城面积并不大,不算后来城外发展起来的原住居民区,只有0.29平方公里,但天际线清晰明朗,看不到杂乱的现代高楼大厦,整个古城内三横二纵的青石板明清街巷中,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道、古关、古庙宇、古店铺、古民居的风貌,其中许多历史建筑融汇了中国南北方建筑风格,建筑布局谨严而又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说实话,我们当初对遗产概念的认识,确实走过许多弯路。刚开始,没有任何借鉴和参考资料,只能从遗产公约里提到的遗产类型,来对照相关的申报对象,后来逐渐熟悉了,还是在遗产公约框架之内把各种类型的遗产都补充到遗产名录中去。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概念也是这样从单一到多元,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非物质,这些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离不开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界同仁们的努力。

乡土文化遗产是传统社会与传统建筑体系的产物,基于特有的自然、文化因素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乡土聚落,蕴含着人类对居住地气候、地理条件适应的智慧。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等,都是未来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在龙门书院、怡心园、益合堂、考棚、石板街、八卦井等地考察时发现,这些遗迹至今还清晰地展现着明清时期建筑的特征。昭化县署、文庙、考棚、敬侯祠等建筑类型也非常丰富。令我感叹的是,当年考生们独守在一间鸽子笼般的小房间的供桌前,如何才能文思泉涌。在这块风土清嘉、人物隽秀的文萃之乡,迎面扑来的除了浓郁的历史遗韵,更多的是时代氛围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是契合着历史大势和社会走向的风貌图景与审美尺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经历着时代的转型与发展。这个过程所催生的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带来举国上下的沧桑巨变,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创造智慧和历史的发展进步,更加有力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此,保护好眼前的这些历史遗珍,就是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一幅立体和浓墨重彩的鲜活画卷。

当地领导同志介绍,整个昭化古城,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同时,力求原汁原味恢复古城建筑风貌,多年来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由于保护措施得当,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古城内的所有历史建筑竟无一处损伤。

如今住在古城内的居民,生活状态也基本良好。昭化的交通方便,环境幽静,风景宜人,各种服务设施齐备,国内外游客纷纷来这里品历史文化、融生活习俗、探科举制度、访民俗文化,享受大自然独特的魅力。

  

(上)

  

  编辑:韩旭川

  审核:冯朝晖

本文刊登于2020年3月17日

  《中国文物报》第8版

  投稿邮箱:

  wwbshoucang@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