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哈密回王墓
摘要: 哈密回王陵位于新疆哈密市区西南1公里,有环城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地理坐标东经93°29′10“;北纬42 °28 ′47,海拔740米。又称哈密王墓,该陵墓位于哈密市西郊回城沙枣井。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3公顷,四周有围墙。建筑群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膸大拱拜(即回王坟),埋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40人。该墓 ...
哈密回王陵位于新疆哈密市区西南1公里,有环城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地理坐标东经93°29′10“;北纬42 °28 ′47,海拔740米。
又称哈密王墓,该陵墓位于哈密市西郊回城沙枣井。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3公顷,四周有围墙。建筑群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膸大拱拜(即回王坟),埋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40人。该墓为新疆著名的伊斯兰建筑,下方上圆,通高17.8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雄伟壮观素雅庄重。第二部分是南边的五座亭式木结构小拱拜,东西排列,为历代回王陵墓,现完整保存的只有两座。第三部分为艾提卡大清真寺,该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6米,占地228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做礼拜。大寺顶棚内由108根雕花木柱承重,四壁饰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古兰经,是哈密地区最大清真寺。
维吾尔族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清代哈密历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
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背、小拱背和大清真寺 (艾提卡清真)等三部分组成。大清真寺殿高大宽阔,可容纳5000人同时礼拜,史料记载,该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即康熙年间)。四世回王玉素甫时(1740年-1760年间)和六世回王额尔德锡时(1740年-1813年间)曾两次扩建。同治六年(1867年)七世回王白锡尔死后,清廷追封他为硕亲王,并拨专款修建大拱背(即回王坟)。
外观
这是一座伊斯兰式的长方形穹顶建筑,高15.56米,四角塔柱撑立,圆尖拱顶用绿色疏璃瓦覆盖,周身以蓝花祥云白瓷砖镶砌,拱拜四角为圆柱形,正门西侧圆柱中空有土阶螺旋而上,可达墓顶。与木结构亭榭式的小拱背以及土木结构的大清真寺互相照应,风彩各异。整个建筑群占地约20亩。绿树成荫,建筑独特,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九世(共233年)哈密回王府历史以及我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物古迹,也是人们游览观赏的胜景之地。墓葬群的西部有哈密最大的清直寺,规模宏伟,四壁文饰彩绘,顶部撑柱雕花,可容纳1800人做礼拜。回王陵南2公里处,系历代回王及其王妃陵墓,其中一处为两座亭式建筑,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哈密回王陵
哈密回王陵位于哈密市回城乡西1公里,是哈密历代回王及王室成员的墓葬建筑群。哈密回王室清朝哈密的地方封建君主,统治时间长223年,共传九代,对清政府稳定新疆,维护祖国统一起很大作用。
哈密回王陵由墓群和艾提尕尔清真寺(两部分)组成。墓群原有土木结构的大小拱拜六座,埋藏着历代回王及其王妃,现剩两座,最大的拱拜(墓葬)为七世回王伯锡尔、回王福晋以及八世回王莫合买特及其王妃、王族等40余人的墓。该拱拜高17.8米,下部呈长方形,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上为穹隆顶,墓门两侧塔柱中空,有台阶盘旋而上,可至墓顶。拱拜南侧,有木质亭式拱拜2座。东部一座为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拱拜;西部一座为台吉拱拜。九世回王拱拜底部正方形,边长各15.5米,内部以土坯垒砌伊斯兰式的穹隆顶墓室,外部于垣墙内及四周用亭柱支撑汉族亭楼木结构的八角攒尖顶,建筑将墓室罩在其中,飞檐起脊,雕梁画栋。
哈密回王陵的建筑风格与北疆伊犁霍城县吐虎鲁克·铁木尔麻扎,南疆喀什的阿帕克和卓墓大体相似,相似成趣的是比肩而立的九世王墓,上部盔顶建筑是受满蒙文化的影响,代表受蒙古族统治,中部八角攒尖顶是受汉文化的影响,而内部天圆地方又颇具伊斯兰特色,体现了蒙古族的维吾尔化。这种木质结构建筑形式,将多种风格融为一体,是中原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也足见中华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统一的。
哈密回王陵由墓群和艾提尕尔清真寺(两部分)组成。墓群原有土木结构的大小拱拜六座,埋藏着历代回王及其王妃,现剩两座,最大的拱拜(墓室)为七世回王伯锡尔、回王福晋以及八世回王莫合买特及其王妃、王族等40余人的墓。该拱拜高17.8米,下部呈长方形,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上为穹隆顶,墓门两侧塔柱中空,有台阶盘旋而上,可至墓顶。拱拜南侧,有木质亭式拱拜2座。东部一座为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拱拜;西部一座为台吉拱拜。九世回王拱拜底部正方形,边长各15.5米,内部以土坯垒砌伊斯兰式的穹隆顶墓室,外部于垣墙内及四周用亭柱支撑汉族亭楼木结构的八角攒尖顶,建筑将墓室罩在其中,飞檐起脊,雕梁画栋。这两座木质拱拜,在建筑形式上,以伊斯兰式的穹隆为基础,同时吸收了汉族八角攒尖顶及蒙古式盔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式,将多种风格融为一体,在新疆的伊斯兰陵墓建筑,极具特色,是汉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1]
清真寺
西边的艾提尕清真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经四世回王玉素甫及六世回王额尔德锡尔的扩建,清真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8米,占地2280平方米。土木结构的一层伊斯兰式建筑,内部有108根红木柱支撑,东西排列。寺顶彩绘花草图案,并开有天窗。寺内墙壁粉白,上书古兰经文,周围再饰花草。每年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城乡穆斯林群众都来此礼拜,寺内外可容纳5000~6000人以上,其规模之大,居东疆之首。回王陵院内庄重肃穆,古树参天(桑、榆、杨、柳),占地20亩,属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近万人参观。 [1]
哈密回王
清代维吾尔族的地方世袭首领。维吾尔族,元、明时期称畏兀儿,清代称伊斯兰教为回教,称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为回子、回人(称回族人为回回)。所以哈密的回城、回王实际都指维吾尔。 哈密回王历时九世共233年,他们主张祖国统一,反对分裂。从一世哈密王于1697年臣服清王朝后,在加强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清政府历次平定新疆各叛乱中(如准噶尔等),哈密一直是大军有力的后勤基地。在哈密王中除八世外,都亲自到北京朝见过清朝皇帝,前后共有27次之多,可见其关系密切。 哈密回王集政权与宗教于一身,从瞭墩到星星峡、到山北伊吾县都是其势力范围。除在哈密有大量的田地和房产外,还在北京、乌鲁木齐、麦加等地有房产。 [1]
回王墓 - 历史
哈密回王墓是中国清代新疆哈密历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园,俗称"回王坟"、"王爷坟",位于哈密市西南郊之回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哈密维吾尔族达尔罕汗伯克乌拜杜拉归附清朝,被清圣祖封为回王共历9世,计231年。1868年,清政府追封七世回王博锡尔为"和硕亲王",并赐银2万两为其建陵墓,历时20年始成。20世纪80年代,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全面维修,其陵园内的清真寺是哈密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和维吾尔族穆斯林举行会礼的场所。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