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丝路遗韵 新疆出土文物展

摘要: 来源:盛世收藏作者简介:且听风语,盛世收藏论坛“新手上路、故事心得、藏家访谈”版块版主,2010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1,470小时。丝绸之路是汉唐时期中国穿越西域腹地与中亚、印度、西亚直至地中海东岸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自汉武帝时张骞“凿空”西域起正式开通,到唐代达到鼎盛。作为亚欧大陆的大动脉,它不仅是古代东西方贸易交往最重要的通道,也是人类不同地域文明汇聚的桥梁和纽带,众多伟大的 ...

来源:盛世收藏

作者简介:且听风语,盛世收藏论坛“新手上路、故事心得、藏家访谈”版块版主,2010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1,470小时。

丝绸之路是汉唐时期中国穿越西域腹地与中亚、印度、西亚直至地中海东岸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自汉武帝时张骞“凿空”西域起正式开通,到唐代达到鼎盛。作为亚欧大陆的大动脉,它不仅是古代东西方贸易交往最重要的通道,也是人类不同地域文明汇聚的桥梁和纽带,众多伟大的发明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向四面八方。

镶嵌红宝石包金剑鞘 公元5-6世纪

长21.4厘米 宽4.3-5.8厘米 重66克

1997年伊梨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伊梨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

剑鞘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有纹饰一面的中间以细金点焊出3列宝石嵌座,内嵌红宝石,在镶嵌的宝石之间及鞘身边缘点焊出细金珠拼组的三角形、菱形、线形等图案。

镶嵌红宝石金戒指

公元5-6世纪

戒面长2.1厘米 重16.5克

1997年伊梨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伊梨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

椭圆形红宝石戒面。戒托为金质,紧箍戒面宝石。戒面一周点焊两圈细金珠为饰。戒托两面相对各有一个镶嵌宝石的基座,原镶嵌的宝石已佚失。

串珠项链

唐(公元618年-907年)

1971年若羌县瓦石峡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该串珠项链由119 粒大小不等的料珠组成,红、黄、蓝、绿色的料珠子有圆形、椭圆形及多面体形,鲜艳美观。

项链和手链

汉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02年)

1980年若羌县楼兰故城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两串项链和手链由70颗及16颗大小不一的珠子串成,质地有玛瑙、彩石、玻璃等,颜色有蓝、绿、黄、青、黑、金等,形状有圆球形、圆柱形、圆角四方形、椭圆形等,皆中间穿孔,用以穿系。其中玻璃珠由罗马人制作,在东汉时期沿丝绸之路从西向东传入中国,这类罗马玻璃珠在新疆和田以及尼雅的东汉墓里屡有发现,俗称“蜻蜓眼玻璃珠”。

串珠手链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985年温宿县包孜东乡包孜东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串珠共19颗,有圆、圆柱、椭圆、锥体、石叶等形状。其中一颗锥形垂坠包有金箔,并带金质圆环。颜色有黄、深红、浅红、灰、绿等。其中圆柱形串珠是一种人造宝石,通过人工处理形成花纹,今称为“蚀花肉红石髓珠”。这种工艺源自印度,制作这种石珠的原料是肉红石髓,上面的花纹是经过一种特殊的化学腐蚀,加热处理后形成的。

骨珠

汉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

长112厘米

1996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串骨珠由400多颗米黄色骨珠组成,中间穿孔,表面光滑,骨珠做工精致,应是挂在项上的装饰物。


虎纹圆金牌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直径5.5厘米

1977年乌鲁木齐市阿拉沟3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牌以模压锤揲法制出凸起的虎纹,虎前体作曲立状,昂首呈起跃式,前爪抬至颌下,后体反转弯曲,后爪反至脑后,使整个躯体构成环形,极富动感。另外,头、鬃、爪纹饰也刻画得细致入微。

对虎纹金带饰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长25.4厘米 宽2.6厘米

1977年乌鲁木齐市阿拉沟30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用金箔模压锤揲而成,二虎张口怒目,虎视耽耽,前肢平身,后肢反转曲至背部;翼、尾上翘,双耳机警竖立,作欲争斗状。造型独特,技术精湛,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带饰上有小孔,可能为缀于其他皮具或服装上的装饰品。

铜眼罩

唐(公元618年-907年)

长15厘米 宽5.5厘米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227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该铜眼罩出土时原置于死者眼上,通常用铜薄片冲压而成。中央靠近眼球部位钻刺小空洞,眼罩周边的小孔原来缝缀着棉或丝帛,佩带时金属不会直接接触眼球,起到保护作用。这种质地和形制的眼罩,仅在新疆地区可见,属丧葬冥器。

汉文木简(7件)

魏晋(公元220年-420年)

共计7件,长短不一,其中一件两面墨书,其余都是单面墨书。这批汉文木简的书法包括了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记载了官名、地名、命令、薄书等内容,是研究汉晋时期楼兰地区和古代新疆政治军事制度、社会经济生活以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龟兹文木简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龟兹为西域古国,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了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两种印欧语系语言的文字,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差异不大,一般认为是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所发现的残卷的年代约在隋朝至唐朝前期之间(公元7-8世纪),现已没有任何民族使用这种语言,当年流行地区估计就是焉耆和库车。

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有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语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发现的残卷所代表的语言定名为龟兹语。德国学者一般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最近考古学的一些新发现又证明了吐火罗语这个名称是正确的。

从流行的地域来看,吐火罗语应属于印欧语系东部语群,但是从语言本身来看,它确实属于西部语群。这就给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和雅利安人大迁徙的历史提出了新的课题,到现在还没有满意的解答。

从内容方面来看,两种语言的残卷绝大部分都是佛典。龟兹语中有一些世俗的残卷。其中的佛典,有的是翻译的,有的是创作的。1975年,在新疆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却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古和最长的一部残卷。从中印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语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早期中国翻译印度佛典,可能有一部分是以这两种语言为媒介的。

佉卢文木牍

汉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

佉卢文是一种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的古代文字,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3世纪时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在尼雅墓地中,一批佉卢文,梵文,汉文等文书同时出土,说明尼雅文化是一个多种文化的集合体。

佉卢文字是一种音节字母文字,由252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右向左横向书写,一般用草体,也有在金属钱币上和石头上的铭文。

吐番文木简

唐(公元618年-907年)

吐番文是公元7世纪初吐番首领松赞干布借用和参照当时的梵文字体创制的古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如来像壁画

唐(公元618年-907年)

画面主题为如来佛像,画面残存一条灰蓝色弧形条带,上部外缘有一圈白色小联珠纹,下部有红色填色,并有一条白线分割画面,下方就是佛像。佛像身后有三道身光,身光外侧左上角底为灰蓝色,身与背光轮廓均用白色勾出流畅的线条。佛像的五官刻画栩栩如生,目视左前方,以侧面来表现。佛像眉毛是用石青色绘出,双目上眼睑以墨色绘出,下眼睑则用朱色画出,眼眶用朱色上下勾话,墨点眼瞳,眼角内用石青色淡淡晕染,灵动传神,脸部轮廓以朱砂色勾画,流畅匀滑,绵劲有力。因下部残缺,无法得知袈裟样式。

高昌国延昌二十六年将孟雍妻赵氏墓志

公元586年

该墓志为朱书,朱方格,蓝地,灰砖。共11行,现存85个字,采用楷书记录,文字用朱红色颜料书写。

木围棋盘

唐(公元618年-907年)

这是件模仿真正围棋盘的冥器。棋盘带方形底座,底座的每个边均有两个壸(kun 三声)门,四周以象牙镶嵌边条。表面纵横各19路棋道,共有361个交叉点,与现在的棋盘形制一样。虽然围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吐鲁番出土的这件棋盘,不仅为研究当时的围棋盘形制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表明唐代围棋不但已定型为纵横各19道,而且已传入当时的西域地区,并在民间流传。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公元5-6世纪

器身内外通体模压出菱格,每格镶嵌椭圆形红色玛瑙,部分已脱落遗失。口沿下点焊一周金珠点饰。虎形柄虎头宽而圆,四肢雄健,形象生动。器底为凸起同心圆纹,中心锤出八瓣花纹。

镶嵌红宝石带盖金罐

公元5-6世纪

罐身颈部下镶嵌椭圆形红宝石一周,下连由三枚红宝石组成的三菱形镶嵌纹饰14组。器盖上模压7朵宝相花,每朵花中央原镶嵌有7颗滴水形宝石,盖边缘的凹槽中原镶嵌有宝石,现皆已遗失。器物整体造型优美,装饰典雅。

彩绘宝相花纹木罐

唐(公元618年-907年)

以木旋制而成。上带盖,盖有伞形钮,外表涂黑色,描绘白色纹样。盖上是卷草纹,罐体绘当时流行的宝相花和云纹。罐底原有三足,已缺失。该木罐线条流畅,纹饰精美,是专为随葬制作的冥器。

贴饼玻璃杯

唐(公元618-907年)

玻璃杯敞口,弧壁,圈足,通体呈淡绿色,透明度弱,杯壁饰两排上下交错的12枚钻饼。从其形制及纹饰沙锅内看,应是波斯风格产品。

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

唐(公元618-907年)

麻布设色。内容布局、人物形象都与绢本伏羲女娲图相似,只是服饰、姿态略有不同。两人头顶日内绘神鸟金乌,月内绘有玉兔,桂树和蟾蜍。四周绘有云纹,星辰。

彩绘伏羲女娲娟画

唐(公元618年-907年

绢本设色,呈倒梯形状。人首蛇身的男女二人,上身相拥,下身相交。男为伏羲,头戴冠帻,有簪插于冠中,左手握矩举至头顶,右手提墨斗搭在女娲肩上。女娲头挽高髻,两腮涂红,面颊丰满,右手握规举至头顶,左手握四支短棍搭在伏羲肩部。二人均着宽袖白花对襟红袍衫,腰间共系一条喇叭短裙,下身以环状纹的蛇身缠绕作三交。二人上方有象征太阳的红色圆轮,下端绘有蟾蜍头部象征月亮的圆轮。四周是小圆圈象征星辰,还画有一颗彗星。

整幅绢画构图丰满,笔法简练,着色鲜明,表现了当时传统的艺术特色。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伏羲女娲分执规矩,其意显然是“司天规地”,祈求他们保护并造福子孙,保佑逝者灵魂升天。

毡帽

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450年

毛织腰衣

公元前1650年-公元前1450年

龙纹缂织绦裙

汉(公元前206年-220年)

刺绣手套(2件)

汉晋(公元前206年-420年)

手套由蓝绢缝制,采用锁针法绣出花鸟,藤草纹等图案。左手套用两块织锦缝合而成;右手套居中是刺绣蓝绢,下部是白地蓝格纹织锦。手套下部口缘均缝缀有白绢系带。

绣花皮鞋(2件)

汉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

脚面用丝线勾结几何形花纹,华丽不凡。后跟皮帮外缝贴锦面,鞋靿上口用绿绢滚边,并用绿色绢带缠扎三道。皮底已破损。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