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仰韶村遗址四次考古发掘都发现了什么?

摘要: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发现并命名了中国第一支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研究史上以及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百年来,仰韶村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每一次考古发掘有什么收获呢?第一次发掘(1921年):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1921年,经过批准,瑞典人安特生 ...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发现并命名了中国第一支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研究史上以及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百年来,仰韶村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每一次考古发掘有什么收获呢?
第一次发掘(1921年):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1921年,经过批准,瑞典人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这次发掘历时一个月,发掘点17个,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研究仰韶文化奠定了基础。
  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文化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在国家积贫积弱背景下开始的仰韶村遗址首次发掘,证实了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远古文化,对“中华文明西来说”产生强烈冲击。
第二次发掘(1951年):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1951年6月,由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领队,在仰韶村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之一,此次发掘加深了对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此次发掘发现有排列稠密的九座墓葬,出土文物有红底黑彩、深红彩陶罐、陶钵、小口尖底瓶、灰褐夹沙陶鼎等,同时还发现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方格纹灰陶等。通过这次发掘,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第三次发掘(1980年):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
  1980年到1981年,由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与渑池县文化馆联合进行第三次发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
  此次发掘共开挖探方4个、探沟4条,面积2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4处、窖穴41个,出土器物613件。此次发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内涵,进一步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搞清了地层叠压关系,为仰韶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
第四次发掘(2020年):全面丰富了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

  时隔40年,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
  ——发现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
  ——发现大型人工壕沟,反映出仰韶村遗址防御设施完备、聚落发展繁盛;
  ——发现“丝绸”,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说明墓葬中可能存在过丝绸实物。

  ——发现“美酒”,在遗址中期、晚期的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
  ——首次发现象牙制品、玉环、玉璜、玉钺、玛瑙、彩绘陶器、炭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遗物。

  第四次发掘实现了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全面丰富了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当之无愧为首个考古学文化。
【百年回顾—大事记】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发掘渑池仰韶村遗址,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帷幕
  1931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发现考古学史上的“安阳后岗三叠层”,有力地驳斥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1951年,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带队第二次发掘,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1959年,著名史学家徐旭生发现二里头遗址,揭开“华夏第一王朝”序幕
  1980-198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进行第三次发掘,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
  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评选,河南殷墟甲骨窖藏、虢国墓地、芒砀山汉墓三个项目上榜
  2011年,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认识中国境内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及其文化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资料
  2020年,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实现了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
  2021年7月,河南考古百年系列纪念活动启动,回顾河南考古百年历程,检阅河南考古百年重要成果
  2021年10月,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市开幕

三门峡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