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聚焦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大型专题报道之三南亚廊道穿越小冰期

摘要: “聚焦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大型专题报道之三支冬加拉古城遗址切吉岩画上的畜群木格滩沙漠资料图片侯光良教授(左二)考察切吉岩画切吉岩画上的骆驼形象一千多年前,一场灾难席卷全球,每一个生灵都成为了受难者。这场灾难引发的气候变迁,几乎改变了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命运,古道上曾经繁荣的城池被人们废弃;草原的沙漠化进一步加剧;不少野生动物种群迁徙 ...
“聚焦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大型专题报道之三
支冬加拉古城遗址
切吉岩画上的畜群
木格滩沙漠
资料图片
侯光良教授(左二)考察切吉岩画
切吉岩画上的骆驼形象

一千多年前,一场灾难席卷全球,每一个生灵都成为了受难者。这场灾难引发的气候变迁,几乎改变了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命运,古道上曾经繁荣的城池被人们废弃;草原的沙漠化进一步加剧;不少野生动物种群迁徙异乡……可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并没有因此消亡,在这场被后世学者命名为小冰期的气象灾难中,它就像是一位背负着文化交流神圣使命的力士,在亚洲大陆上艰难挺进。

孢子,这种记录着植物基因的生命精灵,是我们打开窥探一千多年前那场灾难的密码。

侯光良先生,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他为我们解释了孢子的秘密。

“不同植物的孢子保存在不同年代的沉积层中,根据这些孢子存在的状态,我们可以分析出与之相对应年代的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侯光良先生说。

共和盆地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重要路段,几年前,侯光良先生曾对这一地区的气候变迁做过调查。

一千多年前的廊道生态

侯光良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张不同沉积层中出现的不同植物孢子的成分分析图谱,复杂的图谱表明了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命运轨迹。

“通过这张图谱我们可以看到大约在一千多年前,共和盆地沉积层中植物孢子的含量最为丰富。”侯光良先生说。

据史料记载,与这个地理时代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这也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最繁荣、最活跃的时期。雄心勃勃的吐谷浑是当年共和盆地的主人,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扶持农商的举措,让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古道上商旅不绝,驼铃阵阵。

侯光良先生为我们还原了那一时期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生态图景。

“根据这张图谱分析,当时共和盆地主要的植物是蒿,继而是藜和禾本植物,植物的密集度比现在要高许多。”侯光良先生说。它们大多是养育牲畜的优质饲料。

和人类的生存需求一样,植物也有逐水而居的本能,水是植物存活的命脉。

“通过这些植物的密集度,我们可以判断出当年共和盆地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润得多。”侯光良先生说。

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的大量历史遗存是侯光良先生这一论断的重要论据。

古道附近的切吉岩画,诞生于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期。巨大的畜群和野生动物是岩画中最常见的主题,鹿、羊、牦牛在草原上奔逐嬉戏,这是当时共和盆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岩画中甚至还出现了人们弯弓射猎和骑马牧畜的场景,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为那时生活在共和盆地的人们提供了能量保障。

骆驼也出现在了岩画中,这种原产于中亚和西亚的物种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十分常见,这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也是一千多年前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交通状况和运输能力的再现。

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一派欣欣向荣。

南亚廊道遭遇小冰期

时序进入了宋元,在侯光良先生制作的图谱中我们看到,属于这一时期的沉积层中,植物孢子的数量明显下降,“说明这一时期,共和盆地的植物覆盖率明显降低,气候有了十分显著的变化,降水少了,气温低了。”侯光良先生说。

有的沉积层中,还出现了植物孢子很少的情况。“这是风沙造成的恶果。”侯光良先生说。

严酷的气候变化,考验着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意志。

支冬加拉古城,共和盆地中一处修建于汉朝的古城,它曾一度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顺畅的保障。巨大的城池是古道的骄傲,可如今古城的周边环境已经成为了半荒漠地带,残酷的自然环境,养育不了太多的生命,古城最终被人们废弃了。

“我制作了两张青海高原古城的分布图,通过这两张分布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共和盆地中汉唐古城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明清古城。”侯光良先生说。

宋元之后,地球进入了小冰期。

我们至今不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气候灾难所为何由。

“实际上地球上曾发生过多次类似的气象灾难。”侯光良先生说。

远古时期的冰河时代,地球曾被巨大的冰盖覆盖,蓝色的星球成为了白色的冰球,可能只有南非和亚马逊地区还保留了几处生命的庇护所,冰层消失后,生命重新走向了辉煌。

“类似的灾难对繁衍生息在地球上的生命是一种考验。”侯光良先生说。

森多人弃城而去

气温偏低,天气干旱以及由此带来的极端气候是小冰期的重要表征。

“根据研究表明,小冰期延续了大约700年,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历史的宋元到清早期。”侯光良先生说。

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全球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低1摄氏度,年降水量要比现在少100毫米左右。共和盆地的植物变得稀薄,风沙肆虐。

小冰期造成的气象异常,在古籍中有大量的体现。

这一时期,北欧海面上的冰层厚度,足可以支撑部队行军;明末,黄河中下游开始结冰,据《明史》记载李自成攻打开封时,就是踏冰而行,渡过了黄河;十几年的大旱,让崇祯皇帝焦头烂额……

在青海,极端的气候也多有发生,据《西宁府新志》记载,顺治年间,河湟地区天降大雪,飘飘洒洒长达一个多月,百姓受灾严重。

小冰期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粮食减产,一时间海盗肆虐;伤寒成为了一种流行病,在《本草纲目》中,出现了大量医治伤寒的药方。

小冰期深刻影响着丝绸之路南亚廊道。

兴海县森多桥西古建遗址是2017年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重点考古调查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历史遗迹之一,遗址中大量石磨的发现,见证了这一地区昔日农业的繁荣,森多桥西古建遗址初步被断定为宋元时期的遗址,这一时期正值小冰期。

青海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兰措女士参与了此次考古调查活动,她说:“虽然目前森多桥西古建遗址尚没有正式挖掘,我们也没有做剖面研究,可是我猜想,这处古建筑的消逝,可能与气候的变迁有很大的关系。”

森多桥西古建遗址紧靠木格滩,这是一处数万年前由河流侵蚀形成的沙漠,小冰期时,共和盆地的风沙加剧,大片草原沙化严重,沙成为了威胁人们生产生活的梦魇,森多人只能弃城而去。

南亚廊道再铸辉煌

岁月漫长,古道悠悠。如同人类自身的命运,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既创造了辉煌,也承担了挫折。

“根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西安附近还有柑橘生长,竹子在那时的长安城比比皆是,如今这两种植物基本上从西安地区消失了。”侯光良先生说。“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有物种因为小冰期的到来,而从共和盆地消失,可是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经过700年的蹂躏,切吉岩画中反映的汉唐时期畜群密集,水草丰美的景象,在共和盆地已不复存在,而这一定会影响到丝绸之路南亚道的繁荣。”

可是人类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却从未断绝,古道行旅虽然艰辛异常,却始终无法抵挡人们对文明探索的脚步,人们在对自然条件的抗衡中,实现着文明交流的梦想。

据《丹噶尔历史渊薮》一书记载,仅清乾隆四年的一个月,远道而来的准噶尔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商业重镇丹噶尔的交易量就达到了十万两白银之多。小冰期后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迎来了新的繁荣。

本报记者 李皓 王十梅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