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湖北“六大”终评项目——沙洋城河遗址

摘要: 项目参与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项目负责人:彭小军城河,湖北沙洋县西部的一条小河,发端于北部山地,蜿蜒曲折,犹如长龙,向南流入后港镇边上的长湖。河流中段有一个小村庄,叫城河村,而村子所在地就是城河遗址。城河遗址位置图城河遗址航拍图(南-北)一、工作基础2012年至今,在中华 ...


项目参与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彭小军

城河,湖北沙洋县西部的一条小河,发端于北部山地,蜿蜒曲折,犹如长龙,向南流入后港镇边上的长湖。河流中段有一个小村庄,叫城河村,而村子所在地就是城河遗址。

城河遗址位置图

城河遗址航拍图(南-北)

一、工作基础

2012年至今,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开展了持续研究工作,确认遗址是屈家岭文化先民修建的一座古城。高大挺拔的城垣、规则有序的水系、位居中心的院落建筑、组合奇特的祭祀遗存,无不彰显屈家岭文化族群的智慧和力量。

持续的考古研究表明,以北垣壕为界,城内外分别是城河先民的生死场所。在城外的北部高地,分布着至少两处墓地,古城的缔造者和他们的后代长眠于此。

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全面发掘,弥补了屈家岭文化中等规模城址系统研究的缺环,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王家塝地点与城垣水系空间位置

2021年度发掘人员合影

二、年度学术目标

持续的考古工作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城河城内部有着复杂的水系结构,水资源来自哪里?又如何引到城内?其次,王家塝墓地的墓葬数量已近三百座,他们的葬仪是否是一致?墓地是如何形成的?周边是否存在相关设施或功能区?

2021年,带着上述疑惑,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联合考古队以遗址北部区域的勘探、试掘以及王家塝地点的系统发掘为主要工作内容。

设定的学术目标有三点:1.探索遗址北部区域可能存在的水利设施;2.进一步探索、丰富屈家岭文化的葬仪;3.了解墓葬的堆积过程,把握墓葬的营建系络。

三、工作收获

(一)获取屈家岭文化城址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信息

城河遗址的考古工作先后确认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陶器生产区、中心“广场”设施等重要遗迹,证明该遗址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5100-4200年)的重要城址。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本年度加大对城址北部区域多处地点进行勘探和解剖性发掘,获取了城河城引水、控水方式的重要信息,为开展不同区域史前先民的治水模式提供支撑。

(二)填补屈家岭文化大型墓地及葬仪研究的缺环

城外王家塝地点发现屈家岭文化大型墓地,目前已发掘墓葬近300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大型墓葬发现较缺乏的空白。开口面积最大者近22平方米,是长江中游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墓葬,出土了体量巨大的棺木、精美的玉钺、石钺、漆器、象牙器、大量磨光黑陶器和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

本年度,进一步廓清王家塝地点的堆积过程,厘清屈家岭文化的墓地选址和营建理念。持续的发掘丰富了史前独木棺形制以及屈家岭文化的器物类型。同时,对于墓地“边缘区”的系统发掘,获取大量可能与仪式性活动有关的遗存。该区域一些灰坑与墓葬的“精准”打破现象,为了解城河城的社群差异贡献视角。同时,“边缘区”石钺的较高出土率、墓主骨架的错位分布,仿佛传来了激动人心的英雄号角。新发现的“一棺独享”的大型墓葬,与之前发掘的“同圹并穴”大墓形成鲜明对比,展示出屈家岭文化社会上层的葬仪差别。结合王家塝西北部新发现的墓地,为我们探索当时的社会结构转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M18打破M19(中部为留取的观察剖面)

M33器物分布情况

M34 形制不规整合葬墓

M142葬具痕迹

M191葬具形制

M263墓葬形制(中部为留存的剖面)

M276填土剖面

M255发现的二次葬现象

M275出土玉钺

M224出土壶形鼎

M224出土带盖豆

带盖陶杯

(三)获取距今5000年前的多学科样本和信息

发掘工作秉承多学科合作的思路,系统采集各类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并通过浮选、筛选等方法收集了大量自然和文化遗物标本,为全面研究当时的葬仪、亲属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提供了系统资料。目前已开展古DNA、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残留物、年代学、体质人类学、制陶工艺、土壤微结构、玉石器微痕、数字考古等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获取了大量研究成果。此外,本年度在城内红烧土分布区广泛开展地磁勘探,获取了新的认识。

综上,本年度的系统勘探和发掘,为我们了解遗址北部区域的聚落变迁,廓清城河遗址的聚落空间特征、水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屈家岭文化葬仪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城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屈家岭社会已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与同时期海岱地区和长江下游的史前社会达到了同样的发展程度。

城河遗址的考古工作也为我们观察距今5000年前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强势北上和西进提供了新的基点。大口缸在大、中型墓葬内的出现,独木棺的广泛流行,以及钺在墓葬中的显著地位,则表明屈家岭文化社会上层广泛参与了周边地区的深入交流。这些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史前中国“多元一体”的伟大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讯员:陈丽新 许静思

转载自极目新闻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更多信息...

作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更多信息...

作者:荆门市博物馆

更多信息...

作者:彭小军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