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朱岩石、何利群、沈丽华 | 邺城遗址考古体现都城考古研究的进步

摘要: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由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邺城始筑于春秋,秦汉时期先后是邺县和魏郡的治所。东汉末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对邺城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建设。邺城始为三国曹魏“五都”之一,后又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诸王朝的国都,故也称之为六朝古都。邺城的布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 ...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由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邺城始筑于春秋,秦汉时期先后是邺县和魏郡的治所。东汉末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对邺城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建设。邺城始为三国曹魏“五都”之一,后又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诸王朝的国都,故也称之为六朝古都。邺城的布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邺城是建安文学发源地,是魏晋北朝改革创制的舞台,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圣地。东西文化传播之路与南北民族融合主线汇聚于此,积淀了邺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邺城考古历时半个多世纪

    邺城平面规划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一直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关注。半个多世纪前逐渐开始的邺城遗址考察研究成为此后邺城考古工作的基础。1957年,考古学家俞伟超曾到邺城遗址进行短期踏查,发表了概略的城垣复原图。1976—1977年,河北省临漳县文物考古机构对遗址进行过部分实地调查与勘探。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组成邺城考古工作队,对邺城遗址进行全面的勘查、发掘和研究。

    曹魏邺城(邺北城)历经人为破坏与自然毁坏,古城遗迹几乎全部埋没于地下,现地表仅存铜雀三台局部。考古人员通过普遍勘探结合探沟发掘的方法,逐步确认了曹魏邺城的城墙、城门、道路、主要宫殿等遗迹。曹魏邺城遗址平面大致呈横长方形,东西长2400—2620米,南北宽1700米,规划严谨合理,创立了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单一宫城制度、区划规整功能有别的设计理念,为历代都城沿袭。通过上述方法,考古人员还逐步确认了东魏北齐邺城(邺南城)城墙、城门、马面、城壕、道路、宫城与宫殿基址等遗迹。东魏北齐邺城遗址平面呈纵长方形,东西宽2400—2800米,南北长3460米。东魏北齐邺城人口众多,文化多元,深受外来文化、佛教艺术等影响。都城的规划建造,承袭了曹魏邺城中轴对称、单一宫城、区域功能划分的规划思想精髓,以精湛创新的建筑技术,突出了封建帝都的威严礼仪,并兼顾经济文化生活实用之需要,对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产生了直接影响。

  邺城曾是多元文化碰撞的舞台

    邺城考古队通过长期持续、有计划、按步骤的考古工作,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邺地据河北河南之襟喉,贯通南北,为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这一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丘陵前的平原地带,既没有山地土壤贫瘠、交通闭塞之苦,也没有大河下游平地洪水威胁、泥沼阻隔之弊。故春秋时期齐桓公建邺后,邺的军事、经济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历经战国、秦汉时期的持续开发和建设,邺地成为当时中原地区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为豪强称雄必争之地。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邺城遗址西部陆续发现清理了一批战国时期小型贵族墓葬,一定程度反映了战国时期魏国邺城的繁荣。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曹操击败了袁绍,并于建安九年(204)攻克邺城,占据了这一华北平原的中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以邺城为政治中枢,发布政令,同时大规模营建邺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邺城因是王业之本基,乃定为曹魏王朝的“五都”之一,曹魏邺城成为当时繁华而崭新的都市。勘探发掘确认的铜雀三台遗迹、宫城区大型宫殿基址都是曹魏邺城独具特色的明证。东汉末年,曹操为了成为权力的实际操纵者,在文化方面反儒学、废清议、轻经术、重辞章,倡导新文化成为他实现政治抱负的武器。曹操据邺期间广招天下贤才,邺城人才荟萃。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开创文学新风,其文学创作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考古勘探发现的建筑群遗址、高台式宫殿群建筑遗迹,折射了“建安风骨”的人文精神。

    中国北方的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前燕三个王朝先后以邺城为都城,这与邺城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密切相关。考古发掘出的十六国时期邺城遗迹遗物中,都可以看到为争得中原文化之正统地位,后赵、前燕王朝在建筑技术、装饰风格方面极尽奢华的表象。邺城成为南北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碰撞的舞台。

    统一中国北方近140余年的北魏王朝,于永熙三年(534)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孝静帝从洛阳迁都邺城。当时洛京人口全部迁邺,旧有邺城局促不堪,在高隆之的主持下于邺北城南面新建了都城。对东魏北齐邺城遗址范围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邺城考古队首先确认了邺南城的城墙范围是东西宽2400—2800米、南北长3460米。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逐渐意识到这一范围的邺南城实际是东魏北齐都城的内城,进而推测在更大的范围还有外郭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探索都没有停止。尽管目前没能发现东魏北齐邺城的外郭城,但在推测的外郭城区域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遗址,这既有一定数量的东魏北齐时期的道路、沟渠、建筑基址等,又有引人注目的赵彭城东魏北齐皇家寺院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等。可以说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区)的成立是没有问题的,发现与确认只是机遇与时间的问题。

    东魏北齐邺城是东西文化交流大通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东魏北齐时期,丝绸之路北线经平城(今山西大同)继续向东北亚地区延伸,中线则经敦煌、长安到达洛阳等重要都市,邺城作为国都正处于连接两条线路的南北通道之上。这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在社会生活中也体现出东西文化交流和南北民族融合的特色。邺城佛教初兴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西域高僧得到后赵皇室的特别尊崇,东魏北齐时期达到顶峰。邺城“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邺城遗址内屡有佛教造像出土。2012年初,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发现佛教造像近2900件(块),这批资料显示邺城佛教具有深远的传统,从佛寺格局到造像样式,上承北魏佛教,下启隋唐宗派,形成了“邺城模式”,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邺城考古任重而道远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邺城考古,我们看到了中国都城考古研究的脚步,特别是近30年邺城考古的长期持续、有计划、按步骤的工作方针,是逐步全面深刻认识邺城遗址的关键。初步总结邺城考古的工作方法,可以概括出三点体会。

    1.结合邺城地区的地质特点、古代遗迹保存不佳之现状,考古队工作之初确定了“全面勘探与重点发掘”的工作思路,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较好效果。迄今,在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的邺城遗址内,已发掘遗迹的总面积不超过1.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所占比例极低,这为邺城遗址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及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随着对邺城总体布局认识的不断完善,有关邺城研究的课题也在渐渐深化。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要课题是邺城遗址平面布局研究、北朝陵墓群布局研究。随着对邺城遗址平面布局有了总体认识,考古队一方面开展深化以往成果的课题研究,例如寻找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之外郭城;另一方面开拓新的课题研究,如邺城佛教遗迹遗物考古研究、邺城建筑构件制作技术与编年研究、北朝壁画墓研究等。

    3.多年来,在“大邺城遗址考古”的工作理念指导下,课题设计不是局限于“邺城遗址”,而是将北朝陵墓区考古、邺南城外郭城思考与研究、南北佛教考古研究等,与“大邺城遗址考古”紧密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同时,这些科研成果与收获,又促使考古人员不断深入对邺城遗址的思考,改正以往认识的不足甚至失误,一步一步立体而科学地复原邺城。

    当然,邺城考古任重而道远。有关邺城遗址平面布局的认识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有必要深化和细化。例如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问题,迄今仍然没有真正解决。这也要求考古人员要有科学持续的计划,逐渐深化今后的工作。

    针对国家大遗址保护等文化遗产的新形势,考古人员还要注意将审慎科学地发掘与切实有效地保护并重。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要注意避免开发性破坏、“保护性”破坏等过度行为。

    在自然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考古人员应该具备更加宏观的视野,将邺城考古置于中国都城考古研究、东亚古代都城文化交流研究的层面,拓展对邺城遗址的认识。

    今天,邺城遗址考古与保护工作有挑战也有机遇。2008年11月,《邺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正式实施。此后,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临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邺城遗址在环境治理、博物馆建设、遗址保护等方面逐步取得进展,为邺城考古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平台,邺城考古的春天已经来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队 执笔:朱岩石、何利群、沈丽华

- 完-

来源 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8-17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朱岩石

更多信息...

作者:何利群

更多信息...

作者:沈丽华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