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圆明园被火烧13年之后的影像:还能展现曾经的辉煌
摘要: 1873年,德国恩斯特·奥尔默踏入圆明园遗址,给后世留下了保存完好的12张照片。这一年,距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已经13年,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已经人迹罕至,枯草丛生,但从照片来看,那时的圆明园遗址还是能充分展现出它曾经的辉煌。圆明园大水法,就是大喷泉,主体是一座西式牌坊,即照片上看到的这座洛可可式门形建筑。方外观,建成于1759年,曾被用作乾隆的妃子容妃祈祷之处。圆明园西洋楼花园门前,有四个外国人或坐或卧。就在 ...
1873年,德国恩斯特·奥尔默踏入圆明园遗址,给后世留下了保存完好的12张照片。
这一年,距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已经13年,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已经人迹罕至,枯草丛生,但从照片来看,那时的圆明园遗址还是能充分展现出它曾经的辉煌。
圆明园大水法,就是大喷泉,主体是一座西式牌坊,即照片上看到的这座洛可可式门形建筑。
方外观,建成于1759年,曾被用作乾隆的妃子容妃祈祷之处。
圆明园西洋楼花园门前,有四个外国人或坐或卧。就在奥尔默拍照的这一年,清廷拨款修缮圆明园,但终因款项不足,修了一半不了了之。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到此,彻底将它破坏。
观水法的石屏风。 观水法是皇帝观赏水景的座席,位于大水法南面。原本设有一个十分奢华的宝座,座后是五面石屏组成的弧形屏风,即照片上看到的这个建筑。
海晏堂西面。 海晏堂正门外有多种精美繁复的装饰,包括安放有十二兽首的巨型喷水池,弯曲的楼梯和精雕细刻的栏杆等。
海晏堂一角。
谐奇趣南面。谐奇趣建成于1751年。画面上可以看到,主楼的屋顶已经坍塌,但建筑主体受损还不严重。到1922年,主楼已变成一片瓦砾,墙面大都倒塌。
谐奇趣全景,南边有一片湖面。在拍摄这张照片的1873年,湖中已经淤塞,长满杂草。
谐奇趣音乐亭。
谐奇趣主楼。
谐奇趣主楼北面。
远瀛观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