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发布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至少再建10个
国家文物局近日在官网发布《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新建成20至30个遗址博物馆,以及10至1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形成8至10处大遗址保护片区,全面实现大遗址对外开放。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实现大遗址本体和环境安全,完善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和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大遗址对外开放。
我国将持续开展系统性的大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测绘、研究,有重点地开展系统考古发掘,重点做好凌家滩、陶寺、石峁、三星堆、大堡子山、齐国故城、汉唐帝陵、紫金城城址及铁河古墓群、明中都皇故城等遗址的保护展示,以及良渚、二里头、殷墟、盘龙城、鲁国故城、秦始皇陵、汉长安城、扬州城、西夏陵、景德镇御窑厂、圆明园等遗址的展示利用提升,整体提升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水平。
同时,我国将推进体现中华文明发展主体进程的陶寺、石峁、二里头、周原、圆明园等10至15处重要大遗址研究、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和展示提升及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继续做好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等线性遗产的保护展示工程,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路、明清海防、蜀道、茶马古道、秦直道保护展示工程。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评估与监管,新建成10至1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鼓励各地参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式,积极开展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共同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据了解,目前北京有圆明园和周口店两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四川、河南等地也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此同时,我国还将重点建设二里头、景德镇御窑厂等20至30处遗址博物馆。大幅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服务能力,实现每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均有一处遗址博物馆或展示服务中心。
以下为通知全文↓
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文物保发〔2016〕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
为妥善处理大遗址保护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指导,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我局研究编制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文物局
以下为规划全文↓
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线、一圈”为核心,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全面启动150处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开展大遗址考古,掌握了一批重要大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保存情况,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大遗址本体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压力缓解明显,建成24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一批遗址博物馆,提高了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水平,推动元上都、大运河、丝绸之路、土司遗址等相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充分发挥了大遗址保护对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新格局基本确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也正在快速推进。同时,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都给大遗址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遗址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做好新形势下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加强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稳中求进,协调做好文物的研究、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为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传承文化,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2.中央主导,属地管理,社会参与,成果共享。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示范带动。
4.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彰显特色,注重实效。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总体目标
基本实现大遗址本体和环境安全,完善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和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大遗址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效提升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大遗址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大遗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主要指标
列入项目库的大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基本完成;
列入项目库的大遗址基础信息“一张图”完成率100%;
列入项目库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率100%;
列入项目库的大遗址基本实现对外开放;
列入项目库的大遗址专门管理机构设立率100%;
建成10~20个专门的考古工作基地(站);
新建成20~30个遗址博物馆;
新建成10~1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形成8~10处大遗址保护片区;
形成一批大遗址保护的理论和科技成果。
四、主要任务
1.开展考古工作
持续开展系统性的大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测绘、研究工作,强化课题意识、科技意识、保护意识、展示意识,全面掌握列入项目库的大遗址的内涵、范围、布局。有重点地开展
分类信息
锁阳城遗址
• 甘肃瓜州县锁阳城出土完好的汉唐水利工程遗迹
• 甘肃省政府印发锁阳城遗址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 锁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座谈会召开
• 锁阳城遗址
• 瓜州人看过锁阳城遗址雪景吗?漂亮极了
• 锁阳城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 锁阳城
•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到甘肃检查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 锁阳城遗址入选 中国最具价值旅游景区
• 瓜州锁阳城遗址完成申遗考古勘探(图)
• 锁阳城 寻觅丝路印记
• 锁阳城墓群
• 丝路古堡——锁阳城探秘(图)
• 锁阳城遗址展现边疆城市特征
• 甘肃锁阳城遗址冲刺申请“世遗”
• 瓜州锁阳城:申遗进行时……
• 酒泉市锁阳城、悬泉置、玉门关等三处遗址申遗纪实
• 瓜州县锁阳城遗址景区入选 “2015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景区”
• 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进行全面预检
• 锁阳城遗址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确定为丝路游学培训基地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考察锁阳城遗址
• 酒泉市人民政府修订公布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遗址和悬泉置遗址保护管理办法
• 沉寂500年,锁阳城遗址迎大发掘
• 遗产介绍
• 锁阳城城址
• 锁阳城墓葬群
• 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DAY4 | 探访玄奘讲经的“瓜州”锁阳城
• 瓜州锁阳城遗址安防系统通过验收
• 锁阳城遗址景区微信公众号
二里头遗址
• 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秦汉大的都邑没有城墙
• 风雨考古路 殷殷田野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汇报纪要(上)
• 试论中国早期宫城的形成及初步发展
• “最初的中国”:考古学证据和推想
• 古都洛阳:中国都城史上的“地标”
• 跟着考古队长,探寻“最早的中国”
• 《先秦城邑考古》前言
•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发掘保存最完整的最早宫室建筑
• 复活节岛石像并非一朝覆灭,“龙山-二里头”前后是两个世界
• “盘活”大遗址 延续洛阳文脉
• 访谈︱许宏:城墙未必是社会复杂化的必要条件
• 二里头的王朝气象
• 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本体保护与复原复制项目专家论证会在社科院考古所举行
• 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以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对接为中心
• 二里头遗址:打开神秘夏朝的文化密码
• 古代都邑排水系统的流变
• 从考古到文保——我的十年学术创新历程
• 【悦读】大禹:纯系传说,还是确有其人?
•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过渡期的青铜器生产
• 试论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化学成分所见选料传统
• 新探索与新收获:近十年二里头遗址田野考古概述
• 试论二里头选择性下葬制度与祖先信仰系统的重构
• 二里头遗址三号建筑院内墓葬探讨
• 二里头文化古史属性研究的新动态及相关问题
• 中国考古学长足发展的缩影——写在《二里头考古六十年》出版之际
• 李维明:黄寨二里头文化牛骨刻辞发现与研究
• 二里头遗址发现60年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 第二届世界古都论坛暨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洛阳开幕
• 倏忽一甲子 数代考古人——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开城遗址
石峁遗址
• 石峁遗址保护建设控制地带 建筑高度不得超9米
• 陕西石峁遗址保护再征意见 未来或将建成考古公园
• 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布
•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研讨纪要
• 2008~2017年陕西夏商周考古综述
•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纪要
•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口簧研究
• 国家文物局谈石峁遗址等“十大考古新发现”:实证五千年文明
• “石气与土气——石峁与陶寺近年新发现之比较研究”讲座纪要
• 石峁骨簧的音乐历史意义丨方建军
• 陕西石峁遗址口簧的发现与解读
• 石峁遗址
• 马明志||石峁遗址文化环境初步分析 ——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化格局
• 十年筑梦 探源文明——“聚落与社会一新实践与新思考”暨石峁遗址系统考古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召开
• 中国已知规模最大史前城址:石峁十年,“石破天惊”
• 石峁古城藏着什么惊天大秘密?
• 陶寺和石峁,看四千年前两大黄河文明遗址如何“相会”
• 四千年前两大都邑今起“相会”,陶寺、石峁联展追迹黄河文明
• “帝尧遗存”与石峁王城首次“相会”的背后
• “考古中国”聚焦井头山、石峁等五大遗址,揭示早期中国文明
• 陶寺对话石峁 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 石峁遗址:2019年考古纪事
• 石峁族属或与帝舜有关
• 农耕星火系列:石峁山城
• 在石峁感受4000年前的辉煌
• 神木石峁遗址、唐代颜真卿真迹入选“2020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 邵晶:石峁十年
• 石峁文化的命名、范围及年代
• 韩建业:石峁与二里头
杨官寨遗址
• 杨官寨遗址:5500年前西安或已建城建都
• 杨官寨遗址完美展现聚落布局
• 中原论道 挥斥方遒——第一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考古新发现和新思考纪要
• 一展美万年
• 中美考古学者:探寻早期中国文明
• 西安发现国内首片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
• 重大考古发现!西安建城史或提前至5500多年前
• 杨官寨:开启5500年前的“西安城”
• 第三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古代环境、经济与社会研讨会日程
• 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不闭馆 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浓缩陕西历史文化精华
• 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榜单发布,看看都有哪些?
• 2017年“十大考古”初评启动:40个项目角逐
•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揭晓 陕西3项目入围
•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
• 星月不问赶路者,光阴不负有心人—解读“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考古奥斯卡︱用网络数据预测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 孙立群:考古是生动的历史
• 交流 思考 碰撞——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中国人民大学站纪实
• 2017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 神秘的陕西“考古储藏室”首次对公民代表开放
• 孜孜一秩论遐古——陕西史前考古工作综述
• 悠悠洮河岸 异彩引华章——“第二届马家窑文化节国际论坛: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纪实
•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成功举行
• 田野考古,春华秋实的喜悦(逐梦4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考古
• 薪火永传 续写陕西考古事业新篇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60周年纪念
• 新石器时代考古
• 世界那么大,带上手铲去看看—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 2008~2017年陕西三国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综述
• 陕西2018年考古发掘古墓葬3095座
唐顺陵
• 顺陵
• 咸阳帝王陵墓群的前世今生
• 张建林: 唐代帝陵陵园形制的发展与演变
• 陕西公布首批“文化遗址公园” 25处文物古迹入选
•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陕西老照片
• 葛承雍:燃灯祈福胡伎乐 ——西安碑林藏盛唐佛教“燃灯石台赞”艺术新知
• 观盛于微:北朝、隋唐墓葬与历史文化——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成都)第八期纪要
• 学术文摘丨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唐十八陵石刻
• 仇鹿鸣:十余年来中古墓志整理与刊布情况述评
• 2008~2017年陕西三国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综述
•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史略钩沉
• 我国石窟寺保护现状及发展探析
• 未知世界,牵引着我
• 唐顺陵
圆明园遗址公园
• 文物局推出公众考古 游客可观摩圆明园发掘工地
• 圆明园大水法年内考古 为建筑史研究填补空白
• 数字圆明园互动5R体验展令你重返“万园之园”
• 圆明园被火烧13年之后的影像:还能展现曾经的辉煌
• 5R技术让圆明园数字化重生
• 圆明园远瀛观遗址发现早中晚三期建筑遗迹及路网
• “公众考古”圆明园
• 圆明园迎来历史规模最大考古发掘
• 粉彩地砖为何是意外收获?揭秘圆明园考古
• 如园,一个特别的存在——圆明园考古发掘出保存最为完好的园林遗址
• 窥见“万园之园”曾经的气派——圆明园遗址最新考古发现披露
• 揭秘圆明园中的如园考古为何意义非凡?
• 稀世真品现芳容——圆明园考古挖掘现场见闻
• 圆明园如园遗址二期考古完成 路面和大殿有大面积过火痕迹
• 女博士揭秘圆明园考古:挖出金银财宝不如捡“皇帝地砖”
• 乾隆去圆明园,船队怎么停靠?考古有新发现!
• 甘博摄影集-建筑四
• 北京圆明园考古新进展 首次发现半圆形码头
• 大美圆明园复原图今面世,3D效果震撼!
• 圆明园宫门区古环境研究
• 重修圆明园的政坛风波
• 一百多年后,这些圆明园文物终于回家了
• 圆明园“虎鎣”回家记
• 圆明园“虎鎣”在英国被拍卖后,又如何回到了祖国
• 圆明园再开公众考古实践课
• 圆明园公布大宫门考古遗址发现成果 修复后将对公众开放
• 圆明园文物虎鎣是干什么用的
• 旧时光老照片|圆明园被焚13年后留存下怎样的影像
• 圆明园就巴黎圣母院大火发声:愿文物都能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卡若遗址
• 西藏文物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
• 千年城堡击破西藏人种外来说 出土文物成镇馆之宝
•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西藏篇
•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西藏篇(二)
• 高原探古:合作开展的西藏文物考古工作
• 西藏考古60年 有啥重大发现?
• 沿“雪域天路”追寻文明印记
• 西藏新石器时代的两大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
• “山地考古”的可能性——亚洲山地考古联合实验室学术工作坊(第一次)纪要
• 遗产视野丨历史与空间:记“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
• 考古发现“勾勒”西藏西部史前文明
• 西藏高原墓葬考古新发和藏族族源研究
• 西藏联合考古最新成果发布 1500年文化脉络连续性证据出土
• 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
• 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引导了中国美术的意象表现之路
• 霍巍|近70年西藏考古的回顾与展望(1951—2019)
• 少数民族文物大盘点
• 卡若遗址
• “雪漠玲珑”里的喜马拉雅与蒙古文物珍品
• 西藏阿里曲踏墓地及加嘎子墓地可见残留物的科技分析
• 西藏昌都市文化保护研究所所长扎西旺加:留住历史根脉 传承文化瑰宝
• 【边疆时空】霍巍 | 西藏高原腹心地带的文明曙光:拉萨曲贡遗址与墓地的发现
• 童恩正丨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
• 【考古札记】施劲松:童恩正——考古学家的小说情怀
• 吕红亮:考古学上所见吐蕃以前的青藏高原
• 发现长城天山石城文明带
• 来自远古的回声(一)
• 特稿 | 考古“大咖”霍巍带你走近“神秘的”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