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阳城遗址
沉寂500年,锁阳城遗址迎大发掘
寂500年,锁阳城遗址迎大发掘
瓜州县对申遗“备考”项目列出时间表,准备迎接6月“大考”
锁阳城塔尔寺。
作为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的遗址,瓜州锁阳城至今还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发掘,是一片考古发掘的“处女地”。近日,瓜州县委、县政府发文,对锁阳城申遗的“备考”项目列出时间表,锁阳城申遗进入冲刺阶段。伴随着申遗的脚步,始建于汉而兴于唐、弃于明末的锁阳城,在废弃500多年后,其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多层文化叠加的考古公园
锁阳城遗址位于瓜州县城东南70公里的荒漠,周边沙丘、沟壑和风蚀台地连绵起伏,基本完整的城池轮廓仍显出宏伟气势。“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就是申遗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专家说。
据介绍,锁阳城始建于汉代而兴于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各朝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又名“晋昌城”、“瓜州城”、“苦峪城”。公元1405年至1524年的120年间,苦峪城是各民族的混居之地。锁阳城之名起自明末清初,因此地盛产“锁阳”而得名。1524年,嘉峪关闭关,锁阳城废弃。
据瓜州县文物局负责人介绍,锁阳城遗址分为内外两城,80万平方米的外城包围着28万平方米的正方形内城,四周有3座瓮城和粮仓等设施,保存完好的西北角墩高18米,现存夯土版筑的城墙高10米,底宽7.5米,顶宽4.6米。锁阳城以东1公里处现存的塔尔寺遗址,曾是唐、五代及宋元时瓜州民众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赴印度取经东返途中,在此讲经说法半月有余。
众多专家的考古研究表明,锁阳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汉唐古城之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垦区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是保存最完好的典型范本,古代农垦区及水利灌溉系统是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标本;沧海桑田的沙漠化演变过程也是中国西部最典型的活标本。
据了解,锁阳城周围,汉唐时期总长度百余公里的3条输水主渠道和交错相连的支渠、毛渠、斗渠依稀可辨;锁阳城及周围分布的6处汉唐古城,形制之复杂,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遗存之丰富,为国内罕见;周边分布的古墓葬东西绵延数十公里,至少4000多座汉、唐、魏、晋时期的墓葬构成河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墓区之一。此外,由于锁阳城在历代都有修缮和利用,城墙等设施层层叠加,叠加的不仅仅是夯土等建筑材料,也叠加着至少三朝以上的多种文化元素。
然而,作为我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的遗址,锁阳城遗址至今还未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正规发掘,仍然是一片考古发掘的“处女地”,锁阳城遗址无疑是一块考古宝地。
废弃500年后终被唤醒
除锁阳外,锁阳城还有一种疯狂生长着的植物——风铃草。风铃草的果实悬挂在枝头风吹不落,发出寂寞的响声。但如今,伴随着旅游热和丝路申遗的脚步,沉寂了数百年的锁阳城不再寂寞。
“祁连雪峰、雅丹地貌、沙丘红柳、大漠落日与多种古文化遗迹结合,形成自然、淳朴、残缺、悲壮之美,这是人类古文化同大自然完美结合的一个奇迹。”不少专家学者身临其境后感慨。
本世纪之初,瓜州县在保护遗址文物的基础上开发旅游业,令人欣慰的是,锁阳城景区基本保持了文物遗址的自然环境风貌。2001年,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五”重点项目计划,瓜州县先后在遗址南侧修筑1.2公里长的防洪堤,完成了锁阳城内城西北角墩抢险加固工程和角墩周围150平方米内的局部考古发掘,彻底根除了锁阳城遭遇洪水袭击的隐患和标志性建筑濒临毁灭的危险。
2012年6月,国家文物局确定锁阳城为遗产申报点之后,省市县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依据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制定的《申遗工作项目指导》“备考”,目前已完成12个项目。其中包括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等13项方案与规划的编制,正在实施的锁阳城文化遗产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等。
4月22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对锁阳城遗址进行的首次无损考古探测工作现场工作结束。目前,按照申遗时限表,瓜州县各部门全力收尾逐项申遗项目,准备6月份的“大考”。
文/图本报首席记者董开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