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风雨考古路 殷殷田野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汇报纪要(上)

摘要:  2016年12月28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汇报会如期在社科院考古所八楼报告厅进行,来自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36位学者对各自田野考古项目进行汇报。本次汇报涉及的遗址覆盖广、时代跨度大,同时包括2项国外发掘工作,田野考古成果丰硕。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在聆听报告的同时,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报告会思想碰撞、精彩纷呈。 ...
 2016年12月28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6年度田野考古汇报会如期在社科院考古所八楼报告厅进行,来自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36位学者对各自田野考古项目进行汇报。本次汇报涉及的遗址覆盖广、时代跨度大,同时包括2项国外发掘工作,田野考古成果丰硕。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在聆听报告的同时,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报告会思想碰撞、精彩纷呈。


汇报会现场
 

现场学者进行汇报
 
  2016年度洪都拉斯玛雅文明城邦科潘遗址的考古发掘

  李新伟研究员对2016年科潘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2016年主要8N-11贵族居址北侧中心建筑进行了解剖、并对北侧东、西两边建筑进行了清理,同时对西侧北部建筑进行了发掘。通过打隧道对北侧中心建筑的解剖工作,考古队对其发展演变有了全面的了解,大致为,第一期有东、西并立的两个台基式石砌建筑,西侧建筑的西侧,外接了一个举行仪式活动的低台。在西侧建筑台基的东北角下面,发现一座开口为圆形的墓葬,出土5件陶器,2件玉耳饰和3件玉坠。第二期居住者则将两个台基连接成一体,在中间和东、西两侧建设三座建筑,开创了一个台基三座殿堂的模式。在一期西侧建筑的外接低台的东侧发现一座石砌墓葬。墓中有两具人骨,随葬有7件有精美彩绘的陶器;第三期居住者拆毁正殿,建造了一个前、后各有4个立柱的临时建筑,并在中部建设了高大的有13组交叉火炬图案装饰的台基,在其上建设了重生的主殿。可以说8N-11庭院这一复杂的建筑演变过程体现了科潘兴衰史。考古队在西侧北部建筑正面墙体门两侧的位置,各发现一组保存基本完整的长方形马赛克式拼接的浅浮雕雕刻,整体表现的是玉米神深入冥界等待重生的意象。同时在正面和背面墙体的上部,各发现3组拼接式立体雕刻。每组雕刻表现的都是玉米神在冥界神鸟腹中完成躯体重组,神鸟奋力飞升,头部和颈部幻化成羽蛇神状,协助玉米神脱离冥界,重获新生的场景。建筑西侧墙体的倒塌堆积中,发现4件蜈蚣头部雕像和水滴图案,也是表现冥界的意象。这些精美雕刻的发现上述发现充分表明此贵族家庭与王室的亲密关系和重要地位,引起学界高度关注。

  2016年度河北泥河湾盆地西白马营遗址的考古发掘

  周振宇副研究员对2016年泥河湾盆地西白马营遗址的发掘、桑干河流域的调查和试掘等工作进行了介绍。今年泥河湾盆地西白马营遗址的发掘工作主要在Ⅰ发掘区和Ⅱ发掘区、Ⅲ发掘区进行。Ⅰ区即1985年发掘区,发掘目的是理清当时发掘地层不清、文化遗物搜集不全的问题。2016年仅发掘5个水平层,获取文化遗物300余件。Ⅱ发掘区发掘出土了动物骨骼化石、动物牙齿化石、石制品种类、数量丰富。其中水平层6层底8层表发现有古人类生活面,该层面发现有大型动物肋骨及脊椎骨,动物化石周边分布有大型砾石砍砸器,这是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以及可用作石砧的大型砾石,推测为古人类猎杀解肢动物的场所。在Ⅲ发掘区,共获取文化遗物1600余件,含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烧骨、鸵鸟蛋皮、碳粒、以及零星螺壳。其中13水平层至15水平层间发现古人类生活面,该层面发现有两处用火遗迹、以及大型石板、砾石砍砸器,周边分布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2016年的新发现为我们探寻泥河湾盆地距今2-5万年人类生存模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6年度陕西地区的考古发掘

  王小庆研究员介绍了2016年陕西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龙王辿遗址第四地点的发掘。2016年陕西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主要集中秦岭北麓的山前地带、秦岭南部的商洛、汉中地区和关中北部地区。通过一系列的田野工作,调查队明确了西安沙河沟遗址,商州紫荆遗址,黄龙杨家坟遗址,半截沟遗址有明显的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的堆积,为进一步推动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龙王辿遗址第四地点的发掘工作于2015年启动,2016年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出土遗物包括燧石、石英、石英岩及玉髓的石片和细石器、细石叶,并发现有石块堆积的遗迹现象,为我们了解当时人类的技术体系和生活形态提供了新的资料。在最后,王小庆表示希望通过以后的考古发掘工作和调查,为探明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深入探讨我国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南方地区稻作农业的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新的线索。

  2016年度贵州牛坡洞遗址的考古发掘

  付永旭助理研究员介绍了2016年牛坡洞遗址第5个季度的发掘工作和主要考古收获。2016年发掘面积约20平方米,重要的发现为在遗址A洞内(AT10401)发现属于第二期文化的早期墓葬一座,保存较好,蹲倨葬,墓主为女性。在B洞前也发现一座属于第三期文化时期的墓葬,仰身屈肢,墓主为男性。在A洞内发现有活动面,活动面主要是有大量石灰岩石块铺成,其中夹杂有少量动物骨骼。其中,在AT10102发现的活动面上,除了有少量兽骨之外,还有较多工具,如石锤、小型磨制石斧以及燧石打制石制品等。出土遗物中有以各种类型的燧石、硅质灰岩等为主要原料的细小打制石制品,骨器和陶器数量较少,骨器主要是骨锥和骨铲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破碎严重,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在发掘过程中,为全面地获取遗址内所保留的文化及自然信息,对遗址内对每一地层及遗迹的所有堆积物进行筛选,并对发掘出土的所有土样全部浮选和水洗,同时采集土样、木炭等样品,为相关科技考古提供相应的样品。以便对遗址进行全面的了解。牛坡洞遗址的发掘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序列。遗址中发现的完整墓葬,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洞穴遗址中不见墓葬的空白。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提供了重要线索。首次在贵州区域内的以细小打制石制品为主要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识别出细石器制品。对于认识贵州地区史前文化特征和内涵,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特别是洞穴遗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确立贵州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探讨整个黔中地区的洞穴遗址、贵州史前史、云贵高原地区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史前人类行为模式、人类体质、古代环境及其变迁和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场学者进行汇报

  2016年度福建西北部山区与沿海岛屿的史前考古调查与试掘

  周振宇副研究员主要介绍了2016年湖村盆地史前洞穴遗址和平潭岛史前遗址调查与试掘工作的概况。2016年考古队对湖村盆地的无底洞遗址、官家墩溶洞遗址、天地洞遗址、老虎岩遗址进行了试掘,在无底洞、老虎岩、天地洞均发现有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面,出土陶器、石器、动物化石、螺壳、碳粒等多种文化遗物。可以确认湖村盆地内保存有丰富的史前考古遗址、化石地点,年代跨度距今5000年至数十万年。同时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社科院考古所组成“平潭史前遗址考古调查队”在平潭主岛共发现遗址13处。基本摸清平潭主岛史前遗址的分布规律、范围和埋藏情况,取得重大收获。发现的旧石器遗存包括石核、刮削器、石片、断片、微片、断块等。遗址年代距今约1-3万年左右。这些发现不仅将平潭岛的历史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也为我们解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2016年度山东日照尧王城城址的考古发掘

  梁中合研究员介绍了2016年山东日照尧王城城址的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2016年发掘的遗迹主要有城墙、城壕、建筑基址、器物坑、灰坑等。其中重要收获主要有,1.外城城墙的发现与确立:2016年最重要的发现是第三圈城墙和环壕的确立。通过发掘可知外城南城墙的墙体呈东南—西北走向,在筑墙前先去除地表原生土至基岩,再基岩上平铺一层石英石作为墙基,最后在铺石上构筑城墙。这一在城墙下铺石块的做法在史前城址中目前只见于良渚古城,主要是为防止墙体位移和起到地基的作用。根据出土遗物推断外城南城墙始建年代和使用年代最早为龙山文化早期并一直延续的龙山中期阶段。根据目前勘探和发掘的认识结合地形、地貌、河流等因素认为,尧王城城址的覆盖范围应在近400万平方米。这是目前黄河下游地区保存最为完好、延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2.城内遗址的年代与范围的确认。3.内城核心区发现成排建筑基址,为我们探讨城址的布局及关系通过了重要的资料。4.清理出大量灰坑和器物坑,器物坑出土陶器大部分器物可复原。以泥质磨光黑陶数量最大。2016年尧王城城址的发掘确定尧王城城址外城的存在,同时基本搞清了外城址的年代、性质、范围、结构等问题。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尧王城的整体布局、结构、性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6年度安徽蚌埠双墩与亳州后铁营遗址的考古发掘

  张东助理研究员介绍了2016年蚌埠双墩与亳州后铁营遗址的考古发掘概况。2016年主要对双墩遗址核心台地进行了试掘,新发现的坑状遗迹是又一个新的发现,这些坑状遗迹从底层叠压关系上来说属于双墩文化最晚期的文化堆积,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遗址西部的陶片兽骨堆积和台基顶部的坑状遗迹均晚于③层,时代相当,坑状遗迹的性质目前尚不明确。坑状堆积很可能具有某种储藏功能,坑内堆积大都经过人力夯打,与西部发现的人工铺垫陶片、兽骨堆积存在密切关系。为了解居址与墓地的关系,2016年对后铁营遗址的村东、村南台地进行了发掘。在村东台地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早期的房址、灰坑、灰沟和大量的柱洞等遗存。其中F1平面呈圆形,建筑先挖基槽,然后在基槽里挖洞立柱,其内发现南北1.9、东西1.2米坑,包含少量陶片、兽骨、蚌壳,其中蚌壳数量最多。可能与临时的棚柱建筑有关。在村南台地则发现了红烧土堆积,可能为聚落内核心居住区。通过浮选土样和兽骨采集,发掘结束后,选取遗址边缘区域采集柱状土样用于古环境复原。另外,浮选的初步结果来看,炭化作物中粟、薏苡的出土概率较高。通过对出土兽骨的鉴定可知鹿科动物和猪骨占绝对多数,其中野猪数量占有很大比重,水生软体动物数量也很多。这位我们研究聚落内人群的食物结构、生业模式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016年度湖北沙洋城河遗址的考古发掘

  彭小军助理研究员介绍了2016年湖北沙洋城河遗址的发掘概况。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后港镇双村村十三组、龙垱村三组。2016年在中部台地发掘区已发现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灰坑、房址、墙体等多处遗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考古发掘显示,中部台地存在一组大型建筑,整个建筑区南北残长约27.1米,东西残宽27.8米,总面积近约800平方米。推测该建筑大致呈“凹”字状,略偏西北-东南向,可能分为东西两座建筑,两座建筑之间以长墙相连,内设“庭院”(或广场?)。由于后期多次扰建,东侧建筑保存极差,仅余墙基残段,从地层关系和出土器物组合来看,该建筑年代当属屈家岭文化晚期。同时,考古队对遗址西北高地进行了解剖性发掘,大致了解了该区域的地层堆积状况。并继续对城河遗址周边8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发现史前遗址点6处,为进一步理解城河遗址的“点-面”结构提供了新的资料。


现场学者进行汇报

  2016年度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的考古发掘

  郭志委助理研究员对2016年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的地层堆积、重要遗迹遗物进行了介绍。2016年发掘工作主要在遗址南部的巴马峪沟北侧瓦家坪开展,清理出各种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遗迹49处,包括房址2处,灰坑36个,墓葬9座,沟2条。比较重要有F1,为白灰地面建筑,上半部损毁,下半部保存稍好。房址坐西朝东,可分为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部分大致为圆形,南北约4.52-4.73米,东西约3.72米。明确可辨部分主要有白灰地面、墙壁、中心灶、壁灶、柱础、门道等。其中白灰地面主要见于室内周边近墙壁处,中部损毁。墙壁保存不好,为掏挖生土形成,中心灶位于室内中部,直径约70厘米,包含大量烧土块、粒及炭屑,应是长期烧火所致。壁灶有两处,位于室内门道两侧。柱础明确可辨者有两个,位于室内中部偏南侧,圆形,柱心底部及四周经多次夯打,致密坚硬。门道位于房址东部,室外部分主要为院落和少量遗迹。在已清理院落内见有1处明确柱础和4处疑似柱础,其中有4个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推测可能与室外附属建筑有关。根据房址形制、建造方式并结合相关地层的出土物,初步判断F1为齐家文化房址。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大多未见葬具及随葬品。2016年马家窑遗址的发掘收集了大量陶、石、骨等人工遗物和自然检测样品,进一步丰富了学术界对马家窑遗址不同时期文化堆积及各类遗存的认识,为马家窑遗址的保护、开发及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6年度成都平原青白江区域的考古调查与试掘

  叶茂林研究员介绍了成都平原青白江区域的试掘和考古调查工作。考古调查,主要是沿青白江和毗河进行。以曾发现乌木的几处地点为线索,对毗河沿岸的祥福镇范围做了重点考察。2015的发现证明万年村地点就是古遗址,已确认了乌木与遗址的关系。今年又一次证明了散货物流园区3号路基槽发现的遗存与乌木也有关系。通过考古调查,在青白江南岸找到两处可能与三星堆遗址相关的地点。其中青白江新客运站对面空地上的剖面暴露了较好的堆积层,可以判断为三星堆文化遗址,地层中采集到典型陶片及石器,还可见烧土遗迹。距离三星堆遗址仅约几公里,这是本次调查的突出成果。最后叶茂林研究员认为青白江河流与三星堆遗址距离更近,青白江沿岸发现更多早期遗存的可能性很大,极有潜力。他十分期待继续扩大课题的调查范围,加大青白江沿岸考古调查工作,以期深入探寻相关问题。

  2016年度河南新密新砦遗址的考古发掘

  赵春青研究员对2016年河南新密新砦遗址的主要发掘收获进行了介绍。2016年考古发掘的主要目的是查明遗址高台地浅穴式大型建筑南部情况,发掘面积 2022平方米。主要文化遗存包括王湾三期文化的文化遗存、新砦期的文化遗存、二里头一期文化遗存、历史时期文化遗存。其中新砦期的文化最为丰富,几乎遍布所有探方,文化遗迹主要有房址17处、墓葬30余座、灰坑450多个、祭祀坑4处、陶窑1处等。出土了陶器、骨器、石器、玉器、铜器等遗物,其中一件彩绘陶鸟残长16厘米,残高7厘米。与彩绘陶鸟伴出的器物有豆、钵、碗、瓮、折肩罐、盆、器盖等陶器,兼有石镰、石刀、石凿、石锛、石钺(残)等石器及卜骨等文化遗物。还发现完整带针孔的骨针以及用马肩胛骨做的卜骨、鹿角权杖、人骨穿孔、石矛、带有朱砂的石祖,青铜錾、青铜刀等。出土的陶鸟、青铜器等遗迹遗物,再次说明了新砦遗址的高台地,是该遗址中心区该区域的重要性。目前,新砦遗址仍未发掘出高等级遗迹,这究竟是尚未发现还是新砦期尚未有二里头三期那样规模的大型宫殿?

  2016年度新疆温泉县呼斯塔遗址的考古发掘

  贾笑冰副研究员介绍了2016年温泉县呼斯塔遗址的考古发掘状况。2016年呼斯塔遗址的发掘,主要围绕黑山头和冲积扇分别进行。其中冲积扇发掘一处由长方形主体建筑、前室、西侧室、院落、院墙组成的建筑组合,面积为5000余平方米,这是目前已知的西天山地区面积最大的建筑组合。并在主体建筑西南角,发现一座祭祀坑,出土了人骨、陶器、铜器等遗物,其中角柄青铜短剑(刀)和角柄青铜锥保存完整、做工精良,是目前亚欧草原地区最为完整的角柄青铜武器,十分珍贵。长方形建筑组合的复杂结构、庞大规模和精美的出土遗物,对我们认识这一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北侧,分布着一道由西墙、北墙、东墙构成的“倒U字”形墙体,墙体结构与大型建筑组合墙体一致,这道墙、大型建筑组合及其他居址建筑组成了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据此推测可能是一处青铜时代早期的城址,有望填补新疆地区这一时期城址的研究空白。另外,黑山头在居址地面上发现两具完整的马头,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马的证据,为解决中国家马起源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呼斯塔遗址的发掘将为研究亚欧草原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结构提供重要资料。


现场学者进行汇报


  2016年度河南安阳洹北商城与殷墟的考古发掘

  何毓灵副研究员介绍了2016年洹北商城、豫北纱厂及大司空村东的发掘工作。洹北商城发现房基5座;道路9条。墓葬45座;灰沟8个,灰坑361座、水井7眼。洹北时期的灰坑较多,坑内包含物多为陶器残片,另有大量卜骨、卜甲。在发掘区中北部灰坑中发现有大量的铸铜遗物如陶模、陶范、磨石、陶鼓风嘴、坩埚残块、铜渣,以及制骨遗物如骨器成品、半成品、骨料、废料、边角料等。另外,中北部有些灰坑底部,大量分布着不规则小凹坑,推测这些可能是制作陶范时的洗泥坑。7眼水井中的6眼集中分布在两个探方内,时代虽有早晚,但如此密集的水井,显然超出了生活用水的需求,可能与手工业生产用水有关。此次发掘的遗存仍属洹北商城早、晚两期,其中早期遗存更为丰富些。应是洹北商城时期的铸铜、制骨作坊遗址。相关遗存主要分布于发掘区中北部,出土陶范多为红褐色,火候低,碎小。与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铸铜作坊出土陶范相比有明显不同。铸铜、制骨作坊的首次发现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手工业生产区与大城、宫城的相对位置关系。洹北商城铸铜作坊的发现,填补了中商时期青铜礼器铸造作坊的空白,据此我们可以很好地研究自商代早期郑州商城直至商代晚期殷墟铸铜技术的演化、发展。对研究殷墟时期中国青铜器第一个鼎峰时期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同时,对于认识洹北商城的性质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除此之外,2016年度,安阳队为配合基本建设,还在殷墟范围内对大司空村东、纱厂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

  2016年度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赵海涛助理研究员通过工作缘起和思路、主要收获和发现意义三个方面介绍了二里头遗址5号基址的发现、发掘情况。5号基址坐北朝南,方向约为南偏东4.5度,由至少四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包括主殿和院内路土,主殿以窄墙间隔成不同的房间。5号基址的四进院落自南向北分别编为1~4号院。1号院主殿至少由三室组成,每室以窄墙间隔。2号院主殿东西总长度约11.2米、南北宽度约4.5米,面积约50平方米,面宽2间。2间南侧均有门道。3号院主殿东西总长约34.6米,南北宽约7~7.35米,总面积约250平方米。根据残存现象及4号院的情况,推测3号院原东西面宽5间,各室南侧均有门,4号院主殿东西总长约34.5米,南北宽约5.2~5.3米,总面积约182平方米,面宽5间。5号基址的2、3、4号院内分别发现有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的墓葬。墓葬规模较大,出土有铜器、玉器、绿松石器、漆器、白陶器等器物。这些墓葬打破5号基址的夯土和路土,其上又覆压有路土,明确是在5号基址使用时期埋葬的。5号基址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对理清二里头文化早期宫室建筑、宫殿区布局等问题有重要意义。其内发现的多座贵族墓葬,为认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墓葬制度、研究5号基址的时代和性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汇报会现场
 

  2016年度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钻探

  高江涛副研究员对2016年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勘探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2017年的考古工作进行了展望。2016年对疑似东南门址和东南拐角处的角门遗迹进行了揭露,基本弄清了二者的平面布局结构。通过对东南拐角的发掘可知,宫城城墙Q10与Q16之间存在缺口,应该是一处出入宫城的侧门,生土过梁宽10余米,暂称“东南角门”。另外,在Q16基槽外侧还发现有一处磉墩类柱础。宫城南门位于宫城南墙Q16东南段,仅余夯土基槽部分,平面近似“阙楼式”城门,ⅠFJT8的东侧夯土基址被大南沟冲掉一部分,西侧夯土基址保存基本完整,墙基槽内夯土与宫城城墙Q16相接并连为一体,初步判断ⅠFJT8在陶寺文化早期始建,至少延续使用至陶寺文化中期偏晚阶段结束。两处门址的发掘表明宫城周匝沟装夯土防御工程确为城墙夯土基础,而不大可能是壕沟,宫城东南门的“阙台”或“观台”基槽的开挖同宫城最初的围沟开挖并非同期,可能略晚,但是二者夯筑墙体确是同时一体夯筑的,而陶寺早期外城西墙疑似线索的发现,意味着陶寺早期外城很可能可以封闭起来,从而使陶寺早期城址真正完整。

  2016年度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

  宋江宁助理研究员对凤雏甲组东侧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F6和凤雏南西周早期夯土带的发掘工作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它们的形制、性质进行了阐述。夯土带位于凤雏村近南侧,东西长约800米。由中间的两道夯土和两侧的护坡共四道组成。每道夯土都是分块夯筑而成。夯块大小不一。目前夯土带的性质还不十分清楚,但夯土带与凤雏建筑群相聚仅百米,无论夯土带为城墙或大坝,二者之间的联系可能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后续考古队需要继续开展田野工作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F6发掘可知,其整体形制为由东西南北四座夯土基址围起来的一座四合院,西侧附带一个小院。南部夯土基址上发现一座由东西北三堵墙围起来的建筑遗存,目前发现其形制与南昌海昏侯大墓前的祠堂相近,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通过出土遗物及形制初步F6始建于西周早期,西周晚期时废弃。F6的整体风格延续商式,与凤雏甲组、F3的建筑风格、方向、时代都保持一致,三者组合为目前周原遗址早期范围内面积最大者,因此其使用者可能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统治者。夯土带与F6的发掘进一步提示我们,贺家北区域可能一直是周王室所在地,为我们重新理解凤雏建筑群、各组建筑和甲骨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背景。
 


汇报会现场
 

  2016年度河南偃师商城宫城遗址的考古发掘

  谷飞研究员介绍了偃师商城大型祭祀坑发掘以及宫城复查工作。祭祀坑形制大致呈南北长的不规则椭圆形,总面积接近200平方米,坑内堆积丰厚,最早的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2段,2段地层在祭祀坑中部的地方出有较多的以牛骨为主的兽骨。随后是第二期3段的堆积,坑内大部分的祭祀用猪出自此层,也证实了地层关系上的判断。谷飞还对祭祀用猪骨的出土状况进行了详细介绍。祭祀用猪骨情况主要有坑外、坑内之分。其中之一是大型坑状遗迹的边缘外侧,主要分布在大坑的北缘外、东缘外,南缘外仅一例,其中北缘外是以若干猪坑的形式埋猪,每个坑内数量不等,最多的有6个。在祭祀坑东北部外侧发现一条南北向灰沟,在沟的底部发现有7具猪骨(包括1987年解剖沟内发现的1具)。同时,2016年宫城复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收获包括:确认一号宫殿存在三次建筑过程及建筑结构、确认七号宫殿在其晚期时进行过改建、理清了三号宫殿南庑基址、通过解剖纠正了原来认为的三号宫殿东侧西庑早、西侧西庑晚的认知,其西侧西庑为早期建筑,东侧西庑为晚期补建、第三期宫城西墙在时间上早于三号宫殿,应为宫城第二期时的建筑遗迹、否认了五号廊庑外侧存在夯土墙的认识,应为木骨墙的结构、通过第六号宫殿东庑及其东侧庭院,发现了穿过东庑门的排水道,获得了确定六号宫殿所属年代的准确资料、新发现并发掘了位于五号宫殿东北部,在时间上早于五号、六号宫殿的大型祭祀坑遗迹,为研究宫城布局提供了新的资料。

  2016年度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

  2016年,苏州木渎古城项目持续对城址展开工作,主要进行了四项发掘和研究工作。唐锦琼副研究员对此进行了介绍。它们主要有:木渎古城水环境的探索、五峰北石器加工作坊遗存的发掘、合丰小城D161的发掘和230省道工程二期的发掘。通过考古勘探和试掘工作,在五峰地点发现多处河道贯穿其间,搭建起此区域的基本框架和布局结构。确认了合丰小城的城壕,还发现合丰小城与外界(箭泾河)连接的通道。通过对城址内主要水系,胥江、箭泾河和木光运河沿线的钻探工作,发现河道沿线并未有显著加宽和泛滥的迹象。如胥江原有宽度仅比现有河道加宽约5-10米,木光运河原有宽度仅比现有河道宽约5米。2016年还对徐家坟西一处地点进行了试掘,共发现各类石制品3800余件,包括成品,半成品、胚料,石片,以及磨石等,构成一处完整的加工链。这批材料应属于废弃堆积。在彭家墩西,韩家湾村东的地面上曾采集到过数量丰富的石制品,材料、形制等均与此次发掘一致。两处遗址仅相距100米,应属同一遗址,可命名为五峰北石器加工作坊遗址。这批材料将为研究良渚文化石器制作工艺提供重要参考。

  (审核:刘国祥)


 

作者:李来玉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二里头遗址

马家窑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