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安家瑶 | 纪念马得志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摘要:   一、马得志先生生平  马得志,原名马德池,1923年7月19日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关山沟。1941年,马得志从沈阳的奉天日语学院商科毕业,因不愿为伪满政权服兵役,就和几个同学结伴回到关内,几经周转,在山东济南附近的禹城县文昌阁小学当了教师。在文昌阁小学期间,马得志与禹城师范教师于劲心女士结识相恋。任教期间,马得志积极靠近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
   一、马得志先生生平

  马得志,原名马德池,1923年7月19日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关山沟。1941年,马得志从沈阳的奉天日语学院商科毕业,因不愿为伪满政权服兵役,就和几个同学结伴回到关内,几经周转,在山东济南附近的禹城县文昌阁小学当了教师。在文昌阁小学期间,马得志与禹城师范教师于劲心女士结识相恋。任教期间,马得志积极靠近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1944年夏天,日本宪兵队疯狂镇压抗日活动,逮捕了大批共产党人和抗日人士,马得志也没能幸免。在宪兵队遭受严刑拷打后,他又被掳到日本石川县七尾港口做劳工。繁重的体力劳动,再加上营养极度不良,许多劳工都病倒了。因为马得志懂日语,就出头与日方交涉给中国人看病,在中国劳工中有较高的威信。1945年8月后,七尾港口的日方工头仍然隐瞒日本投降的消息,马得志偶然发现日文报纸上刊登日本投降的消息,并告知了工友们,大家群情激奋,立刻发起了暴动。1945年底,这批劳工中的存活者终于得以回国,许多人留下伤残和疾病。马得志也得了肺结核,回国后在于劲心女士家休养了近一年,终于得以康复,并与于女士结为伉俪。1947年,马得志进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工作。

  1950年5月,在原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马得志进入考古研究所,成为建所亲历者之一。他在进入考古所前并没有学过考古学,是作为一般技术人员入职的。在当时,考古学是门新兴学科,特别是田野考古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亟缺科研人员。经过人生坎坷的马得志,分外珍惜来之不易的研究所工作机会,一切从头学起。

1950年春安阳殷墟发掘前合影

(右起:安志敏、马得志、郭宝钧、赵铨)

  1950年10月,马得志参加了以夏鼐为队长、郭宝钧为副队长的发掘队,赴河南辉县琉璃阁进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后的首次考古发掘。在琉璃阁的发掘中,第一次找到了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遗迹,第一次成功地剥离出战国木车的遗迹。又在固围村发掘了三座战国时期的魏国王室大墓。

1950年冬辉县发掘工地(前排中手持铁锨者为马得志)

  1951年,马得志参加豫西发掘团,对渑池仰韶村等遗址进行了试掘。同年,参加了北京西郊董四墓村的明代万历、天启二帝的嫔妃墓的发掘。夏鼐看马得志勤勉好学,介绍他到北京大学旁听、进修。这个时期,他勤奋学习,从来没有在深夜两点前睡过觉。妻子于劲心挑起全部家务的重担,支持马得志学习和田野工作。

1951年春豫西调查(右起第一位骑驴者为马得志)

  1953年在安阳大司空村墓发掘时,马得志已能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在大司空村的发掘中还发现了一座唐代墓葬。也正是这次发掘,马得志对隋唐时期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其一生的学术追求。

  1954年,马得志在洛阳旧城西郊进行勘察发掘,在涧河东岸发现东汉时期的洛阳县,参加了洛阳中州路修筑工程中的发掘任务,发掘了多座东周墓葬,为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提供了标尺。

  1955年,马得志参加洛阳西郊的发掘,在汉代河南县城遗址内发现汉代的砖砌房基和仓、水井、石子路等遗迹。

  1956年10月,王仲殊主持汉长安城的全面勘察,马得志参加了汉长安城的勘察,对历史时期的城址产生浓厚的兴趣。

  1957年3月,考古研究所组建了西安唐城队,马得志任队长,主持了对唐大明宫遗址的勘察发掘。通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基本判明大明宫的宫城范围、城门位置,以及主要宫殿和太液池、水渠的分布情况,并且发掘了麟德殿、玄武门、重玄门等遗址。1960年,他又主持发掘了大明宫的主殿——含元殿。

  1958年6月,马得志主持勘察了唐兴庆宫遗址,发掘了宫城西南部城墙、勤政务本楼基址和其他建筑遗迹。

  1956-1958年,在西安配合建筑工程中,马得志主持发掘了多座隋唐墓葬。

  1959-1961年,西安唐城队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7年所做勘测的基础上,对唐长安城外郭城、宫城、皇城的范围,主要街道和里坊进行全面复查与核实,绘制了长安城遗址的实测图和复原图,并对东市和西市遗址做部分发掘。

马得志在核对唐长安城平面图

  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而停顿的中国考古工作重新启动,马得志抓住这个机遇,主持发掘唐长安外郭城南面正中的明德门遗址。

  自1973年起,马得志开始勘察发掘唐青龙寺遗址,主持揭露了青龙寺西部的一座殿堂遗址和一座塔基。1979年再次发掘,揭露了两个伽蓝院落。

  1978-1981年,马得志得知麟游县城于20世纪60年代逐渐搬迁到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上,遗址正面临着破坏,立即带领唐城考古队对麟游唐九成宫遗址进行勘察,完成了前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20世纪80年代,马得志主持发掘大明宫清思殿遗址、三清殿遗址、含元殿前东朝堂遗址、大明宫翰林院遗址、含元殿东侧的含耀门遗址。在长安城范围内,马得志主持唐西明寺遗址的第一次发掘,部分揭露了西明寺遗址的一个院落,出土了刻有“西明寺石茶碾”铭文的茶碾。

刻有“西明寺石茶碾”铭文的茶碾

  1986年,西安明城墙整修,马得志主持发掘了包在明代城墙内的唐代皇城含光门遗址。

  1989年马得志退休,曾返聘回考古研究所继续工作。

  1995年后马得志投身到为中国强掳赴日劳工争取权益的事业中。应日中友好协会邀请,他曾多次赴日参加中日合办的中国劳工情况调查,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不了解中国劳工真相的日本人进行宣传,还到日本国会做了演讲和答辩,呼吁议员们正视历史真相。在此期间,他还随同日中友协的调查员及律师3次赴河南农村访问、查证幸存的劳工。1997年在成立“中国被强掳日本劳工联谊会”时他被推举为会长,为幸存劳工和遇难劳工向日本政府和加害方企业进行诉讼,伸张正义,后因高龄退居为名誉会长。

马得志在日本参加赴日劳工维权活动

  二、研究领域和学术贡献

  1、田野考古成果卓越

  马得志近40年的考古田野工作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陕西西安隋唐长安城、唐大明宫和陕西麟游县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唐长安城规划宏大,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通过考古勘察确认: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外郭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外郭城内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将城内划为110个里坊和东市、西市。里坊内分布着居民住宅和寺观。东市、西市是商业区。唐长安城规划整齐、布局严谨,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考古勘察探明了隋唐长安城的范围布局,对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为隋唐长安城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1996年4月,马得志(中)与安家瑶(右四)、

冯孝堂(右二)等在含元殿遗址发掘现场

  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三个宫城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宫城。龙朔三年(663年),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建成,唐高宗正式在大明宫听政。此后二百余年,大明宫都是主要的朝会之所,是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明宫平面呈纵长方形,因地形所限,北部稍窄,四周宫墙围绕,设十一座宫门。丹凤门为正南门,玄武门为正北门。大明宫规模宏大,占地总面积约3.2平方千米,是太极宫的两倍,是北京明清紫禁城的4.5倍。大明宫布局分明,前朝后寝,即南半部为政务区,北半部为生活区,两区之间有宫墙相隔。在前朝区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大殿建筑。这种三大殿的布局直接影响到宋、明、清。

  隋仁寿宫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是隋文帝最喜爱的夏宫。唐太宗于贞观五年(631年)依隋宫原址修缮,改称九成宫。唐太宗多次到九成宫避暑。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考古发掘,揭示出一处隋唐皇帝避暑离宫的规模和建筑形制,获得了极其珍贵的隋代宫殿的实物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唐九成宫37号殿址全貌

  马得志在进行隋唐都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勘察方法,着重了解都城的整体规划,首先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再以城门为基点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至于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提供的线索,根据地面现存的古代建筑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重点钻探、发掘,可以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遗迹、遗物的学科,考古学家也必须是实干家,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无法进行田野考古工作。马得志在田野考古中硕果累累,与他在实际工作中锲而不舍,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善于与人沟通,解决各种难题的工作能力分不开。

  2、 重视考古报告整理出版

  马得志在主持考古发掘的同时,重视考古简报和报告的整理出版。他主持编写了考古发掘报告《唐长安大明宫》《唐长安城郊隋唐墓》《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等,推进了隋唐考古学的研究。

  《唐长安大明宫》发掘报告是根据西安唐城队1957年3月-1959年5月在大明宫遗址上的勘探和发掘成果而整理的,是研究唐代宫城建制的第一本正式报告,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长安城郊隋唐墓》没有人们常见的分类排比、分类分式及分期,而是采用大致相同的体例,对一座隋墓和五座唐墓分别进行叙述。这种编写体例别开生面,使读者对隋唐的重要墓葬留下一个更完整的印象,并通过这些现象去探讨更深的问题。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是马得志主编的另外一部重要考古报告,是研究隋代和初唐宫廷建筑的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左:《唐长安大明宫》《唐长安城郊隋唐墓》

右:《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唐长安城青龙寺遗址》

  3、关注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展示

  马得志不仅是一名考古学家,也是文物保护专家。他在考古发掘的同时,思考着如何将这份文化遗产留给子孙后代。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还没有太好的手段保护发掘后的遗址,他认真地执行发掘后的回填,以利于考古遗址的保护。在马得志等考古工作者的积极呼吁下,唐大明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和唐长安城遗址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2007年10月,马得志最后一次来到含元殿遗址,在复原建筑前留影

  20世纪80年代,马得志以麟德殿为试点,邀请古建专家杨鸿勋设计,尝试以唐代建筑的风格,将麟德殿夯土台基本体保护起来,不仅完好地保存了唐代遗址,还实现了展示功能。这在当时是一次难得的实践。他还积极争取征购含元殿遗址的土地为文物用地,为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的启动和2007年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奠定了基础。马得志热爱考古事业和文物保护事业,注重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的理念。由于马得志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贡献,2009年6月他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文博事业六十年杰出人物奖。

  4、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中国隋唐时期与日本的交流密切,因此,日本的考古学者对隋唐长安城和唐大明宫的考古发掘非常关心,也十分尊敬发掘者马得志。《唐长安大明宫》考古发掘报告供不应求,被日本青云印刷有限株式会社再版,在北九州书店发行。1981年10月,马得志受邀访问日本,在京都、奈良和神户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以“青龙寺”和“唐长安城和大明宫”为题做了公开演讲。此后,马得志多次应邀赴日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多所大学和考古所做唐长安城、大明宫、青龙寺、九成宫等有关的学术演讲和电视演讲,宣传中国考古成果,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1994年9月,俞伟超(前排左6)、马得志(前排左5)等与ICOMOS专家在大明宫遗址

  三、主要论著目录

  马得志.1955. 安阳大司空村的一个唐墓.考古通讯,(4):54-56。

  马得志,周永珍,张云鹏.1955. 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25-90。

  马得志,张正龄.1958. 西安郊区三个唐墓的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42-52。

  马得志.1959. 唐大明宫发掘简报.考古,(6):269-30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马得志主编).1959. 唐长安大明宫.北京:科学出版社。

  马得志.1959. 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考古,(10):549-558。

  马得志.1959. 唐代长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鎏金茶托子,考古,(12):679-681。

  马得志.1960. 西安元代安西王府勘查记.考古,(5):20-23。

  马得志.1961. 1959-1960年唐大明宫发掘简报.考古,(7):341-344。

  马得志.1963. 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1):595-611。

  马得志.1974. 唐代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33-39。

  马得志.1974. 唐青龙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5):322-32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马得志主编).1980. 唐长安城郊隋唐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马得志.1982. 唐代长安与洛阳,考古,(6):640-646。

  马得志.1987. 唐长安城发掘新收获,考古,(4):329-33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马得志执笔).1987. 唐长安皇城含光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5):441-448。

  马得志.1989. 唐长安青龙寺遗址.考古学报,(2):231-261。

  马得志,马洪路.1994. 唐代长安宫廷史话.北京:新华出版社。

  马得志.2005. 唐大明宫含元殿的建筑形制及其源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681-69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马得志,安家瑶,冯孝堂).2008.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原文发表于《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绩概览·考古学卷》,本网发表时有所删减。)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