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七)| 纪要: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

摘要: 2019年5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第七讲在红五楼5212教室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以《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为题,带来精彩讲座。安老师从玻璃的定义出发,介绍了世界玻璃和中国玻璃的发展简史,以及丝绸之路与玻璃器输入的情况。什么是玻璃讲座伊始,安老师首先介绍了玻璃的相关定义。现在所讲的,一般 ...


2019年5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第七讲在红五楼5212教室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以《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为题,带来精彩讲座。安老师从玻璃的定义出发,介绍了世界玻璃和中国玻璃的发展简史,以及丝绸之路与玻璃器输入的情况。


什么是玻璃

讲座伊始,安老师首先介绍了玻璃的相关定义。


现在所讲的,一般意义上的玻璃是一种人造的固体材料,是经过先熔融、再成型的非晶态无机物。玻璃外表看起来是固态的组织,但其内部保持的是液态的结构,所以也有人将玻璃称之为物质的第四种形态。

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材料是石英砂(SiO2),其熔融温度须达到1600℃以上,这个温度在古代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还需加入如自然纯碱(Na2CO3)、草木灰(K2CO3)、铅丹(PbO)等助熔剂。另外,如果仅有石英质材料,也很难做成器皿,因此还需加入稳定剂——石灰(CaCO3)。这样,经过熔融、成型和退火即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器。

按无规律网格结构学说的玻璃结构模型示意图


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玻璃早在公元前25—23世纪就诞生于两河流域,出现时间比青铜器要晚,但早于铁器。玻璃在历史上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圣经旧约·约伯记》中就记有“黄金和玻璃不能与智慧相比”。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但是由于贸易的流通和地方性的生产,公元前20世纪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玻璃难辨源流。


世界玻璃简史

两河流域(2300—1200BC)

两河流域的玻璃出现最早,但此时玻璃发展较为缓慢。

埃及(2000BC—)

之后的埃及玻璃受到了两河流域的影响。埃及有非常丰富的玻璃原材料,生产时间持续较长。

腓尼基叙利亚(850—100BC)

希腊地中海沿岸集中出现了腓尼基叙利亚玻璃。

罗马(100BC—AD500)

罗马帝国兴起后,罗马玻璃盛行并广泛传播。

萨珊(AD300—700)

罗马帝国衰亡后,伊朗高原的萨珊玻璃随之兴起。

伊斯兰(AD700—1400)

继之伊斯兰玻璃又成为主流。

威尼斯(AD1300—1700)

此后,伊斯兰玻璃又反传到欧洲的威尼斯,威尼斯玻璃对现代玻璃产生了重大影响。

埃及18王朝的玻璃瓶(1400—1300BC,高:10.7cm)


科里特或希腊南部的玻璃珠饰

(1400—1250BC,柱长:1.7—2.0cm)


西亚玻璃珠(1000BC)


腓尼基玻璃人头坠(450—300BC,长5.7cm)


地中海东岸的马赛克玻璃瓶(300—200BC,高18cm)

罗马玻璃

罗马玻璃指的是公元前1世纪-公元6世纪在罗马帝国范围内生产的玻璃产品,它是在两河流域玻璃、埃及玻璃和希腊玻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1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罗马玻璃仍然是一种贵族阶层享用的奢侈品,这一时期的玻璃大多数采用铸造型压法,以彩色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为主。这时吹制法已经发明,这种方法简化了生产,降低了成本,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使得罗马玻璃的发展突飞猛进。至公元2-3世纪,吹制法已经相当成熟,罗马玻璃数量骤增,玻璃器不再仅是奢侈品,已开始成为普通人可以使用的日常用品。而且玻璃的透明度增高了,装饰手法也多种多样。


地中海东岸的马赛克玻璃

(200BC—100BC,直径:12.4cm)


意大利玻璃鱼形器盖(AD100,长:33.7cm)


公元前1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海岸的玻璃“吹制法”


吹制成形的鸟形玻璃,盛装香料(AD100,长:11.7cm)

萨珊玻璃

萨珊玻璃是伊朗高原公元3-7世纪的玻璃产品。它继承了罗马玻璃技术,造型古朴,喜欢用连续的小圆形作装饰。其加工手法是冷加工雕琢和热塑相结合。


伊朗萨珊玻璃杯(6世纪,高8.1cm)

伊斯兰玻璃

伊斯兰玻璃在公元7世纪兴起,并很快占领地中海东岸和伊朗高原两个玻璃制造中心。它在工艺和器形上直接继承了罗马和萨珊玻璃传统,到9世纪形成独特的风格。伊斯兰玻璃采用冷加工的雕刻、刻纹和热加工的贴塑、堆砌,玻璃上施釉彩和金属光泽的绘画。


西亚或埃及的伊斯兰玻璃瓶,采用套色浮雕

(AD10,高16.0cm)

威尼斯玻璃

威尼斯玻璃起自13世纪,15-17世纪是其鼎盛时期。威尼斯玻璃最重要的技术突破是解决了玻璃中的气泡问题,生产出无色透明的水晶玻璃。当时的威尼斯依靠着玻璃贸易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为了能赚取更多的外汇,威尼斯曾试图以防火为由将玻璃匠人集中到玻璃岛上,并且给予工匠很高的社会地位以留住更多的玻璃工匠,但这仍挡不住威尼斯玻璃手艺的外传。


威尼斯缠丝玻璃杯(AD1600—1700,高34.9cm)


蜻蜓眼与中国玻璃的起源

中原地区最早的玻璃出现在春秋末年,它的产生和使用都是与贵族相关的。经过检测,中国最早玻璃的成分为钠钙玻璃。其中最为典型的玻璃器是“蜻蜓眼”,它的突然出现暗示中国最早的玻璃很可能是舶来品。


中原地区最早的“蜻蜓眼”玻璃出土于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年代为春秋末年。经过检测,这些“蜻蜓眼”均为钠钙玻璃。经考证铜器铭文,知该墓主是吴国太子夫差的夫人。“玻璃眼”出土于墓葬的主棺,是墓主随身佩戴的装饰品。另外,在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剑格上也镶嵌有两块蓝色的玻璃,亦是钠钙玻璃。吴越是东南沿海国家,所以这时期玻璃有可能是通过海上路线进口到我国东南沿海。此外,在更早的新疆轮台群巴克墓群中(公元前8-5世纪)发现也有“蜻蜓眼”,该墓群正处在丝绸之路上,这说明西亚玻璃珠饰也有可能经中亚游牧民族的中介,作为贸易品进口到中原地区。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玻璃蜻蜓眼(春秋末年)

“蜻蜓眼”进入中原后受到了贵族的喜爱,这使得中国的匠人开始纷纷仿造。至战国中晚期,我国已经能够制造外观上与西亚相似,而成分又完全不同的玻璃珠。这种受西亚影响新建立起来的玻璃业很快就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生产玉的仿制品,如出现了仿照玉璧的玻璃璧等。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剑格上镶嵌玻璃和绿松石

(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新疆轮台群巴克墓群出土的蜻蜓眼


战国时期的玻璃璧


丝绸之路与玻璃器的输入

根据现有研究来看,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陆上丝绸之路,其中就涉及玻璃的贸易。《汉书·地理志》载有“武帝使人入海市璧琉璃”。公元前1世纪的一位希腊人周航红海、波斯湾、以及印度半岛两岸,写下《爱利脱利亚海周游记》,书中讲到中国的位置和物产,也讲到地中海沿岸的玻璃器东运。不同于玻璃珠饰的轻便易携,玻璃器皿是易碎的东西,若路途遥远,它的运输便需要专业的商人。


洛阳东汉墓出土玻璃瓶


阿富汗巴尔甘大夏黄金大墓出土玻璃瓶(100BC—AD100)


中日联合发掘北魏洛阳永宁寺遗址时,在永宁寺西门遗址发现了数量庞大的玻璃珠。这些像粟米粒的珠子也叫印度洋-太平洋珠,它最早以印度的阿里喀满都为生产中心。之后,这类玻璃珠及其生产技术沿海岸向东传至斯里兰卡的曼泰和泰国的克拉比。朝鲜半岛的金海贝塚、武宁王陵及古坟时期的日本也都出土过这类玻璃珠。因此,印度洋-太平洋珠的出现与传播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线路。


洛阳北魏永宁寺遗址出土的印度洋—太平洋玻璃珠

(AD516—534)


唐宋辽时期,伊斯兰玻璃兴盛,大量进口到中土。目前,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AD874)、河北定县5号塔基(AD977)、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AD1018)、辽宁朝阳北塔(AD1032-1054)中均发现了大量的伊斯兰玻璃器。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瓶(AD874,高21cm)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出土的玻璃瓶(AD977)


中国国产玻璃的发展阶段

自玻璃在中原出现后便被视为十分珍贵的物品。例如,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5号墓出土的银带钩,玻璃就与鎏金和玉器镶嵌在一起,可见其珍贵程度。到了汉代,玻璃生产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仿照玉器生产玻璃器。如,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了20件玻璃磬,最大的玻璃磬长度达到50厘米,厚5厘米。


汉代衰微后,连年的战乱使得玻璃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说明只有少数人从事玻璃制作。《北史·西域传》记载,“(魏)太武时,其国(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文献当中的“五色琉璃”是“玻璃”还是“琉璃”仍存在争议,但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一些北魏玻璃器,表明这时期的玻璃已采用吹制成型法。该技术的传入是中国玻璃制作的一个重要转折。隋唐时期是中国玻璃业的中兴时期,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器,如玻璃盒、玻璃管、玻璃形蛋等均十分精美。唐代的玻璃开始向宗教方向发展,如在甘肃泾川的一套舍利器中有一个金棺,金棺里放有玻璃瓶,玻璃瓶里装了舍利。


宋代及其以后对玻璃的认知已经较为清楚了。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记有:“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颇多青白,间有五色斑澜,其最白者,入铅和诸药,可烧变假玉或琉璃用之。”可见时人已经知道玻璃是用铅烧造的。苏轼也有诗云“熔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宋人程大昌在《演繁录》中比较了中国和西域的玻璃,认为“然中国所铸有异于西域者,铸之中国则色甚光鲜,而质则轻脆,沃以热酒,随手破裂。至其来自海舶者,制差朴钝,而色亦微暗,其可异者,虽百沸汤注之,与磁银无异,是名番琉璃也。”


河南辉县固围村5号墓出土的战国鎏金镶嵌玉和玻璃银带钩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的玻璃磬


大同市南郊变电站M6出土的玻璃碗


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盒(AD608)


河北定州北宋5号塔基出土的玻璃器


最后,安家瑶老师总结了中国国产玻璃的特征:受原料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国产玻璃以铅玻璃为主,以仿玉制品为多。用途上多以观赏品、宗教用品为主,没有发展玻璃实用品;它追求鲜艳的颜色,多壁薄易碎。另外,安老师还指出中国的古代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是风格独特的一支,它与其它世界性的玻璃生产中心的产品既有某种联系,又相对独立。尽管玻璃制造业没有发展成古代中国的主要手工业之一,但自战国初年以来,古代中国玻璃业始终持续,缓慢发展,并与世界玻璃业保持交流。


安家瑶老师讲座现场


讲座观众


2019年春季学期,为配合“丝绸之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重大项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举办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主讲人为多年从事丝绸之路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学者,将借助考古新进展,通过自己精到的研究,讲述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技术、物质、文化,为我们展示古代中国与世界如何编织政治、经济、文化之网。


讲座回顾

第一讲:《从长安到撒马尔罕——丝绸之路考古遗迹巡礼》

第二讲:《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

第三讲:《东亚古代跨文化交流研究:罗马帝国的中土丝绸》

第四讲:《大宛王国城市遗址考古发掘与收获》

第五讲:《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六讲:《青藏高原南部史前人类活动的新证据》

除讲座现场照片外,以上图片均来自安家瑶老师PPT

撰稿:王藏博

审校:沈睿文、胡毅捷

摄影:萧吟庭

编辑:商晨雯、王京晶、李凯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