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江汉考古》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荆门市博物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汪芳 方勤付琳 黄一哲王一凡胡其伟熊昭明 李世佳郑威 李威霖白云翔刘勇 许琼 韩建华李 ...



目录

 

03 河南淅川丹江口库区马岭2号地点B区发现的石制品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3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哈巴其拉遗址发掘简报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26 湖北沙洋新宏墓地M1发掘简报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荆门市博物馆

36 陕西清涧桑树坪汉代石室墓发掘简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44 湖北襄阳王伙北宋纪年墓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9 石家河早期聚落营建的地方性与适应性

汪芳  方勤

57 中国东南地区先秦时期的鬶口壶

付琳  黄一哲

66 长安花园村M15、M17墓主身份新考

王一凡

75 试论嬭加编钟的时代与曾楚关系

胡其伟

80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的年代

熊昭明 李世佳

88 岳麓简中的江胡郡与秦代江东的地域整合

郑威  李威霖

94 汉代人的幸福观及其表达之考古学管窥

白云翔

104 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印章的科学分析与相关研究

刘勇  许琼  韩建华  李默涵  梁宏刚  白文龙

111 湖北沙洋塌冢楚墓杯补释

陈梦兮

113 嬭加编钟的定名、释读及时代

李春桃 凡国栋

121 曾侯昃剑铭文考释

翟静雯

124 基于文本挖掘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影响评估研究

——以苏家垄遗址为例

魏文婉 杨心雨

132 纪南城考古学研究的世纪碰撞与发展——再读《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

闻磊  周国平

140 《战国楚简合集(三)·曾侯乙墓竹简》评价

萧毅

142 《江汉考古》2022年第1~6期总目索引




摘要


●考古发现

河南淅川丹江口库区马岭2号地点B区发现的石制品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马岭2号地点B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乡贾湾村马岭,遗物埋藏于丹江右岸第三纪基座阶地的黏土层中。2011年4~5月和2012年3~4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该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77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锤、两面器、石核砍砸器、石核刮削器等,古人类选用阶地底部砾石层、河滩砾石中的磨圆砾石为原料,石英岩所占比重最高。剥片和修理技术为硬锤直接锤击法,以较大尺寸的毛坯为主要加工对象,两面器有相对稳定的生产体系,石器组合上似阿舍利技术面貌。通过与周边遗址比较,其年代应处于中更新世晚期。

关键词:两面器;手斧;阿舍利;丹江口库区;中更新世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哈巴其拉遗址发掘简报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摘要:哈巴其拉遗址地处大兴安岭南端东麓,隶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宇宙地镇大营子村哈巴其拉自然村。2020年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56平方米,清理房址2座、灰坑14座、墓葬2座。出土遗存可分为两期,第一期归属喜鹊沟类型,年代约当1400BC~1200BC年。属第一期遗存、位于发掘区中南部的H1~H3、H12出有矿石、炉渣和炉壁残块等,H2坑底局部还残存红烧土面。经检测这些炉渣中既有典型的冶锡炉渣,又有含锡的多金属冶炼炉渣,表明这一区域存在以冶锡为主的冶炼活动,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冶锡活动地点。

关键词:哈巴其拉遗址;商代中晚期;炉渣;冶锡


湖北沙洋新宏墓地M1发掘简报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荆门市博物馆

摘要:新宏墓地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新宏村。2016年12月,为配合蒙华铁路建设,荆门市博物馆等单位对墓地位于铁路取土场内的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M1为“甲”字形竖穴土坑墓,整体保存较好,未遭盗扰,出土陶、铜、玉石器等随葬品30余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该墓为战国中期楚墓,墓主身份应属楚国“士”级别贵族。

关键词:湖北沙洋;新宏墓地;战国中期;楚墓


陕西清涧桑树坪汉代石室墓发掘简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摘要:桑树坪墓地位于陕西省清涧县城北,1996年和2001年为配合地方建设,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1座。其中4座墓葬墓室采用石板构筑,有3座清理出人字坡顶房屋结构石质墓室,出土陶、铁、骨器等约14件。这批材料丰富了陕北地区西汉晚期的中小型墓葬形制,体现出本地与关中地区较为紧密的联系,为认识西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普通居民的丧葬意识提供了重要材料。

关键词:陕北地区;桑树坪墓地;西汉晚期;石室墓


湖北襄阳王伙北宋纪年墓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2011年4~8月,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襄阳市王伙村基本建设时发掘了一批墓葬。其中M94为北宋仿木结构砖室墓,出土买地券一方,据券文知,此墓墓主为高氏,于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下葬。本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宋代襄阳地区墓葬形制及丧葬礼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襄阳;北宋;砖室墓;买地券;端拱二年



●考古研究


石家河早期聚落营建的地方性与适应性

汪芳  方勤

摘要:石家河聚落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中心,为早期聚落营建的适应模式和人地演化特征研究提供契机。本文以长江中游的石家河聚落为例,通过多尺度的视角审视石家河早期聚落营建的地方性与适应性,并分析环境变化和区域文化交流对遗址群营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聚落群尺度上,地形和周边水系提供多样生业基础,帮助其逐步发展为具有等级分化和功能分区的聚落群;聚落尺度上,通过基于自然的、低成本的城垣与壕沟营建方式,在适应地形、适应人口、适应社会的动态过程中,形成了利于防守的聚落结构;建筑尺度上,地方性技术体现在对墙和房基的处理,人们对土的熟悉和对火的掌握在石家河文化早期达到了很好的水平。总体而言,石家河遗址群聚落营建的地方适应表现为在气候变化下对区域地貌环境的选择与改造,其兴衰演化受到黄河中游等周边区域文明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石家河遗址群;聚落营建;人地关系;地方性;适应性


中国东南地区先秦时期的鬶口壶

付琳  黄一哲

摘要:鬶口壶是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福建、广东、浙江、上海、江西等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印纹陶器,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本文在系统梳理鬶口壶相关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类型学方法,将其划分为三型。并进一步在年代上分为三期,第一期大致相当于夏代,第二期大致相当于商代早期,第三期大致相当于商代晚期,下限可能已进入周代早期;空间上则划分为闽江上游、闽江下游、长江三角洲、粤北、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六个区域。根据分析,鬶口壶可能起源于闽浙赣邻境地区,进而向东南沿海传播,其可能不具备陶鬶温煮液体的功能,仅为盛放、倾倒液体的用具。

关键词:鬶口壶;印纹陶;东南地区


长安花园村M15、M17墓主身份新考

王一凡

摘要:重新解读陕西长安花园村M15、M17的出土遗物、墓葬规制以及铜器铭文信息,结合传世文献记载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可将两墓年代推定在昭王以后的穆王时期,进而推断二位墓主身份:M15的墓主为父辛,即召伯父辛,是召公奭之子,第二任召公;M17的墓主为“进”,即召伯日庚,是召公奭之孙,第三任召公。

关键词:长花M15、M17;分期断代;召伯父辛;召伯日庚;召公


试论嬭加编钟的时代与曾楚关系

胡其伟

摘要:根据随州枣树林M168、M169出土相关器物历日推算,嬭加编钟的制作年代是公元前662年后较近的正月初吉有乙亥日的一年。编钟铭文记载了曾国受封的历史、曾侯宝的勉励和嬭加自白明志等内容,表明曾国始祖南宫括出于姬周一系,曾侯宝乃曾穆侯的儿子,其时代在楚成王初年,正逢曾楚关系“蜜月期”。

关键词:嬭加编钟;曾侯宝;历日;楚成王;曾楚关系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的年代

熊昭明  李世佳

摘要:平乐银山岭古墓是上世纪70年代岭南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报告中提到的110座战国墓,年代一直饱受学界争议。本文在重新梳理这批墓葬资料的基础上,对出土陶器及铁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同时参考其他器类及墓葬形制、葬俗等,判断其年代均为南越国时期即西汉早期,并可划分为前后两段。

关键词:银山岭;早期墓葬;断代;南越国时期


岳麓简中的江胡郡与秦代江东的地域整合

郑威  李威霖

摘要:秦王政二十五年灭楚降越,统一江东,在浙江以北的荆新地设江胡郡,在浙江以南的越地设会稽郡。秦始皇三十年五月至秦二世元年九月之间,整合江东的地域格局,两郡合并为新的会稽郡,政区的调整当与秦始皇三十七年巡游江东关系密切。

关键词:秦代;江胡郡;江东地区;地域整合


汉代人的幸福观及其表达之考古学管窥

白云翔

摘要:幸福观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考古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汉代铜器、瓦当、玉器和纺织品等遗物上的铭文和装饰纹样以及墓葬装饰的考古发现和梳理可知,汉代人的幸福观主要由健康长寿、子孙繁昌、平安喜乐、酒食富足、家常贵富和高官厚禄这六种观念构成;其表达方式既注重语言文字表达,也注重图像纹样和器物造型的形象表达。汉代人的幸福观中,健康长寿、子孙繁昌、平安喜乐、酒食富足等观念是自古以来人类共有的观念,家常贵富观念是阶级社会的产物,而高官厚禄观念是秦汉时期形成的。汉代人的幸福观对近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幸福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汉代;幸福观;表达方式;考古学

 


●科技考古


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印章的科学分析与相关研究

刘勇 许琼  韩建华  李默涵  梁宏刚  白文龙

摘要:青海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印章一枚,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测定其材质为银金合金。分别经X射线成像检测、160千伏X射线显微CT和450千伏X射线工业CT分析确认了印面内容由阴刻的线形骆驼及古藏文组成,古藏文的汉语意思是“外甥阿柴王之印”。结合印章成分特征、合金颜色、史料记载等多方面因素,认为该印的属性应为“金印”。本研究为判定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人身份、研究热水墓群族属性质、吐蕃时期印章制作工艺和使用制度提供了关键材料。

关键词: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印章;科学分析;吐谷浑王;金印



●古文字研究


湖北沙洋塌冢楚墓杯补释

陈梦兮

摘要:沙洋塌冢楚墓中部分漆耳杯底部的,不应释为“夗”,而是“外” “厶(私)”二字。“外杯”习见于漆杯底部,其意当是根据位置或功能对耳杯加以命名。而塌冢楚墓漆耳杯底的“公”和“厶(私)”或指耳杯之功用。

关键词:沙洋塌冢楚墓;漆耳杯;外杯


嬭加编钟的定名、释读及时代

李春桃  凡国栋

摘要:本文从编钟制作者、文字释读、人物关系、器物时代等角度对嬭加编钟进行了详细考证、辨析。文中比对多种写法将以往争议较大的一处关键字释读为“乳”,则铭文次段首句为“余乳(孺)小子加嬭”,从而为把编钟的制作者判断成嬭加提供了最为关键、直接的证据,进而肯定了嬭加与“文王” “龏公”之间的关系。文中又讨论了铭文中“之” “相” “羝巨”等多处字词的释读,对嬭加编钟、随仲嬭加鼎、王子申盏等器物进行了重新断代,对编钟的组合方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嬭加;曾侯宝;编钟;考证;年代


曾侯昃剑铭文考释

翟静雯

摘要:本文依据新公布的曾侯昃剑资料,结合已有研究,对剑首铭文进行重新考释,认为逆时针读作“曾侯昃以吉金自作元用之剑”。

关键词:曾侯昃剑铭文;考释;鸟虫书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许静思   段姝杉   高一致   唐斑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李涛

英文审校:郑威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cn





——版权声明——

江汉考古(微信号:hbjhkg)发表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他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江汉考古”版权信息。诚挚致谢。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