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侯杨方 | 创造“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不是我们中国人

摘要: 来源:“云史话”微信公众号创造“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不是我们中国人。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在第499页出现了德文的“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也就是说在1877年之前,全世界都 ...

来源:“云史话”微信公众号

看到“丝绸之路”这四个字,你想到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


大概逃不了沙漠和骆驼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人走“丝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通商,既然如此,肯定会选择最为便利最易通行的道路。就算途径沙漠,也一定走的是沙漠中的绿洲。


更颠覆认知的是,“丝绸之路”虽已人人耳熟能详,可这一概念并不是由我们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它是个舶来品。


以下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在他新近出版的历史纪行作品《这才是丝绸之路》中,对“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追本溯源。


创造“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不是我们中国人。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在第499页出现了德文的“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也就是说在1877年之前,全世界都还没有“丝绸之路”这个词,就单纯从词和概念来看,它的历史非常短暂,但这只是一个概念,是“名”,而丝绸之路的实体,即“实”的本身肯定不止100多年,只是李希霍芬后来把路线的实体命名为“丝绸之路”而已。

不仅如此,李希霍芬还画了一幅漂亮的丝绸之路彩色地图,就在他那本书的第499页与500页之间。地图覆盖的空间从最东边的中国河南、陕西开始,包括我们中国的甘肃、新疆,以及中亚五国、阿富汗,直到最西边的伊朗。地图上的丝绸之路并非只有一条,路线有两种颜色,一是蓝色,一是红色。蓝色和红色在哪分开的呢?在敦煌以西,然后便进入了南疆塔里木盆地,一条贴着天山南麓,一条贴着昆仑山北麓。那么这两条路线在哪交会呢?在帕米尔高原。

那么李希霍芬为什么会画这幅图?他从哪里得到的资料?他画这幅图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下面我们就要解释这个问题。

这幅图是在1876年绘制、次年出版的,因此它肯定是世界第一幅丝绸之路地图,前面说过,“丝绸之路”这个词就是在1877年由李希霍芬创造的,此前当然不可能有“丝绸之路地图”。地图的右下角有文字说明,这是公元前128年到公元150年,中国到西方的贸易路线。这个时间段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汉朝(包括西汉、东汉),这个时间范围是比较窄的,后来丝绸之路的时间段一直向后延伸,甚至延伸到了现在。地图显示的空间基本上东起长安,西到里海,伊朗高原的北边,包括了今天的中亚五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北印度、伊朗等广大地区。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原因很简单,因为运输的主要商品是丝绸。

讲到这里就会明白李希霍芬为什么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是站在西方人、地中海人、欧洲人立场上命名的。难道中国输出的只有丝绸这一种吗?不是的,肯定还有其他产品,比如茶叶、铜镜、瓷器等手工业品和特产,可在当时,对他们来说,中国输出的最重要的商品就是丝绸,所以这是按照西方的本位立场创造的概念。

对于当时的西方来说,丝绸是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古代陆路交通的成本极其高昂,如果你用驼队将麻布、水稻驮出去,是不会有人要的,因为太贵了,所以一定要运奢侈品,而且要好运输,另一种中国的特产瓷器是没法大规模陆运的,只能海运。所以这条路被命名为“丝绸之路”是非常恰当的。

丝绸在当时罗马市场上的价格要超过等重的黄金,因此它是货真价实的奢侈品。除了冬天,地中海都比较炎热,阳光灿烂,非常晒。罗马的男人普遍穿宽外袍(Toga),女人穿斯托拉(Stola),都是羊毛制品,夏天穿着确实很难受,一旦有了丝绸,立马感觉凉爽、舒适,又显得光彩夺目,华贵非常,丝绸自然就在罗马和地中海的上层社会流行了起来。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罗马的贵金属外流。所以当时有些罗马的政治家也抨击丝绸之路对罗马带来的不好的影响,比如社会风气堕落:我们以前很简朴,披着一件粗羊毛的宽外袍挺好的,现在都穿着这么奢侈的丝绸品,又是半透明的,裸露身体,社会风气败坏。1 世纪的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对罗马人穿丝绸大加抨击:“我所看到的丝绸衣服,如果它不能遮掩人的躯体,也不能令人显得庄重,这也能叫衣服?少女们没有注意到她们放浪的举止,以至于春光乍泄;男人们为此想入非非,以至于无心恋战……”罗马帝国皇帝提比略(Tiber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甚至下令禁止男人穿丝绸服装,但最终不了了之。

我们中国人不会把通向西方的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当时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都生产丝绸,丝绸是很普遍常见的产品。那么我们中国人当时叫它什么路呢?我们只要明白李希霍芬丝绸之路地图的来源就知道了。他的根据就是《汉书·西域传》: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 3872 页。】
 
整段话仅75个字,却全面记录了汉朝通向西域的两条道路,汉代的中国人没有“丝绸之路”的称呼,只是非常精当地命名为西域南道、西域北道。

首先这段话说明了西域北道、南道的起点分别是玉门关、阳关,因此玉门关、阳关是非常重要的地标。

玉门关、阳关都在汉朝的敦煌郡,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但这两座承载着中国人2000多年家国情怀的关隘究竟在哪儿?本书将第一次揭示玉门关真正的地点,是的,我已经找到了它的遗址。但阳关遗址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到。

这里的“西域”是指哪里?

《汉书·西域传》有详细的说明: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第3872页。】
 
显而易见,汉代的“西域”就是南疆的塔里木盆地,西至时称葱岭的帕米尔高原,东至玉门关、阳关。“南山”为阿尔金山、昆仑山;“北山”为天山。河为塔里木河水系,“一出葱岭”,即指叶尔羌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一出于阗”即指和田河,由玉龙喀什河、喀喇喀什河合流形成,发源于南山即昆仑山;叶尔羌河与和田河合流为塔里木河,东流入“蒲昌海(盐泽)”,即罗布泊,当时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其水位不增不减,很平稳;向南流到青海的积石山,号称是黄河的源头—当然这个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反映了当时认知的缺陷;向东300余里即玉门关、阳关。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波河”而行?传统的说法是顺着河流。按照传统道路的传统行走方式,长距离旅行一天一般也就行走二三十公里,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可以一天不喝水,驴、马、骆驼也不可能一匹驮着丝绸,一匹驮着水,因此一定要沿着水源而行,所以骆驼爬一座接一座连绵无边的沙丘,美则美矣,但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有了水,有了河,才有可能有草,有树,有绿洲,有定居点,有补给,毕竟驴、马、骆驼也不可能不吃草。

西域的阳光非常强烈,也非常危险,只要在那里有过行走经验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因此绿洲非常重要,不仅是提供补给、住宿,也提供遮阳。现代人很少能领略到西域的绿洲,因为现代公路为了不占良田而选择从戈壁沙漠穿过。西域的绿洲有密如蛛网的灌溉水渠,水渠和道路再细,两旁也密密地、不留缝隙地种植着白杨,与长达几十公里的葡萄架一起,交织成绿色的伞盖,即使是盛夏的中午,行走其中也能避开炎热的阳光,这对丝路商队来说至关重要,否则一定会中暑倒下。所以“波河”而行,就是沿着水源而行,沿着绿洲而行,沿着定居点而行,沿着最容易、最安全的道路而行,沿着常识而行。

所以古代的丝路商队骑着驴、马、骆驼行走在沙漠里吗?那是自杀之路,而不叫丝绸之路,因而必须穿越河渠密布的绿洲。现在很多人坐火车、搭飞机或自驾去了甘肃、新疆就自称“重走丝绸之路”,但一般只是点对点到了一个城市,这些城市和内地差别也不大,很少有人沿着县道、乡道、村道甚至驴道去甘肃、新疆绿洲深处的村庄,那是鲜为外人知的另一个世界,却恰恰保存了传统的风貌和行走模式。
 

丝路从绿洲穿过,传统道路更加狭窄
 
“波河”而行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在传统时代,只要能水运,绝不会陆运,因为水运的效率之高、成本之低是陆运远远不能及的,否则为何要耗费人力物力开辟人工运河呢?那么在河西走廊,在西域也能水运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河西走廊,传统时代就利用过由东向西流的疏勒河水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从新疆的西南部沿着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孔雀河一路航行到罗布泊,那么古代的丝绸之路怎么可能不加以利用呢?

因此丝绸之路是常识之路,而不是猎奇之路、异域想象之路。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傍南山”“随北山”呢?因为新疆、甘肃这种亚欧大陆内部的地区,降水很稀少,水源补给主要靠山上的冰雪融水,而南山是阿尔金山、昆仑山,北山是天山,都是有常年积雪和冰川的雪山,所以贴着山脚的水源最丰富。

鄯善并非现在新疆的鄯善县,而是汉代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鄯善国,它位于现在新疆东南方的若羌县,南山就是阿尔金山与昆仑山,也就是说,西域南道离开敦煌,出了阳关、玉门关后就沿着南山北麓“波河”而行(汉代丝路出了阳关后还北上与玉门关西的丝路会合,到达罗布泊后才分为南道、北道),就是从若羌向西经过和田到达莎车。此段文字中的“莎车”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莎车国,位于现在新疆最大的莎车绿洲,也是新疆最西部的绿洲,再向西,就离开了塔里木盆地,开始攀登葱岭——帕米尔高原了。翻越葱岭到达大月氏、安息。大月氏在哪里?就在阿姆河(Amu Darya)流域,在现在的塔吉克斯坦、阿富汗,阿富汗向西就是安息帝国(Arsacid),又称帕提亚帝国(Parthian),就在现在的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即今伊朗、伊拉克,再向西就是地中海。

北道“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车师前王廷”在哪儿呢?就在现在新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中,在两河相交的一个高台地上。交河故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新疆最宏伟的一个古城遗址,非常值得去。顺着被称为北山的天山,就到了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位于现在新疆的喀什噶尔绿洲,在莎车绿洲的北边,再向西就要翻越葱岭,所以丝绸之路的南道、北道都要翻越葱岭。葱岭以西就是大宛、康居、奄蔡。大宛在哪里?它的核心区就是现在中亚人口最稠密的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就是现在的中亚河中地区,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再往西的奄蔡就在里海周边,甚至到达了南俄草原。

这短短75个字非常精练,各个要点非常全面,信息很丰富,是世界上最早对丝绸之路路线的记录。李希霍芬就是根据这段文字绘出了世界第一幅丝绸之路地图,并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

这段文字里有3个地标最为重要:玉门关、阳关和葱岭。那么为什么要着重强调这3个地标呢?

中国人都知道玉门关、阳关。“春风不度玉门”“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但它们表达的意思,显然并非地理上的地标,而是出了玉门关、阳关就出了国门,准确地讲就到了位于沙漠绿洲的西域诸国,并不是说春风刮到玉门关就打个U-Turn返回,而是出了玉门关以后,就离开了故土;当然也并非说西出阳关就真的没有了故人。这两句诗说的都是玉门关、阳关是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界线,是中原汉地和西域的分界线。

分界线很重要。所以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地图中画了两条路线,一条从玉门关出去,一条从阳关出去,这就是西域南道、西域北道。

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地图还有一段说明性文字:公元前128年到公元150年中国到中亚的贸易路线。为什么是公元前128年?这一年是汉武帝元朔元年,这一年汉朝使节张骞经过长达10年的颠沛流离到达位于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南岸的大夏(希腊-巴克特里亚)首都蓝氏城(今阿富汗巴尔赫),他是世界历史上中国与中亚交往第一人,而且他后来又回到了中国,至少记录上没有人比他更早。《史记》称之为“凿空”。

为什么是 150年?这一年古希腊的地理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出版了《地理志》(Geography),他转述了推罗城的马林努斯(Marinus of Tyre)记录的“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 des Marinus),讲述了一个古希腊-马其顿商人从地中海走到中国当时的都城洛阳的故事。

因此我将公元前128年命名为“丝绸之路元年”,即丝绸之路开辟之年,150年是托勒密《地理志》的成书年代,世界首张丝绸之路地图正是根据《汉书·西域传》与古希腊托勒密《地理志》的记录绘制而成的,因此最初的“丝绸之路”有着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可点击京东购买
侯杨方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2月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