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中蒙联合考古|2018年度河南省赴蒙古国考古项目工作简报(二)

摘要: 墓葬鸟瞰本年度M189的发掘过程中,包括墓顶的两层石砌网格结构、墓室中部的石砌围框结构、木结构以及石层中间呈鱼骨状分布的木头层等,都是以往匈奴贵族墓葬中未曾发现的新迹象。该墓葬虽然规模不大,但这些新迹象和盗洞中发现的遗物为我们了解匈奴贵族的丧葬习俗、匈奴与中原汉王朝的互动交流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材料。2018年7月4日和8月1日,来自河南省文 ...


2018年度河南省赴蒙古国考古项目

工作简报(二)



墓葬鸟瞰

本年度M189的发掘过程中,包括墓顶的两层石砌网格结构、墓室中部的石砌围框结构、木结构以及石层中间呈鱼骨状分布的木头层等,都是以往匈奴贵族墓葬中未曾发现的新迹象。该墓葬虽然规模不大,但这些新迹象和盗洞中发现的遗物为我们了解匈奴贵族的丧葬习俗、匈奴与中原汉王朝的互动交流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2018年7月4日和8月1日,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第二、三批队员按计划分批赴蒙古国参加今年的中蒙联合考古工作。本年度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发掘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第189号贵族墓葬,中蒙双方队员在6月份已经完成了墓道的清理,7-8月份集中力量清理墓室部分。

1墓室顶部石砌结构

M189的地表建筑形态整体与以往发现的匈奴贵族墓葬情况相似,为凸出地面的石砌甲字形结构,但是墓室顶部积石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墓室顶部没有以往常见的石砌鱼骨状石梁,主要有三道东西向石梁,在第一道石梁以南由侧砌石块分隔出十余处大小不等的方形或长方形结构,(详见中蒙联合考古2018年度工作简报一点击可查看)。这些结构的功能尚不明确。

对顶部石砌结构完成测绘记录之后,工作人员首先对结构内部的沙石向下清理,发现又暴露出另一层布局不同的石砌结构。经过清理确认,上层所见的网状结构在30-40cm深度大部分消失,即边框的高度大部分在30-40cm。下层所见的网状结构有少部分为上部结构的延伸,其余布局与上层完全不同。说明顶部的石砌网格状结构至少可分为布局不同的两层。部分网格内部有石块填充,部分则完全没有石块,未发现任何其它遗物或者遗迹现象。因此这些网格中曾开展祭祀活动的可能性不大。


 M189墓顶第1层(左)和第2层(右)石砌网格结构对比


2墓室开口及发掘方法

蒙古、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学者在以往发掘匈奴贵族墓葬的过程中并未关注墓葬开口情况,发掘方法也因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在土壤直立性较好的地区如诺音乌拉,发掘者以墓顶石砌外框为边界向下清理,保留外框;在堆积完全为沙土的高勒毛都1号墓地,因为沙土松散易垮塌,发掘者则是全部清理掉顶部石砌结构之后再向下清理。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1号墓葬发掘也是采用后一种方法,在发掘完毕并回填之后,对顶部石砌结构进行部分重建复原。

在M189向下清理的过程中,通过对土质土色的观察辨认,工作人员在距墓顶约1米的深度发现墓圹的原始开口。开口所处原始地面与现地面十分接近,说明在约2000年的时间里,墓地所在区域的地表堆积情况变化很小。根据测量发掘区域内暴露的墓口部分,墓口的西北部在石砌外框以内近4.5米,北部在框内近4米,坑边不规则,坑壁斜向下收。这些现象反映墓口的范围要远小于顶部所见石砌边墙的范围,不规则的墓口形状、斜收的坑壁显然是由于墓圹挖掘过程中沙土坍塌造成的。这些迹象对于我们了解匈奴贵族墓葬的建筑过程和方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了解了墓圹结构之后,为方便发掘、防止坍塌,中蒙双方学者经过商讨,决定在发掘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M189墓室和墓道顶部的石砌结构。在清理过程中采取逐层向内收缩的方式,同时用沙袋搭建防护墙。这也是在蒙古国境内匈奴贵族墓葬发掘中首次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对墓葬原始结构的最大程度保护展示。


墓顶清理场景及护坡情况


3墓室中部石砌结构

向下清理到距离墓顶约4米深度,在盗洞南侧、墓室南北向中线西侧位置发现一个南北向石砌结构,南北长约8米,宽3米。这一结构顶部与第二层石砌网格的中部对应,呈南北向两个长方形框,中部填满石块。底部情况南北不同,南部结构四周无明显石墙,上部所见边框分层向下延伸;北部结构的西、南两面保存有规整的石墙,石墙外壁平整,内部不规则,东部及北部受盗洞影响坍塌严重。现存石砌墙高度1.4米,西部现存长度约2米,南部宽约2米。

这一结构的南部为顶部中央网格向下延伸,北部显然是一独立构建区域。从现存形态观察,这一石砌建筑平面可能为一个南北方方形或者长方形,位于墓室中心位置。外墙平整,顶部不见有坍塌迹象,说明原始结构应为一高约1.5米的石砌围框。由于建筑的北部紧邻盗洞,北部及东部几乎完全坍塌,框内为盗洞上部坍塌下来的石块,未见其它遗物,其功能暂时无法推测。


 墓室中部石砌结构俯视(上西下东)


墓室中部石砌结构(西向东)


墓室中部石砌结构特写(南向北)


4墓室中部木结构

上部石砌结构清理完毕之后,在其北侧和盗洞的南侧之间发现另一木结构建筑。这一结构顶部为一根1.65米长的东西向木头和三根0.8-1.4米长的南北向木头。东西向长木的南侧为一排竖立短木,东西两侧的南北向木头外侧也有类似的竖立短木。短木的高度在0.2-0.5米。长木和短木之间部分位置可见由细枝条捆绑的痕迹。该结构整体遭焚烧,底部约10cm厚度的沙土已被烧红,但燃烧不完全,部分结构的木质保存完好。

这一结构也是首次在匈奴贵族墓葬中发现,中蒙双方学者在现场对其功能进行了推测。一种可能是该结构属于墓葬内部的某一木质建筑,位于上层所见石砌围框的内部,由于焚烧和上部石块挤压,已经发生位移并失去原始形态。另一种可能是该结构属于盗洞的支护框架,但由于整体高度有限(推测原始高度不超过1米),并未向下继续延伸,这一推测也存在疑问。下一步计划对木头样品进行测年,测年结果可能为其功能的判断提供线索。

在该结构的南部,墓室的填沙中基本不见石块,以东西向横木在中线两侧呈规则的鱼骨状排列,中线位置也放置有南北向木头。横木都是外侧高,靠近中线的一端低,整体向中线的倾斜度都在15度左右。相邻两根横木的间距30cm左右。这种鱼骨状排列的横木至少有上下4层,各层相距10-20cm,木头的一端都有燃烧痕迹。类似的木结构目前仅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Tsaram墓地M7有发现,但是位于墓室顶部,与M189这种位于上下石头层之间的情况有明显差别。

上述木结构建筑和木头层清理完毕之后,距离墓顶约5米深度的位置为另一层石块。该层石块未见任何特殊堆砌现象,同时盗洞在这一层面从石块分布上也已不明显,只在填沙的质地和颜色上有区别。清理到该层面,本年度田野工作结束。


 墓室中部木结构俯视图 (上北下南)


 墓室中部木结构 (南向北)


墓室中部木结构 (西向东)


墓室填土中鱼骨状木头层


5盗洞出土遗物

本年度田野考古工作中,墓道及墓室填土中除了有零星动物骨骼碎块之外,未发现其它遗物。所发现的遗物主要来自于盗洞,包括铜器、铁器、漆器、皮革、陶器等种类,大部分为碎片。所发现的铁器碎片大部分都有包金和镶嵌绿松石的特征,证实墓主应为贵族阶层;漆器的发现则是匈奴贵族阶层与中原汉王朝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另一项重要证据。

另外在墓室北墙外侧正中部紧贴墙根的位置发现一件可复原的陶罐,可能与某种祭祀活动有关。


盗洞出土漆器


出土皮革


 出土包金镶绿松石铁器 


 出土包金铁器 


墓室北墙外陶器


本年度田野工作中,先后有美国、韩国、匈牙利等国家学者来访,中国国家博物馆赴蒙古国考古队和西北大学的学者也先后到访并与现场的队员进行交流座谈。8月24日,本年度田野发掘工作结束。8月25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市文物局专家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考古工地,对今年的田野考古工作进行了验收,同时对下一年度的发掘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专家们指出,高勒毛都2号墓地M189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参与发掘匈奴贵族墓葬,队员们应当充分发挥中国考古的经验和优势,与蒙方专家积极沟通,争取在合作中树立中国考古行业的良好国际形象。


专家组访问工地


西北大学学者访问


国博蒙古国考古队访问



来源|河南省赴蒙古国考古队

摄影|聂   凡  任   潇

排版|牛   维

审核|刘海旺

出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投稿|hnkgyjy@126.com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