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合作的象征

摘要: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经说过:“事情没有做成之前,总是看似不可能!”2014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了第三十八届会议,将“丝绸之路:长安 -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项系列遗产绵延大约 5000千米,包括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33处遗址。此次申遗成功表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经说过:“事情没有做成之前,总是看似不可能!”2014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了第三十八届会议,将“丝绸之路:长安 -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项系列遗产绵延大约 5000千米,包括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33处遗址。

 

此次申遗成功表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长期国际合作结出了硕果。这项工作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旨在突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共性,同时努力推广“人类共同遗产”的概念。


吉尔吉斯斯坦的布拉纳塔是“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 ( 中国 /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33 个遗产点之一
© C. Jansen

 

史上最长的文化路线

 

“丝绸之路”是由多条路线交织而成的路网,曾在古代社会连接起了亚洲、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和近东地区,东西延伸约7500千米,沿途所有支线的总长度超过了35000千米。虽然其中一些路线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进入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往来突然猛增,东西方之间,特别是在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贩运丝绸等贵重货品的长途贸易也兴旺起来。

 

这些流动和迁徙带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冲击力,对途经的所有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两千年来,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世界上许多伟大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助推了全人类的共同繁荣。

“丝绸之路”的繁盛期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持续到16世纪晚期,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从东亚向西延伸至地中海地区,向南到达印度次大陆。这些道路促成了洲际双向贸易体系,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输来送往,其中最贵重的当属中国丝绸、珍贵矿物、陶瓷、香水、观赏木材和香料,商人用这些货物换来棉花和羊毛纺织品、玻璃器皿、葡萄酒、琥珀、地毯和名驹骏马。

 

这种贸易串联起了多个不同文明,并持续了数百年之久,沿线众多贸易城市、商业聚落、驿站和要塞构成的体系支撑着商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文化路线。

 

丰富的交流

 

不过,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穿梭的不仅有商品。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托里教派(景教)、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和摩尼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开来。这条路还将科技进步的成果广泛散播四方。关于造纸、印刷、火药、铸铁、弓弩、磁罗盘和瓷器的知识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工程技术(特别是建桥技术)、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挂毯编织、历法科学、葡萄栽培、某些上釉技艺和金属加工技术则从中亚、中东、地中海世界和西欧向东方传播。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医学知识、药物、现在随处可见的一些水果和其他粮食作物在东西方之间流通。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的突出普遍价值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各个领域。

 

这些路线是由物质遗产构成的,向人们揭示了古代贸易的组织方式,以及数不胜数的关于交流和对话的线索。沿着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长安城及周边地区的遗产包括:反映出中国古代 1200 多年盛世气象的宫殿建筑,见证过 9 至 14 世纪七河地区权力中心的楚河河谷城市,以及一些规模较小的贸易聚落、佛教石窟寺庙和其他宗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立的正式驿站和烽火台系统便利了商贸往来,七河地区各国建立的一系列要塞、驿站和客栈也促进了贸易。

 

历史名城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文化的重要交汇融合之地。该城建于公元前 7 世纪,古称阿夫拉西阿卜(Afrasiab),在 14 至 15 世纪的帖木儿时期是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 世界遗产影像集——我们的世界

 

推动国际合作

 

运用丝绸之路的无限潜力,可以推动国际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框架内,教科文组织主持开展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五次陆路和海上考察,以确定古人当年走过的路线。1990年夏,本文笔者之一参加了从中国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考察。此行的主要成果发表于2000年,书名为《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高速路》(The Silk Roads: Highways of Culture and Commerce)。

 

2003 年的一项行动计划首次提出设想,希望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申报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跨国系列世界遗产。此后,在相关亚洲国家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支持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协调了亚洲地区的一系列活动,其主题如今被统称为“丝绸之路遗产路线”。

这项合作的重要一环是设立政府间协调委员会,负责为“丝绸之路”沿线的跨国系列遗产申遗制订筹备计划。委员会的初始成员包括中国、五个中亚国家和其他亚洲国家(阿富汗、印度、伊朗、日本和尼泊尔)的代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承担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

 

首先,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协助下,国际专家小组制定了概念文件,该文件得到了参与国的采纳以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2008 年,魁北克)。由此确定了如今所说的“丝绸之路”的总体历史沿革和地理范围,可以反映出古代经商方式的遗产类型,以及“丝绸之路”与沿线不同社会交互影响的多种方式。

 

为申报遗产收集资料

 

“丝绸之路”显然不能作为单一遗产申报。政府间协调委员会要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着手开展一项专题研究,探讨如何划分路段。这项研究收集并分析了沿途数千处现存遗址的详细资料,摸清了其分布情况和独特之处,目的是通过这些遗址看出千百年来权力的更迭和往来客商的变迁。确定下来的遗址包括:让贸易和运输更加便利的各种基础设施,例如驿站、客栈、军事哨所、驻军要塞、防御工事、桥梁、灌溉系统以及各种自然和文化地标;贸易货物的生产地点,例如矿山、金属制品厂、加工厂、手工艺品店和其他工业/生产场所;展现丝路沿线的往来与交流成果的地点,例如贸易城市、城市中心和聚落,与宗教、神灵和仪式有关的场所,以及与社会政治交流、语言、音乐、舞蹈和诗歌有关的场所。

 

通过全面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准确定义人们今天所说的“廊道”。这是丝绸之路的其中一段,沿途集中了大量现存遗址,反映出整条路线上的不同区域曾经如何应对不同的政治体系和地理环境,所有这些区域共同讲述着“丝路往事”。

 

为顺利开展这项工作,一系列区域磋商会议在以下地点召开:中国吐鲁番(2006 年 8 月);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2006 年 10 月);塔吉克斯坦杜尚别(2007 年 4 月);中国西安(2008年6月);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2009 年 5 月);中国西安(2009年11月);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2011年5月);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2012 年 9 月);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2015 年 11 月);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2018 年 12 月)。这些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荷兰信托基金的协助,以及世界遗产基金、挪威政府和意大利政府的支持。

 

2019 年 9 月,协调委员会在伊朗哈马丹召开了最近一次会议。委员会商定,应以中亚国家和中国联合申报遗产作为首要任务。有两个项目进一步推动了这项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日本信托基金提供的“支持中亚丝绸之路跨国系列世界遗产申报的文献标准和程序”,以及比利时联邦科学政策办公室建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信息”。

 


2013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正式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范围图

 

首个跨国系列遗产

 

经过这些国际合作,2013 年 2 月,政府间协调委员会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了两份申报文件,均在 2014 年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三十八届会议(卡塔尔多哈)上通过了审议。委员会决定将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届会议上,委员会还将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同提交的“丝绸之路:彭吉肯特 - 撒马尔罕 - 波伊肯特廊道”申报文件退还给了有关国家,要求进一步完善这条重要廊道的选址工作。

 

新入选的遗产标志着十年来的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取得了第一项成果,各方也由此受到鼓励,开展了关于多个其他廊道的工作,例如“彭吉肯特 -撒马尔罕-波伊肯特-梅尔夫扎拉夫尚遗产廊道”(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南亚丝绸之路(中国、印度、尼泊尔和不丹);“费尔干纳 - 锡尔河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还有些项目正在勘察向西延伸的更多廊道。

 

这方面的进一步工作得到了比利时、中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和韩国等国政府的支持。中国和中亚五国提供了实物捐助;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雷蒙·勒迈尔国际保护中心(RLICC)、鲁汶天主教大学(比利时)、清华大学(中国)、日本多家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国际中亚问题研究所(IICAS,撒马尔罕)和伦敦大学学院(英国)提供了技术援助。

 

自2009年成立以来,政府间协调委员会先后吸引了多个国家加入,目前共有16个参与国和一个观察员国(阿富汗、阿塞拜疆、中国、印度、伊朗、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韩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不丹为观察员国)。中国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巴基特·阿曼巴耶娃(Bakyt Amanbaeva)女士是委员会的现任联席主席。

 


© Conservation Institution of Site of Suoyang City

 

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

 

协调委员会一致同意,要充分实现这些复杂跨国系列遗产的所有惠益,就必须在国家之间和遗产之间实现建议共享,并建立适宜的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要具备多种功能,包括促进国际合作、帮助各方了解每一条廊道与整个路网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联络。

 

要实现这些目标并非易事。世界遗产委员会为确保各方顺利开展国际合作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同时也一再鼓励各国针对已经列入名录的跨国系列遗产加强协调,特别是要通过加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的参与来实现这一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列入遗产名录的第一条廊道内,有几处遗产的保护出现了问题,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最近的会议上就此展开了讨论。

 

针对这些问题,协调委员会在2018 年 12 月的阿什哈巴德会议上同意将工作重心从申报遗产调整为保护遗产,同时,鉴于一些中亚遗址的保护状况危殆,委员会着重指出,应在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加强协调。此次会议还敦促所有参与国在国家和跨国层面提供必要的资源,以加强技术能力,为“丝绸之路”沿线申报新的世界遗产做好筹备工作。

 

“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在2014 年申遗成功,这表明在共同价值框架下,配合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正确的上游引导,可以为分布在三个国家的多处遗址申报跨国系列世界遗产,哪怕各方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法律框架、专业能力,甚至语言都各不相同。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相互理解、加强区域及国际合作,还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景峰(左二)和苏珊·丹尼尔女士 (左一)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出席第38届 世界遗产大会

 

未来:“丝绸之路”遗产保护

 

虽然协调“丝绸之路”遗产申报过程无疑是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以确保各方努力的目标不仅是申报遗产,更是以相互协调的有效方式保护丝路沿线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开展的各项活动将深入推进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旨在保护这项特殊遗产的国际协调机制,从而持续惠及利益攸关方。

 

与此同时,必须增强当地社区、特别是青年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共同遗产的认识,并通过教育和媒体促进对话和相互理解。文化遗产可以由此成为各个社会从历史中继承下来的鲜活馈赠,每一代人都保有这份馈赠,并传承后世。


本文作者:

景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丝绸之路跨国系列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协调员

苏珊·丹尼尔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事务顾问(Susan Denyer)


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