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研究
科学出版社美术遗产景峰,陕西省眉县人,2014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巴黎)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全面负责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在亚太地区47个国家和14个办事处的国际合作活动。长期从事世界遗产领域相关国际组织(UNESCO、ICCROM、ICOMOS与IUCN等)的合作,致力于将教科文组织及国际遗产保护专业机构的重要宪章及准则文件介绍到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界。过去26年来的职业经历 ...
景峰,陕西省眉县人,2014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巴黎)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全面负责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在亚太地区47个国家和14个办事处的国际合作活动。长期从事世界遗产领域相关国际组织(UNESCO、ICCROM、ICOMOS与IUCN等)的合作,致力于将教科文组织及国际遗产保护专业机构的重要宪章及准则文件介绍到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界。
过去26年来的职业经历,既有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经验,又有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先后主持教科文组织对伊朗巴姆地区文化遗产震后重建的国际保护项目、教科文组织南亚和东南亚地震与海啸灾害紧急应变活动、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遗产小岛屿国家能力建设项目、全球多个世界遗产信托基金项目(澳、意、日、荷、挪、瑞、韩等国);并先后担任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总协调员、《世界遗产》杂志编委、ICCROM世界遗产能力建设项目协调员、亚太地区世界遗产2类机构和中心理事、总干事代表;ICOMOS文化旅游委员会和文化线路委员会专家委员。
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报世界遗产的系统分析》、《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研究》等论文20余篇。其中,论文《对教科文组织“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的分析》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曾经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国巴黎夏约高等研究中心、中国清华大学等做访问讲座。
汉魏洛阳城遗址(中国河南省)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中国河南省)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中国河南省)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中国河南省)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中国陕西省)
内容简介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像丝绸之路这样一条几乎囊括了所有遗产要素的文化线路,通过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探索,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和适合的方法论,将这些无形多于有形的历史记忆碎片串联起来,重新展示它的历史风貌,讲述它优美的故事,这个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是一个创新的途径,也是世界遗产委员会推广“顶层指导”的最佳实践。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传统文化理念,在不同政治制度、宗教背景、民族特性、语言文化和参差不齐的经济基础上进行的多国合作,开创了世界遗产领域的新篇章。在当今倡导文化多样性、文明间对话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下,有着深远意义。通过跨境申遗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合作过程,丝绸之路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文化意义得到重新认可。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中亚五国,通过这样一个跨境合作,加深了解,增强互信,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区域合作、追求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本书,使更多的人关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
张骞墓(中国陕西省)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中国陕西省)
大雁塔(中国陕西省)
小雁塔(中国陕西省)
兴教寺塔(中国陕西省)
序一
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社会中作为社会文明的反映,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各个层面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精神的成长及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演化,也成为不同文明、文化间对话、沟通、理解和相互尊重的纽带。遗产保护是人类文明成长的一个成果。
回顾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历史,关于保护对象价值的认识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价值认识的发展和变化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动力。遗产价值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不断变化,影响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生长和演化。价值认识是遗产保护理论的基石。从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到对历史价值的关注,再到当今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价值认知对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发展的作用,得到了清晰的展现。遗产保护是一项人类的实践活动,它基于人类对于自身文明成果的珍视和文化的自觉,其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展示了特定文化环境中对特定对象的保护在观念和方法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实践又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方法和所要实现的目标。文化遗产的保护正是在这样一个实践和理论交织的推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成长的。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致力于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在这样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又进一步在相关实践中被应用、检验和深化。在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的支持下,我们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相关博士论文的基础上选择相关的研究成果,编辑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文化线路三个系列学术著作,希望这些成果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景峰的著作《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研究》是基于他的博士论文形成的研究成果,是对丝绸之路作为跨国系列遗产申遗、跨国协作保护的方法研究。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景峰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的答辩。作为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地区的负责人,景峰参与并组织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全过程。丝绸之路作为一个连接欧亚各重要文明的历史中心,涉及多个国家的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具有极大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沿线各国对丝绸之路的价值、定义的不同理解,也反映在不同的保护管理体系,甚至是国家的治理体系上。丝绸之路的申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间对话、理解、合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世界遗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对话和遗产治理的实践。相关的方法对于未来世界遗产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项目的组织者,景峰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涉及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世界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对于认识世界遗产保护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吕舟
2015年5月
彬县大佛寺石窟(中国陕西省)
麦积山石窟(中国甘肃省)
炳灵寺石窟(中国甘肃省)
锁阳城遗址(中国甘肃省)
悬泉置遗址(中国甘肃省)
序二
1990年盛夏,景峰先生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持的丝绸之路沙漠路线考察。这是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综合研究:对话之路”项目的一部分,其宗旨之一是调动国际学术界的力量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科学研究。
教科文组织积极促进教育、科学及文化领域中的国际合作,建立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纽带,为全球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教科文组织也开展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倡导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并形成了世界遗产这一概念,来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遗产。这推动了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文化线路”的概念也随之进入世界遗产领域,每条线路都被看成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间进行接触的途径。的确,正是沿着这一条条线路,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一直发生着民族的迁移,并由此引起了效果显著的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相互补充。
景峰先生于1997年进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巴黎)工作,全面负责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的实施。2003年,他首创并指导了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项目。中国、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及亚洲其他国家为此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一项目的目的是:填补亚洲地区世界遗产代表性不足的空白;创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建立友谊和区域合作关系来推进共同繁荣;认识并尊重文化多样性,展示为保护文化遗产而开展的相互交流活动及其产生的互惠互利效应;推动跨文化交流、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文之间加深了相互理解和有效交流,这一历史机遇反映出加强不同民族、国家、文明之间沟通对话的必要性。为推广项目,他实地考察了丝绸之路沿线20 多个亚欧国家。
他的著作主要是回顾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政策、尤其是“文化线路”概念的演变及其对世界遗产体系的影响。案例重点是丝绸之路这一系列跨境申遗的过程,对促进人们对世界遗产保护这一新领域的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线路有悠久的历史、宽广的分布范围,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遗址类型,几乎涵盖了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各种元素和特征。这一多样化特性促进了国际合作和地区合作,见证了跨文化对话和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为我们讲述了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过程中的跨文化合作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现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对全球化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教科文组织认为有必要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物质及非物质元素。该组织已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促进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并持续推进和平文化。21世纪是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充分理解文化间的特性及其多个层面。丝绸之路项目是教科文组织过去四十年来所开展的一项广泛深入的科学研究。它的作用,正如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的作用一样,是在人们心中构筑一道和平的防线,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文化。
中国及中亚各国联合进行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旨在促进彼此间的学习和借鉴、理解由多个民族、文明、文化及精神价值所构成的人类共同价值框架。这是当代跨文化项目的最佳实践,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各地区是保护文化多样性、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和拉美六国联合申报的“印加大道:安第斯山交通网络”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家族的新成员。这是多年以来为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付出艰辛努力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为世界遗产,反映出中国在保护大型、复杂的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在庆祝这一成功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跨越了国家边界和民族界限。这是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行为。在此我祝贺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参与申报的过程中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这确保了丝绸之路申遗活动的成功开展。
作为他的同事和领导,我非常赞赏景峰博士对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的深刻理解;他在推进国际和地区合作时所表现出的高超的文化外交才能,以及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国际组织机构治理方面展现出的创意才能、方法和丰富的经验,都是这些年在教科文组织的积淀。在此我衷心祝贺景峰先生著作的出版。作为来自威尼斯的市民,我很钦佩景峰先生为教科文组织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威尼斯被称为“西方人看东方的窗口”,是马可波罗的故乡,也是我的家乡。
今年,我们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中国加入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30周年。出版这本讲述丝绸之路申遗的故事的书,是庆祝这些重大事件的极好方式。它对于加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间的合作也有重要意义。在反思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国际合作的同时,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最后,祝愿读者在感受丝绸之路申遗故事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
弗朗西斯科• 班德林(Francesco Bandarin)
2015年3月28日于巴黎
玉门关遗址(中国甘肃省)
高昌故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交河故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庭故城遗址(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苏巴什佛寺遗址(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前言
一
十年漫漫,读博的十年感觉尤为漫长而艰辛。但能够在清华园深造,追随吕舟先生求学,那一份荣幸和兴致早已胜过了一切。在清华园浸润的这些年,我的身心得到了成长,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我的视野得到了扩展,我的境界也得到了提升,十年的果实也终于成熟了。今天,我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此刻的感受,恰如王贵祥老师在《建筑理论史》一书译者跋中引述的带有佛教意味的一句话,“欢喜做,甘愿受”。
唐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30岁考过明经科,已算年老,因为明经科容易。但进士科很难,所以50岁登进士第,要算是年轻的了。在职读博士,困难是明摆着的。我年届知天命之际,能向师长和读者汇报自己研究的初步成果,很激动,也很高兴。在此借用民谚给自己打打气。
二十多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后来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我一直从事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经验,也见证了中国几乎全部的世界遗产国际合作。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世界遗产公约》自1972年诞生以来,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教科文组织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国际文化合作项目。《世界遗产公约》几乎覆盖了所有联合国成员国,现在已经有191个国家参与到这项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
世界遗产保护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基于资源角度的可持续保护,也基于文化多样性和哲学的思考。它对于保护对象,特别是文化遗产,无论在类型、保护观念和保护方法上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1994年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世界遗产公约》的利益相关者对世界遗产保护发展方向的反思。事实上,世界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政治和安全问题,从当前叙利亚和伊拉克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可见一斑。通过世界遗产的保护,国际社会也在不断思考、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它在当代社会文化交流、消除贫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丝绸之路很早就进入教科文组织的视野。1988年,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年)的框架内发起了“丝绸之路:对话之路整体研究”大型跨学科国际合作项目,旨在通过对古丝绸之路的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促进和丰富其文化特性,推动东西方全方位的对话和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连接着许多伟大的文明,也创造着世界历史。它在政治、经济以及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国西部和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库曼共和国)拥有世人皆知的悠久历史与众多的文化遗产,但在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却是代表性不足的地区之一。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的考察研究活动,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全程参加了1990年夏季沙漠路线由陕西西安到新疆喀什的科学考察活动,以及1991年初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在广州和泉州的活动。科学考察激发了我对丝绸之路的极大兴趣。借助教科文组织推广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契机,我自2001年起就倡议中国和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进行重新认定、保护和弘扬。2003年和2004年夏我两次重新考察研究丝绸之路中国段,与中国政府一起探讨丝路申遗的方法和可行性。2005年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后,我与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中亚国家同行合作,共同开展丝绸之路申遗的研究。其后多次实地考察和调研,为丝绸之路申遗和阐释其“突出普遍价值” 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研究和思考,全面指导了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的活动,也成为我论文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二
中国自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也具有了相当的遗产保护实力。在丝绸之路申遗上,中国政府倡议与中亚各国合作,联合申遗,以促进相互了解,提高遗产保护水平。中国政府的倡议和强有力支持使世界遗产中心提出的这项跨文化合作真正落在了实处。
多年的研究和工作实践中让我认识到,任何理念和思想的推广和传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是反反复复、困难重重。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专业能力等因素,文化遗产保护处于初级阶段。中亚地区一直是《世界遗产公约》实施的“盲点”,也是亚太地区推行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热点地区。中国的倡议符合了世界遗产中心的优先计划。在做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世界遗产中心积极出面协调、指导,从而开启了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这样一个宏大的跨文化国际合作项目。这也是世界遗产中心首次进行的全方位申遗顶层指导。
纳尔逊•曼德拉曾经说过,“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总看似不可能”(“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 is done”)。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申遗项目在开启之初,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全新的,可参考的范例几乎没有。项目本身复杂而庞大,因而并不被人看好。国际同行曾经说我是“朝自己脚面开枪”。意为干蠢事,费力不讨好。确实,项目的开展颇为曲折。经历了由“老虎吃天,没处下爪”,到“摸着石头过河”、“敢问路在何方?”,再到“走得人多了,便有了路”,最终是“朋友多了,路才会好走。” 这样一个过程。也真正体现了 “细节才是魔鬼”。到了实际操作层面,任何因素,哪怕是一点点技术问题,都会制约活动的进展。
丝绸之路申遗所包括的遗产数量之多、涵盖遗产面积之广、涉及国家之众是前所未有的,它对现有的世界遗产体系构成了诸多挑战。本书全面系统分析和阐释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梳理和辨析丝绸之路申遗的全过程,对将来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大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演讲。习主席认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 “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在丝绸之路申遗实践当中,我对此深有体会。“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观念也是我进行多国协调、统筹开展国际合作的指导思想。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大家庭的新成员。至此,10 年的申遗之路终于有了结果。在漫长的申遗过程中,我们有欢乐、有痛苦、有争议、有误解、也留下一些遗憾。当我们欢庆胜利的时候,我们也看到遗产保护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国界,超出了民族,成为人类的一个共同事业。
丝绸之路对于今天的人类文化、经济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发展构想,使得丝绸之路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遗产保护的范畴,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和地区文化对话、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的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地区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地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由历史遗址和古代建筑构成的文化遗产,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丝绸之路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它贯穿整个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使这些地区能够基于丝绸之路的概念加强和完善合作交流的平台,不仅能够提高对作为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的保护水平,而且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三
回首在职求学的过程,我再次深深地认识和理解了清华校训中“自强不息”的深刻含义。清华的学习让我切身践行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谨此感谢母校的培养之恩。
衷心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纳入其人才培养计划,近十年来给了我时间求学。重读论文,让我再次回顾了协调指导系列跨境申遗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的过程。其中的种种艰辛,每每解决难题时的欣喜,远不是这些文字所能言尽的。为此,我要感恩多年来理解、支持和关怀我的亲朋好友以及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建筑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论文开题时,吕舟导师、秦佑国老师、王贵祥老师和杨锐老师的点评;答辩过程中故宫博物院单霁翔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女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之平女士、贾珺、刘畅诸位老师的指导和辨析,都使我受益良多。
感谢导师吕舟先生和曹宇老师多年来无私的帮助、关心和教诲。吕老师宽广的胸怀、高远的目光、睿智的思想,带给我人生的启迪,使我受益终身。每当我打退堂鼓时,曹老师一句“你都考了两次清华,放弃多可惜啊!”会让我鼓起勇气,再踏征程。有师若此,真是缘分,也是福分。这次为论文出版的事他们又不懈努力,在清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庆之际,让学生们有机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让公众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今年是1964年通过的文物古迹保护与修复的 《威尼斯宪章》50周年,也是1994年日本奈良文化遗产真实性会议和《奈良真实性文件》20 周年。清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恰逢成立10周年。借着庆祝的机会,出版学生们的论文,吕舟老师做了件大好事,也是功德无量的事。丝绸之路申遗的故事就要展开了,有关丝绸之路人类共同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管理的研究和探索还仅仅是个开始。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关注这条跨文化交流之路,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世界的积极作用,也祝愿有更多的读者投身世界遗产保护事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中心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
景峰
2015年2月6日于巴黎
克孜尔尕哈峰燧(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克孜尔石窟(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塔尔加尔遗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
开阿利克遗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
卡拉摩尔根遗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 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六 难点及创新点
七 主要结论
第二章 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对世界遗产体系的影响
一 世界遗产的价值理念
1 从普遍价值到文化多样性
2 从遗产保护到可持续发展
二 世界遗产概念的产生
1 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
2 自然遗产概念的形成
3 世界遗产概念的形成
三 世界遗产与文化线路
1 世界遗产理念的变化与新的遗产类型
2 文化线路/ 遗产线路:定义的扩展
3 系列跨境申遗
4 对世界遗产保护体系的分析
5 对1972 年《公约》核心价值体系的评价
四 世界遗产与文化和发展的主题
1 世界文化发展十年:文化间对话和丝绸之路
2 杭州文化与发展大会
3 佛罗伦萨“文化、创意、可持续发展”大会
五 小结
第三章 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线路
一 文化线路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1 文化线路:概念的起源
2 文化线路:概念的形成
二 文化线路:特征认定
三 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线路
1 《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具有文化线路特征的遗产
2 文化线路与文化景观关系分析
3 遗产区域(廊道)及欧洲文化线路的经验
四 文化线路的突出普遍价值
1 文化线路的真实性
2 文化线路的完整性
五 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解析
六 小结
第四章 文化线路与系列跨境世界遗产申报
一 世界文化遗产理念的拓展
二 文化线路作为世界遗产
1 文化线路世界遗产及申遗
2 《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线路类遗产分类
3 从文化线路角度对“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的理解
三 系列跨境申遗辨析
1 基本概念辨析
2 系列跨境世界遗产和全球推广的申遗项目
3 国际社会对系列跨境申遗的再认识
4 对瑞士易廷根世界遗产专家国际会议的分析
5 系列跨境申遗中的主要问题
四 丝绸之路与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
1 全球背景
2 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的国际磋商和成果
五 小结
第五章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申遗理论、实践与创新
一 丝绸之路申遗理论与实践
1 国际背景
2 有关文化线路的研究
3 丝绸之路申遗初期的理论与实践
4 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总体思路和系统方法的确定
二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定义和范围
1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定义
2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地理范围
3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时间跨度
三 丝绸之路申遗的步骤
1 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范畴的初期研究
2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遗产类型
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筛选
4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标准格式
四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共同价值框架”与对比分析
1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共同价值框架”的形成
2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共同价值框架”
五 丝绸之路与其他文化线路系列跨境世界遗产的对比分析
1 丝绸之路与《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线路、系列跨境遗产对比
2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与印加大道:安第斯山道路系统对比分析
3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遗产线路的“突出普遍价值”
4 印加大道:安第斯山道路系统遗产线路的“突出普遍价值”
六 小结
第六章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的国际合作机制
一 综述
二 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国际合作的成果和创新(2006~2009年)
1 吐鲁番会议
2 撒马尔罕会议
3 杜尚别会议
4 西安会议
5 阿拉木图会议
三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保护管理机制(2009~2012年)
1 丝绸之路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09年)
2 易廷根会议结论及辨析(2010年)
3 丝绸之路专题研究
四 面向世界遗产的申报
1 阿什哈巴德会议
2 比什凯克会议
3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首批申遗项目简况与分析(2013年)
4 对丝绸之路系列跨境首批申遗成果的总结分析
5 丝绸之路保护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影响分析
6 与安第斯山道路系统文化线路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五 国际援助和其他事项
1 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处理
2 对濒危遗产入选程序的看法
3 国际援助和能力建设
4 展望未来
六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阿克托贝遗址(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
库兰遗址(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
奥尔内克遗址(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
阿克亚塔斯遗址(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
科斯托比遗址(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
后记
本书即将付梓,通过总结,我对十多年来走过的丝绸之路申遗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重行万里丝路,让我回顾了协调指导系列跨境申遗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的过程。其中的种种艰辛,每每解决难题时的欣喜,远不是这些文字所能尽言的。为此,我感恩多年来理解、支持和关怀我的亲人、朋友、同行、老师和同学!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吕舟教授和师母曹宇老师多年来无私的帮助。吕舟教授以他全球化的视野和对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和研究的独到见解,给我教导和启发,使我在清华大学和国际文化遗产界获益匪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和其他清华大学的校友们,左川女士、杨锐先生、秦佑国先生、王贵祥先生、贾珺先生、刘畅先生、李兵女士、李文惠女士、何睿女士、姜龙先生,还有我的学友们,高天、徐知兰、史晨暄、孙燕、徐桐、吕宁等都给了我鼓励和支持。我要感谢他们!
其次,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先生和其同事们,中国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先生、童明康先生、郭旃先生、顾玉才先生、关强先生、陆琼女士、唐炜先生、佟薇女士,中亚国家世界遗产专家和各个亚洲国家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们,英国ICOMOS 的Henry Cleere先生、Susan Denyer 女士,英国UCL大学的TimWilliams 先生,英国图书馆的Susan Whitfield女士,ICCROM的 GaminiWijesuriya 先生等支持我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并与我分享他们的智慧。感谢他们的激励、贡献与合作!
再次,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中心的同行 Dr Berndvon Droste, Natarajan Ishwaran, Francesco Bandarin, Kishore Rao, Ron vanOers, Doudou Diene, Peter Stott, Giovanni Boccardi, Mechtild Rossler, NuriaSanz, Art Pedersen, Francis Childe, Roland Lin, Alessador Balsamo, Kaori Kawakami, Yuri Peshkov, Sanjar Allayarov, Marc Patry, Guy Debonnet,Lazare Eloundou, Petya Totcharova, Peter Debrine和Beatrice Kaldun等参与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的实施过程,有些人与我一起就有关申遗方法和保护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辩论和探讨,共同的使命让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默契和协作。我要感谢他们的友谊和专业素养。我的助手Lise Sellem和Zohra Diop 多年来为我在职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不少方便。我也感谢她们。
最后,我的内助赵玉芬和女儿景佟默默地支持着我,给我鞭策和鼓励,让我一路走下来,这一种情分和奉献,是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本书有关丝绸之路共同遗产的研究还仅仅是个开始,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关注这条跨文化交流之路,关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中心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
景峰
2014年3月6日于清华园
巴拉沙衮城(布拉纳遗址,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
碎叶城(阿克·贝希姆遗址,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
新城(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
书影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博士文库
文化线路系列
吕舟 主编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研究
景峰 著
科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ISBN 978-7-03-046982-3
定价 118.00元
景峰,陕西省眉县人,2014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巴黎)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全面负责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在亚太地区47个国家和14个办事处的国际合作活动。长期从事世界遗产领域相关国际组织(UNESCO、ICCROM、ICOMOS与IUCN等)的合作,致力于将教科文组织及国际遗产保护专业机构的重要宪章及准则文件介绍到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界。
过去26年来的职业经历,既有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经验,又有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先后主持教科文组织对伊朗巴姆地区文化遗产震后重建的国际保护项目、教科文组织南亚和东南亚地震与海啸灾害紧急应变活动、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遗产小岛屿国家能力建设项目、全球多个世界遗产信托基金项目(澳、意、日、荷、挪、瑞、韩等国);并先后担任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总协调员、《世界遗产》杂志编委、ICCROM世界遗产能力建设项目协调员、亚太地区世界遗产2类机构和中心理事、总干事代表;ICOMOS文化旅游委员会和文化线路委员会专家委员。
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报世界遗产的系统分析》、《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研究》等论文20余篇。其中,论文《对教科文组织“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的分析》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曾经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国巴黎夏约高等研究中心、中国清华大学等做访问讲座。
汉魏洛阳城遗址(中国河南省)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中国河南省)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中国河南省)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中国河南省)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中国陕西省)
内容简介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像丝绸之路这样一条几乎囊括了所有遗产要素的文化线路,通过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探索,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和适合的方法论,将这些无形多于有形的历史记忆碎片串联起来,重新展示它的历史风貌,讲述它优美的故事,这个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是一个创新的途径,也是世界遗产委员会推广“顶层指导”的最佳实践。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传统文化理念,在不同政治制度、宗教背景、民族特性、语言文化和参差不齐的经济基础上进行的多国合作,开创了世界遗产领域的新篇章。在当今倡导文化多样性、文明间对话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下,有着深远意义。通过跨境申遗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合作过程,丝绸之路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文化意义得到重新认可。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中亚五国,通过这样一个跨境合作,加深了解,增强互信,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区域合作、追求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本书,使更多的人关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
张骞墓(中国陕西省)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中国陕西省)
大雁塔(中国陕西省)
小雁塔(中国陕西省)
兴教寺塔(中国陕西省)
序一
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社会中作为社会文明的反映,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各个层面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精神的成长及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演化,也成为不同文明、文化间对话、沟通、理解和相互尊重的纽带。遗产保护是人类文明成长的一个成果。
回顾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历史,关于保护对象价值的认识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价值认识的发展和变化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动力。遗产价值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不断变化,影响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生长和演化。价值认识是遗产保护理论的基石。从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到对历史价值的关注,再到当今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价值认知对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发展的作用,得到了清晰的展现。遗产保护是一项人类的实践活动,它基于人类对于自身文明成果的珍视和文化的自觉,其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展示了特定文化环境中对特定对象的保护在观念和方法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实践又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方法和所要实现的目标。文化遗产的保护正是在这样一个实践和理论交织的推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成长的。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致力于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在这样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又进一步在相关实践中被应用、检验和深化。在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的支持下,我们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相关博士论文的基础上选择相关的研究成果,编辑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文化线路三个系列学术著作,希望这些成果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景峰的著作《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研究》是基于他的博士论文形成的研究成果,是对丝绸之路作为跨国系列遗产申遗、跨国协作保护的方法研究。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景峰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的答辩。作为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地区的负责人,景峰参与并组织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全过程。丝绸之路作为一个连接欧亚各重要文明的历史中心,涉及多个国家的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具有极大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沿线各国对丝绸之路的价值、定义的不同理解,也反映在不同的保护管理体系,甚至是国家的治理体系上。丝绸之路的申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间对话、理解、合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世界遗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对话和遗产治理的实践。相关的方法对于未来世界遗产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项目的组织者,景峰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涉及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世界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对于认识世界遗产保护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吕舟
2015年5月
彬县大佛寺石窟(中国陕西省)
麦积山石窟(中国甘肃省)
炳灵寺石窟(中国甘肃省)
锁阳城遗址(中国甘肃省)
悬泉置遗址(中国甘肃省)
序二
1990年盛夏,景峰先生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持的丝绸之路沙漠路线考察。这是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综合研究:对话之路”项目的一部分,其宗旨之一是调动国际学术界的力量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科学研究。
教科文组织积极促进教育、科学及文化领域中的国际合作,建立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纽带,为全球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教科文组织也开展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倡导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并形成了世界遗产这一概念,来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遗产。这推动了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文化线路”的概念也随之进入世界遗产领域,每条线路都被看成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间进行接触的途径。的确,正是沿着这一条条线路,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一直发生着民族的迁移,并由此引起了效果显著的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相互补充。
景峰先生于1997年进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巴黎)工作,全面负责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的实施。2003年,他首创并指导了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项目。中国、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及亚洲其他国家为此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一项目的目的是:填补亚洲地区世界遗产代表性不足的空白;创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建立友谊和区域合作关系来推进共同繁荣;认识并尊重文化多样性,展示为保护文化遗产而开展的相互交流活动及其产生的互惠互利效应;推动跨文化交流、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文之间加深了相互理解和有效交流,这一历史机遇反映出加强不同民族、国家、文明之间沟通对话的必要性。为推广项目,他实地考察了丝绸之路沿线20 多个亚欧国家。
他的著作主要是回顾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政策、尤其是“文化线路”概念的演变及其对世界遗产体系的影响。案例重点是丝绸之路这一系列跨境申遗的过程,对促进人们对世界遗产保护这一新领域的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线路有悠久的历史、宽广的分布范围,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遗址类型,几乎涵盖了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各种元素和特征。这一多样化特性促进了国际合作和地区合作,见证了跨文化对话和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为我们讲述了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过程中的跨文化合作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现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对全球化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教科文组织认为有必要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物质及非物质元素。该组织已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促进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并持续推进和平文化。21世纪是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充分理解文化间的特性及其多个层面。丝绸之路项目是教科文组织过去四十年来所开展的一项广泛深入的科学研究。它的作用,正如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的作用一样,是在人们心中构筑一道和平的防线,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文化。
中国及中亚各国联合进行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旨在促进彼此间的学习和借鉴、理解由多个民族、文明、文化及精神价值所构成的人类共同价值框架。这是当代跨文化项目的最佳实践,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各地区是保护文化多样性、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和拉美六国联合申报的“印加大道:安第斯山交通网络”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家族的新成员。这是多年以来为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付出艰辛努力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为世界遗产,反映出中国在保护大型、复杂的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在庆祝这一成功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跨越了国家边界和民族界限。这是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行为。在此我祝贺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参与申报的过程中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这确保了丝绸之路申遗活动的成功开展。
作为他的同事和领导,我非常赞赏景峰博士对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的深刻理解;他在推进国际和地区合作时所表现出的高超的文化外交才能,以及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国际组织机构治理方面展现出的创意才能、方法和丰富的经验,都是这些年在教科文组织的积淀。在此我衷心祝贺景峰先生著作的出版。作为来自威尼斯的市民,我很钦佩景峰先生为教科文组织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威尼斯被称为“西方人看东方的窗口”,是马可波罗的故乡,也是我的家乡。
今年,我们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中国加入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30周年。出版这本讲述丝绸之路申遗的故事的书,是庆祝这些重大事件的极好方式。它对于加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间的合作也有重要意义。在反思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国际合作的同时,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最后,祝愿读者在感受丝绸之路申遗故事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愉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
弗朗西斯科• 班德林(Francesco Bandarin)
2015年3月28日于巴黎
玉门关遗址(中国甘肃省)
高昌故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交河故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庭故城遗址(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苏巴什佛寺遗址(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前言
一
十年漫漫,读博的十年感觉尤为漫长而艰辛。但能够在清华园深造,追随吕舟先生求学,那一份荣幸和兴致早已胜过了一切。在清华园浸润的这些年,我的身心得到了成长,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我的视野得到了扩展,我的境界也得到了提升,十年的果实也终于成熟了。今天,我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此刻的感受,恰如王贵祥老师在《建筑理论史》一书译者跋中引述的带有佛教意味的一句话,“欢喜做,甘愿受”。
唐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30岁考过明经科,已算年老,因为明经科容易。但进士科很难,所以50岁登进士第,要算是年轻的了。在职读博士,困难是明摆着的。我年届知天命之际,能向师长和读者汇报自己研究的初步成果,很激动,也很高兴。在此借用民谚给自己打打气。
二十多年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后来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我一直从事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经验,也见证了中国几乎全部的世界遗产国际合作。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世界遗产公约》自1972年诞生以来,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教科文组织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国际文化合作项目。《世界遗产公约》几乎覆盖了所有联合国成员国,现在已经有191个国家参与到这项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
世界遗产保护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基于资源角度的可持续保护,也基于文化多样性和哲学的思考。它对于保护对象,特别是文化遗产,无论在类型、保护观念和保护方法上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1994年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世界遗产公约》的利益相关者对世界遗产保护发展方向的反思。事实上,世界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政治和安全问题,从当前叙利亚和伊拉克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可见一斑。通过世界遗产的保护,国际社会也在不断思考、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它在当代社会文化交流、消除贫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丝绸之路很早就进入教科文组织的视野。1988年,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年)的框架内发起了“丝绸之路:对话之路整体研究”大型跨学科国际合作项目,旨在通过对古丝绸之路的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促进和丰富其文化特性,推动东西方全方位的对话和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连接着许多伟大的文明,也创造着世界历史。它在政治、经济以及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国西部和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库曼共和国)拥有世人皆知的悠久历史与众多的文化遗产,但在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却是代表性不足的地区之一。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的考察研究活动,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全程参加了1990年夏季沙漠路线由陕西西安到新疆喀什的科学考察活动,以及1991年初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在广州和泉州的活动。科学考察激发了我对丝绸之路的极大兴趣。借助教科文组织推广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契机,我自2001年起就倡议中国和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进行重新认定、保护和弘扬。2003年和2004年夏我两次重新考察研究丝绸之路中国段,与中国政府一起探讨丝路申遗的方法和可行性。2005年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后,我与中国国家文物局和中亚国家同行合作,共同开展丝绸之路申遗的研究。其后多次实地考察和调研,为丝绸之路申遗和阐释其“突出普遍价值” 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研究和思考,全面指导了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的活动,也成为我论文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二
中国自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也具有了相当的遗产保护实力。在丝绸之路申遗上,中国政府倡议与中亚各国合作,联合申遗,以促进相互了解,提高遗产保护水平。中国政府的倡议和强有力支持使世界遗产中心提出的这项跨文化合作真正落在了实处。
多年的研究和工作实践中让我认识到,任何理念和思想的推广和传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是反反复复、困难重重。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专业能力等因素,文化遗产保护处于初级阶段。中亚地区一直是《世界遗产公约》实施的“盲点”,也是亚太地区推行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热点地区。中国的倡议符合了世界遗产中心的优先计划。在做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世界遗产中心积极出面协调、指导,从而开启了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这样一个宏大的跨文化国际合作项目。这也是世界遗产中心首次进行的全方位申遗顶层指导。
纳尔逊•曼德拉曾经说过,“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总看似不可能”(“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 is done”)。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申遗项目在开启之初,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全新的,可参考的范例几乎没有。项目本身复杂而庞大,因而并不被人看好。国际同行曾经说我是“朝自己脚面开枪”。意为干蠢事,费力不讨好。确实,项目的开展颇为曲折。经历了由“老虎吃天,没处下爪”,到“摸着石头过河”、“敢问路在何方?”,再到“走得人多了,便有了路”,最终是“朋友多了,路才会好走。” 这样一个过程。也真正体现了 “细节才是魔鬼”。到了实际操作层面,任何因素,哪怕是一点点技术问题,都会制约活动的进展。
丝绸之路申遗所包括的遗产数量之多、涵盖遗产面积之广、涉及国家之众是前所未有的,它对现有的世界遗产体系构成了诸多挑战。本书全面系统分析和阐释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梳理和辨析丝绸之路申遗的全过程,对将来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大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演讲。习主席认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 “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在丝绸之路申遗实践当中,我对此深有体会。“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观念也是我进行多国协调、统筹开展国际合作的指导思想。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大家庭的新成员。至此,10 年的申遗之路终于有了结果。在漫长的申遗过程中,我们有欢乐、有痛苦、有争议、有误解、也留下一些遗憾。当我们欢庆胜利的时候,我们也看到遗产保护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国界,超出了民族,成为人类的一个共同事业。
丝绸之路对于今天的人类文化、经济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发展构想,使得丝绸之路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遗产保护的范畴,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和地区文化对话、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的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地区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地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由历史遗址和古代建筑构成的文化遗产,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丝绸之路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它贯穿整个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使这些地区能够基于丝绸之路的概念加强和完善合作交流的平台,不仅能够提高对作为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的保护水平,而且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三
回首在职求学的过程,我再次深深地认识和理解了清华校训中“自强不息”的深刻含义。清华的学习让我切身践行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谨此感谢母校的培养之恩。
衷心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纳入其人才培养计划,近十年来给了我时间求学。重读论文,让我再次回顾了协调指导系列跨境申遗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的过程。其中的种种艰辛,每每解决难题时的欣喜,远不是这些文字所能言尽的。为此,我要感恩多年来理解、支持和关怀我的亲朋好友以及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建筑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论文开题时,吕舟导师、秦佑国老师、王贵祥老师和杨锐老师的点评;答辩过程中故宫博物院单霁翔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女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之平女士、贾珺、刘畅诸位老师的指导和辨析,都使我受益良多。
感谢导师吕舟先生和曹宇老师多年来无私的帮助、关心和教诲。吕老师宽广的胸怀、高远的目光、睿智的思想,带给我人生的启迪,使我受益终身。每当我打退堂鼓时,曹老师一句“你都考了两次清华,放弃多可惜啊!”会让我鼓起勇气,再踏征程。有师若此,真是缘分,也是福分。这次为论文出版的事他们又不懈努力,在清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庆之际,让学生们有机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让公众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今年是1964年通过的文物古迹保护与修复的 《威尼斯宪章》50周年,也是1994年日本奈良文化遗产真实性会议和《奈良真实性文件》20 周年。清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恰逢成立10周年。借着庆祝的机会,出版学生们的论文,吕舟老师做了件大好事,也是功德无量的事。丝绸之路申遗的故事就要展开了,有关丝绸之路人类共同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管理的研究和探索还仅仅是个开始。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关注这条跨文化交流之路,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世界的积极作用,也祝愿有更多的读者投身世界遗产保护事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中心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
景峰
2015年2月6日于巴黎
克孜尔尕哈峰燧(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克孜尔石窟(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塔尔加尔遗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
开阿利克遗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
卡拉摩尔根遗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 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六 难点及创新点
七 主要结论
第二章 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对世界遗产体系的影响
一 世界遗产的价值理念
1 从普遍价值到文化多样性
2 从遗产保护到可持续发展
二 世界遗产概念的产生
1 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
2 自然遗产概念的形成
3 世界遗产概念的形成
三 世界遗产与文化线路
1 世界遗产理念的变化与新的遗产类型
2 文化线路/ 遗产线路:定义的扩展
3 系列跨境申遗
4 对世界遗产保护体系的分析
5 对1972 年《公约》核心价值体系的评价
四 世界遗产与文化和发展的主题
1 世界文化发展十年:文化间对话和丝绸之路
2 杭州文化与发展大会
3 佛罗伦萨“文化、创意、可持续发展”大会
五 小结
第三章 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线路
一 文化线路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1 文化线路:概念的起源
2 文化线路:概念的形成
二 文化线路:特征认定
三 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线路
1 《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具有文化线路特征的遗产
2 文化线路与文化景观关系分析
3 遗产区域(廊道)及欧洲文化线路的经验
四 文化线路的突出普遍价值
1 文化线路的真实性
2 文化线路的完整性
五 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解析
六 小结
第四章 文化线路与系列跨境世界遗产申报
一 世界文化遗产理念的拓展
二 文化线路作为世界遗产
1 文化线路世界遗产及申遗
2 《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线路类遗产分类
3 从文化线路角度对“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的理解
三 系列跨境申遗辨析
1 基本概念辨析
2 系列跨境世界遗产和全球推广的申遗项目
3 国际社会对系列跨境申遗的再认识
4 对瑞士易廷根世界遗产专家国际会议的分析
5 系列跨境申遗中的主要问题
四 丝绸之路与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
1 全球背景
2 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的国际磋商和成果
五 小结
第五章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申遗理论、实践与创新
一 丝绸之路申遗理论与实践
1 国际背景
2 有关文化线路的研究
3 丝绸之路申遗初期的理论与实践
4 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总体思路和系统方法的确定
二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定义和范围
1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定义
2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地理范围
3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时间跨度
三 丝绸之路申遗的步骤
1 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范畴的初期研究
2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遗产类型
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筛选
4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标准格式
四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共同价值框架”与对比分析
1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共同价值框架”的形成
2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共同价值框架”
五 丝绸之路与其他文化线路系列跨境世界遗产的对比分析
1 丝绸之路与《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线路、系列跨境遗产对比
2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与印加大道:安第斯山道路系统对比分析
3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遗产线路的“突出普遍价值”
4 印加大道:安第斯山道路系统遗产线路的“突出普遍价值”
六 小结
第六章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的国际合作机制
一 综述
二 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国际合作的成果和创新(2006~2009年)
1 吐鲁番会议
2 撒马尔罕会议
3 杜尚别会议
4 西安会议
5 阿拉木图会议
三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保护管理机制(2009~2012年)
1 丝绸之路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09年)
2 易廷根会议结论及辨析(2010年)
3 丝绸之路专题研究
四 面向世界遗产的申报
1 阿什哈巴德会议
2 比什凯克会议
3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首批申遗项目简况与分析(2013年)
4 对丝绸之路系列跨境首批申遗成果的总结分析
5 丝绸之路保护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影响分析
6 与安第斯山道路系统文化线路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五 国际援助和其他事项
1 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处理
2 对濒危遗产入选程序的看法
3 国际援助和能力建设
4 展望未来
六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阿克托贝遗址(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
库兰遗址(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
奥尔内克遗址(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
阿克亚塔斯遗址(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
科斯托比遗址(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
后记
本书即将付梓,通过总结,我对十多年来走过的丝绸之路申遗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重行万里丝路,让我回顾了协调指导系列跨境申遗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的过程。其中的种种艰辛,每每解决难题时的欣喜,远不是这些文字所能尽言的。为此,我感恩多年来理解、支持和关怀我的亲人、朋友、同行、老师和同学!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吕舟教授和师母曹宇老师多年来无私的帮助。吕舟教授以他全球化的视野和对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和研究的独到见解,给我教导和启发,使我在清华大学和国际文化遗产界获益匪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和其他清华大学的校友们,左川女士、杨锐先生、秦佑国先生、王贵祥先生、贾珺先生、刘畅先生、李兵女士、李文惠女士、何睿女士、姜龙先生,还有我的学友们,高天、徐知兰、史晨暄、孙燕、徐桐、吕宁等都给了我鼓励和支持。我要感谢他们!
其次,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先生和其同事们,中国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先生、童明康先生、郭旃先生、顾玉才先生、关强先生、陆琼女士、唐炜先生、佟薇女士,中亚国家世界遗产专家和各个亚洲国家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们,英国ICOMOS 的Henry Cleere先生、Susan Denyer 女士,英国UCL大学的TimWilliams 先生,英国图书馆的Susan Whitfield女士,ICCROM的 GaminiWijesuriya 先生等支持我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并与我分享他们的智慧。感谢他们的激励、贡献与合作!
再次,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中心的同行 Dr Berndvon Droste, Natarajan Ishwaran, Francesco Bandarin, Kishore Rao, Ron vanOers, Doudou Diene, Peter Stott, Giovanni Boccardi, Mechtild Rossler, NuriaSanz, Art Pedersen, Francis Childe, Roland Lin, Alessador Balsamo, Kaori Kawakami, Yuri Peshkov, Sanjar Allayarov, Marc Patry, Guy Debonnet,Lazare Eloundou, Petya Totcharova, Peter Debrine和Beatrice Kaldun等参与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的实施过程,有些人与我一起就有关申遗方法和保护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辩论和探讨,共同的使命让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默契和协作。我要感谢他们的友谊和专业素养。我的助手Lise Sellem和Zohra Diop 多年来为我在职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不少方便。我也感谢她们。
最后,我的内助赵玉芬和女儿景佟默默地支持着我,给我鞭策和鼓励,让我一路走下来,这一种情分和奉献,是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本书有关丝绸之路共同遗产的研究还仅仅是个开始,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关注这条跨文化交流之路,关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中心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
景峰
2014年3月6日于清华园
巴拉沙衮城(布拉纳遗址,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
碎叶城(阿克·贝希姆遗址,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
新城(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
书影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博士文库
文化线路系列
吕舟 主编
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研究
景峰 著
科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ISBN 978-7-03-046982-3
定价 1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