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

张骞故里:丝路精神代代相传

摘要:     6月6日,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白崖村的张骞祠堂,张骞第65代后人张华忠向“梦想丝路”采访团讲述保护祠堂的经历。李任滋 摄    张骞纪念馆 本报记者 陈 璐 摄  本报记者 张 妮  提起丝绸之路与西域 ...

  

  6月6日,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白崖村的张骞祠堂,张骞第65代后人张华忠向“梦想丝路”采访团讲述保护祠堂的经历。李任滋 摄

  

  张骞纪念馆 本报记者 陈 璐 摄

  本报记者 张 妮

  提起丝绸之路与西域,人们必定会想到其开拓者张骞。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融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丝绸之路”,开创了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与世界文明交融碰撞的时代。陕西汉中城固县是张骞出生地与归葬地,“夫秦巴为屏,六水为池,丽哉城固,稻田麦垄连柳林桔园;春秋归蜀,战国曾楚,悠哉城固,石斧铜尊遍莲花宝山。”这大致描述出其地理、历史、农业生产等状况。那么,张骞墓的保护情况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是怎样的?张骞后裔的生活状态又是如何?“一带一路”又为城固带来了怎样的文化新活力?6月6日,由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梦想丝路国际行”(陕西段)采访团走进了城固,对此一一进行探访。

  张骞墓:申遗是机遇更是责任

  “曾经只是一座小土堆的张骞墓如今已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并建成一座纪念馆。”一位多年前来过张骞墓的记者感慨。据张骞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张骞墓历朝历代得到地方政府和张氏后裔的保护,墓葬形制保存完好。1983年,城固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张骞纪念馆,并策划实施了对张骞墓的全面保护。如今,站在纪念馆大门前,映入眼帘是一副笔力苍劲的鎏金大字“探险促交融诸邦始列大宛传,凿通开丝路千秋高扬博望魂”;拾阶而上,一座仿汉阙楼显得古朴而厚重,阙门两侧悬挂着“汉武帝北征匈奴广募贤能兴王业古今无二主;博望侯西访月氏智克奇险凿丝路中外第一人”的对联,向世人叙说着历史过往;展厅内,《史记》、《汉书》等的记载更是让人们了解了这位西汉探险家、丝路开拓者的勇敢与气魄……

  2014年6月22日,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共有7个遗产点入选,张骞墓便是其中之一。回想起8年的申遗之路,城固县文物旅游局工委主任王亚萍仍感慨不已:“丝路申遗不能缺少了开拓者张骞的遗迹,虽然过程是一波三折,但大家凭借扎实、执着的热忱成功了。”为了确保申遗档案的规范详实,他们多次赴西安、北京、乌鲁木齐、广州等地,对西北联大1938年发掘张骞墓的相关资料及出土文物进行调查取证,从国家博物馆找到了“博望”封泥等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采集、整理与张骞有关的遗址遗迹、民间传说、神话典故等实物,整理文字资料300余万字,各类图纸文件近3万张,拍摄视频460多分钟,数据化存储总量达40GB,消除了专家对张骞墓真实性和文化价值低的质疑,为张骞墓最终的入选提供了丰富的档案资料。

  “申遗成功是机遇,更是责任。”城固县文化广电局局长伍宏贤表示,201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56.3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5.6亿元,分别增长25.2%和33.7%,而申遗成功后游客的增多、媒体的关注无疑对他们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城固县委、县政府要把旅游业打造成城固经济跨越发展的新支柱,例如已在策划打造张骞文化产业园,将张骞当年出使西域沿途国家的文化以微缩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影视、文学等方式展示丝路精神,如县政府和西影集团准备联手打造的40集电视连续剧《大汉张骞》,希望以其为文化载体,发扬张骞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

  白崖村:张骞后裔居住于此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对张骞的敬慕之情,城固人是真诚的。长期生活、工作在张骞故里的人们,听着张骞的传奇故事,流连于与其有关的文化设施——张骞桥、张骞路、张骞文化广场等。城固县人则从外交张骞、经济张骞、军事张骞、文化张骞、智慧张骞、世界张骞等多个角度、层面来提炼“城固精神”。当然,最以张骞为敬为傲的莫过张骞后裔了。

  走进张骞出生地城固县白崖村,两三层的楼房比比皆是,但青瓦为顶、黄土为体的张骞祠堂却格外吸引人。据张骞第65代后人张华忠介绍,古时的张骞祠堂在“文革”期间被毁,该祠堂是2005至2006年重新修建的。并且,为让后辈谨记先祖的勇敢、拼搏精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张骞诞辰)的祭拜、清明节的扫墓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多位张骞后人热情地诉说着得知张骞墓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时的激动,自豪地讲述着考上了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孩子的品学兼优……然而,该村也逃脱不了我国许多乡村存在的问题——“386199现象”,即留守人口大多是妇女、孩子和老人。不愿务农的年轻一辈大多选择外出上学或打工。对此,孩子在外打工的张华忠说,他们愿意出去闯一闯是好事,但他相信孩子们会谨记“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家训。

  其实,张骞后裔现有两支,一支主要在白崖村,加上在城固县其他乡镇的共1270多人;另一支在张骞的受封地河南南阳方城县,现有张骞后人3000人。张华忠介绍,2009年8月,河南方城的后裔曾来白崖村祭拜先祖。其中一位后裔张广增激动地说:“一直想回家看看,找找我们的根。这是第一次回来,感触很深,以后回来的人会更多。”那次见面之后,分散于两地的张骞后人联系、交流加强了,并计划一起重修家谱。

  非遗项目:凸显地域特色

  除了意义非凡的物质文化遗产,城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精彩,如城固民间歌谣、传统打铁技艺、城固泥塑等,它们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发于生产劳动,根植于民间土壤,汲取生活的养分,承载着生长于这片土地的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入选第四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公土席杂烩制作技艺。其代表性传承人尚志龙介绍,城固膳食,尤以原公闻名;原公吃食中,杂烩为上品。“杂烩”又名“全家福”“大团圆”,是湑水沿岸汉江南北民间宴席的首菜,其技艺靠一代代本土厨师师徒手把手相传,传承了500年。其融咸、酸、腥、香、辣五味于一体,健康营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今,城固县城陆续开办起多家原公杂烩食府,以活态形式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

  6月6日傍晚,范先生带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品尝了原公杂烩,愿家乡的味道能带给女儿好运;同时,做原公杂烩耗时费神,他希望女儿能明白这背后人们的极大耐心和毅力。伍宏贤也称,范先生的做法并非个例,原公镇位于城固县城北10里处,历史上多出举人、进士,因而,民间有说法“城固县不能开北门,否则要出三石二斗芝麻那么多的官”,这为城固县只有东门、南门、西门而没有北门增添了一段佳话。

  “‘一带一路’给城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新思路,要利用好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交流、文化创意产业等,并将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担当、敢于冒险的‘丝路精神’延续下去。”伍宏贤表示。(中国文化报)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张骞墓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