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

张骞后人们的愿望 探访张骞墓公祭现场

摘要: 一阵锣鼓响起,张骞后人们开始了今年清明的张骞墓祭奠先祖活动。老人们说,之所以选在4月6号这一天的中午进行,主要是考虑陕西城固县当地的节气因素。公祭张骞仪式现场不过这一天并没有出现个好天气,雨水从一早开始 ...

  一阵锣鼓响起,张骞后人们开始了今年清明的张骞墓祭奠先祖活动。老人们说,之所以选在4月6号这一天的中午进行,主要是考虑陕西城固县当地的节气因素。

公祭张骞仪式现场

公祭张骞仪式现场

    不过这一天并没有出现个好天气,雨水从一早开始就笼罩着这个汉中小县,湿漉漉的街道零星出现了一些小水坑。站在空地里,几分钟雨水就会顺着发梢淌下来了。

    天气并没有阻碍乡亲们的热情。两队当地老人组成的舞蹈队开始绕着张骞墓大殿前的空地跳起了类似秧歌的舞蹈,所有人都穿着传统民族服装,胸口上别着一个写有“张骞后裔”的胸花。领头带着面具的老人摇晃着脑袋,让面具上的胡子不住地颤抖。大殿前摆放着的猪头鸡鸭等祭品,吸引了许多从未见过传统祭奠典礼记者的镜头。

    跳了几圈之后,带头的老人开始绕着摆放猪头的供桌鞠躬行礼,鞠躬时几乎到了九十度,手里的一根拐棍则一定端平,样子甚为恭敬。边上县委宣传部的人小声向旁人解释道:“这是纪念他们的老祖先张骞呢!”

    张骞,这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外交家的西汉官员,曾经在公元前138年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也就是现在中亚、西亚一代。这次本来以单纯军事目的开始的远行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但当张骞在十余年后回到长安面见汉武帝时,他却已经打通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伟大陆上商道--丝绸之路,他也因此被皇帝封为“博望侯”,死后则被归葬于老家固城县。

    此后历经多次的王朝变迁,但是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依然连接着几个大陆的人民,并且通过阿拉伯商人的经商活动,将中国的造纸术等发明传递到欧洲,也为中国带来了胡萝卜等众多的农作物新品种。数千年来的王朝变迁并没有让这条古老的商道消失,反而越来越著名。

张骞后人

张骞后人

    如今,随着中国的再度崛起,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项被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中,“一带”正是以当年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为基础的。

    而如今那位伟大的开拓者则静静躺在墓中,围绕他的墓地已经建成了一座纪念馆。2014年6月22日,这座墓地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点之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清明前后,仍然在这里居住的500多名后裔会聚集到此,进行前文提到的祭奠活动。一个76岁的老人说,她也是张骞的后裔,尽管年纪大了也要过来举旗杆参加典礼。而这种活动至少有十多年的传统了。

    典礼结束后,作为第67代后裔的张利军被推举代表后裔们接受采访。这个40岁的男子今天特意穿了西装来参加典礼,平时他只是固城县教育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但今天的这个场合他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提起了自己的先祖他显得有些激动,尽管他尽力用普通话接受采访,但是只要说到激动的地方还是会流露出浓浓的陕西乡音。

    张利军向记者们回忆起去年张骞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去重走丝绸之路的经历。这个世代居住在陕西小县的普通人第一次亲身走上了祖先曾经踏足的那片土地,一路上见识了很多历史遗迹,也带回了一些资料。其中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嘛尔汗,他甚至发现了陶瓷的骆驼、大象、龙,这些文物进一步印证了老祖先开凿的丝绸之路把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欧洲文化很好融合,这让这个普通教育局干部真正意识到了祖先的伟大。

    他也特别提到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这项战略中涉及到了丝绸之路,张利军作为开拓者张骞的后裔感到很光荣,他也希望能够为这项战略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一些努力,而这也是所有张骞后裔们的愿望。

    文/梁千里 摄影/王传俊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张骞墓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