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
【张骞墓精选讲词】承载历史的丰碑
承载历史的丰碑
马燕
许多来到张骞墓前拜谒的游客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这个墓是否张骞真墓?听到这样的提问,我都不会给出他们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向他们讲述一段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展示一通那个时候留下的石碑。
1938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一些爱国学者、教授提出:教育为民族复兴之基。北平大学、北师大、北洋工学院以及北平研究院为躲避战火,辗转至汉中,成立了一所合并高校——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大在汉中的成立为汉中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驻汉期间,在继续教学的同时,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其历史系师生对位于城固县张骞墓的清理发掘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为张骞墓的发展增添了重要的一笔,就在他们清理发掘张骞墓后,勒石以记,这便有了张骞墓前右侧的这通“考证碑”。
这通碑高274cm,宽80cm,立于1939年五月,碑体分为两面,阳面为“增修汉博望侯墓道碑记”,全文1034字,由我国著名汉学家、红学家吴世昌撰文、由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书丹,碑文由彼年匈奴肆虐及此时倭寇河朔;由博望张骞使得异族归化、以致拓疆数万里、奠我中华数千年之伟大国基,念及我今日之能御辱图强、胥有赖焉;文中赞道:汉中屏山襟川、炎汉以此发祥、灵秀之气汇聚于此,人杰倍出,而博望侯张骞的故乡及墓冢都位于汉中城固。随后,记载西北联大清理增修张骞墓之事:1938年,西北联大师生认为张骞墓近在咫尺,完全能够作为仰慕的楷模,但其东侧土层遭到破坏,墓道凌乱,陵前石兽湮没于杂草之中,若不加以清理、妥为保护,先贤胜迹即将日日破败。遂商请各级政府批准,会同张氏后裔,将其东侧缺口稍加清理。碑文最后,也是最能够说明其真伪的结论所在:所见墓道汉砖、破残马骨、五铢汉钱之属,即可断为汉墓,而散乱陶片中,间有“博望”汉隶,尤足证为张公原墓无疑也。这段话也印证了《史记》中对于张骞墓的记载,至此,张骞墓的真伪已毋庸置疑,而这通碑的价值却并不仅限于此。
碑阴所刻《汉书.张骞传》全文,由我国著名学者许寿裳所书。这通碑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都饱含着爱国学者对中华之崛起的渴望,对先贤张骞的无限敬仰。
1939年为民国二十八年,因此,碑帽上的两面旗帜非常特殊,均为青天白日旗,右侧为国民党党旗、左侧为中华民国国旗。
石碑立于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毁于一场政治运动中,1966年,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文化大革命,为避免石碑遭到破坏,城固文物工作者拿水泥将碑帽上的两面旗帜掩盖,却仍未能躲过劫难,石碑被砸断,附近的村民将它做了桥任人踩踏,直到1975年,才又重见天日,水泥被凿去、碑体被修复,石碑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张骞墓前。而此时的他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失去了年轻时的风采,增添了许多时光划过的裂痕。
在历史的长河中,七十多年只是弹指一挥,可石碑的本身却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打开它,我们能见两千年前匈奴铁骑扰我边境、欺我百姓的侵略史,而博望侯张骞不畏艰险、毅然西行;
能见37年日军侵华、国土沦陷,而学府西迁、真理之火不灭;能见38年西北联大师生瞻仰先贤、增修墓道,也能见66年人们在那个年代所犯下的错误;能见75年文物工作者掘土启碑、精心修复,也能见石碑身上永远无法修复的历史伤痕。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还在翻滚着波涛,过去的历史正在离我们渐远。而石碑,仍然屹立在原处,默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更注视着这成为历史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