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解读“丝路申遗”成功一周年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我省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等7处遗产点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遗产点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那么,申遗成功一年来,各个世界文化遗产点都有哪些变化?申遗给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陕西在保护利用这些人类文化遗产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带着这些问题,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与《三秦都市报》联办专栏(以下简称专栏)专访了曾全程参与丝路申遗的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周魁英。
游客数量大增承诺不涨价
专栏:时间过得真快,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已经整整一年了,一年来,各个遗产点的游客数量有什么变化?
周魁英:申遗成功后,7处遗产点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游客数量明显增加,游客数量显著增加说明市民和游客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可。据统计,申遗成功前张骞墓的年游客数量为49000人,去年则为102000人。彬县大佛寺去年游客数量为158120人,比之前增加近4万人,小雁塔在2014年7月至12月游客数量为606000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4%,全年游客总数为1056000人。
专栏: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在过去一二十年时间里,纷纷呈现出涨价趋势,故宫、黄山、武当山、九寨沟、丹霞、张家界等知名景区,纷纷在申遗之后将价格涨起。作为普通民众,大家担忧的是,丝路申遗成功后,陕西的7处遗产点会不会借机涨价?
周魁英:申遗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开发和牟利,还是为了保护与传承?答案当然是后者。《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4条明确指出,“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是有关国家的责任”。世界遗产只是一个名号,重要的是对遗产实施保护、开发并向人类展示。或者直接说,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相关物质或非物质的遗产,而不是为了给涨价找个噱头。申遗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更不是政绩。丝绸之路在成功申遗后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去保护和传承在这条路线上所蕴藏着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其次才应该是开发和利用这两条线路并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在陕西的这7处文物点中,目前除了小雁塔(登塔除外)、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免费外,其他景点都收取门票。这些景点不会因为申遗成功而涨价,该免费的还会继续免费,收费的各个景点也没有涨价的考虑和计划。
保护得很好请乡党放心
专栏:申遗成功之后,各个遗产点从表面看“模样”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会不会是“一朝成功,万事大吉”?
周魁英:不是申报成功就没事儿了,过去一年,我们对各个遗产点都进行了监测,包括对文物本体价值的监测,对影响文物的人为和自然环境的监测,对影响遗产地人流状况的监测等,监测内容涉及气象、水文、环境、生态、空气、安保、建设等多个方面。同时,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工作,在遗产点与文物展示无关的项目绝不允许建设。请乡党们放心,一年来,我省7处遗产点不断完善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环境整治、监测管理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
在充分借鉴遗产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汉长安城未央宫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未央宫遗址、明光宫遗址区域内共约780万平方米考古勘探,完成遗址内道路、标识展示,根据考古勘探范围勾勒遗址边界,标识出遗址范围和体量;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宫等遗产点都设置了说明牌或电子浏览器,使用翔实的文字及图像资料将遗产介绍给参观者;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进行全景式微缩展示和对部分建筑遗址进行微缩模型展示,开放考古工地活动,令参观者不仅能够对大明宫有完整印象,领略大明宫的规模、格局、建筑艺术,而且通过参观考古发掘过程,学习和了解大明宫考古过程及科研成果……一年来,陕西境内7处遗产点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围绕主题展览、主题日系列活动、青少年教育活动、遗址宣讲、专题讲座等进行文化教育宣传。结合春节、上元节、上巳节、端午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类传统节日活动20余次。共举办常态文化演出2500余场,群众性演出500余场。
统万城遗址等4个项目列入世遗预备名单
专栏:早在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14处1994年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项目》组织进行了监测,这14处遗产,多数都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某些问题,有的甚至一度面临摘牌之虞。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文化延续丝毫不比申遗轻松。
周魁英:“重申遗、轻保护”是一种短视行为,我们要保持冷静头脑,不要因为申遗成功了就放松保护。事实上,申遗成功后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最大的转变是从被动的准备到主动的规划。2014年我省以“丝绸之路”申遗为契机,全国首家专门编制了省级申遗工作规划
——《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规划》对我省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重点遴选出包括黄帝陵、石峁遗址、汉唐帝陵等14处60个能够代表中华文明、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潜力的遗产点,并按照世界遗产的理念和标准,确定当前陕西省申遗工作的目标、内容和工作重点,从管理、技术、研究、展示等方面全面推动遗产保护工作,最终实现以世界遗产标准为要求的常态化保护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省文物局先后多次召开了专家讨论会,邀请了国内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专家就《规划》提出了意见,为规划的深化、修改、完善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目前,《规划》已经经过陕西省政府第21次专项问题会议讨论通过,即将下发各地市执行。还有一个好消息,丝绸之路拓展项目、党家村古建筑群、西安明清城墙、统万城遗址4个项目已经成功列入新修改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专栏: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神木石峁遗址,自2011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以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于这处遗址,在今后的保护中会有哪些举措?
周魁英:省文物局已将石峁遗址纳入了正在编制的《陕西省申遗工作规划》,下一步将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提升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做好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2015年1月,神木县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编制了石峁遗址保护利用概念规划。该概念规划将石峁遗址项目定位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统筹考虑了高家堡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同时借鉴了国外遗址保护利用经验,将遗址保护利用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造有机结合。目前,《石峁遗址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现已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石峁遗址未来或将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规划29座汉唐帝陵旅游线路
专栏:陕西有29座汉唐帝陵,目前只有西汉阳陵、杜陵、茂陵以及唐乾陵、昭陵和桥陵6座帝陵正式对外开放,其他23座帝陵虽然可以参观,但是在沿线道路上缺乏标识,交通的不畅,制约了汉唐帝陵的保护利用。
周魁英:汉唐帝陵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它的可看性还很差,每一座帝陵都承载着非常丰富多彩、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这种故事就需要通过我们文物部门工作,通过我们文化工作者把它更好地阐释出来、展示出来和解读出来,使我们所有的群众都能有兴趣,都能看得懂,这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工作。另外,省文物局在编制《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时对我省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下一步将助推汉唐帝陵大遗址保护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专栏:具体有哪些做法?
周魁英:陕西创新提出汉唐帝陵综合提升项目,即通过线路规划连接、遗址展示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实现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结合,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促进当地文化、交通、旅游、经济等的全方位发展。在旅游交通建设方面,陕西省政府专门安排部署编制《汉唐帝陵文物旅游线路规划》。在交通路网布局上,依托3条南北方向自西安向外辐射的东部京昆高速连接线、中部包茂高速连接线、西部福银高速连接线,整修各陵区之间连接道路,采用拓宽新建等方式,串联起南部的西汉帝陵和北部的唐代帝陵,最终形成“两横,三纵,多支线”的整体格局。在景区综合提升上实行分级管理,使汉唐帝陵旅游服务形成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阳陵、茂陵、昭陵、乾陵4座帝陵。在现有的陵园观光基础上,重点挖掘帝陵及周边文化资源,打造衍生型文化体验旅游功能产品。第二层级为长陵、霸陵、杜陵、渭陵、桥陵、泰陵6座帝陵。以依托帝陵本身的陵园观光为主体,整合周边农家乐及村镇资源。第三层级包括其余19座帝陵,逐步设置旅游服务设施。
(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与《三秦都市报》联办专栏记者: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