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塔

王建明:兴教寺;低调内敛的佛教名寺

摘要: 王建明摄影(欣赏) 作品2016年4 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区杜区镇少陵原畔的兴教寺,虽然不起眼,却是声名远扬的佛教名寺,并于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沿着少陵原畔狭窄、幽 ...

image002.jpg
王建明摄影(欣赏) 作品  2016年<4>
        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区杜区镇少陵原畔的兴教寺,虽然不起眼,却是声名远扬的佛教名寺,并于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沿着少陵原畔狭窄、幽静的小路蜿蜒而上,拐过一个村庄,再爬上一段陡峭的斜坡,地势豁然开朗,古朴肃穆的兴教寺便现于眼前了。与众多名寺不同,兴教寺的山门并不高大巍峨,然而这朱门砖墙、雕楼青瓦却无处不透着历史的厚重,特别是门额上由民国时程潜所书的“护国兴教寺”与两侧“法相”、“庄严”九个金色大字,让人油生神圣之感。
        这里便是中国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的长眠之地,也是中国佛教慈恩宗的祖庭之一,自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玄奘法师迁葬至此、因塔建寺,至今已经1300多年了。尤为难得的是,这里的建筑一直保持着原有的风貌,甚至门柱大梁都没有油漆,仿佛是一座远离岁月变迁与人世喧嚣的世外桃园,又似是一位始终坚守内心初衷的圣人,在与世无争中,千年不变地静守着这片神圣的佛教净土。
        进入寺庙,古朴、肃穆之风更甚。整个寺院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大殿门额上是康有为书写的“兴教寺”三个大字,殿内供奉着明代铜铸佛像和缅甸赠送的白玉佛像,墙面上绘有彩色宗教故事画,禅意悠长、浓厚。位于东跨院的藏经楼虽不华丽,却不能小觑,这里珍藏着数千册历代经卷,以及用巴利文书写的《贝叶经》残片,可谓是金玉其中。
        大殿西侧,便是大名鼎鼎的慈恩塔院,这里并列的三座舍利塔,正是玄奘法师和他两名弟子窥基、圆测遗骨的安葬之地,距今已经1340余年了。
        由于玄奘及弟子窥基是佛教慈恩宗的创始人,因此兴教寺便也成为唐时的著名佛教寺院,列为“樊川八大寺院”之首。而兴教寺一名,也因唐肃宗前来瞻礼时题寺额“兴教”二字而来,意为“大兴佛教”,可见皇家之重视。
        与中国的众多寺院相同,兴教寺也几度兴衰、历尽沧桑,惟有慈恩三塔成为寺中惟一屹立千年不倒的圣物。而千百年来,玄奘大师的不朽精神也一直支撑着兴教寺之魂,无论风雨满楼还是盛世和平,这里佛弟子恩报国土、心系苍生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佛陀本怀的延续。民国二十八年,国民党元老程潜将军电明中央,在兴教寺前冠“护国”二字,以表护卫国家、振兴佛教的愿景。此后,兴教寺正式更名为“护国兴教寺”。
        如今,在兴教寺中,还有一石碑上刻有蒋中正、李宗仁、阎锡山等国民党要员在倡修兴教持时的捐赠记录,这次倡修正出于国民政府“盖以佛法救正人心,拨反治之本原也”的目的,也应了“护国”二字。而在此后的抗日战争期间,兴教寺众佛弟子还积极参加各种抗战活动,并举行护国息灾法会等佛事活动,追悼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祈祷国家平安。
        千余年来,隐于樊川青山绿树中的兴教寺就如它低调质朴的塔楼禅院、青瓦白矶一样,虽然贵为慈恩祖庭,却始终安静而沉稳,默默在种种社会变革中守护祖庭、守护祖塔,以自己的方式报国土恩、众生恩,延续着佛教命脉、民族文脉。
image004.jpg
image006.jpg
image008.jpg
image010.jpg
image012.jpg
image014.jpg
image016.jpg
image018.jpg
image020.jpg
image022.jpg
image024.jpg
image026.jpg
image028.jpg
image030.jpg
image032.jpg
image034.jpg
image036.jpg
image038.jpg
image040.jpg
image042.jpg
image044.jpg
image046.jpg
image048.jpg
image050.jpg
image052.jpg
image054.jpg
image056.jpg
image058.jpg
image060.jpg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兴教寺塔
关键词:

兴教寺塔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