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陕西省70年文物工作成绩单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文物部门,秉承“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发展文化”和“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理念,充分发挥文物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众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物工作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文物部门,秉承“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发展文化”和“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理念,充分发挥文物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众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物工作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创新大遗址保护理念


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全省包括古代陵墓及陵园遗址在内的古遗址3万多处(点),超过陕西文物总数的2/3,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等级高等特点。

大遗址是陕西文物遗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国家主导保护的150处大遗址陕西有19处50个点,大遗址西安片区被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6个大遗址片区。

许多大遗址是历史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最高水平的最好见证,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2010年,国家文物局开展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批准12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有3家,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在2014年、2017年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估工作中,陕西的秦始皇帝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唐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前三名。

2017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乾陵、阿房宫遗址新批准立项。至此,陕西有已入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个,批准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8个。

▲西安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全景

陕西省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历史环境,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效应。

陕西省在大遗址保护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大遗址保护新理念,即:“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

新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文物保护融入社会发展大局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了文物保护从单体到整体、从被动到主动的新跨越,成为指导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理论支撑;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关注和重视。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是陕西重要民生工程,也是打造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是全国第一个大遗址保护特区,特区管委会融合遗址保护、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服务民生等职能,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实施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进行村庄整理、居民安置。

正是由于大遗址管理机构将大遗址保护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融合在一起,使遗址保护和城市化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解决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改善的关系等大遗址保护中的难题。

▲汉长安城遗址

▲西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鸟瞰图

推动博物馆发挥作用

陕西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文化为根本目的,以“建设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契机,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展博物馆建设。

重点开展西安碑林博物馆北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升改造、陕西历史博物馆改扩建、陕西考古博物馆等省级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安康、渭南、延安、榆林、铜川、咸阳、商洛、杨凌示范区等市级博物馆建设;强化县级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建设。

通过不断加强博物馆的新建及改扩建、运营管理、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社会服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众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全省备案博物馆303座,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161座、国有行业博物馆57座、非国有博物馆85座;国家一级博物馆9座、国家二级博物馆13座、国家三级博物馆17座;是改革开放前的12倍。

全省约每1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次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522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量3009455套7748750件,总数居全国第二。

陕西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环境整治、设施提升等提档升级方面下功夫,确保为观众提供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秀的展览,打造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影响深远的博物馆、纪念馆。

1950年开放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我国第一座革命类纪念馆;

1958年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

1979年建成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多次被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1991年建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

2006年开馆的汉阳陵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为我国第一座地下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是我国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非国有博物馆;

2012年推出上线的陕西数字博物馆,是国内首家省级范围内的数字博物馆展示利用平台。

▲陕西数字博物馆

实体体验馆陕西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历史人文精神,举办了一系列社会关注、群众欢迎的陈列展览。

自1997年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评选活动以来,陕西省已有18个陈列展览荣获此奖,总数居全国前列;陕西历史博物馆已有8个陈列展览获此殊荣。

同时,陕西结合自身特色文物资源举办系列展览,如配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国家大剧院推出“陕西古代乐舞文物特展”;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建军90周年、建党95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举办以“延安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等为主题的各类展览。进一步彰显了陕西文博单位在服务国家大局中的自觉和担当。

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宜君旱作梯田生态博物馆的典型经验,相继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宜君“宜君精准脱贫模式”荣获2017年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陕西各类博物馆注重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强化服务意识,使博物馆不仅成为人民群众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而且日渐成为公众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的上佳选择。

早在1998年陕西就创建了“讲解员培训基地”, 是目前中国博物馆协会唯一的讲解员培训机构。

2006年,陕西率先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教育部门实现资源共享,组织编写了全国首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地域性历史文化遗产丛书——《陕西历史文化遗产》(22册),向全省8122所中小学10.2万个班级赠送丛书28.4万册,让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了陕西历史文化。

陕西省文物局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与相关部门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博物馆教育联盟”和陕西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各博物馆与大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子活动,开发“陕西省博物馆教育活动项目库”,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并走进香港、美国。

每年各文博单位以文物惠民、文物扶贫为抓手,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科普活动月等重要节假日,开展“历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山区”等教育活动超过2500场次

在全国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活动中,陕西有7个项目入选,占全国入选总数的近六分之一;组织筛选推荐参加国家文物局“2015-2017年度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推介展示活动”的10个博物馆教育案例全部入选全国100个优秀案例,其中5个入选各类教育课程“十佳”案例。

陕西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互联网+中华文明”为抓手,通过“陕西数字博物馆”、“互联网+延安革命旧址”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实现了文物数字资源共享,用更“接地气”方式让文物“活”起来。

还与腾讯、百度、中国移动等企业跨界合作,发起成立陕西“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推出“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活动,开展“首届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

联合中国移动启动“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建设工作,把互联网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有机融合。全省博物馆深入发掘和充分阐释文物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创新管理模式,整合文物资源,进行跨界融合,搭建具有陕西文化特色的文化宣传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品牌塑造平台。

2019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等10家国家和省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共开发出各类文创产品上千种5000多个产品;5家国家级文化创意试点单位共开发文化创意产品829种4000多件产品。

还与西安高新区、陕西文投集团、中国移动陕西公司、腾讯、天猫等国内知名企业跨界联合,采用委托代理、授权等合作方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拓展文物资源利用渠道,促进文创产业发展,深入推动文物创意产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以文化促进创意发展、以创意推动文化传承。

主动走出去扩大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陕西先后在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1个城市成功举办268个陕西文物展览。以秦俑形象为代表的陕西文物展览已走遍五洲四海,吸引了海外观众一亿多人次,让“秦俑故乡”成为陕西在海外家喻户晓的别称,使陕西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外国元首、政要到访最多的地方。

陕西文物展览作为“外交使者”、“国家名片”,日益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为世界了解中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9年10月至2000年2月,由陕西主办的“埋藏的珍宝——中国陕西文物精华展”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开幕式致辞并剪彩,此次展览创下六个“第一次”。

2015年陕西在丹麦举办“秦始皇——中国陕西兵马俑”展览,作为中国和丹麦建交65周年的重要活动,丹麦女王马格丽特二世和丈夫亨里克亲王出席开幕活动。

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期间,陕西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吸引了参加世博会众多国家政要的目光,彰显了中国文化魅力。

2018年2月至10月,陕西在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举办“秦始皇和兵马俑”,吸引了61.1万观众参观展览(利物浦只有52万人口),成为该馆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展览。

▲2012荷兰莱顿民族学博物馆《中国秦兵马俑展》展厅内景

陕西主动走出去与省内外、国内外的教育、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用国际视野、以开放心态与国外文博机构和科研院所充分交流互动,将“科技保护”摆在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地位并予以推动。

从“三秦学者”岗位、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等科研工作平台的设立,到与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的合作;从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挂牌,到33个国内文物科学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室的建立;从与省内9大高校组建“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创新联盟”,到与丝路沿线省份联合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从43项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成果的取得,到17项文物保护相关国标和行标的制定。

在全省文物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陕西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探索出系列切实可行的经验方法和工作实绩。全省文物保护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项、国家文物行业大奖10项、国家建筑类大奖6项

在2014年6月22日于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7项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陕西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7处遗产点。

丝路申遗成功填补了陕西省27年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上的空白,充分证明了陕西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发展进步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念、思路、方法和实践的探索成果,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认可,这是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事业取得的重大成果,对提高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和国际知名度、深入挖掘全省文化资源优势和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文物报》

微信公众号:文物之声(zgwwbwwzs)

原标题: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发展文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文物工作回顾

作者:陕西省文物局

编辑:何文娟

《中国文物报》创刊以来的文章

全在这里了

全文检索U盘征订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识别上图二维码,快速征订《中国文物报1985-2018》全文检索U盘。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彬县大佛寺

兴教寺塔

张骞墓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