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的现状及保护

摘要: 2015-07-30 13:37:32  作者: 邓永红 汤士华来源: 中国文物报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两河床之间的台地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的古代 ...

2015-07-30 13:37:32  作者: 邓永红 汤士华  来源: 中国文物报



 
11_150728151231_1.png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两河床之间的台地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的古代建筑城市。那独具匠心的城市布局、天然浑厚的建造技艺、形制多样的建筑遗存以及周边的墓葬和石窟,见证了吐鲁番古代文明,对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文化、建筑技术、佛教及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因其厚重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遗存,日益得到世界文化遗产界的关注,2014年交河故城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址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交河城从建立至废弃,延续时间1500多年,见证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治,也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兴盛。


  独特的城市布局和建筑特色




  交河故城现存城市形制依然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且风格迥异的建筑遗存。择中立衙、纵横交错的街巷把交河分割成不同的坊里,具有中原城市的布局特征。而大佛寺院正门与中央大道、城门相联通,则受中亚城市布局影响。

  纵贯全城两条大道(中央大道和南北辅道),由这两条大道派生出的小巷遍布全城,四通八达,构成了城市的交通网。“街巷”把城区各地的建筑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具有划分城市建筑布局的作用。交河故城按功能区大致分为大型院落区、官署区、仓储区、街巷区、寺院区和墓葬区六个部分。

  交河故城延续了1000多年,建筑技法很多,但都是以交河台地上最普通、最基本的东西——黄土为材料进行建设,城中保存下来的构筑技法可分为五大类,即夯筑法、压地起凸法、垛泥法、土坯、砌筑及开凿窑洞法。其中“压地起凸法”建筑是交河城运用最普遍、最具特色的建筑方法,就是在地面上事先规划好建筑物的布局,确定了墙壁的位置之后,把墙内外的土挖去,这样竖起墙来,由此挖出房间、院落及街道等建筑。城中大型院落区、衙署区的部分建筑、街巷区、中央大道、东西大道、东门、一部分护墙及大部分街巷都用此法建成。

  公元640年,唐王朝在交河城官署区设立安西都护府,作为最高军政机构,管辖西域。官署区位于交河城中部的台地上,也是城市的最高处,“择中立衙”具有中原建城特色。它规模宏大,形制特殊,居高临下,威武庄严。地上建筑已残毁,主体建筑位于地下,采用减地法挖掘的地下庭院、窑洞、水井和一条长30米长的地下通道,保存较完好。

  自高昌郡时期,佛教传入交河,历经高昌王国、唐西州、高昌回鹘王国直至交河城毁弃,长达一千多年,交河城的布局也因此而发生改变。一条南北走向的中央大道,把交河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大道的尽头是规模宏大的大佛寺院,以它为中心,东北小佛寺、西北小佛寺、塔林等,形成北部寺院区,交河城现存佛教遗址共53余处。

  大佛寺。大佛寺始建于公元6世纪,位于中央佛塔北侧,中央大道的终点,是交河故城中现存53处佛寺遗址中最大的一座佛寺,面积达5192平方米。由寺门、钟楼、鼓楼、僧房、大殿、水井组成,结构完整,后殿残存夯土筑成的方形塔柱,四面龛内佛像依稀可辨。东西僧房垛泥板筑垒砌的高深外墙,残留着有序成排的木椽孔,佛寺为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可想当年寺院的气势恢宏,彰显着交河城昔日佛国盛景。

  大佛寺高耸的围墙采用垛泥法修筑,这是将潮湿的泥块一层层堆垛,达到所需高度后,再进行铲削形成平整的墙面。这种建筑方式,即利用自然台地取土方便,又可节约用水,解决了交河城中大量取水不便的困难。垛泥法建筑普遍存在于寺院、佛塔等宗教建筑中。

  塔林。塔林位于交河故城区东北佛教建筑遗址上,由101座塔组成。分成四区,每区25坐。塔大约建于公元五至六世纪,麴氏高昌时期。塔林四周原有围墙,南墙中央开门,东西长84.8米,南北长87.15米,总面积达7400平方米。

  塔林正中耸立着一座大佛塔,从原生土高台中挖出,现已坍塌,仅存部分塔基、塔身和月台,塔高20米。塔前月台高出大道路面2米,今踏垛已不存在,仅塔基南侧下方有一些土块堆积。塔基残高3米,东西长14.5米,南北长14.05米。塔身为单层,呈中空状,四周有回廊。塔身四壁现存两层板筑夯土层,每层高约1米,以上均已塌毁。塔室的结构与殿堂相同,前壁中央开门,正壁和左右侧壁前凿一小型台座,原置三尊立佛像,今已无存。此塔是我国现知最早的金刚宝座式塔。这种金刚宝座塔,源自印度菩提伽耶成道纪念塔,是印度佛教建筑向西流传至吐鲁番的重点物证。

  在紧靠大塔的四角方向,各有一组较小形的塔。每面五座,有五排,以五乘五的形式排列,共有一百座。这些小塔仅残存正方形基座,塔身均已倒塌。中央大塔耸立于从南门北向的中心大道北端,接近全台地的中心区。其东西两侧都有道路可通至塔后的大佛寺。

  塔林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全部用土坯砌筑而成的塔林,也是交河故城内现存最为壮观宏伟的建筑群之一。

  中央大塔。中央大塔是交河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城市的中部,塔基为正方形,周长57.1米,残高10余米。现在留存有塔基、塔身和月台。佛塔的基础部分用压地起凸法削出平整的塔基,其上再使用夯土和土坯建造。佛塔为安置佛舍利之处所,作为信徒供养礼拜的建筑物。交河故城中存有大量的佛塔遗迹,其形制大小差别悬殊,建筑构成均为就地取材用泥土建成。

  壁垒森严的军事城堡。交河故城建在一处悬崖壁立的台地上,台地平面呈柳叶形,长1750米,最宽处300米,面积37.6万平方米。台地平均高度约30米,雅尔乃孜沟水在台地上游分为左右两支,环绕交河城,形成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早期的居民就是把交河作为避难所。

  交河故城中现存城门遗迹共有三个,东门、南门和西门。

  东门采用压地起凸的建筑技艺,在原始台地的地面上向下掏挖出登城斜坡道、外城门、瓮城和内城门,以及通道。外城门是凿崖而成的阙口,位于崖壁半中央,门外残存有斜坡道,坡度很大,呈“人”字形,宽约5米,可到达河谷。外城门门道宽约5米,长约15米,门后布满暗井。瓮城内设深井和两个礌石坑,坑内有许多直径10至20厘米的卵石,应该是东门的防御武器之一。在东门门道的地面黄土层中出土大量的陶片,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些陶片是公元3至6世纪的遗物,由此可以推测,东门的时间年代是在唐代之前。

  四周高台上以及正对内城门崖壁上的瞭望哨所,有守城卫士居高临下,守卫东门。北侧开一个小门道,可能是内城门封闭后才开通,称作“小门”,其作用是既保证了东门的继续使用,又限制了交通流量,在交河城遇到突袭时,也可以迅速封堵,保证城内的安全。瓮城两旁甬道狭窄而曲折,两侧街墙陡然峭立,形成完备的军事防御设施。

11_150728151245_1.png


  交河故城的维修和保护  


  交河故城在古代建筑史上独具特色,城市布局清晰可见,建筑物历历在目,一座历尽二千余年风雨的古城能够保存到今天,是一大奇迹。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至今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保护交河故城也是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交河故城历来就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风蚀、雨蚀、洪水、地震和温差较大的气温影响等因素。因而,交河故城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992年至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政府投资100万美元,中国政府配套资金,开展交河故城保护维修工程,对地下寺院、西北小佛寺、东城门(瓮城)、两处民居遗址、古井进行考古发掘,在交河故城下河岸修筑了拦洪大坝。

  2006年至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作三期工程,主要完成了东北佛寺、官署区遗址本体及南门崖体的加固与维修;大佛寺遗址本体、南门片区、东门片区局部崖体及部分重点部位的加固与维修;塔林及其北面的4300多平方米区域的崖体实施加固和维修;安装视频复核系统、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地波探测报警系统、防护区电子巡查系统、防护区各子系统间的供电、传输系统等;修筑防洪坝(东、西沟)建设工程计1800米。对西崖北段区域进行了崖体加固,包括官署区所有未加固区域、中央大道两侧墙体、沿参观路线两侧18个遗址单体等重要遗址。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交河故城
关键词:

交河故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