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津桥春水浸红霞 ——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艺术风采
| |||||||||||||||
● 话题缘起 随着“一带一路”的步伐,中国文化行动、中国文物修复技术、中国文明魅力正在走向海外,散发出越来越绚烂的光芒。 联合申遗,文化遗产的一次成功跨境合作 几个国家一起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可行不?反正是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了一道题。 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始于1998年,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讨论之后,最初的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方案变为两条:一条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国廊道;另一条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跨国廊道。 2013年,三国确定申遗项目名称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并将申遗文本提交给世界遗产中心。2014年,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国之间以联合申报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我国22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11处。境外遗产包括开阿利克遗址、塔尔加尔遗址、阿克托贝遗址、库兰遗址、奥尔内克遗址、阿克亚塔斯遗址、科斯托比遗址、卡拉摩尔根遗址,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阿克·贝希姆遗址)、巴拉沙衮城(布拉纳遗址)、新城(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 “这些遗迹展示了古代中国与亚欧大陆文明交往的悠久历史,其灿烂的光芒至今还熠熠生辉。”业内专家评价说,像李白出生地碎叶城是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布拉纳遗址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建于公元10世纪,是中世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中心,该城拥有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城中陶制供水管路长达数千米;布拉纳塔为该遗址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筑,建于公元10-11世纪,现高24米。该塔虽然只有半截,虽然是红砖建造,但蓝天绿草之间,一眼色彩缤纷,煞是好看。 古丝绸之路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旅馆,名叫塔什拉巴特客栈,又称“石头城”。站在天作盖的石头屋里,听着当地人叙述的“儿子忘了父亲的忠告,修房子时看美女结果跟她跑了”,于是这家五百多年历史的房子到今天也没有盖上屋顶:那些往来欧亚的商人晚上躺在床上,望着满天的星星,什么感觉? 中国丝绸之路申遗官员说,丝绸之路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形成,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连接了多种文明,遗产点包括古都、宫殿群、贸易居住点、佛教洞穴与寺庙、驿站、关口、烽火台、长城、古墓以及宗教建筑等。“申遗成功是个起点,接下来各国将会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比如拓展遗产内涵。”这位官员说,现在,我们又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 吴哥窟,中国帮助修复成功的一个域外文化遗产 柬埔寨的吴哥古迹,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包括高棉王国从9世纪到15世纪历代都城和寺庙,如吴哥窟、吴哥城、巴戎寺、女王宫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将吴哥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列为世界遗产,它同时就进入了濒危名单。于是,法国、美国、日本等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组成联合团队,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中国也在本世纪初加入这个团队。“文物修复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艺术。”中国文物专家说。但一件文物修复究竟有多难?中国文物保护专家已在当地进行了长时间考察,2000年最终选定了周萨神庙作为修复对象。因为周萨神庙块头较小,属吴哥经典建筑之一,还在“吴哥游”的首站或末站,是游客必到之处。但占地约1600余平方米的周萨神庙,除主体建筑尚残留着半截不规则的塔体外,其余都已坍塌,甚至不见了踪影。怎么办?用最笨的办法,把现场找到的4000多块石头(大的数吨,小的百余公斤),分类、编号,这项工作持续了一年多。结果是,参与修复工作的中国文物工程师现在见到吴哥窟的石头构件,立刻脱口而出、准确无误地说出其“原籍”。这种技能让国际同行和柬埔寨人大为惊讶,纷纷取经“你们是怎么得到吴哥窟的密码的”。于是,他们一有疑难杂症,就请中国专家前去“号脉”。 每一位到吴哥的人几乎都要去周萨神庙,浓密的树林中,金黄的光芒下,石头神像和庙宇建筑散发出的美几乎让人窒息,你惊得说不出话来,但你可曾想到当年的断垣残壁、残石遍地,是中国人找回了它的美妙。 现在,日本、法国这些老牌文物修复大国,纷纷效仿中国做法:尽量保持原有的结构形态,尽量使用原有构件,只对残缺部分进行复原处理,以最大限度保持古迹原貌。更为可喜的是,修复过程中,中国已为柬培养了一支技艺娴熟的古迹修复队伍,他们渐渐挑起了文物修复的大梁,吴哥窟现在也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上“下架”了。 现在,中国已帮助柬埔寨完成茶胶寺的修复工作,目前正在修复柏威夏寺。请期待。 让中国文化为更多的人熟知 随着吴哥古迹的一件件作品重放光芒,中国舞台艺术也在吴哥绽放异彩。2010年11月28日,云南文投的《吴哥的微笑》在柬埔寨公演。这场情景大戏由中柬两国艺术家共同编创,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法,浓缩了吴哥王朝所有精华,梦幻般的情景被观众誉为“柬埔寨鲜活的文化艺术博物馆”。截至目前,已经演出1230余场,接待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110余万观众,各国观众好评如潮。该作品成为中国政府“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被柬埔寨政府授予“柬埔寨旅游特殊贡献奖”。 其实,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现在已经成为常态。就说国字号的艺术项目吧:2014年,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举行,来自中国27家博物馆的450多件精美文物展现了汉代400多年的辉煌历史;国家主席和法国总统奥朗德都为展览写了序言,并担任监护人。还有“牵星过洋——中非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颐和园珍宝展”“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秘鲁行”等,纷纷走出国门。 今年1月,文化部发布的《“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其中就包括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考古研究、文物修复、文物展览、人员培训、博物馆交流、世界遗产申报与管理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实施文物保护援助工程;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提高“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与旅游、影视、出版、动漫、游戏、建筑、设计等产业结合度,促进文化艺术的国际融合。 今年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其中包括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陆上丝路扩展项目、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开展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研究,促进文化艺术的互鉴互赏、民心的相通相融。正所谓“津桥春水浸红霞”,喜人! ● 观点: 走近,才能欣赏 很高兴,“一带一路”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知晓。 无论是一带一路文化规划,还是文物规划,中国人的眼光从未像今天这样“地球村”,民心相通需要民心互见,民心互见需要文化互融,文化互融当然就需要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更多、更频繁地走出去,需要我们的文物、文化更快地到异国去办展览,去演出,去持续、细致地修复文物。走近了,才能欣赏。 如果说,上个世纪前半叶的世界是物质文明取胜,后半叶是文化取胜,到了本世纪,文明取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外国朋友票选出来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公民所欣赏,我们的文明、我们的价值观也应该如此:要知道,艺术与文化是文明的“面子”。 李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