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

光耀千年大雁塔

摘要:   雄伟壮观的大雁塔历经千年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巍然屹立 (记者 冯炜 实习生 朱思叡 摄) ■记者 张杨 大雁塔,任何一个西安市民都不会对这三个字感到陌生。从玄奘法师奏请建起它的盛唐时期至今,这座古塔已静静 ...


  雄伟壮观的大雁塔历经千年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巍然屹立 (记者 冯炜 实习生 朱思叡 摄)

■记者 张杨

大雁塔,任何一个西安市民都不会对这三个字感到陌生。从玄奘法师奏请建起它的盛唐时期至今,这座古塔已静静伫立了1300多年。大雁塔,融中、印文化于一体,以自己的高度演示着大唐的繁华,寄托着文人雅士的人生梦想,记录了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篇章。当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际,让我们再次走近大雁塔,感受丝路明珠的万千神韵。

标志雁塔 佛塔西传为典范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又称大慈恩寺塔,始建于652年,为七层四方形楼阁式砖塔,通高64.7米。大雁塔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将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的象征之一。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大雁塔的恢弘气势由此可见。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本身就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大雁塔保管所业务科科长刘忠告诉记者,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这一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大雁塔是佛教建筑艺术中国化的历史见证,也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

玄奘法师 古往丝路有几人

要说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不得不提及一个人,这就是玄奘法师。“自从张骞通西域以来,我们所知道的真正走过这条路的有几人呢?玄奘法师应该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位了,而大雁塔正是为保存玄奘法师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下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文,记述和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碑文内容均由当时的宰相、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丹,是极为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

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出家为僧,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单人独骑,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足涉“天空鸟飞绝”的戈壁沙漠,翻越“悬釜而炊,席冰而卧”的大雪山,“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以“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盛赞他。

归国后,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以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继而,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在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最精。鲁迅先生盛赞玄奘大师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而当代著名文学家冯其庸则把玄奘精神概括为:“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怕吃苦、执著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精神。”

雁塔文化 译经传教乃圣地

据史书记载,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初名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祈求阴福所造,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风景秀丽迷人。大雁塔建起后,大慈恩寺成为唐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慈恩寺内的翻经院,是玄奘法师当年翻译西域佛经的主要场所。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法师从西域回到长安以后,马上组织各地高僧一百多人,着手翻译佛经。为翻译佛经,玄奘经常“三更暂眠,五更又起”。他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十九年,译出佛经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多卷。公元664年二月,玄奘病逝于长安玉华宫内。后来,玄奘所译佛经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玄奘的译本就成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贵史料。玄奘还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传闻的28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和弟子窥基在大慈恩寺、玉华寺开创了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因而玉华寺、大慈恩寺也被奉为法相唯识宗的祖庭。

大雁塔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同时也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实例。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如今,以大雁塔为载体的正月十五庙会,即为自唐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见证。

未来保护 遗产价值最大化

“大雁塔能够被列入世界遗产,充分说明了大雁塔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说明了大雁塔保管所全体人员在市宗教局、省市文物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大慈恩寺的大力帮助、合作下,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下,通过努力工作,完成了申遗这一历史使命,大家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价值得到了体现。这让我们倍感欣慰。”刘忠对记者表示。

谈到申遗成功后对大雁塔的保护,他表示,大雁塔保管所将继续加强对大雁塔的保护和利用,坚持多年来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划和方法,例如:每年由国测一大队(陕西省测量队)针对大雁塔的倾斜、变形、周围地面不均匀沉降等项目进行每年两次(四月、十月)监测。由业务科承担的每个月对大雁塔周围水平面的监测,对大雁塔以及周围震动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等工作,将继续保留下来。同时还将继续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合作,共同探寻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手段。

“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对大雁塔本体文物的宣传,让其遗产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大雁塔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大雁塔文化以及玄奘精神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

链 接

大雁塔

修建历史沿革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永徽三年),是玄奘法师为保存其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和舍利而建;经历代维修,现存塔为公元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修复。大雁塔初建为五层,仿印度佛塔形式,砖表土心,后经风雨剥蚀,塔体逐渐颓坏,到公元701~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武则天跟王公贵戚依照中国楼阁式样施钱重建为七层,较以前更加庄严雄伟。

公元930~933年(五代长兴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重修之。

公元1068~1077年(宋代熙宁年间)游人登塔不慎失火,大火经宵不灭。此次损坏后,游人无法再登。

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大雁塔塔刹震落,圣教序碑被砸断,塔体却屹立如初,随后塔貌呈一片衰落景象。又经多年风雨剥蚀,塔体损坏严重。

公元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由咸宁县组织安装塔内楼梯,唐塔体内砌砖层进行了一次重大维修加固。

从明清到1931年(民国二十年),多次对木梯、劵洞、护栏等进行过维修。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于1954年和1959年拨款整修塔内楼梯、塔基座、栏杆和塔檐等。

1961年 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1992年 经报请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大雁塔进行了维修,加固了二层塔檐,维修塔顶,更换部分坏砖。

1996年 完成大雁塔避雷设施改造。

2000年~2003年 对大雁塔塔顶及塔檐全面实施了防渗加固工程。

2006年11月,大雁塔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陕西段)”预备名录。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大雁塔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