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幕后花絮一:“丝路文明交流展,必须来敦煌”
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地,东西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是世界四大文明、多种宗教和多个民族文化荟萃之地。在敦煌中唐吐蕃时期的8—9世纪间,民间文化出现了融合的大局面。佛教的兴盛,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唐代时期吐蕃统治者专程请长安名僧来讲经,并向中原求取佛经进行翻译。中唐吐蕃时期在莫高窟补绘盛唐未完工洞窟20余个、新建56个。如今,无论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是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都包含大量的汉藏文佛教典籍、官私文书等文献,真实地呈现了汉藏文化交流的生动场景,是研究吐蕃文化和汉藏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因此,展览落地莫高窟,通过吐蕃时期和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珍品,展示吐蕃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其与丝绸之路文化的相互影响,既呼应了一千多年前的这段繁盛的文化交流,也正是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文明枢纽的使命所在。
而此次展览能在敦煌成功举办,也源于国家文物局的指导。2016年初,普利兹克先生拜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时提出,拟与中国联合举办一个国际展览,以探索吐蕃与中亚等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刘局长当即给与了积极回应。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刘曙光认为,这个展览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关系如此密切,建议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敦煌举办。2017年和2018年,汤姆·普利兹克先生一行专门到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和我国新疆、青海等地考察史迹,并于2018年10月与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王旭东签署合作办展协议,确定联合举办此次国际大展。
为办好此次大展,敦煌研究院专门组建专家团队。从与普利兹克方面的展览策划,与国内外近三十家文博机构的协调对接,到具体展厅的布置、规划,展柜、温度、湿度、灯光的设计,展品的保护和陈列等,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呈现这次展览。据悉,这此展览也是普利兹克艺术基金会首次亲自主办的国际大展。而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也一直潜心于艺术鉴赏、交流和研究,不遗余力地推动国际学者之间关于亚洲艺术的对话和解读。此次“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展览顺利落地敦煌,正可谓舍此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