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从敦煌壁画看斗栱的发展演变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绕不开斗栱。“斗栱”是方形如斗状的木垫块和弓形的短木——“栱”组合后的总称,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位于屋身与屋顶之间,它们逐层纵横交错迭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承重托架,支撑起宽大厚重的屋顶,这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特的支撑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中,斗栱是最受重视的部分,在古代记录建筑工程的典籍中,对斗栱的制作记述都十分详尽。在实际建造中,斗栱技艺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整座建筑的稳定性和外观。斗栱的运用也是我国古代匠师们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它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演变,由简单向繁复发展,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由单纯的支撑作用向支撑与装饰结合的复杂功能发展。此外,斗栱还是封建礼制的重要体现,等级森严,也是建筑尺度的标准。因此斗栱的形式也成为判断中国历史建筑的一把尺子。
由于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的木材易于损毁,要了解、研究斗栱发展演变过程的途径:一是从墓葬中发掘,二就是从石窟建筑中了解。敦煌石窟中大量的壁画保留了许多建筑形象,其中就有斗拱。敦煌石窟一共经历了十个朝代不间断的开凿,为了方便叙述,根据壁画中斗栱的发展特点,将十六国至北周划分为早期,然后分别有隋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西夏共八个时段,元代壁画中少有建筑,且多是喇嘛塔形式,没有斗栱形象,而且元代以后也有很多建筑实物遗存于世,为研究提供了更为详实的历史资料,与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建筑形象互为补充,构成一部中国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史。
一、早期斗栱的多种形式
斗栱的起源很早,经过长期的不断改进、演变,逐渐趋于完善。叉手又称人字栱,一般认为早期称叉手,唐代以后称人字栱,它与斗栱的形成一样久远,大的叉手用于屋脊下,将屋脊高高托起,形成屋面的坡度。用于屋檐下的小叉手,主要安置在两柱间的阑额之上,与斗栱一样起承托屋檐的作用。早期建筑画中的斗栱与叉手都还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每个时代都各有特色,以一斗三升及叉手栱最为多见。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第275窟中,所画的斗栱图像清晰,结构特殊,为以后所不见:一斗三升斗栱之下,支撑着一组叉手栱或是直斗;一斗二升下支撑着人字栱(图1、2)。
北魏第257窟有一斗二升斗栱上再支撑着两组一斗三升斗栱,形成了一枝树杈的形象(图3)。
图3、早期斗栱一组 第257窟 北魏
这时斗栱的组成形式还只限于向左右伸出,没有向前后挑出。西魏和北周壁画中则多见叉手栱(图4、5)
,
从十六国到北周,敦煌石窟壁画中所画的斗栱形态都显得比较自由,尚未形成规范的模式,且与同时代中原的斗栱形式相同,如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北周窟里都有叉手栱的形象,可见斗栱的发展在早期是很缓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