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观点 | 圆明园的发展思考:传承历史文脉 留住古都记忆
盛时圆明园,曾被称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三百年来,圆明园经历了“皇家园林-废墟-遗址公园”的历史变迁,从为少数人服务的私人空间变成了服务广大群众的公共空间。如今,圆明园已从废墟上崛起,成为一座面向大众、风景优美的遗址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于未来如何发展,笔者在此做出如下思考:
首先,以“遗址”为核心,打造历史名园典范。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圆明园定位“遗址公园”,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原北京市园林局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共同认定了21处北京历史名园,圆明园名列其中,作为西北郊三山五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圆明园是以保护遗址为主题的公园,“遗址”这个核心不能动摇。不同于现代主题公园,任何整修、复建都要以保护遗址为前提,与遗址景观、风貌和意境不相符的建设、经济活动、游乐设施要退出园林。遗址公园需要在历史文化大视野中建构,通过科学考古发掘,避免破坏性建设和维护性损坏。2009年《中国历史名园保护与发展背景宣言》提出“历史名园保护的核心是本体价值的保护”,这里所说的本体价值是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存,对遗址公园而言,历史原真性和完整性就是其本体价值,需要最大程度地去保护和传承。园林发展还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古典园林作为一种古老的城市景观模式,是城市私人休闲空间的早期形态。园林遗存、碑刻石雕、诗文辞赋,都是城市记忆珍贵的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名园如同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孤岛,显得弥足珍贵。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亦不可复制,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国家、社会、群众共同努力。在未来发展中,圆明园要坚持本体价值,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历史名园典范,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出努力。
其次,以史为鉴,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样板。圆明园的兴衰,见证了清朝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大清帝国历史的一个缩影。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筑梦未来。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后的圆明园遗址,无声诠释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西洋楼景区是最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空间,是群众参观凭吊、游憩观赏的主要景区。砖石结构的建筑遗址和随处可见的断壁残垣,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的教材。在新的世纪,爱国主义教育也将面临新的诉求。西部景区曾是圆明园繁盛之地,然而它的辉煌历史灿烂文化却鲜为人知。开发圆明园西部爱国主义教育路线,重新编制爱国主义教材,可以更好地让广大群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璀璨文明,增加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再次,提升园林文化,加强学术交流和科研。园林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古典园林的灵魂。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法成为历史名园。将园林等同于绿地,或者将任何文化全盘塞进园林的现象,都是文化缺失的表征。皇家园林凝聚着数千年的造园经验和造园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人民智慧的高度概括,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文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内涵,是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完美融合。要打造圆明园历史名园品牌,就要加强皇家园林学术交流和研究,提升圆明园自身的研究力量和学术水平,建构园林文化理论。为科学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学术基础。同时要开展符合自身文化定位的活动和展览,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探索具有文化底蕴的知识经济,开创与历史名园相和谐的文创产品,延续皇家园林的历史文脉。
最后,加强“造园”意识,部分恢复盛时景观和意境。中国人有着很强的造园意识,《诗经》中“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园有桃,其实之肴”记录了“园”的初期面貌。“园”原意指种果蔬植物的地方,在先秦时期称为苑、囿、圃等。随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园”逐渐衍生出游猎、观赏或游憩境域之意。中国古典园林萌发于商周,初成于秦汉,繁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秦汉时期,营造了大量离宫别馆、山水宫苑。魏晋时期,寺庙园林、山水园林、文人园林进入社会文化生活。唐宋出现了大量帝王园苑、私家园林和自然山水园,造园艺术达到了较高境界。明清因北京三山五园的营造和理论著作《园治》的出现,古典园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作为三山五园文化带的盛时圆明园,其造园艺术几乎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中国古典园林,除了建筑的考究,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都是园林不可或缺的风景。圆明园的营造设计也离不开山水草木,但在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还是有许多植物品种与景观意境不符,未来规划可以在原有植被基础上进行调整,比如武陵春色之桃,碧桐书院之梧桐、天然图画之竹,都能形成别有风味的景观,而不是每个景点植物大同小异。《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2000年)曾提出:“规划将结合山形水系的恢复,以水为纲,以木为本,依据考证按各景点原有植物配置逐步予以调整,使其符合历史意境:如杏花春馆以杏为主配以松树、玉兰,碧桐书院以植梧桐为主,天然图画则以竹取胜,松风罗月以松和紫藤相配等。据史料记载圆明三园的骨干植物为松、竹、柳、荷。确知栽植松(柏)之景点70余处,植竹者50处,苍松翠竹兼有者26处。在各景点清整修复的同时,树木花草的配置,依精准考证而植,使全园真正能够‘收四时之烂漫’,山水泉石鱼树木花草浑然一体,再现圆明三园的园林风貌。”就当前而言,圆明园草木中“荷”“柳”相对繁盛,“松”“竹”特别是后者比较稀缺。未来在园林规划上,希望能更多尊重史料记载,巧用造园时的借景艺术并部分恢复盛时的农桑景观,尽可能在草木景观上更接近历史,再现昔日园林的植物风采。同时,因现代城市发展,造园空间有限,要巧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莫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等造园空间理念,以小见大,将天地风景纳入园林之中。要完整恢复昔日植物景观并不现实,但可以部分体现景观意境和境界。历史文化遗产要保护,也要利用,应在坚持历史文脉的前提下,走向可持续发展。
三百年来,圆明园见证了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也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圆明园更是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窗口。从御园到废墟再到遗址公园,圆明园走过了漫长、沧桑的年代。凝聚着优秀造园传统、古老智慧和璀璨文明的圆明园,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编辑:韩旭川
审核:张 怡
本文刊登于2020年3月13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
投稿邮箱:
wwbbaohu@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