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谈旧石器精致加工
Talking about the exquisite processing of old stone tools
【作者简介】陈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史前研究。
1前言
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更新世人类文化的性质和发展轮廓。衡量和估价文化性质和发展水平的科学尺度是器物类型学。一批遗址中出土石制品加工和组合特征的异同是判断史前文化关系和历史演变的基本依据。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器物类型学是蒙特柳斯于十九世纪80年代创立的。其原理和作用是根据不同遗址中工具形制比较及相伴关系来作相对断代。之后,柴尔德将类型学结合考古学文化概念来分辨民族群体身份和建立文化关系。这一范例主要是设计来分析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考古遗存的。旧石器由于受原料和技术因素的制约, 其形制和组合特征的意义与陶器、磨光石器和青铜器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别。
莫尔蒂耶和步日耶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自舍利至马格德林的完整文化发展序列。他们的分析主要是立足于打制技术的发展,因此并不具备分辨民族群体身份的功能。而且在石器类型的定义和划分上也并不规范。
本世纪中叶, 博尔德统一了欧洲旧石器分类的标准, 并根据石工业类型百分比分辨出四组莫斯特文化类型。他认为这4组类型大体上代表了4批相对独立的民族群体。这是旧石器类型学用于分辨民族群体身份的首次尝试。
宾福德根据自己的民族考古学观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莫斯特工业之间的类型差异可能是功能性的, 是遗址中所从事不同生产活动所造成的。
自宾福德对博尔德的观点提出异议以来, 了解和解释石工业之间异同的原因成为旧石器研究的中心问题。考古学家如果对石工业组合之间的异同原因没有清楚的了解,那么他们就无法对文化演变、断代、功能、民族群体身份、以及文化关系问题作出可信的解释。
20多年来, 围绕这一问题的探讨对这门学科发展的影响可能是博尔德和宾福德所始料未及的。博尔德类型学和类型学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受到了严格的审视和批评,宾福德当时一些突破性的创见也成为质疑和商榷的焦点。一批中青年石器专家脱颖而出,打制石器研究与六十年代相比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在分析手段上已形成了一条新的代沟。
当今旧石器研究所探讨的一个热点是“精致加工”。我们常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 虽然一些功能独特的器物如镞需要作特别的裁制, 但是一些初级石片非常锋利, 更适于切割和刮削。史前人类为何要加以修整?为什么特定时空里的石工业有的加工精致, 而有的根本没有象样的工具? 对于这类问题的探讨, 看来完全不象过去认为的那么简单: 是由于文化传统使然。它涉及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 环境、食物资源、生存方式、流动性、石料、时间安排、以及工具的代价和功效等等。而一组石工业特征很可能是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共同制约所塑造的。
对于我国学者来说,石器的精致加工方式仍是用于划分类型和追溯文化关系的依据。为此, 了解目前这门学科对石器精致加工的新认识, 对我们检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提高分析水平显然不无裨益。
2概念
一般来说, 精致工具是指刻意设计、加工和使用的器物, 本文用它作为curation一词的意译。与之相对应的是权宜工具( expedient tools) , 意指未予刻意加工而临时凑合使用的工具。在最近一些文献中, 精致工具的概念被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1973年, 宾福德在一篇对博尔德莫斯特工业类型的观点进行商榷的文章中, 首次杜撰了“精致技术( curated technology )” 一词来表述工具使用与废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 对一组考古遗存来说,工具所从事的活动与它们的废弃频率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精致加工的工具是被刻意设计、加工和携带到不同地点从事不同的工作。每件工具的预期寿命是不同的, 它们的废弃取决于是否有继续使用的价值。一件工具愈精致, 使用的寿命愈长, 它在使用地点考古记录中保留下来的机会就愈小。
宾福德认为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技术都是权宜型的, 无形制可言, 只是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足够多的精致工具。
虽然宾福德提到了精致技术的3个特点: 刻意加工、随身携带和从事预定的不同工作,但是正如奥代尔指出, 这一概念至少在3个方面含糊不清: 1) 它表现为哪些形式? 2) 在携带中如何被应用? 3) 如何从考古记录中辨认?
班福思认为精致技术包括一系列复杂活动, 可以分为5个相关方面:预备生产; 多功能的刻意设计; 工具携带; 维修; 循环使用。奥代尔对这五个方面作了探讨。
1) 预备生产。石器制造场, 工具窖藏和复合工具可视为预备生产的典型例子。这种预备生产是立足于工具消耗的长线需求考虑。然而这一技术现象在考古记录上并不普遍,有时也不易分辨。
2) 多功能刻意设计。盘状石核和两面器是代表性例子。一些因纽特人常随身携带盘状石核, 在需要时可随时生产石片工具。两面器既可生产石片, 又可反复修锐作多用途工具。这是一种应付不同功能需求的综合性技术和工具。
3) 工具携带。一些受偏爱的工具被随身携带是精致技术的特点。但是它涉及一个“携带代价” 的问题, 使工具倾向于小、轻和功能齐全。但是工具携带现象不易从技术来估价,而石料可获性也会影响工具的加工和携带。
4) 维修。维修用来延长工具的寿命, 它与加工的概念不同, 是专指工具变钝或失效后的再生修理。问题是不易从考古观察来分辨维修和初级加工的区别。
5) 循环使用。指残损工具被改制成其他用途工具,这也是一个很难判断的一个技术现象, 除非改制之前的工具特征仍然能够被分辨, 否则无法确定工具的循环作用。
简言之, 精致技术是指对工具的特别使用和护理, 表现为预制、维修、多功能和反复使用。奥代尔赞同纳尔逊的观点: 精致技术与权宜技术不是对立的, 它们是人类在应付不同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对策。
至于宾福德认为精致工具只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而不存在于早中期的说法, 海登表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手斧明显是一种精致工具: 刻意加工、功能多样、反复维修并随身携带。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技术更加精致, 一些尖状器和刮削器都被仔细裁制用来装柄。相反, 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工业常采用权宜技术, 几乎没有什么精致工具。
值得指出的是, 在当今的讨论中, 对于人类在处理相同资源时为何采用不同的精致技术的问题并未受到关注。比如, 一些莫斯特尖状器和勒瓦娄哇石片看来具有相同的功能, 被镶嵌作矛头之用。这种不同精致技术的偏爱不能排除文化传统因素的作用。精致技术是一种社会授受的行为, 特种器物形制的选择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新一代进程考古学家们的思维仍未能完全摆脱生态决定论的窠臼, 把技术纯粹看作对环境被动适应的表现。
3生存方式
宾福德对精致技术的见解来自他对因纽特人的民族考古学观察。他发现这些土著在不同地点从事的活动差别很大, 但是遗留的废弃物十分相似。于是他得出结论, 由于一些多用途工具如刀、斧、维修用具等是从不丢弃的, 即使坏了也带回大本营修理, 工作地点留下的都是临时食宿的废弃物。所以,这种活动造成了不同地点活动差异明显但废弃物差异不明显的现象。
宾福德另一个见解来自于对觅食方式差异的研究。他根据民族考古学观察,总结出狩猎采集群两种主要移动方式。一种叫迁居移动( residential mobility) , 指整个群体随季节资源变化而移动, 即将人口移向资源。另一种叫后勤移动( logistical mobility ) , 指群体栖居较为固定, 通过组织不同工作小组外出采集食物。这些小组在外建立临时营地, 然后将食物带回大本营, 即将资源移向人口。
宾福德认为, 栖居营地中应保留有多方面活动的工具和废弃物, 而临时营地留下的应是从事特定活动的特种工具和废弃物。这一看法与他对精致工具的废弃模式有明显的出入。
海登对宾福德的精致工具民族学观察作了如下述评。
宾福德所研究的因纽特人装备有现代西方工业产品,如金属工具和摩托撬。将这种现代土著废弃方式与史前遗存相比是大有问题的。金属工具对于现代狩猎采集群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器物, 而且不易损耗, 使用寿命长, 毋需经常更换, 所以极少会被随便丢弃。石器是用很普通的原料制作,虽然有时优质石料不易获得,但是较差石料也能应付。石器加工成本低,打制容易, 所以不象金属工具那样稀罕。更重要的是, 石器易损耗, 寿命短, 即使是精致工具的使用寿命也不一定比权宜工具长。由于石器替换方便,所以它们大部分应被废弃在使用地点。即使有时精致工具会被带走, 但是留下的废片仍然可以指示这种工具的存在和使用。
海登对宾福德两种觅食迁动方式的模式也认为有过于机械之嫌。他指出,宾福德观察的是生活在亚极地的狩猎群,他们的移动方式可能与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史前人类有所不同。比如巴勒斯坦河谷, 俄亥俄州低地和佛罗里达州的史前人类的觅食方式完全不能以这两种模式予以分析。甚至北美西北沿海和加拿大西北部内陆的更新世末也未见有明显的以后勤移动为特点的遗址。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尼罗河下游,虽然存在过以这两种移动觅食方式为特点的遗址, 但是遗址中的复杂活动并不能从石制品来予以辨认。
托伦斯也认为,宾福德的精致技术概念难以解释考古现象的复杂性。她从生态环境和食物资源特点来分析技术复杂性的意义, 并将时间和能量作为主要的衡量尺度。
托伦斯指出,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类大部分食物来自分布相对均匀和不移动的植物资源。利用这类资源并无时间压力和风险, 精致技术的效益并不突出, 所以复杂工具不大会被发明和使用。权宜性的简单工具基本上就能胜任大部分工作,其作用仅仅是延长和保护人体器官。
当向高纬度地区移动, 人类逐渐必须依赖流动性和季节性的食物资源, 生存风险明显提高。有些物种一年中仅出现在很短的季节里。如鲑鱼回游, 候鸟和驯鹿的迁徙常常使捕猎的时间只限于几个星期。这种捕猎时间上的压力迫使人们必须提高开采技术的功效,为此精致技术和工具是一种减少生存风险的关键措施。
细石器和细石叶可以被视为旧石器时代精致技术发展的典型例子。从应付食物资源流动性大、季节性强的特点, 以及要求工具用途广、便于携带的生存方式来说, 它无疑是一种极为成功的工艺技术。我们也许可以从生存风险的角度领悟到这类石制品于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在东亚高纬度区极其繁盛的原因。此外,目前几处最古老的几何形细石器遗址发现于东非和南非。虽然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但是似为一种疏林旷原环境。由此可见, 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环境也会象高纬度地区一样影响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
4石料
对宾福德关于精致技术与栖居方式的关系以及托伦斯关于精致技术与时间/风险的关系, 班福思认为这两种解释都忽视了制约技术复杂性的另一重要变量—— 石料。
班福思指出, 如果合适的石料在自然界到处都有的话, 为什么要对工具作精致加工, 并从一个地点携到另一个地点?在生产活动中也许拿起另一块石片比停下来修整损耗的工具更省力。同样,在石料丰富的地方,维修和改制一件破损的工具还不如制作一件新的更方便。为此,他认为精致技术是对优质石料短缺的一种反应。在石料贫乏的地方会迫使人们在技术上增加投入。
相同的观点也为安德烈夫斯基所指出。他认为石料的可获性对于各种工具类型的生产和使用, 特别是精致或权宜技术的采用有很大的影响。他应用了3项考古实例分析来对这一看法作验证。
其一为怀俄明州东北部的Rochelle地区, 共475处遗址。史前狩猎采集群所利用的共有15种石料, 其中只有1种为当地所产, 质地差但分布较广。这些石工业大部分是用当地石料制作的权宜工具。较精致的工具均用外来石料制作。
其二为科罗拉多州东南部的Pinon Canyon, 发现有2700余处遗址。鉴定出20种石料, 其中6种为本地所产。各石工业中用当地石料生产的石制品均占90%以上。由于当地石料质地良好, 石工业中精致工具和权宜工具比例相当。
其三为华盛顿州东北部的Calispell Valley , 为一处多文化层遗址, 时代为1 650至950年前。被鉴定的石料有6种, 其中2种为当地所产, 质地差。石工业中含大量精致工具, 均为外来石料制作。根据这3个地区的考古学综合观察, 石料与技术的关系被以下一图表所表述:
分析还认为, 除了石料以外, 运输、遗址功能、食物资源的种类和利用差异, 以及不同工具类型的损耗率都可能影响石工业的技术结构。每组石工业的技术特点最好从其特定的整体背景条件来分析。
上面两位学者的观点对于解释优质石料贫乏地区的石工业技术看来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象欧洲、中东和北非等优质火石十分丰富的地区,精致技术的发展看来无法用石料短缺的理由来解释。比如勒瓦娄哇技术只有在优质石料非常丰富的环境里才可能被发明和采用。因此, 精致技术的发展不能忽视人类智慧和探索能力的作用。博尔德说得好: “人类是一种有创造力的和永不满足的动物。… …开始是用他平凡的肌力,然后不断用发明简单的工具来增强这种力量” 。如果没有这种创造力, 人类社会可能永远停留在旧石器时代了。
5石器
60年代中期, 弗立森发掘了怀俄明州北部的Piney Creek遗址。这处屠宰遗址约有200头野牛被从高坡上驱赶、摔死和肢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精致工具如两面器、石刀、刮削器、端刮器和石钻等。共生的石片非常小, 是工具使用过程中不断维修加工的废片。结合这些废片分析, 弗立森发现这些工具在使用中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现象, 其观察到式样与原来十分不同。比如一件刮削器经两次断裂和维修之后变成了端刮器。还有一件边刮器经维修后变成了两面器, 但是其功能未变。据此, 弗立森对博尔德的类型学提出这样的看法: 石器类型如要考虑其时空标志的文化意义, 应当留心分辨不同类型的工具是否是不同使用阶段的同一类器物。虽然废弃的工具不能告诉我们这点, 但是求助于废片分析则能了解。
杰利内克将这一考古现象称为“弗立森效应” , 意指一件工具废弃时的最终式样与其原来式样不同。这种式样的变化前后可能只差几个小时。
宾福德在阐述其精致技术时也强调, 考古记录中所观察到的类型频率是一类或一组器物加工维修连续过程的反映, 它们体现了工具使用中的不同替换率。
这种工具在使用中形变现象也为民族考古学观察所证实。比如埃塞俄比亚土著制作的长身端刮器在使用中不断缩短, 耗竭废弃时变成了“拇指盖形端刮器”。
迪布尔在观察莫斯特工业的刮削器时注意到, 直刃刮在不断维修过程中, 工作缘会改变方向而与石片轴相交, 最后变成了横刃刮。于是他认为, 象莫斯特尖状器、边刮器和横刃刮等类型可能是同类工具使用维修的不同阶段。
库恩并不同意迪布尔的观点。他根据对意大利一组莫斯特工业的观察认为, 石片荒坯的特点对工具加工有很大影响。他将荒坯分为五类, 分别是:
1) 宽短石片, 较厚, 背面石皮多。
2) 长石片, 两侧缘大致平行于石片轴, 背面石皮少, 石片疤始于两端, 横截面较对称。
3) 勒瓦娄哇石片, 背面无石皮, 石片疤始于不同方向。
4) 小石核或断块, 缺少台面特征。
5) 无法归入上述4类之石片。
观察发现,高比例的横刃刮是用第一类宽短石片制成。第二类长石片有75%用来制作边刮器, 少量用来制作横刃刮。第3、5类石片被制成比例相当的直刃和横刃刮。高比例的尖状器, 双刃刮和聚刃刮用第三类勒瓦娄哇石片制作。
为此库恩不认为博尔德不同的莫斯特工业类型是同一类工具使用的不同阶段。虽然博尔德的某些类型确有可能是不同生产、使用阶段的器物, 但是不同类型的加工荒坯特点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对于石工业技术结构的分析, 肖特认为器物类型组合是工具使用频率和使用寿命的共同产物。为此, 估计工具使用寿命是了解技术结构的重要方面。工具的废弃率与遗址栖居长短和工具尺寸无必然关系, 它表现为6种形式:
1) 生产过程中废弃: 荒坯因质量问题(如裂纹) 或操作失误使工具未成型即被废弃。这种工具缺少最后加工步骤且无使用痕迹。
2) 生产后废弃: 工具制成后不合要求而被废弃, 这种工具无维修和使用痕迹。
3) 使用中破损和遗失: 这种工具应显示有反复使用的痕迹和破损。工具遗失的机率较低, 大约为百分之一左右。
4) 循环使用: 工具在失效后被改制成其他工具。砸击法常常是循环利用石料的最后一步。
5) 废弃: 工具被废弃时仍然可以使用。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遗址被废弃时, 表明某项工作已经完成。荒坯、笨重器物、权宜工具是最先被废弃的对象。
6) 耗竭: 工具使用寿命的合理终结, 但是很少工具会达到这一阶段才进入考古记录。耗竭工具表现为反复维修和陡直的刃角等特征。
不同工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 一般来说精致工具使用寿命较长, 但是如果使用频率很高也会很快耗竭。磨光石器和骨角器使用寿命明显比打制石器长, 但是加工费时费力, 是代价高得多的精致技术。
6小结
综上所述,一组石工业技术结构和器物类型的形成条件是极为复杂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石料可获性、以及工艺技术均可能影响到一组石工业的整体特征。为此, 旧石器分析如要有意义就应揭示出塑造石工业的各种关键因素和形成过程。
我国目前的旧石器分析方法主要仍是类型学。由于石料质地和可获性对打制技术的制约, 石料消耗中的缩减性, 以及石器功能对形态的影响, 使得偏重形态和加工特征比较的类型学很难象陶器、磨光石器和青铜器那样应用形制标准作出可信的文化历史分析。石料质地差的石工业形制特征很弱, 即使优质石料制作的精致工具如两面尖状器, 也会因功能和维修发生趋同或形变。这是旧石器类型学方法局限性的症结所在。
近几十年来,史前考古学的发展表现为多学科的参与和多种技术的应用。旧石器研究也不例外, 不同分析方法能使考古学家以不同角度从石制品中提取各种史前社会的信息, 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文化关系这一点上。
旧石器研究方法的发展也是与理论探索的进展同步的。如果说在博尔德之前很少有人涉及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理论问题的话, 那么他和宾福德的争论可以说是开创了旧石器理论研究之先河。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4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编 辑 :高 朋 吴 鹏 贾淑凤
编辑助理 :彭 波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